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明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世明王-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黑哽咽着答道:“娘娘,徐皇后殁了。”话音刚落,惊得韩彩霓将手上的笔掉在了地上,韩彩霓顿时泪如雨下,起身指着西北方问道:“那可是坤宁宫的方向?”金黑答道:“正是。”韩彩霓朝着坤宁宫的方向跪了下来,含泪叩了三个响头。

    深夜了,悲伤至极的朱棣还不曾用膳,马煜拿着一个四层的食盒走进乾清宫,劝道:“陛下都一天未进膳了,尚膳监都将御膳热了好几遍了。陛下节哀,要保重圣躬,您就起身吃一点吧。”朱棣有气无力地说道:“朕吃不下,你先下去吧。”马煜看看一边的如愿,如愿走到马煜面前,“有劳马公公,马公公劳累了一日,暂且歇息一会,本宫侍奉父皇进膳。”马煜将食盒交与如愿,“谢赵王妃,老奴告退。”如愿点点头,马煜便退下了。

    如愿悄声将食盒上的黄布袱取下来,打开食盒,将四层膳食都放在案桌上,然后将徐皇后赐予她的碧玉簪改插在发髻显眼的位置上,再走到朱棣龙床前,俯下身来说道:“父皇,该进膳了。”朱棣缓缓睁开眼睛,正好看到了如愿发髻上的碧玉簪,说道:“你母后把这碧玉簪给了你了?”“是,母后说,这是父皇当年给母后的,把这碧玉簪留给儿臣,或许用得上。”朱棣说道:“那还是在燕王府的时候,那几日,你母后心神不宁,不思饮食,朕在阴阳生那里求了这碧玉簪,为的便是给你母后宁神、进食。皇后真是了解朕,她都料到了今日是你陪在父皇这里,便把这碧玉簪留给了你。”朱棣说到这里,眼角又淌下了泪水,哽咽着说道:“如愿,扶父皇起身,你母后让朕进膳。”

    如愿扶着朱棣坐在案桌前,朱棣拿起筷箸,便吃了起来。可朱棣吃着吃着,突然失声痛哭起来。如愿轻轻说道:“父皇哭着进膳,这龙体如何受得了?”朱棣哭着说道:“朕想念令仪。”如愿拔下那碧玉簪放在朱棣手中,“母后何尝不想念父皇?其实母后走的时候很安详。她伏在父皇的肩上,父皇静静地将送她走了。如愿未入宫之时,常听家中的长辈说,夫妻之间,先走的那位是有福之人。”朱棣问道:“那是为何呢?”“因为有此生最爱在侧,人走的时候有人送便是好的,何况还是与自己相伴一生的最爱。”“那待朕走的时候,便孤苦一人了。”如愿赶忙说道:“父皇还有我们。”朱棣看了看如愿,“到时候,如愿送父皇走好不好?”如愿赶紧跪在地上,“父皇别说如此晦气的话,父皇万寿无疆……”如愿还未说完,就被朱棣扶起来。朱棣叹了口气,“人哪有不走的?朕才不学那些糊涂帝王寻什么长生之法。朕只求在有生之年一展胸中抱负,为太祖缔造个太平盛世,为子孙奠定下万代基业,为百姓实现那家给人足。到时候,朕与令仪葬在一处,永不分开。”如愿用罗帕拭去朱棣眼角的泪水,说道:“永乐盛世的宏愿,父皇定会达成。”朱棣看着如愿,说道:“朕走的时候,如愿送父皇走吧?”如愿点点头,“好,父皇放心,待父皇年纪大了,父皇若哪一日卧病在床,如愿便尽心侍奉着,直到把父皇送走。”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如愿将筷箸递到朱棣手中,“父皇快进膳吧。”朱棣接过筷箸,自语道:“令仪,待大明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朕便来陪你。”说完,朱棣勉强着继续进膳。

