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法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仕途法则- 第6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青山,石桃,大坞产业群。加快西海经济发展,推动我省快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现在流行抱团发展,振兴区域经济,就是要一个经济势头猛的带动周边发展,武江周边几个城市小而穷,所以我们武江有义务有能力带动这些地方发展。”

    看着侃侃而谈的郭小洲,似乎完全抢走了常一丁和田红兵的风头。而常田两人却依然脸色平静地表示支持。

    在坐在常委心里都明白了,从此武江的经济建设步入郭氏跑道。

    会议结束后,副书记包元山和贾石先后走进了郭小洲的办公室。

    他们俩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为周边关系县市探路。比如包元山,长期在石桃市工作,可以说在石桃根基深厚,对石桃的感情也深。

    这次武江的一些中小化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周边城市,他当然想为石桃呐喊一声。这些企业在武江虽然是个鸡肋,但去了周边城市,却绝对是纳税的重要大户,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潜能极大。

    可以说,周边城市谁争取到多数企业入驻,该城市的gdp将大幅度增长。

    除了产业洗牌和布局,还有城际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的建设开通。

    几乎一夜之间,武江市政府的大门前就多了十几辆周边城市领导的专车。

    对郭小洲这位“大拿”更是围追堵截。

    不仅周边城市的领导来了,边远城市云河市的赵卫国也带着韩雅芳来了。

    别的城市领导,郭小洲还能挑选筛选着见面,那么他的老上级赵卫国的到来,他就不能摆任何架子。

    赵卫国和韩雅芳坐在他的办公室。

    秘书胡君逸给两人上了茶水,便退了出去。

    郭小洲客气的说:“赵书记你要有什么事情,直接在电话里知会一声,我要是能做的,绝无二话,还需要你亲自跑一趟,真不应该……”

    赵卫国呵呵一笑,“来武江主要是有个会议要参加,再说,我们两个可是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今天晚上一起坐坐,好好喝两杯。”

    “赵书记你还是饶了我吧,谁不知道你喝酒那是千杯不醉,我可不敢和你拼酒。”郭小洲苦笑道。

    “有小韩在,喝酒你还会怕我。”赵卫国捉狭道:“我还担心你们俩联手把我灌倒了呢。”

    韩雅芳娇嗔一声,“赵书记,您也打趣我……”

    郭小洲一瞧韩雅芳脸上飞起了两片驼红,他赶紧打岔,“老领导来了,我这个地主绝对奉陪。这样,今天下午一起聚聚,三人一瓶酒。不能再多。”

    寒暄几句后,赵卫国终于亮明来意,“听说武江城市圈重启,武江市的一些企业要洗牌搬迁?”

    郭小洲点头,“武江要崛起要腾飞,就必须剥离一部分企业。老领导,恕我直言,企业外迁这块,都是针对周边一小时城市圈定点搬迁的的……”

    赵卫国打了个哈哈,“据我所知,武江的外迁企业名录中有几家食品企业,这几家食品企业高度契合我们上石丰园区,虽然我们距离武江的距离是远了点,但大坞不是要开通到武江的城际高速吗,我们云河和大坞的高速明年五月就能通车。所以说,距离不是问题。”

    关于企业搬迁名录,只是武汉市政府的一个初步拟定名单,目前还未落实。没落实前,目录名单就外泄,令郭小洲有些吃惊。

    的确,这几家食品企业在武江的盘子里可有可无,但去了云河,绝对是扛鼎型重点企业。甚至可以带动上石丰和云河。

    这其中,有两家食品企业的产品卖得非常火爆,其中一家叫绿达丰的食品企业刚在央视投放了巨额广告。

    绿达丰是一家年销售额五亿的合资食品公司,以生产冰淇淋饼干等食品为主,企业员工五百多人,外方合作伙伴是一家著名的国际食品公司。过去三年来,该企业以平均每年百分之70的速度增长,但同时也面临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压力。其中最主要是压力来自于企业本地生产成本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但企业产品的价格却在竞争中却又不得不降价。

    随着压力不断上升,原料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上涨,企业产品继续降价的空间不大,因此,该公司的总经理多次找市政府,要求市政府在市郊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划拨一块地,用来建新厂房。否则他们不得不考虑外迁。

    郭小洲也考虑过,随着武江的发展,绿达丰即使在城郊建厂,其生产成本也会不断上涨。

    所以,他这次把绿达丰列入搬迁名单。但食品企业的总部必须设在武江。

    老领导亲自上门,他也不藏着掖着,“赵书记,这样,我会向企业推荐云河和上石丰,但企业自身的意愿才能决定落地方向。”

