《念娘归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念娘归录-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粉墙环护,绿柳倒垂,墙角根栽种的藤蔓顺着墙沿爬了一路。

    两处花葡里面种着各色品种的花草植被,院中白石板路直通正堂,整个院子花园锦簇,剔透玲珑。

    屋内摆放典雅温馨,宽敝明亮,春日阳光顺着窗棂便可照射进来。

    正堂布置大气简约,金丝楠木的桌椅,白瓷的官窖,用来招待客人正式又不失礼。

    而左边屋子当中放着一张黄花梨木的大案,案上压着砚和纸,笔墨,各色笔筒,旁边一个斗大的汝窖花囊,插着满满一囊的山茶花,墙上正中挂着一幅米襄阳的《烟雨图》,图上题写着一幅对联,乃是颜鲁公的墨迹。

    屋内左边紫檀木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窖的大盘,盘里放着数十个造型不同,服装各异的陶人,屋子东北角放着一个酱紫色的书柜。

    正堂右边则是厢房,进屋便看见悬着葱绿色双绣花卋的帐蔓的拔步床,床铺柔软干净,锦被整整齐齐的叠放着。

    旁边红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馨,旁边挂着精致的小锤,黄花梨木的柜子上放着汝窖美人觚,觚里插着瓜叶菊。

    屋角紫檀木架上放着小巧玲珑的香炉,整个屋子一应俱全,该有的都有,可见布置的人花了心思。

    孙妈妈在几间屋子里转了一圈,仔细盯着那幅《烟雨图》上的诗,又看了看花囊里的山茶花和觚里的瓜叶菊,花瓣都是新鲜欲滴,一瞧就是今日才换上的。

    孙妈妈惊讶的问余念娘:“姑娘那字儿是颜鲁公的真迹吗?”

    “不知。”余念娘摇头,她向来对这些不在意,也不懂。

    “我觉着是赝品。”玲珑凑近悄悄道。

    “不过,这屋布置得还真有心,连笔墨都替姑娘准备好了。”孙妈妈暗暗点头道:“还有那汝窖的囊和觚,可都是真的。”当年付府还没有破落的时候也有不少这种好东西,孙妈妈自是认识一些。

    玲珑跟着点头。

    单看这院子选得跟姑娘的气质也很符合,恬静柔美又不失大气。

    孙妈妈看了眼外面院子里的下人,凑近余念娘低声道:“看来这卫夫人应该挺和善的。”

    余念娘点头。

    是不是真和善以后才知道。

    余念娘的箱笼一直随着卫府车队,早在卫老太太到的时候就被搬了过来,于是,玲珑和孙妈妈将箱笼令下人抬进来,打开,开始收拾。

    这种贴身的活当然不能让别人来,于是孙妈妈吩咐婆子去替余念娘烧热水。

    箱笼里有一些正穿的冬衣和披风,还有一些过季的夏裳秋裳。

    两人重新整理一番,孙妈妈又将余念娘的书全部拿出来摆到左屋,那边算是余念娘以后的书房。

    孙妈妈一根手指在书架上扫过,手指上一丝灰尘也没有,她脸上不由爬上笑容,看来这屋子是每日都在打扫,也不算怠慢姑娘。

    将书摆好,孙妈妈又按照余念娘的习惯将花和装陶人的盘子挪了挪位置,确定屋内的花香不会太浓影响到余念娘看书,这才作罢。

    余念娘坐在正堂里喝茶,下人烧好了热水,沏了一壶龙井刚端进来。那婆子替余念娘倒满茶,殷勤的递到余念娘手上,还道:“这是老太太特意让人留出来,前两日就送过来的。姑娘尝尝喜欢不喜欢。”

    然后看见孙妈妈出来,婆子很有眼色立刻将手上龙井递过去:“这是将军从宫里得的,送给了老太太,老太太喝着觉得好,立刻留了一些给余姑娘,这茶还是妈妈收着吧。”

    孙妈妈将茶收下,笑站对那婆子道:“你叫什么?”

    婆子忙道:“奴婢夫家姓赵,叫赵长,在京郊庄子上当差。”身子对着余念娘弓身行礼。

    “嗯,赵长家的谢谢你了。”孙妈妈笑着道。

    赵长家的忙道:“哎哟,当不得妈妈这声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然后又满脸笑的道:“现在有姑娘在玉笙阁,往后就热闹了。”

    “玉笙阁以前没住人吗?”孙妈妈好奇的道。

    “没有。”赵长家的道,仿佛想表现一般,不待孙妈妈问,就开始细细说道:“这将军府是今年皇上才赏赐下来的,这宅子本来就大,不仅造得好,环境也好,院子也多。之前老太太和二老爷一家在太原府,搬进来的时候将军和夫人就直接住的主院,而大少爷已经成亲单独一个院子,二少爷也住在外院,两位姑娘的院子虽然挨在一起,可东跨院本来就是给二老爷一家准备的,所以府里都空空的。特别是一到夜里,这后院里到处静悄悄的。我们待在玉笙阁夜里都不敢出门,连三姑娘也抱怨过太冷清。”

