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王小道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尸王小道长-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鼎深腹凹底,下有四足,威武凝重,并铸有精美的蝉纹,鼎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礼器,尤其是在青铜时代,青铜矿都控制在政府手中,对青铜的冶炼工艺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强大程序,帝王铸鼎用来祭天地祖先,并在鼎上铸造铭文,向天地汇报一些重要事物,另外用来赏赐诸侯贵族功臣的物品,也经常以青铜为代表,领受恩赏的人,为了记录这重大的荣耀,回去后会命人以领受的青铜为原料,筑造器物来纪念这些当时的重大事件。

    扎格拉玛部族的后人们,发现的就是这样一件记录着重大事件的青铜鼎,当年商代第三十二代君主武丁,曾经得到一只染满黄金浸的玉石眼球,据说这只玉石眼球是由一座崩塌的山峰中找到,同时发现的还有一件赤袍。

    商王武丁认为这只古玉眼是黄帝仙化之后留下的,无比珍贵,将其命名为“雮尘珠”,于是命人铸鼎纪念,青铜鼎上的铭文记录仅限于此,再也没有任保多余的信息。

    雮尘珠、避尘珠、赤丹,是自古多次出现在史书中的华夏三大神珠。

    其中雮尘珠是类似玉的神秘材料制成,相传为黄帝祭天所得,传说后来被用来为汉武帝陪葬,后茂陵被农民破坏,至今下落不明。

    避尘珠可能是全世界最早发现的放射性物质,该珠在陕西被发现,发现时由于发生了恶性哄抢事件,就此失踪……

    赤丹则最具传奇性,传说该丹出自三神山,有脱胎换骨之神效,始终为宫迁秘藏,失落于北宋末年。

    如今华夏这三大神珠都不知所踪了,不过依旧有无数的人在前赴后继的追寻着。

    扎格拉玛部落的后人,有不少擅长占眩,他们通过占眩,认为这只染满黄金浸的古玉眼球,就是天神之眼,只有用这只古玉眼球来祭祀鬼洞,才能抵消以前族中巫师制造那枚玉眼窥探鬼洞秘宓惹出的灾祸,这枚曾经被武丁拥有过的古玉,在战乱中几经易手,现在极有可能已经被埋在某个王室贵族的古墓地宫中,成为了陪葬品,但是占眩的范围有限,无法知道确切的位置。

    此时的扎格拉玛部落,已经由迁徙至内地时的五千人,锐减为千余人,他们早已被汉文明同化,连姓氏也随汉化,为了摆脱恶疾的枷锁,他们不得不分散到各地,在古墓中寻找“雮尘珠”,这些人成为了当时四大盗墓体系的一个分支,这就是搬山道人的由来。

    扎格拉玛部族的后裔,多半学的是“搬山分甲术”,平时用道士的身份伪装,以“搬山道人”自居。

    搬山门派因为学过粗浅的道术,所以武功比起其他门派还是普遍要略胜一筹,而且发挥了道术在盗墓中对付僵尸的优势,设计了一些机关阵法专门用以对付墓葬中的邪物,因此比起一般的盗墓门派而言,搬山派更具神秘感。

第两百六十四章 黄巢() 
说道这搬山道人,那就不得不提提起来一个和青鸣门有点关系的门派了,那就是茅山,而说道茅山,那就得牵扯到一个现在近乎销声匿迹的门派,就是崂山!

    崂山自古以来道教的发展都是很厉害的,崂山道士也很擅长驱鬼捉妖,镇压僵尸,诅咒解咒,传统中医,地脉风水,内家功夫等。

    其中的地脉风水和一些传统的功夫,有不少是被山贼给学了去,这个也是卸岭门学到的本事之一,而曾经辉煌一时的很多绿林好汉,其实就有崂山一脉的,就比如吕布,严格说起来就是崂山的后裔。

    唐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叫做黄巢义军领袖,就相传学过崂山之术。

    黄巢名字听起来虽然挺别扭的,有点雀巢的感觉,但是在唐朝末年,也是响当当的人物,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而且还建了一个大齐政权,自立为王,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存在。

    不过现在应该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么一号人物了,虽然人是记不起来了,但是一件事情还是延续了下来,那就是正月十五的时候挂灯笼,这就是黄巢当年传下来的。

    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秘密入城打探,为一个老人所救。

    老人并告诉了黄巢攻城的方法。黄巢很感动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

    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

    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家家买红纸扎灯笼。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

    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凡是挂红灯笼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

    此外,端午节吃粽子这事儿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赛龙舟什么的,但是端午节还有这个一个传承,也是和黄巢有关系的,那就是“插艾草”。

    黄巢的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以牵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

    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带着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己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

    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

    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

    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

    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铜钹山是上饶八大景区之一,是千里武夷山脉的起点。同时铜钹山都被称为“封禁山”,在唐朝末年到清末的近千年的时间中,这里一直被封禁,百姓不得进入,所以铜钹山也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生态风貌。

    当年黄巢率领起义军在进驻江西境内的时候,走到了铜钹山这座森林茂盛的大山,这里的地形复杂,山高险峻,林茂草深,而且有很好的隐蔽性,是历代造反者们理想的藏身地,于是,黄巢便选定铜钹山作为军需的“供应处”和“后勤医院”,在战场上受伤的伤员可以在这个清幽之地好好的修养身体,并很快的康复重新投入战斗中,所以说,铜钹山对于黄巢的军队来说,可谓功不可没。

    这些都是史料中记载的东西,不过有一件事情,史料记载的就不怎么详细了,那就是盗乾隆陵墓,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

    黄巢曾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开始挖掘,据说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后之挖出深40米的大沟,这条大沟现在仍可寻其痕迹,称为”黄巢沟“。因为缺少内行人的指导,加上乾陵结构复杂坚固,所以黄巢当时挖错了方向,让乾陵也躲过了一场浩劫。

    可惜的是,乾陵这座让无数盗墓贼都仰慕的陵墓,黄巢最终也没能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要不然的话,得到乾陵珍宝的黄巢,很可能直接将历史改写了。

    尽管关于黄巢的大部分记载都是正面的,但是却也有一个非常恐怖的记载,这个记载至今都颇有一些争议,也没个结论,那就是……

    掠食人肉!

