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个优等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要做个优等生-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17节:幽默法

所以他特别强调孩童时期应多尝试失败。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对思维来说也是一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奥兹拉把孩子的学习进展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开始时学习速度极快,中间难免有错。二是开始时错误连篇,中途错误渐少。三是从头至尾认真学习,前后没什么变化。他把第一种类型的人叫做缓慢学习者,第二类称为突进学习者,这类学习者智商较高,而且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明显。

突进学习者在错误的过程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智能。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了解问题的全部构造,自然就增长了见识,促进了智能的提高。比如,要寻找正确的路以免走冤枉路,而经过迷路后发现的路才是正确的路。一般来说,再走这条路就不会错了。

经过自己纠错而获得的知识,比从旁人学来的知识印象更深刻。一个人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可以促进他灵活的头脑。如果从没有失败,从不思考错误的原因,就会成为智力迟钝和狭窄的人。

总之,无论纠正自己的错误,还是纠正别人的错误,都需要思维,都会促进思维。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现在什么错误都不犯就是好事。因为这样长大了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比别人更聪明,而是比别人更笨。犯错是成功之母,纠错是成功之父。

……

14。幽默法

“幽默是一种机智”这句话的含义是机智的人才会幽默,而幽默中也激发了机智。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创造力强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比一般人更幽默。因此如果我们的家庭环境宽松、和谐,充满笑声,我们的思维也更活跃。有位心理学家曾谈过笑的巨大作用。他说:

当我还是学生时,曾参加了一位门下优秀学生特多的名教授的集会。令我吃惊的是,原以为很严肃的研究会,却从头到尾充满了笑话。他们彼此自由自在地说笑,一有发言,立刻引来各种意见,彼此讨论。

不知不觉地我也与他们打成一片,在欢声笑语中,我发现了不寻常的事:在谈笑中,竟包含了有关当天所讨论的问题。大家的意见由于笑谈而愈见明锐,崭新的观念也相继提出。奇特的构想在自由奔放的谈话中,一条条记录下来了。

眼见此景,我似乎已发现教授门下人才辈出的秘密。后来,我专攻心理学,才知道这当时的想法的确没有错。笑,可以解除紧张的心理,提高创造力,这对脑部正在发育的孩子影响更大。

第18节:训练思维的柔韧性

所以,我们也可以和父母一起为家庭创造幽默的气氛,也多多接触幽默的人。这会为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15。活动法

活动是发展一个人才能的广阔天地,我们在那里可以大显身手。活动往往也是我们感兴趣的,感兴趣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思维的积极性。合适我们年龄的活动很多,如音乐、舞蹈、体育、科技、小制作、书法、美术、戏剧、生物、动物饲养等等。

我们参加这些活动既能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如果说整天把我们自己关在屋子里抠书本,好像多读了一些书,不接触实际,思维发展还是快不了。

我们要成长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就要到课外活动中去锻炼,到实际生活中去锻炼。

当然活动也不能太多,不能因活动而影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要互相促进就必须合理安排,只要我们能分清主次,安排好时间,课外活动就会促进课内学习。

训练思维的柔韧性

1。破除常规法

有一个年轻人给另一个年轻人出了一道有趣的智力测验题:“昨天我父亲碰到一场雨,当时没戴帽子,也没有撑伞,他头上什么也没遮,结果他衣服全淋湿了,但是,他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湿。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道题很简单,如果按照常规解答就无法回答。因为头上有头发,怎么能够不湿呢?所以,必须破除常规:设想这个年轻人的父亲头上没有头发,是个秃子,这样才能解答。事实上这个人真是个秃子。这就是破除常规法。

2。追根求源法

一天夜里,有一个姑娘正在街上行走,突然,从旁边窜出三个歹徒来,企图施暴,这时,姑娘从手提包里拿出手枪,对准歹徒,叫他们迅速离开。歹徒以为姑娘手里拿出来的是玩具手枪,一点也不怕,猛扑过去。于是枪响了,两个歹徒闻声倒地,被打死了。另一个歹徒正拔腿要跑,被行人抓住了。这时,派出所的民警也来了。大家一面指责歹徒为非作歹,一面又责怪姑娘不该把人打死。正在议论纷纷,两个歹徒忽然活过来了,从地上爬了起来。试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回答此题,关键在于手枪。这支枪肯定不是真的,因为真枪把人打死了,死人是不能复活的。此枪也不是玩具枪,因为玩具手枪是打不死人的。这就要追根求源,一直要找到这是一支既能打昏人又能使人复活的手枪。这究竟是什么枪呢?原来这是一支麻醉枪,姑娘是动物园的驯兽员。这就是追根求源法。

