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方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上第一方丈- 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在时,敝寺颇是隆盛了一段时日,故此本宗的传承法器也由他随身佩戴。有一日,兴缘祖师静极思动,起意行脚天下,既可入红尘磨炼道心,又可遍参高明砥砺精进,遂吩咐寺务,独自走了。

    谁知这一句,竟成永诀。祖师行踪成谜,历代弟子都留心寻觅,但想来是缘法如此,直到今日,劳您诸位法师受累,方知究竟。”

    素问点头道:“兴缘法师确实为我佛门大德,为化解一段恩怨,在世间强留数百年,非大丈夫不可为。可惜阴差阳错,未尽全功。

    法相冲素问笑笑又道:“这串手珠来历不凡。它是南北朝时,鸠摩罗什大师自西域带到中原的随身法器,具传是古印度龙树菩萨中观一脉的器物。

    后来罗什大师传于大弟子僧肇,僧肇大师英年早逝,圆寂前赠与其师弟僧睿,僧睿将手珠与三论心要传于道朗,道朗传于僧朗,僧朗传于僧诠,僧诠传于法朗,之后便传至嘉祥吉藏祖师,正式开立宗门,这手珠便成了传承法器,算是我三论宗般若法要的传法信物。

    对外人来说,或许不以为意,但对本宗而言确实意义非凡。承诸位法师大恩,将此重宝还于敝寺,贫僧等三论宗弟子均铭感五内!”

    说着和身后众人站起身来冲素问等人合十施礼。

    素问等人连忙合十还礼道:“不敢!未想这手珠竟有如此来历,这必然是诸佛菩萨慈悲,又蒙贵宗祖师护佑,方使宝珠回归,我等不过是适逢其会,岂敢居功!”

    众人又坐下后法相才说道:“不管如何,诸位法师之情本寺弟子铭记在心。若有差遣,只要不触犯佛门戒律,我等义不容辞。”

    见对方如此郑重,且听对方言语,字字发自真心,素问便知晓对方是可交之人。要知道对方身为一寺住持,身系全寺数百人,可不是普通的孤家寡人的随便言诺。且看对方做出如此承诺身后之人没有一人反对,就知道对方在寺内威望甚高。在禅宗初立之时,得到这一强援,以后倒是少了不少麻烦,有事之时也有人可以相助一二,倒是意外之喜,也果真是因果循环。

    自己在小山村接了兴缘的因,这栖霞寺就是果。(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八章 双方交心() 
(这一章有些枯燥,不过却定下了日后发展的大概方向,因此是必须要写的。)

    双方说完此时,法相又询问净心寺众人净心寺的情况。毕竟对方与净心寺先前并无往来,在行慧通知后才知晓此事,并且上网查了下净心寺的情况。如今网上披露出许多净心寺的情况,并且素问等人在南方徒步而行的事都能看到,但这些消息给外人看看还行,佛门中人还是要询问净心寺中人为上。

    何况网上各种言论都有,让栖霞寺诸人对净心寺各种情况也颇为感兴趣。

    素问听了法相的询问也是坦言:“本寺乃是禅宗传承,贫僧等人从北至南也是为了迎回宗门传承信物,一路行脚以示诚心。”

    顿了顿又道:“说来惭愧,本宗自初祖迦叶尊者,二十八传至达摩祖师,达摩东渡来到中国,便是我国内禅宗初祖。但本宗法门只论见性,即心即佛,曲高和寡,传人难觅。达摩传于二祖慧可禅师,慧可传于三祖僧璨禅师,三祖之后竟无弟子明心见性而能承接祖师之位,因此即衰。门人弟子四散,如今佛教界已少有人得闻禅宗之名了,我佛门中都是如此,何况世俗之中。

    勉强流传下来的寺院庙宇也多是边鄙穷壤、无人知晓的小庙。我净心寺已经算是禅宗寺庙中颇具规模,但贫僧接任住持时也只是白云山上一座三人小庙。贫僧接位后竭力维持寺院,幸赖敝宗其他师兄多有前来相助者。待寺内事务略有安稳,贫僧便依照师父遗书,前往南方传法寺迎取宗门信物木棉袈裟以及达摩祖师等人的遗著。”

    栖霞寺中人闻言纷纷惊讶,昨日在网上查询一下,如今净心寺的声望在世俗之中极高,到处都能找到有关净心寺的新闻,却没想到是在面前这个年纪轻轻的住持手中发展起来的。也难怪先前并未听说净心寺之名。

    如按照素问所说,接掌之时不过三人而已,如今能有这般声望,对方的手段可真是了不起,了不得。

    想到此处法相一脸赞叹:“素问住持的手段远非常人可及,只看净心寺目前的声望,又怎能想象得到净心寺之前竟然也颓败若此。如此手段倒是让贫僧惭愧了,执掌栖霞寺多年,也仅能保持现在这局面。”

