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蟾蜍火速升官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蟾蜍火速升官记-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春光金贵,就不扯闲篇了,就直接进入我要说的正题。

    客观地说,三十多年城里人的生活,我已经改变了很多很多。比如,我的日常穿戴,平时懂得简单地修饰和装点,从小就生活在乡村那种不修边幅的习惯已经在我的身上没有多少的踪影,如果身处当下还生活在乡村老家童年少年的小伙伴中间,真还能分出个体面和邋遢;而且我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也表现出一个读书人、城里人似乎应有的一份最基本的素养或“做派”;还有,跟乡下儿时的童年少年小伙伴吹牛扯闲,话题除了回忆童年少年时光在一起做迷藏、採野果、掏鸟蛋、偷生产队的花生、瓜果等等那份无限的美好外,若真正能够深入下去的话题不是太多,即便有,似乎也很难融合到一个频率上,形不成思想上的共振。这种感受,在那些跟我一样通过读书、或者以其他方式走出大山、走出穷乡僻壤的乡村,现在已经成为城里人那里,或多或少地都有。

    毋庸讳言,这种形成不了共振的差别,其实是我们蜗居城里多年与大半辈子一直没有走出乡村的童年少年伙伴们人生轨迹、接触世界的不同所造成的。归根结底,是眼界、见识、知识面、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所形成的的差别(呵呵,请万万原谅一下,在这里我只是陈述一个基本的事实和现象,没有半点贬损、瞧不起我童年少年美好时光里、曾经天天在一起嬉笑打闹的我的小伙伴们)。

    细细琢磨一下,这种区别算得上是既有城乡差别里衍生出的一个“新品种”。而这种差别,真很具有讽刺的意味啊——它居然在几十年后曾是童年少年小伙伴的乡娃子间凸显出来,着实不该不忍呢,但它着实让人不胜唏嘘。

    不过,稍稍有一份自我安慰的是,对于我来讲,虽然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即便我身上表面和里子里发生了诸多的改变,但在我内心的深处,我还真没有一个真正城里人身份的认同感,骨子里时时刻刻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乡下人;与童年少年小伙伴点点滴滴的过往还是我记忆中最纯洁最美好的记忆、美好的图景;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沟沟坎坎,还是那样的亲切无比,那样的让人怀念;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内心里那份对都市嘈杂生活的厌倦,随着年纪的增大越来越多、越发强烈了。

    人们常说,怀旧情思疯长的时候,说明人已经真正走向了衰老,而事实也是我已经在慢慢老去。衰老就衰老吧,既然衰老能让内心里能不断涌动出一份对家乡的眷恋、对家乡的牵挂、对家乡的向往,这份自自然然地人生衰老又有什么不好呢?

    的的确确,真真切切,在一份伴随衰老而来的怀旧情绪中,我对家乡的眷恋、牵挂、向往真是愈来愈浓了,这应该算是文人笔下永远不死的乡愁吧。唉,往往这个时候,我内心里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起那首思念家乡的情歌——故乡情: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

    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

    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

    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

    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

    难锁我童年一呀寸心

    故乡的爱故乡的情

    故乡有我青春的歌声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

    以往的同伴依然在梦中

    他乡也有情他乡也有爱

    我却常在梦里故呀乡行

    哎呀,我的家乡,哎哟,我的故园,您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已经融入到我的呼吸里、骨子里、血液中了。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的耳边就会响起诗人艾青的那句名言:“为什么我眼里常满含热泪,是因为我爱您这方土地爱的深沉”。

    而就在我这份思乡的情愫愈来愈浓的当口,今年年初,央视国际频道推出的记住乡愁百集系列记录片适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冲着“乡愁”这个最能戳动我心房的字眼,在那段时间,一到晚上八点纪录片播出的时候,我就会准时地守在电视机旁,在那首充满浓郁思乡情怀主题曲的陪伴和引导中,走进一个个纯美隽永的乡村故事里。

    咀嚼和品读古老村落里呈现出来的一道道传统的精神文化大餐,藏在我骨子里的那份乡土情怀就会被一次次撩拨,正如主题曲所唱的那样,那份从我内心的无限乡愁,就是实实在在的家乡的“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更是“一生一世悠悠绵绵的无限深情啊”。

    唉,这一百集系列片,每一集都如甘醇的美酒、一道绮丽的风景,让我沉醉和向往。特别是看过了西湖李家村——不忘本原这一集,更是激起了我的万千思绪,真有一种恨不得像记录片中的“李豆罗们”一样,立马告老还乡,回归田园,为生我养我的家乡去做点什么的冲动。

    这一集纪录片介绍了江西进贤县鄱阳湖西南青岚湖畔一个叫西湖李家的村子,其片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做人要“不忘本源,思乡念祖”,而这正是西湖李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祖训。

    在西湖李家村口的牌楼上,如今还镌刻着“操存本原”四个大字,这是李氏族谱中记载的祖训之一。这四个字源于孔子所说的“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至谓也”。孔子把本原看做事物的根脉和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告诫人们要恪守本原,否则行为无常,不知家在何处,更会心无着落;而李氏家族的先祖,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曾有“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名言流传于后世。他认为人在事业有成、扬名四海之后要懂得进退,适时离开,回归田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与追求。

    这儒家、道家的始祖,都把回归本源,看着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操守。正是因为有儒家、道家的优秀文化传承,在华夏历史上,无论是立于朝堂之上的高官、征战沙场的将军,还是富甲一方的商贾,他们年老之后都要告老还乡、解甲归田。