    令仪还未安葬,朱棣便急忙召来了杨荣,杨荣跪倒在地,朱棣说道:“勉仁,你带着阴阳生到北京去,寻一处吉壤,朕要建陵。”“陛下是想在北京安葬皇后?”朱棣用坚定的目光看着杨荣,“对,朕是定要将国都迁到北京的,朕不能将皇后孤单的葬在南京,百年之后,朕要与皇后合葬。”杨荣问道:“只是建陵要好些年。治丧期过,皇后安葬何处?”朱棣说道:“先将皇后葬在南京,待北京皇陵建成后,再将皇后迁葬。”听朱棣如此吩咐,杨荣赶忙说道:“臣领旨。”

    徐令仪被暂时葬在了南京,随后朱棣降旨,将北京昌平地区的一块吉壤圈为陵区,封其山为天寿山。朝臣看出了朱棣迁都的心思。对于朱棣的这道旨意,朝臣纷纷上疏反对。朱棣盛怒之下,谪贬了一批官员,这才将北京圈陵的风波平息。

    这日,朱棣思念令仪,不知不觉走到了坤宁宫。陶菊等婢女宦官们都赶忙施礼,朱棣说道:“朕此生不会再立后,这坤宁宫就给徐皇后留着,你们还像往常一样在这坤宁宫伺候着,坤宁宫的摆设就如皇后在时一般,不准有改动。陶菊,坤宁宫中的菊花你要照看好,待到秋日,这满园的菊花便开了。皇后自小倾慕陶渊明,总想着能与朕采菊东篱,每年菊花开的时节,朕都会来坤宁宫陪皇后采菊,从前是,以后还是。”陶菊哽咽着应道:“是,陛下。”朱棣转身看着坤宁宫的菊园,此时不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菊园中一片碧绿,一阵微风吹来,那满园绿色的枝叶随风摇摆着,朱棣顿觉一阵凄凉,悲声说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令仪,你可记得?当年你在燕王府吟这首诗的时候,朕说日后会送你满园的菊花。如今朕富有四海,可你宫中就空剩下这满园菊花了。不过你放心,朕绝不会将你独自留在南京。等北京皇陵建好,你便先住进去。待朕把这大明江山治理好,给子孙们留下太平盛世,朕便来陪伴你,到时候,咱们夫妻永远不分开。”

五十二、众使臣南京朝永乐 两国王体魄葬中华() 
永乐五年八月,怀胎十月后,如愿诞下了皇孙朱瞻坺,百忙中的朱棣立即推掉其他的事情,来到万安宫探望皇孙,朱棣将小皇孙抱在怀中对王玉竹说道:“玉竹你看,这瞻坺像不像朕?朕当年降生的时候大概便是如此了。”不待玉竹回答,欣喜的朱棣便转身问马煜:“赵王妃的母亲还没接来宫中?”“回陛下,太子妃已去西杨府迎接罗夫人。”朱棣点点头,“去文渊阁告知士奇,今日他不必当值,同来万安宫团聚。”马煜应声退去。罗玉梅来到万安宫后见到女儿和瞻坺喜极而泣,待杨士奇也赶到万安宫,几人便在万安宫好生团聚一番。

    待到了永乐五年九月的一日,朱棣正在奉天殿批阅奏疏,忽然马煜进殿禀报:“陛下,郑和率船队归来。”朱棣放下手中的笔高兴地说道:“一月前便听说郑和他们本月将至京师,郑和此次带回了西洋诸国的使臣,快吩咐华盖殿设宴。召集前朝文武、后宫诸人同朕去午门迎接。”马煜应道:“是。”

