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捉鬼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末代捉鬼人-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奶奶朝房门那里看了一眼,又叹了口气,随后起身来到房门口,不过歆阳子已经领着那孩子朝殿外走去。

    我奶奶转回身对我太爷说道:“爹,不如我现在就回家吧,咱家还有些粮食,我回去带一些过来。”

    我太爷听我奶奶这么说,即刻点了点头,“这歆阳子道人和他师傅一样,大仁大义,教人钦佩,这种人,如果不帮他,那这世上就没咱能帮的人了,去吧,叫上你哥,再到你舅舅家里问问,能带多少就带多少!”

    “嗯。”我奶奶应了一声,走出耳室,离开大殿,顺着之前过来的山路下山。

    不过,当我奶奶走到第二座道观平台上的时候,猛然间发现从这座道观的门窗里突突地往外冒着烟,这道观是没有烟囱的,也就是之前孩子们睡觉的那座道观,似乎里面这时正在生火做饭。

    我奶奶忍不住走进去看了看,就见大殿靠东南墙角的位置,用石头盘着一个圆形的地锅台,地锅台上支着一口大锅,从锅里正呼呼地往外冒着热蒸汽,旁边大大小小几十个孩子围着,一双双眼睛眼巴巴的往锅里望着,显然都饿了。

    锅台跟前,有几个稍大点儿的孩子正往灶膛里添柴禾。锅台旁边,就见歆阳子单手揽着一只大木盆,另一手正从木盆里抓出什么东西往锅里放着。

    我奶奶没出声儿,分开锅台旁边的几个孩子,走到大锅跟前侧身一看,原来歆阳子正往锅里放野菜,就是山上那些很常见的野菜,再往锅里一看,清汤水煮野菜,绿汪汪的汤水里一点儿粮食都看不到,这能给孩子们吃吗?我奶奶顿时鼻子一酸。

    这时候歆阳子正在忙活着,并没有发现我奶奶,我奶奶也没有惊动他,看了看以后,一转身,悄然离开了。

    书说简短,我奶奶步行十几里地回到家里以后,把黄花洞的事跟我爷爷和我太奶简单说了一遍。

    我太奶不管事儿,家里怎么样都行。我爷爷这人,有时候虽说有点儿市井、有点儿小气,不过他在大义上并不含糊,听我奶奶说完,二话没说,拄着拐杖到舅舅王草鱼家里问了一声儿。

    王草鱼一家也是善良人,随后两家人拼拼凑凑,生生挤出了二百多斤粮食、几十斤现成的米面。

    王草鱼又让孙子王小顺套了一辆马车,载着粮食以及我奶奶和王小顺的弟弟王小二,三个人直奔黄花洞。本来我爷爷也要来黄花洞看看的,我奶奶嫌他山上费劲儿,没叫他跟来。

    这么一来一往,等我奶奶再次来到黄花洞的时候,已经快晌午了。

    王小顺把马车停在山下以后,我奶奶抬头朝山上看了一眼,就见山上漫山遍野跑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我奶奶这时认为他们可能是在上山玩儿吧,不过这悬崖峭壁的,孩子们在这上面玩儿可不是啥好事儿,这歆阳子也不管管。

    我奶奶下了马车,王小顺兄弟两个把粮食从马车上卸下来,往身上一扛,由我奶奶在前面领着,沿路上山。

    等他们来到第一座道观附近的时候,我奶奶这才发现,原来在山上乱跑的那些孩子不是在玩儿,是在挖野菜,大的负责挖,小的负责找。

    看到这一幕,我奶奶一阵心酸,就见里面有些只有三四岁大的孩子,也是在低着头找野菜,看那认真劲儿,我奶奶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粮食扛到上山以后,歆阳子对我奶奶他们几个千恩万谢,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中午的时候,歆阳子给孩子们做一大锅白米饭,就像过年似的,孩子们高兴的欢呼雀跃,随后,一个个吃的小肚子滚瓜溜圆。

    看到这一幕,我奶奶长长舒了口气,心里这才感到稍许欣慰。不过,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怎么才能让这些孩子吃饱肚子活下去呢?

    我奶奶离开的这段时间,我太爷跟歆阳子又谈了一些事情。由于他们的谈话涉及到很多方面,为了洁俭篇幅,在这里我就不再详细复述了,到后面该提到的我自然会写出来。

    我奶奶和我太爷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吃了顿午饭。

    午饭过后,歆阳子带着孩子们把我太爷、我奶奶他们四个一直送到山下,歆阳子直到这时候还在对我太爷、我奶奶他们千恩万谢,这让我奶奶和我太爷觉得心里挺惭愧,和这位大仁大义的道爷相比,他们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辞别歆阳子,坐上马车回家,不过,我奶奶心里有件事一直想不明白,走到半路,我奶奶问我太爷,“爹,既然这位歆阳子道长有求于咱们,他又何苦驱使堰身鬼闯进咱们家里,又让咱们连夜到上山找他,他自己直接到咱家里找咱们不就是了吗?”

