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大数据抓鬼的那些日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用大数据抓鬼的那些日子-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简介:我原本是一名专业从事数据挖掘的IT精英,算是在码农中享有崇高地位的那种。在一次协助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历史文献数据时,鬼使神差的遇上了一系列奇怪事件。又不幸被一位老道士看中,硬要传我衣钵,从此被逼着走上了跟妖魔鬼怪打交道这条不归路。
 104501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初进方志办() 
方志办这名词估计一般人没听过,按百度词条上的解释:“方志办是省市县各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的地方志办公室,主管全市地方志编纂工作。”简言之,方志办就是专门负责收集整理地方上的历史文献,名人轶事的政府办公室。

    华中省方志办正位于风景秀丽的梅湖湖畔,背靠楚汉公园,旁边是一弯仿汉白玉的拱桥,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此时一辆夏利慢悠悠的开进方志办大楼前的停车场,停在主任的奥迪A6和副主任的本田CRV之间,显得多少有些别扭。

    张红卫可没功夫管这些,这台二手夏利车的空调又坏了,荆襄市的三伏天,没有空调,那可真是要了命,现在车上跟蒸桑拿似的,就连方向盘都热得烫手。车刚停稳他就一把拉起手刹,逃跑似的从车上跳下来,三步并作两步冲进方志办大楼,果然一阵冷气吹来,吹散了酷夏的暑气。

    张红卫那年年方二十五,却已经在华中省乃至全国大数据分析圈子里小有名气,就职于一家高校下的数据库研究所,正好赶上当年的华中省各局、委、办搞信息系统建设。省方志办报的项目是历史地名与当前地名衔接处理,正迎合了省一把手一直力推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立刻拍板上马,要与时俱进,争取从本省多挖掘几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址,弘扬文化传统,发展旅游绿色产业链。一把手雄心勃勃,下面具体操办人员自然是要紧锣密鼓大干快上,方志办本身人手不足,特地请数据库研究所的专业人士来协助整理。

    正当张红卫在门卫房小窗口签来访登记单的时候,赶上方志办科技部的老孙从外面回来,一看见张红卫,不等张红卫签完字,风急火燎的抓起张红卫的手就往楼上跑。气得门卫室的赵大爷气呼呼的摇着签到本冲着两人的屁股直比划。

    老孙其实不老,也就三十来岁,还没成家。算是当年中国第一代计算机毕业生,因此被同行称了个“老”字。毕业后一直在方志办负责信息处理,正好跟张红卫对口,两人打交道也有段时间了。

    “张工,我跟你说,我们又导入了一批文档,我估计这里面应该有关于青门墩的材料,赶紧来跟我看看。”

    “哦?这还真是个好消息。”张红卫摸着后脑勺上刚剪短的几根板寸,快走了几步,紧跟上老孙的步子。

    “可不是吗。就因为这个青门墩,硬是多耽搁了一个多星期,现在就等你来救驾啦!”老孙一面蹬蹬蹬飞快的爬着楼梯,嘴里一面不停的唠叨。

    华中省方志办用张红卫他们研究所里编写的大数据分析系统,采用分类索引和交叉比对的方式,从方志办的历史文件中自动挖掘信息,生成新旧地名对照关系表。系统运行的头两天就已经找完了几乎所有新旧地名对照关系。就剩下这一个叫做青门墩的地方,在清末之前的典籍中频繁出现,可到了民国后,居然就凭空消失了。

    老孙推开科技部的门,把张红卫让到屋里,又用手指划拉着指派屋里的李萍倒水。李萍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以公务员考试笔试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到方志办,做了老孙的下属,她本专业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跟科技部的工作八竿子插不到一块去,但是小姑娘长得眉清目秀,透着股机灵劲儿,又没有大小姐脾气,帮忙端茶倒水,打字复印什么的,倒是让老孙挺满意。

    “张老师,按您说的,我把荆襄市从清末到现在所有文献都扫描传到数据库里了,您再看看。”

    张红卫从小姑娘手中接过水杯,眼神不小心从李萍白衬衣的衣领溜了进去,正好瞅见她胸前两团雪白坚挺的肌肤。张红卫登时面红耳赤,赶忙端起水杯,嘴唇装模作样的挨了下杯沿,遮掩了过去。

    想不到这小丫头看起来娇小可爱,胸前却是意外的澎湃,以前怎么没发现呢。张红卫想到这儿,觉得嗓子眼真有些干渴,再次端起水杯来,这次一口喝掉了大半杯。

    “张老师,我给您添点水。”李萍乖巧的又端起水壶。

    “呃,不用了。我们还是赶紧来看看数据。”

