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后有个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背后有个鬼- 第2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陆安康顺着那夜明珠的灯光瞧过去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的双手已经变成了血红色。

    大惊失色。

    竟然是血?

    哪里来的血?

    陆安康急忙退后两步,盯着这流血的墙壁。

    他脑海中随即出现了整个金陵城的底下布局,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大概的位置正好对应着此刻这个墓穴所在的位置。

    难道是仙鹤门???

    陆安康忍不住皱了皱眉头,怎么偏偏不巧在这个地方附近?

    陆安康走到那流血的墙壁旁边。

    昔日,金陵大屠杀。

    “万人坑”是日军当年处置中国人尸体的一种方式。

    后来,金陵农大大学生志愿者在仙鹤门调查时,意外地发现了当地掩埋大屠杀遇难者遗骨的小乌龟墓地。专家们将新的调查资料与现存的史料结合起来,初步揭开了仙鹤门“万人坑”之谜。

    在调查中,仙鹤门地区的不少老人反映说:

    ——当时仙鹤门死了很多人,沟里的水殷红殷红的,街上躺满了尸体;

    ——“那年冬天,死的人多,那些人死得很难看,躺着的、趴着的……死人都发臭了,后来老百姓把那些死人埋了。防空洞里埋的都是死人,街上都埋过人,小乌龟山也埋过人……”

    ——上世纪70年代建煤场,老百姓又把尸骨挖出抬到小乌龟山脚下,埋了两个坟。

    专家们根据当地老人反映的情况,对现存史料展开重新梳理,初步研究认为,仙鹤门掩埋的大屠杀遇难者,是一个新发现的“万人坑”,其所埋尸体,一方面是被日军残杀的当地村民,更主要是国,民,党部队的官兵。

    据史料记载,国民党军广东部队第军、第83军937年从南京太平门突围,2月3日凌晨2时,该部行至仙鹤门东端,军第0师又与步炮联合的敌军遭遇……日军第师团第20联队第大队第3小队士兵东史郎在同一天的日记中记载:大约走了三四里路,就看见无数烟头的火光忽明忽暗,接着听见了蛙鸣般的嘈杂声。原来有大约7000多名俘虏被解除了武装,坐在田埂上。侵华日军第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基本上不实行俘虏政策,决定采取全部彻底消灭的方针。”他还记道:“在仙鹤门附近集结的约有七八千人的俘虏”,“处理上述七八千人,需要有一个大壕,但很难找到。预定将其分成一两百人的小队,领到适当的地方加以处理”,“上述败兵的处理,基本上由第师团负责”。

    陆安康昔日在调查金陵灵异事件的时候,访问过一个奶奶。她说自己年轻时就不敢走那条路,那时还不知道万人坑在那,只晓得那条路不太平。

    应该是昔日先灵的亡灵不得安息,方才如此。

    如今这万人坑的血竟然留到了这个墓穴里面。

    而且血液汇聚在墓穴中一个小圆孔当中。

    说来也奇怪,这墓穴竟然没有棺椁。

    难道还有另外一层?

    陆安康到了那小圆孔那里,偏不了那里的洞口大小只能容下一颗夜明珠落下去。

    陆安康也没有不舍得,将那颗夜明珠丢下去之后,没多久时间,大概是落了三丈高度之后,那夜明珠落了底。不过因为受到空间的限制,所以瞧不见底下到底是什么?

    陆安康思索着这里必然有开关是可以打开的,不然这个小圆孔的意义何在呢?

    事实上——

    他没有从这里找到了开关。

    但他顺着盗洞出去之后,却又找到了另外一个盗洞。

    那盗洞是往斜下方去的,明显是往陆安康刚才的墓穴那里挖了过去。陆安康晓得这些之后,便顺着那斜洞往底下钻了过去。

    一直到他再度发现了第二扇门,脚步方才停下。

    比起上头的那个门,这个门的奇怪之处便是——

    它竟然有图案。。。

    然而这图案却是两个棺材。

    有谁会在墓穴门上挂两个棺材呢?

    陆安康顺着那门对面瞧过去,这一看,不打紧,整个人被惊得全身一阵。

    只瞧见——

    那是一扇更大更高的门。

    那门上尸山遍野,密密麻麻的尸体成堆成堆的摆在那里。

    恍惚之间,陆安康还以为是撞见了鬼,即便是撞见了鬼他也不应该害怕,然而那门却给他带来的极强的恐惧感。

    使得他——

    全身那么一震之后。

    意识到一样东西——

    “尸门?”