    我太爷一笑说道:“你没看出来吗?这歆阳子虽然待人和善、说话中肯,不过,他骨子里也有三分傲气,他要是直接到咱家里求咱们帮忙,那咱们岂不是要小瞧他几分?”我太爷说着,居然话锋一转,反问我奶奶,“当年我在蔡府随几个武师习武,习武有成以后,一旦听说别人也是个练家子,你知道你爹我会怎么做吗?”

    我太爷这话,跟前面那些话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我奶奶就是一愣,不知道我太爷想说啥,摇了摇头。

    我太爷接着说道:“听说别人也是个练家子,你爹我就会跑去跟人家比武切磋,一是论个高下,二是求证一下自己的武艺,同样的道理,歆阳子也是玄门出身,驱使五鬼,一来,想跟咱们切磋切磋,二来嘛,要是咱们的道行不如他,他还登门求咱们干啥?就说昨天晚上吧,咱们要是没能找上他,他就会另想其他办法,不会再求咱们帮忙了。”

    听我太爷这么一说,我奶奶恍然大悟。

    王小顺和王小二兄弟两个坐在车子前面,一直没说话。我太爷和我奶奶坐在车子后面,这时候也不再说话,只剩下车轮子碾在地面上发出的碌碌转响。

    走了许久以后,我奶奶可能觉得都不说话挺无聊的吧,又问太爷:“爹,我下山以后,您跟歆阳子道长又说了些啥?”

    我太爷闻言回道:“也没说啥,我就传了他一个埋‘八方石’的方法。”

    “八方石?”我奶奶一听立刻说道:“埋‘四方石’不就行了嘛,为啥要教他埋八方石呢?”

    我太爷抬起头看了我奶奶一眼,“枝儿,你怎么就没仔细想过呢,歆阳子是想请咱们帮他重振黄花观,那‘四方石’是埋在地下面的,‘八方石’是埋在地上面的。”

    “地上面?”听我太爷这么说,我奶奶眨了两下眼睛,随后一想,立刻就明白了,紧接着,我奶奶冲我太爷露出一个古怪笑脸,嘴里说道:“爹,我听奶奶说您小时候脑子特别好使、聪明过人,今天看来,您的脑子真的挺好使的。”

    我太爷也笑了,嗔责我奶奶,“你这孩子,说的这是什么话”

    第二天一大早,歆阳子来到了村里,直接到村长家找村长,歆阳子交代村长,准备八块条状青石,每块青石高六尺、宽二尺、厚七寸,正面凿上八方神的名讳,用朱砂描红,背面凿上“黄花洞青石道人”七个大字,也用朱砂描红。

    八方神名讳分别为:乾方神卞士、坎方神曹功、艮方神未朋祥、震方神求花、巽方神怀德、离方神包玉、坤方神米王、兑方神陈链。

    这八块“八方石”,不用全部埋进土里,土下埋二尺四寸,土上留三尺六寸,埋的时候,正面冲着村外,背面冲着村里,每块青石依照阳遁八位,分别埋在村子的乾正南、坎东南、艮正东、震东北、巽正北、离西北、坤正西、兑西南八个方向。

    歆阳子交代村长过以后,村长慌忙出门找人去办,因为村里的男劳力都在家里躺着,村长只好到外村去请人,这个咱就不再细说了。

    再说歆阳子,离开村长家以后,直接到我太爷家登门拜访,当然了,免不了又是千恩万谢。

    双方客套一番以后,落座看茶。茶过三巡,歆阳子问我太爷,“请问刘前辈,您有没有一劳永逸之法,彻底镇住那些怨气,使它们再也害不得人。”

    我太爷想了想说:“也不是没有,不过必须找到这些怨气源头,只有在怨气源头打下镇石、或者因地制宜,用其他方法把这些怨气化去,也就能一劳永逸了,不过,这些怨气源头极不好找。”

    歆阳子听我太爷这么说,叹了口气,神色黯然,“贵村打下镇村石,只能保住您一个村子,附近其他村子的百姓,岂不是要遭殃了?”

    我太爷闻言一笑,说道:“道长悲天悯人,果然菩萨心肠,你尽管放心吧,我们一定能查出这些怨气的源头,到时候永绝后患!”

