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灵异现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一灵异现场-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师伯从身上一直背着的包里拿出一个卷轴,对我说:“你先看看这个。”

    我接过展开一看,是一幅水墨山水画,粗略估计,纵长190公分,横约100公分。画纸摸上去好像是一种动物的软毛皮,呈深褐色,毛已经被剔除干净了,闻起来无味儿,应该不是近期的产物,加上这手感和成色,我估计,至少也得有个百年以上。

    细看时,这幅画笔法匀细,色彩浓淡相宜,栩栩如生,即便是我这种不懂行的人,也觉得这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画中景物由远及近,远处背景即层岩苍松,飞川流泉,雁字回时,山腰上有一条崎岖小径,两三个行人正蜿蜒行至山下,使画面多了一层立体感及中处,依山傍水而建一座气势恢宏的回字形别院,四周松竹葱郁,沃田环绕,七八个农夫正在田中耕作,头顶落英缤纷,鸟语花香,倒也怡然自乐及近处,轻烟缭绕,忽见一隐者静坐于虬枝老干之下,抚琴听风,真是好不惬意!

    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美景美院之中,耳边不禁响起唐朝诗人常建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这时,三师伯忽然一出声,还吓了我一跳:“大师侄,你可曾听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我听着是有些耳熟,但一时什么也想不起来,便摇了摇头。

    “操!还大学生呢!”六子忍不出插嘴,“陶渊明知道不,草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阿梨立刻好气没力地反驳道:“是采菊!那个字念n,四声,通假字!”

    听六子这小子念诗,莫名有一种喜感,给阿梨一纠正,嘿,脸居然还红了!真是大白天遇见阎王爷活见鬼了!

    不过,给他们这么一闹,我也想起来了,印象中好像是初中语文课文里的一篇古文。原文早就忘了,但大致意思好像是说有个渔人还是什么的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事。

    其中有一个细节我记得格外清楚,渔人告辞桃花源的时候,曾答应那里的人不把桃花源的事告诉别人,可渔人刚一回到县城,立刻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当地太守还是什么的,反正是一方官员,太守立刻派人按原路返回去寻找桃花源,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后来,又有一位隐士欣然前往,不知怎么回事儿,找着找着人就患了重病,没过多久就死了,“后遂无问津者”。

    三师伯突然跟我提这篇古文,难道是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想警告我做人要言而有信?

    可三师伯也不是这么含蓄的人啊,他要是想给我敲警钟,大可摆明了直说,或者威胁,何必绕这么大一圈子呢?连晦涩的古文都引用上了?

    而且,依三师伯那种心高气傲的性子,我们既然已经达成了友好合作共识,他就绝不会再反反复复、瞻前顾后,这样做简直太掉段位了!

    那么,他突然跟我提这个,究竟意欲何为?总不至于是突发奇想,考我初中语文吧?

    我忽然想起上次在八卦地宫,三师伯盯着墓室墙上一副画问道:“电动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当时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是一脸的茫然。我这才意识到,在场的可能只有我一个大学生,便认真回忆起课本:“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就开始进入了电气时代云云”

    好一通教科书式的原本背诵之后,众人立刻对我露出一脸崇拜的目光。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正飘飘然,三师伯扭头瞪了我一眼:“瞎显摆!你以为谁他娘的不知道,老子是让你看这船底下的波纹!”

    我到现在都记得当时那个感觉,头顶好像突然有道闪电劈过,浑身从头到脚都烧得发烫,一下被人捧上云端又一下摔入谷底,我靠啊,我的人生从来就没有如此丢脸过。

第五十一章 李由墓(中)() 
这时,三师伯突然踢了我一脚:“你小子发什么呆?能想起来就是能想起来,想不起来就是想不起来,发呆管个屁用!孙子周那孙子怎么就收了你这个废物?!”

    三师伯看我师父不顺眼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在八年前好像还发生过一次大过节,从此更是水火势不两立。而我作为师父的大徒弟,在三师伯眼里,自然做什么都是错,什么都不做更是错,只要一错,三师伯总要顺带嘴把我师父提溜儿出来,也给骂上一通。

    第一次在地宫听到这话时,我心里非常生气,你骂我可以,骂我师父就不行了,可跟三师伯抗议的后果就是被骂得更惨。

    所以往后,再听到这一类的话,心里虽然还是不舒服,但起码面儿上已经能控制得很好了。权当这是对我的鞭策好了,以后只要努力少犯错误,这老狐狸还有什么可说的?