    当他意识到这些的时候,那扇门瞬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道下水道通往着主干道那里,并无异常的东西出现。

    难道是幻觉?

    陆安康回头瞧着那画着两个棺材的墓门,明显不是幻觉那么简单。

第三十一章 僵尸() 
第三十一章

    僵尸

    ——————————————————————

    。。。。。。

    那尸门上没有什么机关。

    只是轻轻一推,便开了怀。

    陆安康瞧着里面漆黑一片,若隐若现的一点光芒传来,应该是之前丢尽了的那个夜明珠。

    陆安康一步一步的探过去之后。

    然而随着他的脚步渐渐深入,空气中越来越多的尸气用尽了他的鼻息当中。

    便是在这过程当中,他脑海中快速的复习着所有有关僵尸的资料:

    。。。。。。

    据说远在黄帝时期就有关于僵尸的记载,那时候有一种很强大的僵尸叫旱魃,又称女魃,曾经出现在黄帝和蚩尤的决战中,发挥了相当大的威力。女魃者,有史以来中国的第一个僵尸:地球僵尸的始祖,相传女魃一出赤地千里。关于女魃在史记山海经等古史上都有记载,但内容不一。只有一个共识:女魃乃帝女。这个帝,一般认为是黄帝。因为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家喻户晓,女魃加入了黄帝一方打败了蚩尤,所以以为女魃是黄帝的女儿。实则不然,因为轩辕黄帝虽然子女众多,但从来没有一本书上写黄帝哪个妻子生个女儿叫女魃的,也没有哪本书上出现过轩辕女魃这个名字;最重要的一点,在古史和传说中提到女魃,都是说:帝女女魃从天而降,助黄帝打败蚩尤,破法术而无力回天。

    反正从那时候开始,僵尸这个词就出现在我们的文字中,僵尸和鬼不同,是两种生物,僵尸是人在失去灵魂后人的肉体发生了变化而形成的,鬼正好相反,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就好象是失去了载体的一段代码,当然这种代码有可能自我复制,变成病毒。

    僵尸的形成在传说中有着非常苛刻的条件,按照中国古代的记载,必须在某个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时间才会可能产生僵尸。

    但是,一旦产生一具僵尸,那么被他咬过的人就会又变成僵尸,这一点很象一种病毒的传播,所以各位要是那一天遇到僵尸一定不要被他咬到,不然那就会很倒霉的。

    中国的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以后及清朝。因此,在清朝的时候,就出现了许多提及僵尸的记载,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袁枚的《子不语》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有的人称这两本书做“僵尸百科全书”。在这两本书里,僵尸有三个别名:移尸、走影和走尸。

    袁枚《子不语》中说:“人之魂善而魄恶,人之魂灵而魄愚”,魄主宰人身,当魂离开人体,便会沦为恶鬼僵尸。据传,僵尸是受日月精华影响而变成的妖怪。《子不语》把僵尸分成八个级别:紫僵、白僵、绿僵、毛僵、飞僵、游尸、伏尸、不化骨。这八种僵尸,越靠后就越厉害。

    除了上述的分类外,可能还会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其他诸如眼睛不同颜色等的分类方法,其实那都只是个别电影或文学作品中的衍生分类而已。

    有的野史中记述,赢勾与其他三名僵尸始祖后卿、旱魃、将臣一同诞生于人类未现的洪荒妖兽时期,直到中古才消失不见。应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四名僵尸始祖的中只有“旱魃”是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出现,其余的只是现代网友的意淫,而旱魃是一种会带来旱灾的害人怪物,与黄帝天女女魃实际无关联,不可混淆。

    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孔颖达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唐·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先秦至汉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为代表,其形象特征为身着青衣的女子。这一时期的旱魃带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们将其视为旱神,但又以日晒、水淹、虎食等方式对其进行驱逐,以实现驱旱求雨的目的。

    自汉代中后期至明初,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另一种小鬼形象的旱魃过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应是由于先秦时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汉代逐渐衰退,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渐被人们否定,她的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质疑,其形象遂逐渐转向另一种更为邪恶的面目。

    明代中期以后,小鬼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僵尸形象的旱魃演变,并逐渐被僵尸形象的旱魃所取代。

    但是不管如何,所谓的旱魃乃至女魃是僵尸之祖,乃是由清朝袁枚的小说《子不语》的虚构为开端,由现代小说家文学创作而来,跟旱神魃无关。所以女魃=旱魃=僵尸始祖的说法在纯属扯淡。

