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清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煮清王朝-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费老头诸人为自己的命运前途困惑不安,苦思解决之法的同时,在北京,也有一群人正处在同一处境,当然,这些人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命运,也是为了整个清朝的命运。

  上书房太小,康熙在养心殿召开了这次御前会议。

  “朕决定御驾亲征!”

  一上来,康熙就朝等候了他老半天的文武大臣扔了一个重磅炸弹。

  此时站在大殿御案前两则的不再只有几个重料儿满臣和几个宰相,有点儿地位的官员,无论满汉都来了,所以,康熙想要御驾亲征的话,立即就在殿中激起了一片涟漪。

  “皇上!”康熙话音刚落,索额图就急忙站了出来:“皇上,沙场征战非同小可,您是万金之体,绝不能有任何闪失,所以,奴才请您收回成命!”

  “是啊,皇上,千金之子尚且坐不垂堂,何况皇上您是万乘之尊,还请三思啊!”索额图说完,直隶总督李光地也急急地出面说道。

  “哼,朕是那种坐在屋檐之下还怕砖瓦砸头的胆小鬼么?何况朕熟读兵书战策,也曾指挥各路大军剿灭三藩,难不成会连他一个小小的葛尔丹也对付不了?何况,康亲王与安亲王都已年迈,朕若不出,何人能够统率大军?”康熙对李光地斥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意思是家中积累千金的富人,坐卧不靠近堂屋,怕被屋瓦掉下来砸着,李光地的本意是说康熙身份尊贵,不宜冒险出征,可康熙却引出了这话的另一层意思,让李光地不敢再说。

  “皇上,刚刚征召的各部八旗兵、绿营兵、汉军旗营的将士正在朝京师汇集,就算您要御驾亲征,也要等得各部兵马齐集之后方可,要不然,臣等就算是死,也万万不敢放您出京……”高士奇跪倒在大殿之上,朝着康熙叩首道。他的这一番话和表现,让所有大臣都看得眼热嫉妒不已,康熙亲征的心意已决,这一点是所有人都看出来的,虽然众大臣大多都有意反对,可是,连李光地这种康熙的亲信大臣都被骂了一通,其他人就更加不知道该劝说了。高士奇却拐弯抹角,让康熙多带些兵马再走,既表忠心,又不触霉头,当真是攻防两便,十分的了不得。

  “皇上,高士奇所言甚是,奴才愿先领一部兵马出行,为皇上扫清道途!”

  不想让高士奇专美于前,索额图再次站了出来。

  “你?”康熙看了一眼索额图,眼中有些诧异。

  “皇上,您忘了?平三藩时,奴才也曾跟随康亲王征伐浙闽,如今,奴才愿再为皇上效死!”索额图挺直了身板,傲视群臣!如今清廷之中能打仗的人不是老了不能带兵,就是都已经被派了出去,剩下的大多是文人,确实没有别的人能比他更加合适带兵的了,佟国维虽然是步军统领出身,可那不过就是相当于北京的公安局长而已,哪里能带领大军?自然也是没法跟他争。

  “索额图你能有此心,朕心甚慰,不过,先带兵出发就不必了!阿尔尼和常宁兵败,葛尔丹来得太快,如今已是近在咫尺,天下也已震动,朕若是再不出兵平叛,必然会有人趁机作乱!所以,朕决定,不再等后续兵马,大军即日出征!”康熙说道。清朝在中原的统治基础从来都不是十分稳固,几乎每一朝都有人起义造反,康熙前期有一个钟三郎教在北京作乱,虽然灭了,可是,还有一个天地会在民间闹腾,虽然现阶段不成什么大器,可是如果北疆持续有事,损耗国家实力,那么,小疾就有可能成为大病。

  (雍正时因为其性格刻薄,天下反对之声不断;乾隆时有大小金川两次叛乱,耗银近亿两,官兵死以数万计,又有大小和卓之叛,晚期还有白莲教起义;嘉庆时,天理教攻入紫禁城;道光往下,就不用说了……)

  “皇上,您执意御驾亲征,臣无话可说,可是,若有人趁您出征之时散播谣言,那时,民心若乱,臣等该当如何?”陈廷敬想了想,也出言奏道。

  “是啊,皇上,您若亲征,京师之地,何人镇守?国家政务,何人署理?”佟国维紧接着又问道。他谈文不行,论武也不行,虽然有些干才,气魄也不小,可是,总跟不上人家的思维,实在是有些难受,现在好不容易捞到了说话的机会,当然是立即出班。

  “朕亲征之时,由太子监国,国家政务,皆交由太子处理,佟国维你也留守京师,要好好扶助太子;若有重大事件不能决定,可飞马报与朕知……”

  “至于朕亲征之时,民心浮动,朕也已有了解决之法!”

  “第一,朕要下旨大赦天下!”