    待众人行至午门,只见郑和不仅率大明军士而还,身后还跟着众多西洋使臣,在郑和的带领下纷纷跪倒在朱棣身前,郑和说道:“臣奉陛下圣命,率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至占城、爪哇、旧港、阿鲁、苏门达腊、南巫里、锡兰山、印度、古里等地。臣携天子敕书,望各国安礼守分,勿恃强凌弱,不以众暴寡。号召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今日臣率船队返航回京,西洋使臣听闻我大明永乐皇帝神勇盖世,敬仰万分,特随臣来我大明向永乐皇帝朝贡。臣恭贺陛下一统天下、君临万邦!”话音刚落,各国使臣、航海军士齐声高呼:“陛下万岁!”朱棣身后的前朝文武、后宫诸人见此情状也都纷纷跪倒在地齐声高呼万岁。郑和接着说道:“陛下,臣有一事禀报,海盗陈祖义多年来盘踞马六甲,称霸海上,剽掠商旅,并攻击我大明船队。臣已将陈祖义等俘获,请陛下处置。”朱棣说道:“横行海上,剽掠商旅,邀劫朝使,样样都是死罪,斩立决。”在场诸人纷纷再次高呼万岁。朱棣在响彻寰宇的“万岁”声中继续说道:“让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乃是我大明的气度。对于这等搅扰诸国不得安宁的的海盗,当然要处置。三保太监郑和出海航行,扬我国威,荣我大明,乃有功之臣,特封郑和为总兵太监。”郑和跪地谢恩,“臣谢陛下隆恩。”朱棣扫视着各国的使臣,满意地说道:“华盖殿已设好宴,请各国使臣先去华盖殿用宴。”于是郑和率各国使臣入华盖殿。

    华盖殿上,王公大臣与各国使臣正用宴。朱棣环视了一下大殿,问道:“瞻基在哪里?”马煜走上前来,“陛下,皇太孙正在御花园练射术。”“这么大的场面,快带瞻基来见识见识。”马煜应声退出了去。

    过了一会,马煜将瞻基带到了华盖殿。众使臣看着这皇太孙手中拿着弯弓、背上背着箭筒,都窃窃私语着。朱棣对众人说道:“这是朕的皇太孙朱瞻基。他方才在御花园练射术。马煜,快去拿箭靶子来,朕要看看太孙的射术有没有长进。”待箭靶子立在了殿门口,朱瞻基从背后抽出一支箭来,搭在弓上,将弓拉满,只听“嗖”的一声,那箭正中靶心。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朱瞻基不断地拿出箭来,不停地射出,待箭筒中已变空之时,那箭靶子上正好射出了大明的“明”字,在场之人无不惊叹。郑和赶忙说道:“皇太孙文武双全,不如陛下出一上联,让太孙来对下联。”朱棣点点头看着满座宾朋说道:“万方玉帛风云会。”朱瞻基稍作思索,对曰:“一统江山日月明。”在场之人对这皇太孙赞叹不已,朱棣看着朱瞻基满意地笑了。

    接待完各国使臣之后,朱棣在奉天殿单独召见了郑和,“郑和,你这一去便是两年多,真是辛苦你了。”郑和跪倒在地,“能为陛下效劳,为大明谋福,乃是郑和此生之幸。”朱棣赶忙扶起郑和,“快起来,你这一去,扬了我大明国威,还带回那么多西洋番物,你真是大明的功臣。”“要不是陛下,臣哪有如此报效朝廷的机会?臣哪能实现巡洋海上的梦想?臣每到一国,便宣读天子敕书,再用大明的青花瓷、丝绸等物换来西洋诸国的特产。他们从未见过咱们大明的青花瓷、丝绸,都如获至宝。”朱棣笑着拍拍郑和的肩膀,“大明恐怕只有你能堪当此任。听闻你行至爪哇之时,爪哇西王误杀我大明将士,你顾全大局,化干戈为玉帛,我大明赢得外邦赞誉。你生擒海盗陈祖义,为海外诸邦换来太平。这才是我中华以德服人、四海一家的气概。郑和,你有大功。”“陛下过奖,臣何德何能,是陛下以德服人、强而不欺,宣扬了我大明四海一家的气概。”朱棣细细打量着郑和,说道:“看你清瘦了不少,你这两年定是吃了不少苦,海上的日子定是不好过,朕真想知道茫茫大海之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劳陛下挂怀,海上虽不如宫中的日子舒适,但臣着实喜欢遨游在海上。那大海之上,绵邈迷茫,水天连接、四望迥然。观日月升坠以辩东西,看星斗高低以度量远近。”朱棣惊奇地问道:“观日月升坠、星斗高低来辨东西与远近?”“是的陛下,宝船之上除了用罗盘辨东西南北,还用‘牵星过洋术’,用牵星板测量星斗高度来辨识方向。”朱棣概叹着:“若不是脱不开身,朕还真想同你到海上看看。回去好生歇息几日,再着手准备,为了我大明繁荣昌盛,你还需再下西洋。”郑和跪倒在地,“陛下圣明,臣愿为出使西洋之事鞠躬尽瘁。”朱棣扶起郑和悄声问道:“有无允炆下落?”郑和摇摇头,答道:“海外全无建文音讯。”朱棣叹了口气,“真不知这允炆身在何处。”