    由于明清时期以僵尸为“旱魃”的观念十分流行,由此也派生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求雨习俗。《明史》中记载的民俗说,每遇干旱,人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称作“打旱骨桩”。虽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风流行,但直至清代,此风在民间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桩”进而发展为焚烧尸骨即“焚旱魃”。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记载说:“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则往往致雨。”袁枚在《子不语·旱魃》中,把旱魃分为“兽魃”和“鬼魃”两种,“缢死尸僵出迷人者,为鬼魃。获而焚之,足以致雨。”有意思的是这种风气也见之于外国。如俄罗斯有些地区的农民,一旦遇到旱灾,便常去挖出喝酒醉死人的尸体,将其沉入最近的沼泽或湖泊之中,甚至也有残其肢体的行为,以此来求得雨水。

    。。。。。。

    陆安康之所以确定这些。

    是因为——不说,别人,就说那袁枚据说就是业内的高手。

    他所描述出来的记载,必然有着十分准确的根本所在。

    。。。。。。

    陆安康想到这里,暗暗祈祷——

    希望自己没有倒霉到会遇到四大僵尸王的坟墓。

    但眼前这诡异的所在,指不定,还真的就可能是呢。

第三十二章 不一样的僵尸() 
第三十二章

    不一样的僵尸

    ——————————————————

    。。。。。。

    那尸门之后,的确就是僵尸所在。

    共有八具僵尸摆成了一个圆圈,形成了一个类似八方阵脚的仗势。

    陆安康瞧着这些僵尸——

    身着是飞鱼服。

    锦衣卫?

    飞鱼是一种纹理,有飞鱼纹的曳撒、直身、贴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飞鱼服。飞鱼服上有四爪飞鱼纹“飞鱼类蟒,亦有二角。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飞鱼类蟒,非真作飞鱼形”。是明代锦衣卫、大内太监朝日、夕月、耕耤、视牲、祭历代帝王所穿礼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赐,才可穿着,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

    张廷玉修的《明史》有提到,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张爵的墓志里有写“赐四兽麒麟服、銮带绣春刀、银鎁瓢方袋三事”,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张爵“充前驱使事,—切机务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挥佥事俸。自发驾以至回銮,飞鱼蟒衣、帑金、厩马、酒饭之赐,及宣召面谕之优,不可枚举。”由此可见,飞鱼服绣春刀是皇帝赏赐的。

    明代史料里面提到了锦衣卫堂上官穿飞鱼服,不过“飞鱼服”是个大名称,凡是装饰有飞鱼纹样的衣服都叫飞鱼服,而纹样包括这样过肩式的、补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则各种都可以。

    明中期时制服的识别系统缺少监管,有人专门把飞鱼服穿得像蟒袍,于是朝廷严厉控制了多年,至明末奢华之风又起,人人都喜穿的华贵,对服饰的管制才放宽松。

    。。。。。。

    陆安康仔细查看了一下,这些飞鱼服跟史料记载的锦衣卫指挥使图纹大致相同。

    竟然有八个锦衣卫指挥使,而且此刻还都成为了僵尸?

    这些家伙是怎么成为僵尸的?

    同时,按照这等来说,这八个锦衣卫指挥使为什么会死在金陵这里呢?

    在这些尸体的旁边,陆安康更是找到了八把绣春刀。

    飞鱼服?绣春刀?

    绣春刀是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御林军概念性质的佩刀。绣春刀外形综合了堪合时期日本输入中国的倭刀的特点,到中晚期更偏向于明代本土特殊定制的工部腰刀。

    《明史》有记,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张爵的墓志里有写“赐四兽麒麟服、銮带绣春刀、银鎁瓢方袋三事”,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张爵“充前驱使事,—切机务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挥佥事俸。自发驾以至回銮,飞鱼蟒衣、帑金、厩马、酒饭之赐,及宣召面谕之优,不可枚举。”由此可见飞鱼服绣春刀是皇帝赏赐的,不是锦衣卫里上下全员人人有份的。

    这等被皇上赏赐过的飞鱼服,绣春刀的锦衣卫指挥使可想而知实力有多高。

    即使史书记载,“绣春刀”确实是明代锦衣卫佩刀。但遗憾的是,它至今还没有古代实物出现。但是,后人仍可以通过明代绘画与史料了解其形制。

    从电影《绣春刀》中男主角的兵器上可以瞧出大概。

    沈炼所配绣春刀是沈炼父亲留给他的,与一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