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完好事儿,元春就得问问不那么好的事儿了,“舅舅身子养得怎么样?”

    这又是王夫人另一番烦恼,“他养得不坏,可眼见着就要离京赴任了,苦寒之地……可怎么得了?”

    王子腾任职之处,号称苦寒……不过那地方元春可是仔细看过地方志的:南北交通重镇,商贾云集,寒倒是真的,苦却未必,舅舅若是任满三年,只怕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说实在话,舅舅若非有功在身,这个好差事也轮不到他。至于舅舅真正忧愁的事儿,只是要遵照大皇子的意思,挖七皇子的墙角罢了……

    元春把当地情况细细说了一番,王夫人心事愁容至少去了一半。

    趁着王夫人更衣的功夫,元春给李纨递了个眼色,又轻声嘱咐道,“寻个机会再来一趟。”

    李纨如何不应?本来她也有心跟小姑子多多往来。不同于王夫人和贾敏,李纨对元春这个小姑子可很有几分真心。

    就说这回,小姑子一席话下来,婆婆轻松了不少,回家去也不会心事重重,闹得大家都得小心翼翼,只看这一点,李纨就要认下小姑子这番心意。

    送走母亲和嫂子,元春便坐回书案前,开始看起账册。

    却说赵之桢出得宫门,便遇见了……等了一会儿的大皇子。

    正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赵之桢登时便打起了精神:虽说兄弟俩同父同母,单论私交却很是一般。

    兄弟彼此见礼后,大皇子赵之棣端详了会儿弟弟,才道,“气色看着倒还好。”老七原配死了的时候,他可是真的哀痛,这回嘛……看着也是疲惫居多。

    赵之桢硬挤了个笑容来,“谢大哥关心,还算吃得香睡得着。”

    大皇子道:“从妃母那儿出来……只是有心事是吧?”

    兄弟俩边走边聊,也不怕太子派人过来听墙角。大皇子又轻声道:“哥哥在这儿先给你赔个不是。当时真是情非得已。”

    趁着赵之桢在北面驻守,大皇子在论功时为自己人抢了些功劳,甚至还出手压了压柳桓,最后还为王子腾谋了个下都督。

    偏巧王子腾是赵之桢侧妃的亲舅舅,沾亲带故之下,赵之桢没有直接拒绝。但要说让赵之桢为此承赵之棣的人情,那也绝无可能了。

    大皇子也知道自己能让臣子投靠,但不能霸气一露,就连掌兵多年的弟弟都会倒头便拜。如今他想抗衡太子,势必要和弟弟好好修复关系……他也不指望说两句好话,弟弟就能芥蒂尽去——不拿出些真正的好处可不行。

    不过既然是让出好处,势必得讨价还价……这寒风呼啸的户外,可不好谈成“生意”。再说弟弟刚死了老婆,不好出门宴饮做客,大皇子便要在休沐时去弟弟府上坐一坐。

    赵之桢一副无可无不可的样子应了。

    大皇子望着弟弟的背影,扭过头低声吩咐起心腹,“去打听打听,妃母跟老七说什么了。”

    赵之桢回府后,照例见过儿子,又问了句女儿的情况,抬脚便进了元春的院子——他进门便直接躺倒在了床上。

    元春见状,惊讶道:“您这是怎么了?”

    赵之桢拍了拍心口,“累。”

    跃跃欲试的大哥,后发制人的太子,以及深不可测的父皇……只琢磨这三人的心思,以及相应的对策,就已经让他睡不踏实了。他思来想去,果然北面才是他的“出路”:收拢些人手,并逐渐安排到北方任职,可谓势在必行。

    趁着元春替他揉捻着肩膀,他合眼问道:“你娘家那边可有乐意到北边历练一番的?”

    元春心头一跳,如何不知道这是个大好机会?到北面必有实缺,而非自家堂兄们那种捐出来的品级。

    不过她还是老实道:“除了我哥哥,娘家那边的哥哥们都没有什么功名。”

    没功名做文官,可是做不高更走不远的,而从军……元春不觉得娘家兄弟有几个能狠得下心来吃苦受罪。

    赵之桢闻言,忍不住笑道:“你也忒护着他们了。得了空不如叫来我再问问。”

    元春无奈闷声道:“珍大哥和琏二哥,您看中了哪一个?”

    虽然她偏向琏二哥,但也不得不承认,贾珍的本事可是强过贾琏。再说当初贾琏也见过王爷……之后可就没了下文啊。

    赵之桢眯了眯眼,“你那位‘急公好义’的堂兄不有个儿子吗?”只要有心探查,贾珍的所作所为怎么瞒得住赵之桢?

    分开贾珍和贾蓉父子两个?这回元春可相信赵之桢在为她着想:我是拦不住珍大哥哥,但可以让他儿子出头拉住他父亲!