第19节:推理分析法

3。连锁联想法

我国化学工业有“南吴北范”之说,“南吴”是指南方的吴蕴初,“北范”是指北方的范旭东。吴蕴初是江苏嘉定人,他在20世纪初与人合伙在国内首创味精厂,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味精大王”。他曾在产品的名称上大动了一番脑筋。

当时中国市场上只有日本生产的“味之素”出售。吴蕴初想,没有必要去跟在日本人后面也叫“味之素”,那又取个什么名字好呢?他想到人们把最香的东西称为香精,最甜的东西称为糖精,那么味道最鲜的东西该叫做味精才好。商品都有商品的名称,接下来他又想,他的味精该叫什么“牌”呢?他由味精是植物蛋白质制成的,是素的东西,联想到了吃素的人,又由吃素的人联想到他们一般都信佛。佛住在天上,为佛制作珍奇美味的厨师自然是好的,于是,他决定将他的味精取名为“天厨味精”。后来,他的“天厨味精”果然大受欢迎。

“天厨味精”名称的产生过程就是典型的连锁联想法。

4。谐音拼读法

有夫妇两人,都是音乐教师。一次,为了买一样东西,妻子到丈夫的办公室去,在桌上用纸写了四个字:“5632”。同事们看了都不知何意,但丈夫一看,立即把要买的东西买了回来,请问“5632”是什么意思?

原来,“5632”是“速拿米来”的意思。“5632”是四个音符。这就是谐音拼读法。

……

13。推理分析法

有一天正晌午,邵康节(北宋著名哲学家)和他12岁的小儿子邵伯温在院子里乘凉,突然院墙外边伸出一个人头来,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回去了。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瞅啥?”伯温说:“八成是个盗贼,想偷东西,看见有人,又走了。”

“不”,邵康节说,“那人是找牛的,不是盗贼。”儿子不信,跑出去向那人问是不是找牛的。“是啊!”找牛的人说,“小兄弟,你咋知道我是找牛的?”

试问,邵康节如何知道这个人是来找牛的呢?

邵康节是这样解释的:伸出头来的人若是个盗贼,见院子里有人,便会立即缩回去。他见院子里有人,还是瞅一圈,这说明是在寻找东西,而且寻找的还是会动的东西,只瞅一下而没仔细看,说明是个大东西,看他的样子是农民,所以准是找牛的。

邵康节的回答,其实是一系列的推理,这就是推理分析法。

第20节:将错就错法

14。找出矛盾法

一天,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信心满满地说:

“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真的吗?”爱迪生听完以后,笑了一笑,就向那个年轻人提了一个问题,爱迪生问的是:“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这个青年被问得哑口无言。

这个年轻人所以被问得哑口无言,是因为他的想法本身就包含着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要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必须有器皿盛放,即至少有一种器皿不能被万能溶液所溶解,从而自相矛盾。

抓住题中的矛盾给以回答,这就是找出矛盾法。

15。将错就错法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元朝都城……大都的基础上,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著名工匠大兴土木。当时被誉为“蒯鲁班”的著名工匠蒯祥,由朝廷任命为主持这一工程的负责人。

一次,蒯祥主持建造一座大宫殿。一向对蒯祥十分嫉恨的工部侍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偷偷地溜进工地,将已接近完工的宫殿大门门槛的一头锯短了一段。这是十分毒辣的一招,其后果足以使蒯祥丢掉脑袋。

第二天早上,蒯祥来到工地,发现后大吃一惊。这该怎么办呢?已没有同样的材料可以重建,工期将至,要重建也来不及了。经过一番苦想之后,蒯祥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门槛的另一头也锯短一段,使两头的长度相等,同时,可以在门槛的两端各做一个槽,使门槛可装可拆,成为一个活门槛,他还想到了,可以在门槛的两端再各雕刻一朵牡丹花,既可以遮掩两端的槽,又能使门槛色彩鲜艳,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蒯祥面对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方法就是将错就错法。