    赵卫国当即起身,再次伸手,“有你这句话就够了,企业的工作我们来做。上石丰是全国闻名的绿色蔬果和食品基地,我相信,对食品企业还是具有一定诱惑力的。”

    郭小洲笑而不语。

    赵卫国忽然看向韩雅芳,“小韩你这几天辛苦了,专门在武江跑这几家企业。当然,还有几家服装企业也别放过,都去试试。”

    韩雅芳点点头。

    郭小洲的手机忽然响起。他一看号码,是薛高阳的。

    “不好意思,我接个电话。”

    赵卫国示意没关系,“晚上约个地方,我和小韩先走一步,不影响你工作。”

    郭小洲看了看韩雅芳,“下午见!”

第1004章 【一网打尽】() 
薛高阳打电话也是替人探路的。

    他在鲁西县当了六年的县&委书记,在鲁西有自己的嫡系和方方面面的关系。

    这次武江城市圈规划的重启,让武江周边的整个城市群都骚动起来。不止是政府关系在高速运作,还有商界,金融界和各大行业,几乎一股脑闻风而动。

    虽说省里和武江市已经明确表态启动直通省城的四五条线路的预案,但谁先谁后对于周边城市来说,却至关重要。往往一步落后,百步难追。

    许多板上钉钉的项目,一拖经年,最后也许就不了了之。那个城市也不敢落后半步。

    谁能抢在前头上马吗,谁就占得先机。

    除了直通高速网络的启动,还有产业布局产业升级这块蛋糕。

    对于现在的武江也许是拖累的中小化工企业,放到周边县市,就是利税大户,是当地的经济提振点。

    而有决定权的,除了省推进武江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会议,就是郭小洲个人。

    薛高阳在电话里很直接的说,他是为了武鲁高速说情来的。希望武鲁城际能在第一批规划中启动。

    郭小洲一边听着,一边走到地图前。

    武汉到鲁西有一百零九公里的距离,恰好是城市圈标准的“一小时车程”距离。要修建一条武江到鲁西的高速公路,就必须过境西华市。

    而西华市,郭小洲是有诉求的。他在等西华的领导找上门来。

    说实话,这两个城市的交通网络部署,省里和市里都打算放在第二批启动名单中的。

    但薛高阳几乎从来没找过他,这次也不是为了私人说情。

    郭小洲有点儿为难。

    “小洲,我代表鲁西表个态,只要是能够拿下这个公路项目,鲁西境内的一切基础设置和道路工程项目,都不用省市掏半分钱。”

    一直以来,由于高速公路建设里程较长、涉及国土面积广、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报建审批周期较长。一条高速公路,从最初的规划,到最后拿到“准生证”,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更长甚至需要四到五年。

    由于高速公路项目的审批涉及到国土、环保、规划部门等单位,而从层级上来讲,又涉及国家、省、市、县四个层级,所以整个链条拉得比较长,导致立项审批过程较为漫长,拖慢了项目的推进速度。以武江至鲁西高速公路为例,这个项目要想获批,需要完成包括交通运输部行业审查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节能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内的十几项专项审批。时间跨度三五年非常正常。

    但如果搭上“武江城市圈规划”的顺风车,手续方面相对较为简化。在城市圈的大框架内,可以将高速公路审批前置要件从17项减为选址、用地、环评等7项,对具备条件的报建手续推行“先建后验”。时间缩短为三五个月,甚至更快。

    作为从鲁西走出去的干部,薛高阳这两天受到了鲁西官员群的密集轰炸。甚至一些退居二线的鲁西籍老领导也打来电话,说他现在是鲁西籍在职干部中级别最高的现任领导,希望他发挥一切动力替家乡拿下这条高速。

    薛高阳很清楚鲁西人民的急迫心情,他在任时就三番四次跑项目的审批,但屡次不果而归。

    而城市圈的再次启动,让鲁西和薛高阳看到了希望。

    作为鲁西人,曾今的鲁西县*委书记,他也清楚,如果武鲁城际高速开通,对于鲁西而言,将是一个大大的飞跃。

    而对于他个人,也将在鲁西留下最宝贵的功绩。

    郭小洲也很快表态,“薛哥难得开口,我个人会尽全部努力去运作。只是,在西华市方面还没有沟通前,还请薛哥暂时保密。”