    永乐五年十一月,《永乐大典》终于修成。全书共两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万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单单是目录便有九百卷。真正汇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七八千种古书典籍,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术、阴阳、占卜、释庄、道经、工技、农艺诸多门类。《永乐大典》的修成,实现了朱棣“为往圣继绝学”的梦想。这几月来,朱棣一直在失去令仪的悲痛中,初下西洋的成功与《永乐大典》的修成,终于让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渐渐振作了起来。于是,朱棣一鼓作气,永乐五年十二月,做了几个月的准备之后,朱棣再派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

    在此后的岁月中郑和分别于永乐七年九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永乐十五年五月、永乐十九年正月、宣德五年五次出使西洋,完成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永乐六年,在郑和出使到渤尼国之后,渤尼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对大明产生了深深的向往,过了一段时间,渤尼国王携王妃、子女及陪臣一百五十多人来到了大明。

    朱棣在华盖殿设宴接待渤尼国王,遣贵妃王玉竹在会同馆接待渤尼王妃等人。渤尼国王麻那惹加那乃这一路上亲眼见到了大明的繁华景象,对大明赞叹不已。待渤尼国王走进华盖殿用宴之时,朱棣见这国王也就二十几岁的年纪,且相貌俊朗,那国王毕恭毕敬地向朱棣施礼问安,朱棣走上前去,拉起渤尼国王的手,说道:“一路上辛苦了,快坐下来尝尝大明的御宴。”渤尼国王赶忙谢恩,“谢陛下隆恩。臣下初次来到大明,这大明果然是天朝上国,臣下等从没见过这般人间天堂,臣下等想在大明多住些时日,不知陛下能否允准?”朱棣大笑起来,“想住多久便住多久,朕已让贵妃将会同馆打点好了,你们安心住下。还有我大明的秀丽山川,你们想去哪里游玩,朕便着人去办。”

    渤尼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对大明的喜爱简直无以言表,可是没过几月,渤尼国王突然染了急病,朱棣带着御医急忙赶到会同馆,可还是无济于事,见到渤尼国王憔悴的面庞,朱棣悲从心生,走到渤尼国王的病榻前,紧紧握住国王的手,渤尼国王用尽浑身力气说道:“陛下,臣下恐怕撑不下去了。临走之前有一事相求。”朱棣的脸上露出了怜悯与伤怀,“你尽管说。”“大明是臣下此生最爱的地方,臣下死后,可否将体魄托葬中华?”朱棣点点头,“一定如你所愿。朕会将你葬在南京,护佑你的儿子继承王位。”渤尼国王笑着离去了。见这年经的国王病逝在会同馆,朱棣悲伤至极,下令满朝文武辍朝三日。将渤尼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以王礼葬在了南京,追谥号为“恭顺”。

    在永乐年间,将体魄葬在中华大地上的国王不止渤尼国一位国王。由于郑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