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化大师-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章,贴一下各种相关地址链接。

    刺儿的微博,作者装死不更新的时候请在此地抽打她。

    刺儿的专栏,收藏作者方便查看新文和更新情况哟~

    刺儿的百度贴吧,每个月都会举办活动,有文完结的时候通常是送实体书,平时的话则是牛肉干,明信片等等奖品【欢迎点击这里来玩~】

第3章 因为一首诗() 
当然,易之早就明白自己写的这首诗诗说来有些反动。不过由于易之在报纸杂志上见过一些更加反动的诗,再对比自己写的东西,就觉得比起人家的诗,自己的东西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太过关注的地方。

    只是,无论易之如何细致考虑,他终究是忽视了一点。现在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在学界鼎鼎大名的易之了。同样一件事情,鼎鼎大名的人和籍籍无名的人做起来,结果可能完全是两样的。

    所以,对于接到这首诗的报社的人来说,事情可就不那么简单了。

    “这是谁啊?居然敢写‘敢叫日月换新颜’这样的词句!”坐在办公桌后,看着稿纸上简简单单的两行诗句,编辑将这几个字看了又看,又对着署名上面的易之这个名字研究了半天,死活记不起来易之是什么人。总之,绝对不是他们常见的那几位经常写一些出格言论,大家都习惯了的先生。什么时候,又出现了一位这样的人啊?

    听到他嘟囔的声音,隔壁桌子的女人好奇地探过头来,“什么?敢叫日月换新颜?够霸气的哦。一听这句话就知道一定是激进派的诗歌,给我看看呗。”

    编辑就将手中的信笺递给旁边的女人,一边还说:“不不不,你要说是激进派的话也不对,你看这个人写的诗的格式。”

    接过信纸,女人往上面扫了一眼,愣了愣,“诶!?”

    编辑摆出一副不出所料的表情,说着:“看吧看吧!虽然写的是这样的内容,但是用的却是律诗的格律。根本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保守派还是激进派的做派。按理说激进派的那群人不就是要打破桎梏,保守派的就要遵循规则吗?这两边都沾,也不知道算个什么事情。”

    “不过说起来,这首诗倒是一首好诗啊。”那边,女人点头赞同了编辑的话,一边却也这么说,忍不住将最后两句话念了念:“唯有壮气冲霄汉,敢叫日月换新颜……当真是好句子,豪迈慷慨。”

    编辑摇摇头,有些无奈的样子,“我当然知道这是好句子啊,整首诗是难得的佳作,甚至可以说,应当是传世之作。只是问题在于,我们报社到底能不能把这首诗给发出去。要知道,虽然我们经常发一些比较激烈的作品,但是那些作品都是大家都司空见惯的那些个人写出来的东西,看这些人的名字就知道他们能写出什么东西了。比如……”他的手指在写着易之地址的那个地方敲了敲,“和这位先生同在哈弗大学的岳激流先生,不就是从十几岁就是出了名的激进,写的东西不看都知道是什么来着?”

    一个声音接下了他的话茬,“唔,所以说,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名气的人,第一次投稿就是这样激进的内容的话,总有些不大好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都不会刊载对方的作品。”

    “主编。”一回头就看见顶头上司的两个人立刻起身打招呼。上下有别,基本的礼貌他们自然不会不懂。打完招呼之后,女人立刻问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刊载,那不是还有小部分情况吧?”

    主编笑起来,点头,“啊,没错。虽然我们不愿意随便惹麻烦,但是也要分情况的。毕竟就算是那些出了名的激进派也是从第一篇作品发表之后才慢慢形成了在人们心中的印象的,说不准这个人以后也会形成固定的印象呢?而且,一方面他虽然内容似乎很激进,却用的是律诗的格式,说不准到底是保守还是激进;另一方面,这篇作品的确非常经典,如果不能刊载出来的话,实在是太让人遗憾了。”

    “而且关键是,虽然大家对易之这个名字不怎么熟悉,但是这个人,应该就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这么多年来第一个打破了百年校规的人。有了一定的名气的话,什么都好说,只要我们在刊载这首诗的时候标注一下就可以了。”

    编辑点点头,“我明白了。”

    主编拍了拍他的肩膀,“明白就好,你多经历一些事的话经验就会够了。这首诗的话,放在这一期的推荐位置,然后配发一些保守派的律诗,还有激进派同样内容的东西,正好可以对比一下。就这么决定吧。”