训练思维的系统性

1。纵向整体法

有一年在海安县邓庄乡双元村附近,稻田里一片金黄,稻浪随风起伏,一派丰收景象。令人奇怪的是,就在这片稻浪中,有一块地的水稻稀稀落落,黄矮瘦小,与大片齐刷刷的、金烂烂的的田块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块面积为2。5亩的田块普遍被挖去一尺深的表土,卖给了砖瓦厂,田块主人得了1000元。由于表面熟土被挖,有机质含量锐减,今年春上的麦苗长得像锈钉,夏熟麦子收成每亩还不到150斤。水稻栽上后,尽管下足了基肥,施足了化肥,可是水稻长势仍不见好。

第21节:结构组合法

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夏熟麦子少收1000多斤,损失400元,而秋熟大减产已成定局,损失更大。今后即使加倍施用有机肥,要想这块地恢复元气,至少需要五年时间,经济损失至少在二万以上。这么一算,这位中年庄稼汉叫苦不迭,后悔地说:“早知道这样,当初真不应该赚这块良田的黑心钱。”

这个农民错在哪里?除了他只为了赚钱,属思想认识问题外,在思维方法上,他缺乏整体思维的素养,只顾部分,不顾全体,只顾一时得利,不顾长远利益,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自然规律,受到了惩罚。

2。结构组合法

在进行系统思维的时候,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没有部分系统也就不会存在。而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比较好呢?所谓好的结构,是说一个系统内部组成的部分组织得比较合理,是有机的联系。北京大钟寺有一口大钟,造于明氏永乐年间,至今已有接近600年的历史。这口钟音质悦耳,优雅宏亮,节奏明快,声音可传至四五十公里远。但由于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一直未能测出它的结构比例。解放后,才用超声速仪计算出它的重量为46。5吨。大钟的成分为铜80。54%,锡16。4%,铅1。12%和少量其他金属。这个比例被公认为造钟的最佳比例。相反,1733年俄国造的“皇钟”,重193吨,但是由于合金比例及结构的错误,敲第一响就震裂了。

大钟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如果组成它的部分结构不合理,就会导致整体的解体。由此可以看出结构合理性的重要。

3。结构重组法

当年南京伪总统府内有些人不大讲卫生,在僻静处随地大小便,弄得府内花墙石径上臊气冲鼻。于右任先生对此十分不满。一日,他怒气冲冲找来一张白纸,挥笔写下了“不可随处小便”几个字,令侍卫官贴出去,以提醒阿猫阿狗讲点公德。不料,这个侍卫没有把字贴到院墙上,而是到高级裱字匠那里精心裱成直幅,恭恭敬敬地挂到了自己的卧室里。他的亲友们见了个个都惊羡不已,因为于右任先生是我国第一流的书法家,他的字可不容易得到。

可是这几个字就这样挂在卧室里显然是不妥的,那么这个侍卫官的奥妙何在呢?原来他把字的顺序改动了一下,改为“小处不可随便”。

第22节:统摄法

这个侍卫官把一个系统内部的结构重新进行组织,于是便产生了新的功能。

……

7。统摄法

春秋战国时,楚国有位太子被扣在齐国当人质。楚怀王驾崩后太子准备回国继位。齐王要挟他割让楚东500里土地,否则不放行。太子为了回国只得先答应了。

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楚襄王。楚襄王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大臣商讨是否要割让500里土地给齐国。大臣们意见分歧严重,总体分为三派主张:其一,信誉为本,应该割让;其二,拒绝齐国的无理要求,派兵镇守;其三,给不好,不给也不好,既失信于人,实际上也难以和强齐抗争。最好的办法是求救于盟友秦国,请他们派兵援助。楚襄王决定不下,请太守慎子定夺。

不料,慎子竟认为三种意见都可以用。他的办法是:第一,派大臣到齐国献地,以示信用;第二,换猛将镇守土地,拒绝齐国之求。齐王大怒,质问楚使,楚使说:“楚君是守信的,至于地方官抗拒的事,请你派兵攻打就是。”于是齐军出动,这样就落入了慎子的圈套。因为楚国已经请来了强大的秦军,秦军元帅向齐王发出最后通牒,说:“你们当初阻拦楚太子回国,这是不仁;现在又举兵侵犯,这是不义。不仁不义,谁都可以讨伐。所以希望你审时度势,早点退兵,否则我们就不客气了!”齐王很紧张,只得赶紧下令退兵。

慎子的这种思维方法就是统摄法。

8。综合法

1945年,美国一家小工厂的厂长威尔逊看到蓬勃发展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