    想他接掌住持之位至今已有十余年,寺内情况也只能说是维持目前局面,本来也算是不错,可听素问如此一说,再看素问年纪,就知道不过短短数年间将净心寺发展到如此声势,顿时觉得自己这住持做的和人家比起来相差甚远。若是把自己换到素问的位置,恐怕现在净心寺还如同初始一般,顶多略有寸进,绝对无法和现在相比较。

    听了法相的话,身边僧人纷纷安慰道:“如今栖霞寺发展如此,已多亏住持多年辛劳操持。在住持接受之前,栖霞寺日渐衰落,贫僧等人也是心急,却无丝毫办法,在住持接手之后才恢复到如今局面,已是住持之功了。”

    素问又接着说道:“贫僧大约还算有些慧根,对于本宗法门有所领会,悟得本门之法。又观察如今的时节因缘,民智开启,文教大兴,国家和平,正是法门当兴之时,故不揣鄙陋,意欲振兴禅宗,不负如来所传与祖师所托。”

    法相也是点头,一脸唏嘘:“正法流通,艰难至斯。贵宗传承不易,我宗又何尝不是啊。我佛门自唐武宗、周世宗接连两次法难之后,便再也未复兴过,人才难继不说,连典籍都散佚无数。如今儒教尊为正统,把持国政,道教也是名标国教,总领宗教,我佛门却是差了太多了。”

    话题说到这里,众人都是唏嘘不已。

    素问见场中众人说到这里都有些低落,安慰道:“老法师无需如此悲观。世尊入灭之前已留遗教,说释迦佛之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推算时间,唐末大约便进入末法时期了。追究法难事因,当然错综复杂,但大抵是众生共业如此,法运衰微在所不免。

    但是,世尊也说末法之中也有起伏,而并非一衰到底。依小僧愚见,佛法复兴只在眼前,就看我们出家众如何去做了。便以典籍散佚来说,近年来蒙多位在家大居士以及霓虹多名义僧之力,中国佛教各宗典籍均大量从霓虹请回,贵宗想必也补充了不少。

    从民间反应来看,道教清修自守,又化贤不化愚,教义流布毕竟有限;儒教则入世参政,着重推展人伦、改造民生,已经放弃了宗教功能。所以,两教均不足以满足我国百姓的宗教信仰需求,也无法满足知识分子对于玄理究竟的探索。

    因此您看,这些年来外国的基督教在中国都大有发展,而我佛门相对于以前,也兴旺了不少。许多善信都是自己寻了佛门经论学习研究,而生正信。

    反观我们出家人,自己先失去了信心,多少年来连讲经的法师也越来越少。南方佛教还好些,我们北方佛教都以赶场子诵经拜忏、祈福超度为业,谁还钻研义理、讲经说法呢?还有结婚生子的、招摇撞骗的,这些就更不必去说。”

    场中众人听闻素问的话,都是点头应道:“确实如此,素问住持这番言论却是通透。”

    素问环视场中众人,也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小僧以为复兴佛教当从整顿出家之人开始,重提六和敬的思想,而且整顿出家人必须从严肃戒律开始。又佛门衰微至此,各宗派应当团结一致,和睦互助,方能应付时局,弘扬正法。

    法相听素问之言虽然也认为有道理,不过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法师之言,是为明训,但此二事皆是难之又难。恕老衲直言,戒律之废弛非是一朝一夕,可谓冰冻三尺,积重难返。而佛教从来各持教义,一盘散沙,互相攻讦多有,精诚团结却难见啊。就如唯识宗与我三论宗,论战数百次,恩怨渐深,几成世仇。若说握手言和恐怕不易。”

    素问面容严肃说道:“难固然难,但我等荷担如来家业,为使正法久住、普利群生,不可畏难而止。

    整肃戒律当从自己做起,这个不必多说。团结佛门这个宗旨,却需要多加宣传。因佛教法门虽多,归宗却一,皆以成佛为目标,所谓方便多门,归元无二是也。佛法岂有定法,不过是世尊应病与药,随方就圆,应机而说。若执法相,而起嗔心,自赞毁他,破梵网戒,失大利益,岂不可笑,亦是可怜。

    贫僧以振兴禅宗、复兴佛教为志向,纵然千般艰难,万般险阻亦不能打消此志。唯愿将来因缘成熟时,恳请贵宗不吝援手。”

    法相听了此话面容一整,肃然道:“法师这是哪里话!振兴佛教是每一个佛弟子的使命,老衲也无日不想提振宗门、复兴如来教法,但有心无力罢了。法师你既有此宏愿,将来若有需要,我栖霞寺必号召宗门弟子随附骥尾、甘效驱驰。一来报法师大恩,二来共襄佛门盛举!”