    薛高阳毕竟在基层工作了二十年的人,他立即明白了郭小洲的意思,大喜道:“我保证保密,就是鲁西的书记我也不会透露半点口风。当然,鲁西那边还需要做点什么,小洲你不妨直言。”

    郭小洲也不客气,“是这样的,武江有一部分影响市容和交通的商业街面拆迁,这部分商人的安排是个问题,我考虑帮助周边县市投建商业街,给他们一条出路,也可以帮助周边县市升级商业网点。”

    “鲁西也正好缺少一条商业街。这是个双赢的方案。我赞成,同时我也代表省商贸厅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投入。”薛高阳心领神会道:“我马上在商贸厅成立一个‘县市商业街推介小组’,到时候,这个组将配合武江和周边县市完成商业街的启动和改造。”

    “我先谢谢薛哥了。”

    “我都没有谢你,你还和我客气,晚上有时间一起坐坐?”

    郭小洲呵呵一笑,“今天晚上不行,已经约了人,换个时间,我喊上成省他们几个,大家一起聚聚。”

    “好的,我的时间很方便,随时听你通知。”

    双方客气两句后,结束通话。

    郭小洲之所以要薛高阳暂时保密,因为他还等着西华方面上门找他。

    如果先报建武鲁城际高速,那么必须经过西华市境。而西华市有两个上市公司,他希望至少要走其中一家的总部搬迁到武江。

    但是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一家上市公司的税收无比重要,如果总部搬迁到武江,那么税收要掉一大半。这对于西华市政府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

    要么失去一家上市公司,要么开通城际高速。怎么选择,就看领导们的魄力跟眼光。

    对于西华市的这两家上市公司,武江市政府曾经跟两家企业联系过,邀请他们把总部搬迁到武江。

    而这两家企业也有点想法,只是当地政府很强势的“挽留”,不允许你走。你要走,好吧,总部走了,你的工厂不能走吧,你的工厂需要不需要当地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你敢走,就要承担后续责任。

    从实际情况说,县市境内的上市公司,公司越成功,这个狭窄的地域就越撑不起企业的壮大发展。离开是迟早的事情。而武江作为省会城市,交通方便,环境和政策好,人才集中,国际交流多,对提升企业有强大的吸引力。

    对于周边大企业的“挖墙脚”,郭小洲有一个详细的名单。他的要求是至少要挖来七家上市公司或者大型企业的总部搬迁武江。作为回报,有城际高速,有武江外迁的中小型化工企业等等作为置换。

    如果能完成这个任务,武江则既淘汰了落后的相关产能,还弥补了w钢和一些中小企业外迁的税收损失。

    可以说,到时候武江的税收不仅没有损失,而且工业布局更加先进,产业升级更加合理。

    当初他把这个想法汇报给周其昌时,周其昌有所犹豫。

    作为省长,他知道这些大企业往往是某个县市的核心和生命线。你要人家的生命线,人家还不和你拼命?如果到时候闹得不可开交,头疼的还是省政府。

    但是郭小洲的说辞又不是没有道理。

    县市级城市的高素质人才少,人文环境投资环境,任何的企业发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受到人才这个瓶颈的限制,企业需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注重人才,在西海,也许只有武广顺这三大城市才会们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而武江是其中条件最好的城市。没有之一。

    郭小洲不觉得这是城市间的不公平竞争。武江不争,别人也会争,去年,西华市的一家明星电频设备制造公司就整体外迁杭州。在当时很是轰动,惹得西华和杭州方面扯皮了半年之久。

    武江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竞争的对手就更多,行动就更难。

    武江可以借助于良好的政策优势,一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信息技术和人才、和市场资讯等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就有这个趋势,今年上半年,顺山和广汉的一些企业就把总部迁移到武江。而且是自发的。

    这也可以看出武江的经济辐射力正在逐渐的增强,在商业领域的话语权正在逐渐的增大。省内省外的企业正在加快迁址步伐。地方上虽然想出各种办法和手段挽留,但最终还是无可奈何。

    对郭小洲来说,这是自然规律。公司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地域上的天花板是第一道难关。大型上市公司在一个城区狭小,公共设施差,人口不多,人文环境不高的地方,是很难有发展前景的。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在这个错综复杂和网络复杂的各种资源置换中,他可以在西海建立自己的高新人脉。

    虽然郭小洲在自己履职的地方都留下深刻的印记。但放眼西海全省,格局再放大,他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