    元春自然眉开眼笑:“王爷您真是厉害。”一句话就解了我的愁事……之一,难怪利与权,人人趋之若鹜。

    眼见元春露出惊喜之色,赵之桢不紧不慢道:“堵不如疏,再胡闹的性子到了北面也必有长进。若是实在不成,送回来就是。”

    这番话说完,元春反而半天都没说话。

    等不到回答,赵之桢不由问道:“怎么了?”

    元春幽幽道:“您真是想用我娘家人?还是就想折腾着……玩一下……”

    赵之桢搂住元春,放声大笑,“这都让你看出来了?”

    却说王夫人和李纨回到荣府,婆媳俩先去贾母房里说了会儿话,才各自回了院子。

    贾政问了女儿的身子气色——王夫人本也不是什么都跟丈夫商量的老实性子,夫妻俩也简单说了会儿话,贾政打了声招呼,便去赵姨娘的院子歇了。

    至于贾珠,他可是在内书房里等了妻子良久。

    从妻子的转述之中,他听出了妹妹的回护之意,于是由衷道:“妹妹向来贴心。”顿了顿,又嘱咐道,“下回再去王府,你照实说就好。”

    李纨一愣,“忠顺王说大爷你文章欠些火候,想中进士还得数年苦功……这话也照实说吗?”小姑子听了这话怎能无动于衷?大爷本就偏疼这个妹妹,平时也不是爱给家人添麻烦的性子啊!

    贾珠叹道:“她都说要跟王爷提一句,咱们如今想拦不也晚了?再说这事儿瞒不住人,若是从王爷那边听到来龙去脉反而不美。”

    李纨还没来得及答话,身边伺候的大丫头便进来禀报,“王府打发人来,让大爷,琏二爷和宁府的蓉哥儿得空到王府坐坐。”

    贾珠与李纨二人对视一眼,还是贾珠感慨道:“妹妹也太心急了。”

    他这时又哪里知道这是赵之桢的主意?只是见着王爷听了一番分说,这事儿也着实是喜忧参半。

    作者有话要说:总是凌晨更新实在扛不住了,必须调整作息了~~睡个好觉,开补欠账。

第39章()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贾珠听完丫头的禀报;便把王府过来传话的人叫到跟前——果然是熟人,来的正是妹妹陪房李大的儿子。

    李家夫妻两个;男人如今管着元春的两个铺面;女人则在王府做管事。从原先的庄头;一跃成为两个大铺面的掌柜;女人也在王府里站稳了位子,这夫妻俩又是知道感恩的性子,因此对元春十分忠心。

    夫妻俩一共两子一女;长子读书,次子跟着父亲;女儿则在元春院子里做二等丫头。

    这回过来传话的正是二儿子,是个透着股干练和精明劲儿的少年。

    贾珠心里赞了下妹妹的眼光,听他又重复了一回:“王爷请珠大爷、琏二爷并宁府蓉哥儿到王府坐坐。”

    贾珠点了点头,问了些这少年的家里情况,又给足了赏钱,才让他回去复命。

    至于传话的活儿,贾珠打算亲自去办。

    本该抱老婆的时候,贾琏在内书房迎来了堂哥贾珠。可听完堂哥给他带来的消息,他觉得耽误“*一度”也十分值得!

    捐出来的散官和实缺该选哪个那还用说?明知若是让王爷看中,也只会是在北方任职,但北方战事数年不停歇,他既能积攒功勋,还能捞取钱财不是?

    这个帐,贾琏算得很清,不过堂哥这边的打算,他也有心问上几句,“等化了冰,便要回金陵赶考?”

    贾珠应道:“自然。”

    贾琏也提醒道:“忠顺王可是语气不善。”为此二叔可是头疼得睡不好觉,有心找女儿帮他出口气,却总是抹不开面子,不过婶娘今儿去探望妹妹,准是告成了状。

    贾珠笑了笑,“那还能真不去考了?”

    被个权贵——忠顺王如今还不算京里第一等的权贵人家,一句话就吓住了,干脆也别科举做官了,躲家里别出门得了。

    眼见堂兄这副心里有数的样子,贾琏也不再多说,只是问起宁府的蓉哥儿,“妹妹怎么想起他了?”

    贾珍想为妹妹谋划扶正,又不是什么秘密。说来惭愧,扶正一事竟是宁府抢在了前面,不过贾琏纵有想法,他也承认实在是有心无力。

    妹妹的主意贾珠还是能猜到个□□分,当下也不便多说,只道,“不提携咱们几个又能提携谁呢。”

    贾琏一想,可不也苦笑了一回:两府里老的老,小的小,真正得用的不过一掌之数。

    至于贾珍听到七皇子居然要看看他的儿子贾蓉,暗中自然是十分得意:他靠着太子,而儿子搭上七皇子这条路……门路可没人会嫌多!

    在他眼里,做官政绩都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人脉。老子从文,儿子从武,若能成事宁府重复荣光,好像指日可待了!