    张红卫定了定神,打开科技部的终端显示器,连上系统。双手噼里啪啦的输入数据分析指令。

    那年头,全文索引才刚刚崭露头角,国外只有谷歌、微软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像后来在国内独领风骚的度娘,那时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远未达到实际运用的程度。张红卫他们所里研发的这套大数据分析系统还真不多见,不仅能做大数据的全文检索,还能够从扫描件的影像材料中自动分析与检索关键字相匹配的信息,是当年挺牛逼的一项科技成果。要不怎么说863数据挖掘专项给了他们呢。顺带插一句,当年张红卫所里的图像分析技术后来大量用在了机场安检、城市监控上面,也算是为安定团结做了不少贡献。

    随着指令执行,几秒钟后,显示器屏幕上列出了几页扫描图片。破旧发毛的黄版纸上,用毛笔楷书密密麻麻写着繁体字,这可难住了张红卫,这上面繁体字倒好说,张红卫连蒙带猜也能弄懂个八九不离十,就是满篇的年表帝号天干地支,对于张红卫和老孙两个理科生来说,无异于天书。

    “孙科长,张老师,让我来看看。”李萍说着,蹬着办公室转椅挤在显示器旁边。

    “这个你能看懂?”老孙睁大眼睛诧异的看着李萍问道。

    “啊,孙科,我是主修汉语言文学,后来因为兴趣又修了一个中国古代史。”李萍一面说着,一面用手指点着屏幕上的图片。

    “咸丰三年,洪逆犯湖广,长毛自伪天王、伪求王、伪靖王以下十万余众,于【青门墩】获水逆五千余,围荆襄府,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力战不降,以身殉。”

    李萍念过一篇,正要接着往下念去,老孙大手一挥,打断了她的话。

    “停停停,李萍,请你稍微照顾一下我们两个老人家。你说的这些字咱也认得,就是不知道意思。麻烦你给我们翻译翻译。”

    李萍侧脸一笑,露出脸上的小梨涡,调皮的对老孙说道:“孙科,您一点也不老。再说,老人家要都是像您这么帅,那老太婆们该多操心啊。”

    话一说完,李萍自己就咯咯的笑个不停,带得老孙和张红卫也跟着一阵傻笑。

    “行啦,我尽力讲得通俗一点。”李萍好容易止住笑容,小手拍着胸口,深吸了一口气,又接着讲了下去。

    (本章完)

第3章 石碑岭探秘() 
“咸丰三年,我算算。”

    李萍掰着手指,大眼睛滴溜溜望着天花板好一阵计算,又继续说道:“那是1852年,太平天国进攻湖广,天王洪秀全、求王林凤祥、靖王李开芳带了十万人,在【青门墩】组建了五千水军,包围了荆襄府,当时的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以身殉职。”

    “下面一条是,咸丰七年,也就是1856年。湘军曾国藩带领湘军自从太平军手里夺回了荆襄府,大败太平天国右军指挥韦俊,在【青门墩】坑杀降军两万余人。”

    “啧啧啧,想不到曾国藩当年如此残酷。太平军当年所过之处,胁裹当地流民参战,我估计当时被坑杀的这两万人里,不少就是荆襄府的普通百姓。”

    老孙摇着脑袋唏嘘不已,李萍却已经接着往下念去。

    “后面是……”李萍的手指从屏幕上方划过,落在中间的一段文字上。

    “咸丰八年,【青门墩】蝗灾肆虐,大饥,民相食。”

    “同治元年,【青门墩】大旱,民失其所,易子相食。”

    “同治二年,长江水患,【青门墩】被大水淹没,疫病流行,十室九空。”

    “同治四年……”

    随着李萍纤长的手指不断往下移动,她的声音也略微有些发颤。这短短几十个字里,蕴含的都是尸山血海的人间炼狱。

    “等会。这后面不会都是这些吧?”老孙摸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眯着眼盯着显示屏。

    “呃,我看看。”张红卫心里有些忐忑,屏幕上的信息从曾国藩从【青门墩】坑杀太平军降卒之后起,往后满满两页数据,都跟天灾脱不了干系,这还真是邪门。

    张红卫在终端上又输入了几条指令,将数据进行过滤清理,只见屏幕上信息不断滚动减少,最后只剩下一条数据孤零零留在屏幕上。张红卫将它点开,还是一张扫描件,残破的黄版纸只有短短一句话。

    “光绪三十二年,时荆襄府布政使张,为【青门墩】事,登城外伏虎山长春观祈福。”

    这段话用不着李萍解释,张红卫、老孙二人都能明白。这说得是,光绪三十二年的时候,当时担任荆襄府布政使的张姓官员,为了【青门墩】的事情,去城外的伏虎山长春观举行了一次祭祀祈福活动。”

    老孙站起身低着头在办公室里来回走了两步,又走回电脑旁,指着最后这条数据说道。“这伏虎山我知道,现在改名叫石碑岭,就离咱市区只有三十分钟车程。以前没听说过上面有什么道观。”