    赵长家的长着一张薄唇,一看就是个爱说的,一张一合的说个不停,于是孙妈妈趁机问起她院子里的事。

    (未完待续。)

第142章 婚约() 
初来乍到很多情况不明,自是需要先打听情况。

    “你们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孙妈妈道。

    “不是,是两三个月前才搬进来的,包括老太太的南苑,只有东跨院一直空着……”赵长家的噼哩叭啦的说着。

    “之前院子里只有我们三个下人……”她指着正在外面浇花的一个婆子道:“那是齐钿家的,她当家的也在京郊庄子上做工……还有一个小丫头,叫原浆,从小无父无母,有个婶婶,在厨房当差。长的一般,不过,干活挺实在。姑娘喝的热水就是她烧的。”

    接着赵长家的又指了指正在院子里扫地的青色褙子丫头,和立在门外不远处的蓝色褙子的丫头,低声道:“这个叫吉星,那个叫百照,她们是姑娘到之前派过来的,原来是在夫人院子里当差。”

    然后又朝余念娘走近两步,像是怕被人听见似的,声音压得更低,谨慎的样子连余念娘都不由侧目。

    “吉星今年十七,做事稳重有序,之前在夫人院子里不过是个三等丫头,不过,来这里之前受百合姑娘精心挑教过的,想必应该能有担当;百照今年十四,性子活泼一些,和谁都能说到一块儿去,所以,各院的下人她都熟悉,却有些懒散。不过,却比吉星身份还要高,是二等丫头。两人的爹娘老子都是卫府的家生子……”

    这意思很明显了,吉星和百照都是卫夫人临时派过来的,很有可能是卫夫人派来监视余念娘的。

    赵长家的这种谨慎的样子让人不多想都不行。

    既然知道两个丫头是卫夫人派过来的,那为何还要告诉余念娘。

    余念娘看向她,淡淡的问:“你,可,知我?”

    赵长家的愣了愣,没想到余念娘竟然问的这么直接,还有她说话的语气和字里行间的停顿,像是故意,可又有让人不能忽视的威严。

    当下人的,要想出人头地除了机灵,还得敢堵。不到玉笙阁的时候她们也不过是最下等的粗使下人,在卫府干了几十年下人,也没混到个管事妈妈的位置。

    不过,现在玉笙阁有了新主子,不过,这主子的身份有些特殊,表面看来卫夫人是有监视的意思,但以后的事情谁说不定。

    所以,赵长家的一听余念娘要喝茶,立刻亲自端了进来。

    余念娘刚到京城,又只是个依托着卫老太太进京的孤女,行事诸多不便,她壮着胆子把知道的都说了出来。

    不过,余念娘似乎和其它的姑娘主子不一样,什么虚虚实实,弯弯绕绕,遮掩的都没有,直接了当的问出心中疑问。

    赵长家的转念一想,毕竟余念娘是主子,主子问她们这些下人,哪需要多费口舌。

    关键是她该怎么回答。她摸不准余念娘究竟想听什么。

    余念娘早已经放下茶盅,手上拿起一本书看起来。

    孙妈妈和玲珑都立在屋子里,神色淡淡又有些漠然疏离。

    赵长家的眼睛朝屋外看去,吉星已经将树下的落叶扫到一起,正打算装起来拿出去倒掉,齐钿家的就走了过去,接过吉星手中的扫帚扫起来,看到齐钿家的,站在屋外的百照立刻走了过去,同时还回头朝屋子这边看了一眼。然后就见她板着脸对着齐钿家的说着什么,齐钿家的垂首听着,只点头。

    一定是又在吩咐齐钿家的做事,自从吉星和百照来到玉笙阁,院子里所有的事都是两人在分配。

    赵长家的吐出一口气,想到那次卫夫人接到卫老太太的信时,惊得直呼怎么可能,声音大得主院外面都能听见,接着就派人急匆匆的去将将军请了回来。

    将军从屋子里出来后也是一脸难看。

    后来第二次太原府来信的时候,卫夫人捏着信在屋子里破口大骂,吉香院里的所有下人听得清清楚楚。

    什么穷酸不要脸,以恩挟报,最后还说老太太也糊涂了,吓得王妈妈差点跪在地上求卫夫人不要说了。

    从那以后,整个卫府的下人都知道了,卫府少爷有一门从小订下的婚约,而且这婚约还是卫老太爷在生的时候订下的。对方十多年毫无音讯,也无人提起,卫大少爷已经娶妻,那这亲事便可作罢?

    想得美!那怎么可能,人家姑娘手里拿着信物呢!而且这亲事也没说给谁订的呀,不是还有二少爷吗?