    素问肃然施礼:“法师慈悲,贫僧先行谢过!”(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九章 关于“佛教协会”的心思() 
双方又聊了一段时间,双方都已知晓了对方的心思,就结束了这一话题。栖霞寺中众人佩服素问一人短短时间将净心寺发展到如此声势的手段,心敬素问重整佛门的志向。而素问也得栖霞寺这一强援,日后若有需要出言之时,净心寺也免得人单力孤。

    三论宗如今虽是衰败,毕竟是佛门七宗一支。何况三论宗在南亚一些国家如霓虹还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栖霞寺更是三论宗祖庭,日后自己若要整顿佛门,有栖霞寺相助,阻力可减不少。

    若是先前,素问本也觉得好好发展净心寺,发展禅宗,就已足够。但这次下山走了这一趟,时间不长,遇到事情却是不少,又遇到了刺杀,这段日子的想法又更进一步。

    说到底现在上有两教在佛门之上,基层民众对佛门误解又多,就算净心寺再如何发展也难以改变这个大局面。就像这次道教打压和儒教的刺杀,虽然一方面是净心寺种种神异之事让人心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净心寺出头了。只有将佛门七宗加上禅宗都捏到一起,互相扶持,才能改变目前的局面。

    而如何将佛门各总捏到一起,素问心里也有了盘算。个人想达到这个目标是极难,但各种说到底根源同出一处,有着共同的目标,可以打造一个架子,将各宗都纳入其中,并且作为桥梁联系各宗。而这点在前世已经做到了,就是成立“佛教协会”,这样一个以佛教整体为根本的组织。

    素问甚至不需要主导这个协会,单单将禅宗纳入其中,就能免掉不少来自佛门内部的麻烦。而对外,整个佛门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对抗道教和儒教可能的打压,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关于佛教协会,以前不是没有人想过。但一直没有一个有着极高名望的人来串联各宗,发起此事。素问虽然如今名望不足,但只要联系各宗说明厉害,共同发起,未必不能够成功。

    栖霞寺之后,在素问心里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净土宗祖庭吾真寺了。先且不论吾真寺讲法法师多次言语中贬低净心寺,单论净土宗乃是目前信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派,素问就怎么也要走上一趟。

    当天晚上素问等人就在栖霞寺住下,这些日子风餐露宿倒是难有这样一个地方让众人休息。

    第二日一早,栖霞寺做完早课之后,素问换上行囊中的黑色袈裟随着众人来到正殿前。寺内僧人和香客居士都在殿前,足有数百。

    经过昨日一番洗漱休息,今天素问倒有了原本几分色彩,不再是原本那般风尘仆仆的模样。虽然黑了不少,也瘦了许多,但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明悟的气质。加上袈裟的亲和,让他一出现在场中所有人就有着一种好感。

    栖霞寺众人看到素问今天的仪态,也是心中点头。这净心寺住持昨日看起来第一眼不算显眼,毕竟那一身风尘仆仆的模样多少有些狼狈。只是在交谈之后才发现谈吐不凡,举止之中自有一番气度。而今天再看,只一见面就觉得仪态不凡,让人好感大生,比昨天见时更胜数分。

    方才栖霞寺住持法相在场中已经开示迎还法宝的缘由,接下来素问要上前讲述当时的事情。

    场中香客居士大多并不认识素问,只是素问这一身僧衣袈裟与栖霞寺大相径庭,黑色袈裟也极少见,心中纷纷猜测素问来历。只有少部分比较关注新闻的才认出这个最近非常出名的僧人,心中有些惊讶。

    素问一步步走到场中,先是冲众人合十施礼,随后将事情娓娓道来。素问语态温和,由于袈裟的度化、亲和特性,使其原本就带着磁性的声音更为吸引人。加上他口才也好,几句话之间就将众人引入群山之中的另一个世界。

    一开始讲到自己几人抵达山村之中,正好遇到神婆驱鬼一事,不少香客居士还有些义愤。毕竟神婆神汉并不少见,也时常听说在偏僻之地有这种神婆神汉骗人致死的新闻,有些人身边之人就有被骗的经历,只是没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罢了。

    尤其当听说神婆害死不止一人的时候,众人心中更是愤恨。当听说她被驱逐之时,不少人仍然觉得便宜了她,所受惩罚还是太轻。

    当素问说到那神婆就死在坟地前的时候,不少人心中都浮现出“报应”二字。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全部了,还在心中不解这个故事和今天要讲的有什么关系,可素问接下来的话就让人吃惊了。

    历年来被害死的村民亡魂,为了化解一段恩怨放弃佛法,留在世间几百年的兴缘法师,还有那神婆与那个村子纠缠数百年的因果,让人仿佛在听神话故事一般。包括场中的年轻僧人,很多人脸上都不可置信。

    毕竟素问所说的事情实在太离奇了。虽然在场众人都是有信仰的,相信有神佛,也相信人死后有轮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