    不过事实证明,我还是想错了,三师伯这种人,就是没理也要抢三分,更何况是打击我师父的机会呢。

    我的这些思绪闪得飞快,一刻也不想再给我师父脸上抹黑,立即点了点头:“哦,这一提陶渊明,我想起来了,好像是初中时候学的一篇古文。”

    三师伯斜了我一眼,火气还没消:“想起来了?想起来就背两句。”

    我一愣,靠,真考啊?这陈谷子烂芝麻的课文,谁他娘的还记得啊?!

    我硬着头皮想了想,好像隐约还真记得那么几句,结结巴巴地背诵道:“停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云”靠,原文怎么说来着算了算了,不管了!“云你别跟别人说啊!”

    “废物!”三师伯抬手给了我一脑后把子,“从头往后背,谁他娘的叫你倒着背了?”

    我硬是咬着牙没呲溜一声,不争馒头争口气!又想了想,有了:“晋晋太太元中!”

    “看什么看,继续啊!”三师伯抬手又要揍我,我赶紧抱着脑袋往旁边一闪,大声背道:“武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见一山,有小口,从口入,有有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犬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从哪儿来”

    我越背越溜,全然不知中间竟遗漏和背串了那么多,三师伯这次又没有打断我,无形中更助长了我的信心,“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停吧停吧!”三师伯一挥手打断我的背诵,冷哼一声,说道:“当初老四非要送你们上什么学,我就说了没用!哼现在事实摆在眼前,真他娘的跟你师父一样,都是没用的东西!”

    我这才明白,原来三师伯让我背古文,就是为了给我难堪,也给我师父难堪,证明他的“上学无用论”。

    我当即反驳道:“这都是初中时候背的,你要再给我看一遍,我肯定能背下来。”

    三师伯好像早猜到我会有此一说,冷笑道:“废物就是废物!我不已经给你看过一遍了?”

    我心里“啊”了一声,顺着三师伯的目光,看向手上的山水画,眼睛像扫描仪一样从上往下,由远至近重新扫了一遍山间小路上蹦跳着下山的正是三个垂髫孩童屋舍前的桑竹沃田里,七八个男男女女弯着腰,往来种作而那抚琴的隐者,从侧面能看到他飘然的白须,神情怡乐

    我脑子一嗡,登时蹦出这么几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难道这幅画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复原图?”

    三师伯微微摇了摇头:“不,恰恰相反,是先有了这幅画,才有了桃花源记。你仔细看看左下角的落款。”

    闻言,我带着满腹的狐疑往画的左下角一看,贴近山川旁边还有一列小字,是篆体,更确切的说,是小篆。我认得不全,勉强只能认出一个“三”、一个“川”,还有一个“李”字,我小声念道:“三川什么什么什么李什么什么。”

    三师伯这次连打击都懒得打击我了,直接恨铁不成钢地拍了我一巴掌,急道:“三川郡郡守,李由书!”

    我不知为何,忽然有种见到我师父的错觉。小时候师父教我念书,我仗着自己记忆力不错总不专心,结果自然大打折扣,十句能记错九句半,气得师父每每都是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口气,一遍遍地教我念,念着念着耐心就磨没了,我就只剩挨打的份儿。

    可以说,我跟师弟能接受到这么好的教育,一直从小学念到大学,我师父在这里面功不可没。师父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该是错的,万里路要行,万卷书也要读,否则就容易走上歧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持续学习的能力,那么这个人就是死了,死在不再进步的那一刻。”

    不过,我的这种短暂的错觉很快就被打破了,三师伯紧跟着噼里啪啦又把我师父臭骂了一顿,无非还是说他教徒无方,狗屁不通之类的。

    等他骂也骂够了,气也撒够了,我才小心翼翼地说道:“桃花源记是晋朝诗人陶渊明所作,而这幅画的作者是秦朝的三川郡郡守李由,两者描绘的场景却极为相似,像复刻的一样。显然,根据时间顺序,陶渊明是在亲自拜访或者道听途说了桃花源的事情之后,才创作的桃花源记,不管怎么样,都是对桃花源存在的一种佐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刚才石墙上的那些画,记录的就是桃花源的建造经过,从最初的谋划,到施工,再到落成,以及后面被烧毁的庭院鸟瞰图,现在所有的资料都是指向这个桃花源的,也就是三师伯您说的李由墓对吧?”