    (从昨天到现在,居然增加了一百票,看这本书的朋友,也就一百五十人左右,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朋友投了票,我原本乐观估计,最多五六十票,远远超出了我的乐观估计,在这里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如果照着今天的成绩继续下去,冲进前十,指日可待!谢谢!我现在正在努力的写,等排名十五加更一章,进入前十加更一章,第九加更一章,第八加更一章以此类推。向来与世无争,这次豁出去了。)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波又起() 
村子里的人这次也是下了血本,由村长牵头,挨家挨户凑钱凑粮食,我太爷家当时也拿出了五块大洋,各位别觉得我太爷家抠门儿,当时只有粮食贵,劳动力是非常廉价,五块大洋打刻六块石碑都绰绰有余,可以说我太爷家几乎把刻石碑的费用全承担了下来。

    随后,村长和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拿上钱(这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里包括我太爷,因为我太爷家出的钱最多。)一群人到山脚下找了几户专门打刻墓碑的石匠,出高价钱敦促他们昼夜赶工,以最短时间打刻出镇村石(以下简称镇石)。

    我太爷本不想掺和这些事儿,之所以跟去,是怕那些石匠们把镇石搞砸了,程序上一旦出现错误,整块镇石也就报废了。

    两天后,八块镇石打刻完毕,村长和我太爷他们几个老人到外村雇了十几个壮劳力,用驴子车把镇石全部拉回了村里。

    在没往回拉的时候,我太爷悄悄看了看那些镇石,刻的不错没啥问题,只要埋下去就能起作用。

    次日,天还没亮,村长又找来我太爷,说是要到黄花洞把歆阳子接过来埋镇石。这一次,我太爷借故没去。

    村长和其他几个老人套了两辆驴子车,其中一辆驴子上载着满满一车粮食,摸黑儿到黄花洞接歆阳子了。

    也就刚刚吃过早饭没多久,村子里再次响起了锣声,我爷爷好事儿到外面看了看,回来跟我太爷说:“黄花洞那道长给村长他们请来了,正带人在村南头儿埋镇石,人怪多的,很多外村人也来瞧热闹了。”

    这时候秋收早就忙完了,家里地里也都没啥事儿,导致附近闲人挺多,见不得哪里有热闹可瞧。我太爷带着我奶奶我爷爷,和那些闲人们一样,也去瞧热闹。

    等到了地方以后,第一块镇石已经埋下,就见歆阳子这时候一脸肃穆,掐着道诀,垂着眼皮,嘴里叽里咕噜念叨着,围着埋好的镇石正在慢慢的来回转圈儿,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儿。

    镇石前面,村长带着那些生怪病的村民家人,老弱妇孺一大群人,正恭恭敬敬给埋好的镇石焚香磕头。磕完头,村长起身念祭词、烧祭文,那些村民再次朝镇石磕头。

    等村民们起身以后,歆阳子停止转圈儿,走到镇石正面,嘴里朗声念道:“诛妖驱邪,青石永镇,黄花大仙急急如律令!”念完,手掌由上自下,在镇石上轻轻一抚,村民们赶忙再次跪下磕头。

    整个儿场面,弄的既然隆重又庄严,把那些看热闹的外村人唬的也是一脸虔诚,站在旁边大气儿都不敢喘。

    看到这一幕,我太爷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因为这些都是我太爷指使歆阳子这么做的。依着我太爷的意思,越隆重越像那么回事儿,歆阳子在村民心里的地位才会越高,将来黄花洞的香火才会越旺胜。

    不过站在村民那边的立场上来说,我太爷指使歆阳子这么做,多多少少有点儿缺德,人家家里都这样儿了,你还折腾人家,不过像我太爷这种人,咱就不好说他啥了,连他自己的姥爷都给他气死了,这又算个啥呢?

    等埋到第二块镇石的时候,歆阳子无意间发现了人群里的我太爷和我奶奶,暗中朝我太爷和我奶奶微微欠了欠身,我太爷和我奶奶明白他的意思,朝他笑了笑,点了下头。

    等埋到第四块镇石的时候,也就是村东北方那块镇石,别人不觉得怎么样,我奶奶突然打了个哆嗦,我奶奶皱皱眉头,低声对我太爷说道:“爹,我怎么觉得怪怪的呢。”

    我太爷扭头看了我奶奶一眼,“怎么了?”

    我奶奶摇了摇头,“不知道,就是觉得这东北方向很怪,好似不太干净。”

    我太爷一笑,朝不远处正在填埋的那块镇石看了一眼,说道:“没啥可奇怪的,那镇石镇就是这些不干净的玩意儿,咱看咱的热闹,不用管它。”

    我奶奶听我太爷这么说,点了点头,不再说啥了。

    八块镇石,足足花去一前晌的时间才埋好,中午的时候,歆阳子被村民们簇拥着到村长家里吃饭了,那些外村看热闹的人,三五成群小声儿议论着散去了。

    此时此刻,喧嚣落尽,八块镇村石静静地伫立在村子八个方位,就像八位威武的守村大将军似的,同时,它们也是八面活招牌、八块丰德碑,不管从村子哪条路进出,人们都能看到它们,正面刻着八方神的名讳,背面刻着“黄花洞青石道人”。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是村里人还是外乡人,老百姓一眼就能看明白,这是黄花洞青石道士所立,镇石镇村的同时,也帮着黄花洞做了广告宣传,这正是我太爷传授歆阳子“八方石”,却没传他“四方石”的真正意图,用我太爷的话说,“四方石”是埋在地下的,若是用“四方石”镇村,等到几十年以后,谁还记得村里埋过石头?谁还记得黄花洞那位舍身成仁的青石道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