    张红卫皱着眉看着屏幕上的文字,长出了一口气,说道:“这是最后一条了,看样子还是没找到。”

    青门墩一天没对应上,方志办的新旧地名对照项目就不能结项。这关系到数据库研究所的绩效考评,也就直接关系到今年年底张红卫腰包的丰厚程度,难免让他有些失望。

    李萍将转椅往后一挪,一面腾出手来掸了掸西服套裙上的褶皱,一面说道:“孙科,反正咱们离石碑岭这么近,干脆直接开车去看看。说不定能有什么发现。”

    “得了吧,你就是想找个借口翘班。”

    老孙一语点破了李萍的企图。他又抬手看看表,接着说道:“不过李萍这个主意不错,咱们方志办也得结合实际开展工作。今天怕是不行了,我下午还有个会,我等会去跟领导请示一下,咱们明天早上就不用来办公室了,直接去石碑岭。”

    老孙说着,又看看张红卫。“张工,你明天去不?”

    按照分工,张红卫只管大数据分析系统这一块,本身也不是方志办的人,正想拒绝,可心头隐隐一震,不知怎地话到嘴边却说了个好字。

    ***

    石碑岭跟市区离得不远,大概算是大别山脉的支系,不太高,也就两三百米的样子,在丘陵遍布的华中省,这种小山丘真的很不起眼。

    苍松翠柏之间,张红卫驾着他那辆二手夏利车,卷着滚滚黑烟在荒芜的山道蜿蜒而上,等他好不容易开上山顶时,正巧碰上刚从桑塔纳上下来的老孙和李萍二人。

    石碑岭山顶上有一大块平地,除了他们三个人之外,没有别的游客。几棵粗大的梧桐树散布在悬崖边,树冠恣意的伸展着,撑起一大片绿荫。平地中央有几十条巨大的青石板垒在一起,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留下的,缝隙间塞满了泥土和青苔。每条青石板都有七八米长,两三米宽,像是古时楼台庭阁的地基。青石板之间零星散落着几根焦黑的木桩,一眼能看出是着火的痕迹。张红卫猜想,没准这就是以前伏虎山长春观的遗址。

    “看吧,这儿风景还不错,就当出来散散心也挺好的。”

    老孙站在青石板上,一手遮着太阳,笑咪咪的跟张红卫打过招呼。李萍则是一副认认真真现场勘查的模样,低着头绕着青石板转悠,一条俏皮的马尾辫蹦蹦跳跳的跟在她脑后。

    张红卫难得有次离开电脑桌的机会,看着这山间野趣,心情也是不错。他几步跳上青石板,正想来个凌风远眺。忽然整个身子一晃,眼前的苍松翠柏、青石焦木都消失不见。自己好像置身于一幅巨大的立体山水画卷之中,眼前的场景带着点点涟漪,轻轻摇晃。

    光影摇曳之中,只见一座道观魏然立于面前,观门前的牌匾上龙飞凤舞写着【长春观】三个大字,道观主殿内,香烟缭绕。一位峨冠飘带松形鹤骨的道长,站在三清祖师像旁手捻长须,低眉不语。另有一位身穿三品孔雀朝服、头顶蓝宝石顶戴的官员跪在三清像前,对这道长不住叩拜。

    道长八风不动,对这官员的跪拜不避不让。

    “道长,而今眼看这天劫又至,望您大发慈悲,帮荆襄府避过这场祸事。”那官员跪坐起来,再次作揖相求。

    那道长面露难色,终于开口了。

    “本来藩台大人如此诚心,贫道怎好不出手相助,只是【青门墩】这数万冤魂……”

    “只求道长为【青门墩】十万苍生计!”

    官员大叫着,不住磕头,只听脑袋在地上撞得碰碰有声。

    道长双袖一摆,长叹一口气,将那官员扶起,说道:“也算是你的缘法,罢了,就舍我云真派几十代功德,了却这一世造化罢。”

    道长说完,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匣。

    “此物是我云真派千年秘传的法器,三十六日之内,将此物埋入【青门墩】。此外,还需取来造成这场杀戮的湘军主将尸骸与其合葬,依此法,可保荆襄府百年太平。你看可使得?”

    “使得!使得!”

    那官员听闻道长此言,接过小匣欣喜若狂,一个劲的点头。可转眼又一愣,向道长问道。

    “那百年之后当如何处置?”

    “痴人何苦贪心不足耶?此番已是泄露天机,我云真派长春观少不得一场雷劫,只怕百年之后,已不再有我云真长春观一脉。”

    官员本已站起,听到道长这一番话,又是身子一震,拜倒在地呐呐不语,道长却是面沉如水,双眸一闭,呼吸渐转悠长,竟似神游去也。

    良久,那官员见道长不再言语,于是揣好道长给的小匣,长身站起,又再三作揖,才敢转身离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