    于是,易之所作的这一首倒退几百年怎么看都是反诗的诗,就这么正大光明都成为了这一期的《新文学报》诗歌版的推荐诗歌。也如同之间报社编辑部的人所猜测的那样,这一首格式为律诗,明显保守派作风,内容却是典型激进派才会写的东西的诗,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

    说来,这也是主编刻意安排了类似的其他诗歌放在旁边对比的缘故。旁人来看,文学创作无非就是文学创作,内容也好,格式也好,都是为了表达意思用的。然而任何事情都讲求一个圈子,圈子外的人和圈子里的人看事情是完全不同的。一般人对于易之写的这首诗,无非就是觉得写得好,内容挺激进之类的想法,但是对于文学创作这个圈子里的人来说,这一首诗却像是捅了马蜂窝。

    激进派的一群人,虽然赞赏诗的内容,却因为这首诗用的是律诗的格式而感到不快。保守派的人,虽然觉得这是古典式的作品,但是内容太过分了。竟然难得地在这首诗上达成了共识——写这首诗的这家伙,根本就是个不懂文学的货色。如果写这首诗的是个从前根本没有任何名气的人的话,他当然会被排挤出整个圈子。然而就如同主编事先预料到的一样,因为写出这首诗的人是那个打破了百年校规的易之,所以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虽然自己的诗引起了好一阵风波,此时的易之却对一切毫无知觉,他正逐渐适应自己在学校里的生活,然而这一阵风波,即将把浪头打到他的身上了。

    作者有话要说:  我复活了,今天之后开始日更。但是每天晚上十点过就会去睡觉如果等不到更新那就明天了……

    现实例子中圈子是很重要的,有很多作品很棒的人,缺少足够的人帮忙唱和,没有进入圈子,所以即使有才,也无法成为所谓的文学家之类的……

    谢谢herosly11的地雷!新坑的处女雷就是你的了,熟悉的身影啊嗷呜啃你……

    基友推荐榜

    起点文,作者是个很认真的好孩子,三国历史文,作为智囊的主角的故事三国智囊

    一个只喜欢治疗(祸害?)动物的神医跑到异世界去祸害众生的故事《李清的异世生活》

第4章 赵静章() 
今天晚上还有一节课要上,下午倒是清闲着的。不打算整天都留在寝室里写稿子,易之决定去听听别的老师的课程。毕竟这所学校里的老师无一不是当世顶尖的学者,趁此机会偷师一二,不仅可以对这个世界了解更多,也可以增进自己的能力。其实说老实话,易之刚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根本没有现在这样的积极。反倒是混日子的心思占据了上风。然而在这样一所学校中,学生们搬来两张桌子就敢站上去发表对时政的演讲,学校内的老师敢对着高官甩脸,怒骂当局。所有人都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所有人都有着极高的理想。

    易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少有些颓废,毕竟他所生活的时代,有太多乱七八糟的情况存在。有才能者被打压,社会不公正,底层的声音被压抑,环境使得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明哲保身。故而相比学校里的其他人,他总是显得有些过分谨慎。然而,长期身处在这样一个每个人都为了学到更多知识而自觉多听课的环境中,他很难不被影响。对于一个做学术的人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时代。

    说老实话,发现这一点之后易之先是觉得羞愧,接着就觉得庆幸了。他羞愧是发现自以为德行还不错的自己其实根本就是个庸人,庆幸则是因为来到这样一个时代,拥有了这样多的机会。

    在学校这一个月,易之对学校里面的老师们也有了一些了解。比方说他想在今天下午蹭的这节课的上课老师就是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一位大师级人物,赵静章。这位赵先生的研究课题是传统文学,或者换个说法可以说是古代文学。只是单说这是古代文学却也不对,因为他是个按照最传统的方法学习的传统型文人,他讲课也好,研究也好,都是以最传统的方法来进行的,他本人也是个非常传统式的人。实际上,一想起作为传统的士子那种能够将四书五经及各种儒家经典的能力倒背如流的能力,易之就不由自主地对这位自己还没有见过面的老师产生一种敬畏感。

    易之到教室到得很早,然而此时教室里已经坐了几十个人,将可以容纳百人的教室占了个半满。一看这种情况,就知道赵静章的课是多么受欢迎了。选了个稍微靠后的位置坐下,易之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有点兴趣的。

    趁着这点空闲时间,易之拿出教案,在上面写写画画,安排着最近要给学生们讲的课程。过了一会儿,他的身旁坐下了一个人。

    易之下意识地抬头看了对方一眼,接着看见了一张熟悉的脸。

    “白忆娥?”他叫出了对方的名字。

    “易老师。”女学生冲着易之点点头,嘴角的弧度微微有些羞涩的样子,蹲身行了个礼,充满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美丽,“您也来听赵老师的课吗?”敢于直接询问男性问题这一点,却又体现出了这个女孩和被禁锢起来的古代女性的不同。事实上,易之在这个世界碰见的女人几乎都是这样的风范,着实让人觉得美丽如画。

    “赵先生的名声谁都知道,既然有机会聆听他的课程,我当然不能错过。”易之这样回答她,却看出来之前白忆娥的询问不是为了寒暄,而是真的在诧异。怎么,难道他过来蹭课有什么问题吗?其他老师不是也有这样互相蹭课的经历才对吧?