第两百六十五章 捣磨寨() 
根据史料上的记载,在齐军,也就是黄巢起义的军队攻打城市的时候,会掠食人肉,并且还使用的杀人工具,一天就能掠食三千多具四尸。

    捣磨寨这个词语是一个非常黑暗的词语,人类的黑暗深不见底,再“黑”的历史,也有可能发生。

    军队在缺粮的时候是绝对不能久坐一地的,今天没粮明天还是没粮,挖地三尺都找不到粮食,饥兵随时可能哗变,人一旦饿机了,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的,最原始的兽性可以随着饥饿的增加而增加,一支部队只要断了三天粮草,那下场绝对是恐怖的,是让人根本想都不敢想的,这时候再强的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都抵不过一个白馒头诱人。

    所以,作为指挥官,在军粮紧张时,必然要带领军队流动作战,收刮尽可能广泛的地域的可吃之物。这时候“积攒”的军粮就要精打细算细水长流,就算开始饿死人都要留着一部分给精锐士卒“饱餐一顿背水一战”,不然军队说散就散。

    这就是为什么各地的肉食军粮无一例外都是熏肉的缘故:质地坚硬,绳子一捆就能提着走,不会因为袋子破个洞就流一地,不易腐败,保质期长。总之,便于长期储存,流动作战。像这种食物,还有压缩饼干之类的,不说能不能吃饱,每天就那么一块压缩饼干,只要拥有足够的水源,意志坚定的战士就有办法节省体力坚持战斗一个月。

    而当年可没有这些东西,所以古时候带兵打仗,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粮草是绝对不能断的东西,会派重兵护卫,就跟首长的警卫连差不多,都是精锐,战斗力很强。

    在黄巢所带领的部队攻打到了陈州的时候,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淮阳县附近,就出现了粮草严重不足的惨景。

    军队直接包围了陈州将近一年的时间……

    这时候黄巢就让人建造了一个舂磨砦巨碓,也就是采用机械化的方式,直接将活人碾碎了混在一起,作为军粮,这装备简单来说,就跟现在的碎肉机差不多,有了这些肉沫子,就供应了当时的粮草耗尽的围城队伍,从而能够保证起义军的战斗力,而这人从哪里来,就不用多说了。

    当时可谓是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屠尽,赤地千里,惨不忍闻。

    据说当时黄巢直接弄了几百座巨碓,一起开工,这些巨碓就成为了军粮供应的人肉作坊,可谓是流水作业,一天24小时不停的生产加工了,将活生生的一大批乡民和俘虏,无论男女老幼之流,尽数弄进了巨舂里面,顷刻之间就被磨压成了肉糜,据说当年陈州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被吃完了,于是就开始纵兵向着四周继续抓人。

    据不完全统计,最保守的估计,当年拥有四十万大军的黄巢,在一年的瞬间里面,至少弄掉了三十多万百姓。

    其实人体蛋白质需求量按:体重kg×1。18gkg计算。假设黄巢的士兵由于长期征战使得身体健壮,体重超过正常人的20%,每个人体重也就在155…160斤左右。按160斤计算:所需蛋白质94。4g,折合成鲜肉为715。9g,也就是说大约1。45斤就能满足其人体需求。

    如果吃人不光是为了满足其人体蛋白质的需求量,还要为了填饱肚皮避免饥饿感,给他们的食物翻一番,按每个人每天食肉三斤计算:100斤鲜至少可以满足33人每天的食用量。如果黄巢士兵十多万人靠吃人为生,每天吃掉的人体大概需要3030人。所以史书记载:日食死尸三千具,是可信的。

    黄巢及其士兵吃人,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是对农民起义者的恶毒攻击。

    不过也有不少学者是呈反对观点的,毕竟史料记载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成王败寇,虽然并非空穴来风,但可信度确实不大。

    想一想,几十万大军,今天抓到人了吃顿饱的,明天没抓到就饿肚子,饿一天了后天还得想办法抓人来吃,抓不到继续饿。真当现实中的士兵是永远不会造反的虚拟小人儿?这是渔猎时期的生活方式,让原始人这么做或许还有人能忍受,在农耕时代玩这套,士兵当即就能把黄巢煮了吃了然后一哄而散。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了,编造这段记述的,不仅没亲眼见过,甚至可能从来就没进过厨房,更涉足过兵事,没见过军需官怎么干活,仅仅是远远的见过佃户舂米,或许也想象过把活人丢进去舂碎的酷刑,两相凑合,这么个拙劣的谣言,就登记在册了。后续一代代人,或者自己也没细想,或者根本没有相关经验看不出来,或者看出来了但出于“政治正确”没有提出来。总之,这一段话是流传下来了,说不定还真有人相信。

    黄巢算是崂山派比较出名的一个,而崂山道士大多也是以驱魔抓鬼、行医算卦为生,当然也有一些像刘阳末请的道士一样,会为一些大家族和富豪来服务,所以崂山的弟子,从黄巢身上也能看出来,大部分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会刻意的分什么正邪,行事风格也都十分大胆出格,就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事情。

    崂山弟子就有点至尊天命不近人情的感觉了,所以崂山弟子倒是可以勉强算是除了摸金校尉、发丘中朗将、卸岭力士和搬山道人之外,最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