    三师伯点了点头:“你小子这倒聪明了一回,咱们此番行动的目的地,就是这个李由将军墓。”

第五十二章 李由墓(三)() 
我的历史知识相当匮乏,课本上学的一毕业,基本上就还给老师了。这个三川郡郡守李由,连他是男是女都想不起来。

    好在三师伯并没有继续考我,而是从包里拿出来一个小本子,好像是他做的笔记,翻开一边参看,一边解释说为了行文方便,我将原话稍作整理,如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公元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简单来说,就是三川郡是秦朝的一个行政区域,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治所在洛阳。秦统一六国之后,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三川郡因承袭了夏、商、周数百年国都的历史地位,又是咸阳城的门户,尤为显要,堪称诸郡之首。

    秦皇嬴政生性多疑,认为这么显要的地方派谁去镇守都不放心,但就这么一直拖着也不是事儿,正左右踌躇、食不安味之际,大将蒙恬向他举荐了一个人丞相李斯的长子,李由。有了蒙恬的举荐,再加上其父李斯正为嬴政主持设计皇陵,颇得嬴政信赖,嬴政便任命李由为三川郡郡守,派往洛阳驻地。

    李由是军旅之人,一生戎马,性情豪爽,跟他那个玩弄权谋的阴谋老爹很不一样。秦末义军突起,全国各地硝烟不断,陈胜吴广统率的太平军攻克连城,屡战屡胜,屯兵三川,直逼咸阳,气焰嚣张得很!嬴政在咸阳城里也坐不住了,一连发了几道加急文书,要李由务必逼退乱军,扼守三川,三川在,则咸阳在,三川失,则咸阳亡。

    那个时候,吴广所率领的太平军已经在荥阳城下屯围了三天两夜,阻断城中粮草饮水等一切供应,妄想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荥阳。而此时的荥阳城内,已是焦土一片,哀鸿遍野,李由连日来亲眼看着城中百姓被战火摧残得家破人亡,心中早已厌倦了这场不休的战争,但作为三川郡守,三军主帅,他又不得不与城共存亡,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这天夜里,守夜将士来报抓到一个乱军来的“耳朵”,也就是专门负责刺探敌情的人,还没打就全招了。原来太平军此时也正处于弹尽粮绝、青黄不接之际,后继补给的粮草还在半路上没过来,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到。太平军是农民军,不懂兵法,更没什么耐心,组织纪律性差,很多人当初参军就是因为在家里吃不饱饭,结果到了这儿,他娘的还是吃不饱!一饿肚子,纪律就崩溃了,直想撂挑子不干!眼见着几日来的坚守即将毁于一旦,吴广这土豹子也坐不住了,这才夜里派人到荥阳城刺探敌情,弱则攻,强则守,是去是留,得给大伙儿个说法。

    李由跟这些只会挥锄头的太平军可不一样,他出身名门,自幼在蒙恬的影响下,酷爱兵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早就烂熟于心。一听这个情况,当即便想到孙子兵法最后一章用间篇中提到的反间计,利用敌人自己的“耳朵”,传递给敌军与事实情况截然相反的错误情报,会更让这个情报变得尤为可信。

    李由当晚便将“耳朵”押入城中大牢,沿途经过主干道,俱是一派断壁残垣,尸横遍野的惨状,负责押解的两名士兵,俱是面黄体瘦,无精打采的样子,身上的甲衣烂了大半截,也无心去补,完全一副应付差事的态度。

    两人一路上抱怨不断,其中一个说:“哥都饿了三顿没吃饭了,这仗到底还打不打?”

    另一个说:“三顿算什么?老子都两天没吃过一口正儿八经的粮了,操!好东西都让那王八蛋收走了!”

    “你说李将军?”

    “是啊!我听说,这兔崽子还到处割死人肉吃,连他亲娘都不放过!前两日,还有人亲眼看见他写降书!”说着,这人摇摇头,“熬不住了荥阳城就要亡了!”

    “那位上次传书不是说,要给咱们派援兵吗?”

    “援兵?哼,别痴心妄想了!要是有援兵,你我还他妈会饿肚子?咱们那位是什么人?他不用援兵安抚李将军的心,李将军能撑到这个时候?我要是将军,早他妈降了!”

    “哎说的也是。也就这两天了吧,不知道太平军进城的时候,会怎么对咱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