    贾珍在书房里大笑三声之后,才叫来儿子,严厉嘱咐他到了王府别乱说话,王爷有吩咐就先应下。若是官职太小,回府再商量,也不要当场露出不满来。

    贾蓉垂头领训,心头却是一片火热:没了父亲压制,哪怕在外吃点苦头他都认了,更何况是投靠一位手掌实权的皇子。将来建功立业,加官进爵,也有宁府上下仰他鼻息的一天!

    只是他这份乐于离家的心情暂时还只能埋在心里,可走路的步子还是轻了几分。回到后宅,新婚妻子秦可卿便迎了上来,打量了贾蓉一番,竟是未语先笑。

    小娇妻赏心悦目,贾蓉也不自觉笑出声来,“你看着倒比我更高兴。”

    秦可卿笑道:“看着大爷这样高兴,我觉得是件大好事儿。”

    当然是大好事儿啦。小夫妻两个回房……确切地说是回到~床~上一番~恩~爱过后,自有好长一段闲聊,还在对将来的憧憬之中安然入眠。

    而几天过去,贾珠他们还没到七皇子府上,倒先迎来了姑妈贾敏。

    贾敏带着一双儿女奔向荣禧堂,陪了会儿母亲,之后便招了贾珠到跟前说话。

    原本这些话该由林海亲自说给贾珠听。可惜林海进京这一年多,自从点了户部侍郎,就没清闲过几天,这不,又让圣上钦点了差事,已经两天没见着人了。

    于是也只好让贾敏这个姑妈代劳了。贾敏虽然跟王夫人脾气不合,但对王夫人所出的贾珠和元春十分偏爱,又唯独瞧不上宝玉……

    因此听到女儿黛玉跟着一众表姐表妹玩耍,偏偏宝玉又凑了过去,贾敏不免微微皱了眉头。

    贾珠见状也只得苦笑一声:弟弟宝玉天资聪颖,偏爱往脂粉堆儿里扎,他本也教训过几回,无奈祖母和母亲护着弟弟倒像是护眼珠子一样。

    不过贾敏显然也不想在此时计较,转过头来便跟侄儿说起体己话,“欺人太甚!”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你姑父在书房里跟我说的。”

    别说荣府跟忠顺王不对付,林海跟这位王爷也很不投缘。

    其实只看忠顺王这副做派:只因私怨,便当众放话,妄想断送一位读书人的信心和前程,林海如何能敬重得起来?

    贾敏此时又道:“你只管去考,如今的江苏学政正是你姑父的同年。”

    说白了,忠顺王是按照贾政的性格才推测贾珠的脾气,真说要贿赂考官,甚至影响大比结果,他还没这个能耐……再说也不值得。

    林海给同年打了招呼,不是为了特别照顾贾珠,只是以防万一:哪个士子忽然想不通了,为了讨好忠顺王再捞个进身之阶,而算计贾珠罢了。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贾珠一怔之间便想了个清楚,旋即起身一拜到底,“多谢姑父姑母成全。”

    贾敏受了他这一礼,也道:“你和元春都是好的。”顿了顿,又道,“若是能中,当是越早越好。”

    若是中进士,哪怕是三甲,年纪过了四十,若没大造化,恐怕致仕时未必来得及爬到三品。能每三五年都能晋升一回的,到最后差不多都能入阁了,可天下读书人有多少多少,每三年中进士的又有多少,而阁老又有几位?

    贾珠也不清楚这句提点,究竟出自姑父还是姑母之口……平心而论,姑母的见识眼界,大伯和父亲也多有不如。

    与姑母相处得越久,这感受也便越发清晰。

    另外,姑父林海今年也不过不惑之年,已经做到了二品卿二,贾珠觉得姑父怕是入阁有望,因此回京后姑父与荣府往来还不如在扬州时频繁——这八成是开始避嫌了。

    可叹父亲还因此暗地里抱怨过几句……

    毕竟是姻亲,哪会真见荣府吃大亏而无动于衷?贾珠颇能理解姑父和姑妈的心意:正所谓闷声发大财,占了好处自己知道就好,不必闹得人尽皆知。

    吃了定心丸的贾珠之后更显从容,倒是看得贾琏好生好奇——贾赦贾政兄弟俩各自过起小日子,连带着贾琏对堂兄那边的动静也知之甚少了。

    如今大家正一起前往王府,贾琏便凑近问道:“王爷许了什么?”

    贾珠故作深沉,“回来不就知道了。”

    贾蓉看着前面两位堂叔低声说笑,也策马追上了几步,只听贾珠道,“王爷给的差事,当是忠心为上。”

    贾琏点了点头,“正是如此。”在他看来,只要好处够多,忠心自然不在话下。再说到了北方,除了七皇子他也不知道该向谁尽忠不是?

    贾蓉却把这句话深深记在了心里。

    他们抵达王府的时候,赵之桢还没回来——其实是又让大皇子拉住了。七弟开春又要领兵北上,套交情不趁现在,更待何时啊。

    因此贾珠他们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