    白忆娥摇摇头说:“不是啊,因为赵老师是传统学派的,我以为您是激进派的,怎么会来听赵老师的课呢。”

    “传统派和激进派?”想了想自己看过的报纸,易之大概明白白忆娥说的意思。所谓的传统派,就是那些经常在报纸上写着歌颂当政的,总是用标准的律诗或者文言文的那些人吧。而所谓的激进派,就是采用大白话,诗词也不讲求格律的那群人。这种划分,倒是和民国时期类似。

    白忆娥刚刚张口想要回答,上课的铃声却在此时敲响。易之一抬头,只见教室里已经挤满了人,就是在过道和教室后面,也满满当当站着人。不少人自己还带了个小板凳来,当即摆下板凳就坐下,等着上课。

    一个穿着玉色黑边直裰,外覆深蓝色半臂褙子,头戴方巾,作书生打扮的四十岁上下的男人走进了教室。

    果然很传统。易之看见赵静章的装束的时候,心中不由感慨。生产力越是提高,人们越是追求解放,衣服之类的就会越加简约化,实际上一般人穿着的衣服和易之所了解的那些便服已经差不多了。然而文人圈子里,出于一种自矜,总是喜欢穿戴一些显得更加有底蕴的服饰。比方说易之入乡随俗穿着的长衫——说是长衫,却和原历史上的长衫并不一样。这里的长衫,实际上就是在整个社会追求简约的思想和保留传统的想法之下发展出来的一种,文人们最喜欢穿着的简单的袍子。轻便而有儒者风。而相应的,一部分传统的儒生更加喜欢像赵静章这样按照明朝时期的儒生的穿着方式穿戴。自然看起来就要繁琐许多。不过不论如何,像岳激流这样穿西装的,着实算是学校中屈指可数的异类了。

    走到讲台前,赵静章放下了手中拿着的几本书,环视教室一周。不等他开口,立刻就有人喊了一声:“起立!”

    “先生好!”包括易之在内,所有人一齐起身鞠躬。尊师重道的传统在这个国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鞠躬的时候,所有人都是真心实意的,没有一点敷衍。

    赵静章点点头,方才缓缓开口说:“坐。”

    一群人这才坐下。

    也不废话,赵静章直接开始讲课:“接着上一节课讲。关于大成至圣先师的治国理论在当下这种情况的实用性。”

    咦?易之来了精神。拥有诸多赞誉的赵静章果然不是一般人,居然出口就是讲这种课题。要知道到了后世,这种话题怎么都不会被拿出来当做课程教授吧?一方面是因为理论太旧了,另一方面,研究所谓的实用性还不如咬文嚼字出名来得快呢。

    说不准今天还真会大有斩获。

    易之听着赵静章讲课,一边在自己带来的纸张上记录下只言片语。

    作者有话要说:  大成至圣先师=素王=孔子

    这一章只是稍微修了一下,没有大改

    谢谢墨拾七__七七无穷射的地雷和手榴弹,虎摸君咬你。

第5章 试探和隐藏() 
当一个人专注于做某件事的时候,时间总是会过得特别快,当赵静章讲完所有内容的时候,已经是差几分钟就要下课了。易之却觉得,似乎只是才开始上课一会儿。他不了解这位赵先生,但是对方讲课的水准和学术水平是极高的,讲课深入浅出,颇有志趣。这让易之有些佩服,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兼顾好学者和好老师的身份的。

    这一节课结束,也应该是用餐的时间了,易之将笔收起,抬眼看着赵静章,等对方说出下课的话语。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们,却正觉得奇怪呢。无他,赵静章这人上课的本事,就是能够在一节课的下课铃响起的时候,正刚好将这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说到最后一个字。像今天这样居然提前讲完的情况,实在太难得了。应该是还有其他事情要说,所以才会这样停下来吧?

    这样猜测的学生立刻就发现,赵静章的目光投射到了他们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