    在“守旧”的先人看来,这是人生“归根复命”的重要环节;若按现在流行的说法,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也叫“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啊。

    在当下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而被遗落的现实大背景下,西湖李家村一份对“不忘本源,思乡念祖”祖训很好的坚守、传承和弘扬,成就了西湖李家村成为以“传承华夏文化、恢复古村精华、重墨青山绿水、美我故乡田园”为特色、为亮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当今的西湖李家村,无论曾官居南昌市市长而今告老还乡并作为传承李氏祖训的代表性人物“青岚农夫”李豆罗,还是或是背井离乡现身居海外的游子,或是少小出家闯荡现小有成就的商贾人士,或是更多像我一样通过读书这条途径走出乡里、现今蜗居在大小城市各行各业普通岗位上的一员,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为祖训的传承、为家乡的振兴,贡献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

    西湖李家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一个很好的样本。而正是有如“青岚农夫”一样一批又一批告老回乡为自己家乡作贡献的人,才成就了今天西湖李家村。没有他们的付出和贡献,西湖李家村兴许不会有今天令人羡慕令人向往的乡村图景。而他们这些人,正是当前社会各界诸多有识之士正在大声呼吁的要重塑乡村“乡贤文化”中所称颂的“乡贤”、“达人”和“能人”。

    其实,放眼当今的华夏大地,不仅仅在江西敬贤县鄱阳湖边的西湖李家村,在中国江南的一些乡村里,那些一度出现了断层的“乡贤文化”已经越来越被得到重视,并被逐步弘扬起来。那些被村民敬重的“乡贤”,在引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同时,更是在对日益败落衰微的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唤醒、扶正和重塑,并做到与时俱进,注入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精神价值。甚至有些地方,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已经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成立了村一级、乡一级的乡贤会,依靠乡贤会的力量,去更好地组织和引导那一方水土养育起来的乡贤、达人更有序地服务于同山同水、同根同族的父老乡亲。“乡贤文化”已经焕发出启民智、修民德、正民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西湖李家虽非孤例,也并不是十分孤单,但客观的讲,它和那些已经焕发活力的乡村一起,也只能算是中国几千个自然村落中一份份美丽的点缀。不承认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就认为华夏大地几千个自然村落都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美丽图景,我们就犯了一叶障目、自欺欺人的严重错误。

    央视推出记住乡愁百集系列节目,围绕“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古老村落千百年传承而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古今故事甚是美好,但它掩盖不了当下更多的中国乡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凸显出来的乡村景象日渐凋敝的现实。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邻里之间互助和睦日益缺失、家庭伦理道德严重滑坡等等怪现状;还有,留守家庭(妇女和儿童)面临的各种困境、靠几亩薄地仅能维持温饱的相对贫穷,以及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整体在逐步走低等等突出的现实问题。

    让很多人更为忧心的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古朴的民风和基本的礼教靠乡规民约、族训家规来维系传承的优良传统已经早已不在,许多乡村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缺少基本的传统文化的熏陶,缺少基本的传统礼教。一句话,乡村已经丢落了能支撑起淳朴乡风乡俗的“精神家园”,村庄宗族家训的血脉早被抽空,根脉已经断裂。

    不过甚幸的是,央视播出的记住乡愁一个个美丽的古今故事,让我又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切呼唤的传统的至纯至美的东西还珍藏在华夏大地广袤的山乡之间,也让我在强烈共鸣和欣喜的时候,终于看到了重振日渐衰落乡村的希望之火。

    央视适时推出的这一档节目,顺应了日益高涨的回望乡村、回馈乡村、拯救乡村的呐喊和愿望。而在回望乡村、回馈乡村的声声呐喊中,重视“乡贤”、重振“乡贤文化”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叫得最多喊的最响的一项举措。有些学者甚至有些极端地说,日益败落的乡村能否振兴,就看已经严重断层的“乡贤文化”能否重塑和振兴了。对于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我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在这里我不予置评。但我觉得重振“乡贤文化”的确是拯救败落的乡村一项非常好的举措。

    在这里,就乡贤、乡贤文化,就它的历史脉络来啰嗦几句。所谓“乡贤”,在旧时传统的乡村文明里,称之为乡绅。而所谓的“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他们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在官场有一定的人脉资源,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因而是“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绅矜论)。

    乡绅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从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着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让儒家、道家“回归本源”的文化传统代代传承。

    然而,近百年工业文明的兴起而推动的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的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逐步流向城市。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变成了城市人。它正应了费孝通那句有几分伤感无奈的话,“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了”。

    乡绅群体的黯然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传承的领袖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致使乡村强大的内生活力也随之消失;乡绅群体的黯然消失,最终使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不得不说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上重大的历史性错误和损失。

    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作为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华夏儿女、特别是有乡村血脉的子弟,大家在痛惜和哀叹之余,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去反省,去为改变当下乡村凋敝现实状况及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弘扬去作出一份自己的努力。

    甚幸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主流价值观没有被摒弃,它们像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浪花飘荡在祖国的大江大河;它们像一朵朵争相斗艳的鲜花开满在华夏的山水云间。那一百集如诗如画、让人欣慰的纪录片记住乡愁不就是最好最好的明证么?这归咎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这更归咎于“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价值观永远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

    让人无比欣慰的是,作为引领乡村风气之先的乡贤群体在逐步得到敬重,“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经愈来愈得到了高居庙堂、远居江湖的各界各层人士的重视和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