    赵长家的心中百转千回,已经想好怎么回答。

    她恭敬对余念娘行了个礼,垂首回道:“姑娘是老太爷生前一位旧故的孙女,而且卫老太太在太原府一见姑娘就挺喜欢姑娘,老太爷生前一直想要报答故人的恩情,却因种种原因无法还恩,所以,老太太便带着姑娘到了京城,希望能帮姑娘找个好人家。”

    “哦?这么说的?”余念娘脸上露出一笑,很感兴趣的道。

    赵长家的抬头看了眼面带笑容的余念娘,觉得她那双大大的眸子乌黑灼亮,比那夜空的繁星还要耀眼!

    姑娘其实长得挺好看的,就是出身低了些!

    “是的,主子们是这样说的。”赵长家的道。

    一旁的孙妈和玲珑面色复杂的站在一旁,鄙咦,气愤,疑惑!

    余念娘嘴角勾起,看着赵长家的,定定的问:“还有呢?”

    赵长家的脸上惊讶一闪而过,头垂得更低了,吱唔道:“其实,其实大家都知道姑娘和卫府有婚约。”

    “嗯。是的。”余念娘认真的点头,很爽快的承认。

    赵长家的一愣,看着余念娘毫不羞涩,坦率直接的回答,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一旁的孙妈妈却开口了:“我们家老太爷和卫老太爷很早前就姑娘和少爷的亲事订下口头之约,而且也给了信物。我们老太爷生前最大愿望就是看着姑娘高高兴兴的成亲。老太爷虽然去了,不过,子女当以孝为先,自是要遵从老太爷的遗言。虽然卫老太爷也不在了,还有老太太嘛,当然了,这事自是得听从长辈们的安排,从长计议。”

    赵长家的怔怔的听着孙妈妈的话,桌边的余念娘已经重新拿起书看起来,注意力已经转移。

    这话也不用解释给她一个下人听啊!

    不过,原来还真有这回事啊!

    赵长家的出了屋子便悄悄拉着齐钿家的到一旁,将刚才在屋子的事告诉了齐钿家的,然后很不可思议的道:“依我看余姑娘到京城来恐怕是一心为这亲事来的。可咱们二少爷什么身份啊,京城多少姑娘喜欢啊,她多半要空欢喜一场了。”

    (未完待续。)

第143章 知不知() 
赵长家的将在屋子的事告诉了齐钿家的。

    不过,齐钿家的注意力明显不在这里,她皱眉看着赵长家的:“我以前怎么没发现你这么爱管闲事。现在这院子不像之前了,该做事就做事。听吩咐就好,你不知道……”说着指了指正院的方向:“那边盯着呢,还凑上前去透信儿!”

    “没事。”赵长家的毫不在意的道:“我觉着那余姑娘挺好说话的,而且当时屋子里没有其它下人在,所以,吉星和百照也不会知道我说了什么。”

    “诶。”齐钿家的叹口气:“将军府的地位越来越高了,往后日子也会越来越好,你还是老实些。”

    “我知道。”知道齐钿家的一片好心,赵长家的笑着应了,心里想着孙妈妈说那些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孙妈妈从赵长家的嘴里得知卫府各院的情况。

    而南苑里,待余念娘和卫其宇离开后,李氏坐了一会儿,也带着卫其娇和卫其雪离开了,然后卫其玉和卫其颜姐妹也回去了。

    最后,屋子里只剩下卫夫人和卫老太太。

    卫夫人拿过卫妈妈手中的美人锤,蹲在卫老太太脚边,继续替她轻轻锤着腿。

    见状,卫老太太就道:“这种事有卫妈妈就行了,哪里需要你来。”

    “这怎么能一样。”卫夫人笑着道:“媳妇多年不在您身边伺候,您现在来到京城,我和老爷自是要好好孝敬您老人家,这点小事儿算得了什么。”

    卫老太太立刻满面笑容,慈谒的看着卫夫人:“只要你们有这份心就好了。你们过得好,我就好。”

    “这可不行。”卫夫人笑着道:“您是咱们卫府的主心骨,一切当以老太太为先,怎么能只顾着我们呢!老爷常说府里幸亏有老太太撑着,一切才能安安顺顺,他才能走到今天,这得多亏老太太才是。您辛苦大半辈子,往后就只好享清福便是。有什么不好的,或者需要的直接跟媳妇说便是。”语气颇有些亲昵撒娇的味道。

    这就是区别!

    李氏做事总不多用脑子想,只看着表面上的蝇头小利,的确不如老大媳妇大气,明事理,懂道理。这样才能内宅平安,助丈夫仕途步步高升。

    卫老太太神色更加和谒,拉着卫夫人的手,拍了拍道:“我知道你的心意了。快起来吧,久了腿麻,让卫妈妈来。”

    一旁的卫妈妈立刻扶着卫夫人站起来,同时接过她手中的美人锤。

    卫夫人顺势站起来,坐到椅子上,笑着跟卫老太太商量:“余姑娘从小受苦,不过好在她自己是个聪慧的孩子。我瞧着她身上的衣服也不算好,样式都很陈旧。媳妇明日便让管事的令人进府替她做几身衣服,玉笙阁现在有五个下人,加上余姑娘自己身边有两个,就有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