  “第二,朕要下诏:从今往后,我大清……永不加赋!”

第二卷 风生水起 

第五十五章 铁壁合围

  诏书!

  历代王朝诏敕文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用于重大典礼(如建国号、皇帝即位、改元、立后、建储等);重大政治兴革(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政策、措施出台);重大征伐;重大诛罚;重要对外文书等途;而且诏书上的内容都需要布告全国,“咸使闻知”者。

  康熙决定以诏书的形式将永不加赋的命令颁布出去,说明,他是要将这做为一条国策定立下来。

  也就是说,他的后世子孙,如果不想承担不孝的名头,就必须永远遵守这一条。

  文武百官对此都表示反对!

  没错,确实是集体反对。如果不能加赋,那么,日后国家出了事情,要用钱粮了,偏偏国库又缺钱,怎么办?

  可是,康熙对此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坚持,这条命令,终于还是确定下来了。

  并且,很快就公布了出去。

  之后,康熙又跟百官商讨了一些其他的相关事宜,决定在三天之后,于五凤楼阅军,出兵征讨葛尔丹。

  ******

  康熙三十二年九月,秋风初起。

  京城午门之外,肃立着五万名铁甲精兵,艳阳高照之下,一动不动!

  在这五万精兵所组成的五个巨大方阵外围,是不可计数的京城百姓!大赦天下,接着就是永不加赋,连续的狂喜已经让这些百姓在心灵的最深处把康熙捧上了“圣君”的位置,直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比肩了。这么一位“圣明”的皇帝要出征葛尔丹那不服王化的叛贼,身受圣恩的他们当然要拖家带口来看一看,为这位圣君壮壮声威。

  午门一侧,年仅十几岁的皇太子胤礽也顶着高高的太阳老老实实的站着,在他身后,是负责留守京师的张廷玉和佟国维,而在这两位上书房大臣身后,就是所有留京的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

  所有人,都在恭候着康熙。

  ……

  午时一到,钟鼓齐鸣,礼袍轰响!

  旌旗招展之后,羽林军列成方队从午门内威风而出……

  康熙就要出来了!

  五万铁甲将士首先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喊声: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太子跪倒在地,他身后的所有官员跪倒在地,所以百姓跪倒在地……

  康熙身穿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大红披风,骑着一匹高大神骏的白马从午门内缓缓而出,在他身后,是紧紧跟随着的侍卫统领武丹,武丹之后,是随军出征的大阿哥胤禔,再之后,是身着戎装,腰佩宝剑,奉命随军出征的索额图和高士奇两大宰相,而在这两人身后,是随军的满汉大臣,索额图身后是满,高士奇身后是汉,泾渭分明。

  下马,登上五凤楼,康熙面对楼下的官军百姓,募地抽出宝剑,直指苍穹,“将士们,我大清的臣民们,葛尔丹贼子吞并蒙古,南侵中原,妄图毁我华夏社稷,害我黎民百姓,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

  “剿灭逆贼,复我一统!”

  五万精兵训练有素,康熙话音刚落,山呼之声便已震憾全场。

  “说得好!剿灭逆贼,复我一统,我华夏大地,容不得他葛尔丹猖狂。今日,朕就带大军出征,此战,不灭葛尔丹,朕誓不还朝!”

  “不灭逆贼,誓不还朝!”

  ……

  明黄的龙旗缓缓升起,五万将士都分到了一个盛满了御酒的大海碗,皇太子胤礽也端着一杯酒跪倒在康熙面前,“儿臣愿皇阿玛满饮此杯,祝大军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好,胤礽,你这杯酒朕喝了!你留守京师,责任重大,凡事要好生在意,不可任性,若有重大事件难以取决,可命人快马送至我大营之中,还有,要记得读书,知道了吗?”

  “请皇阿玛放心,儿臣定然不负皇阿玛之命!”

  “嗯!”康熙接过酒杯,面向楼下一饮而尽,接着,五万将士也同时将酒一干而尽。

  “对了,高士奇……”康熙注视着下面的将士将五万个大海碗砸了个稀八烂,突然又朝高士奇叫了一声。

  “皇上有何吩吩?”

  “明珠有罪之身,今日没来参加阅军之礼,你去传旨,让他随军出征!”

  “呃?……是,臣马上就去!”

  康熙怎么突然想到了明珠?文武百官一时都没想明白,可是,高士奇却心里门清儿。明珠是大阿哥的舅舅,一直想为大阿哥谋取储君之位,虽然已经罢官,可是在朝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慧妃祈福事件之后,影响力更是有所回升;而留守的佟国维又跟索额图是对头,若是两人趁康熙不在的时候联合起来对太子不利,那太子可就有的受了,说不定真的会犯什么大错,让人抓到把柄也不一定,所以,康熙把手段极高的明珠带走了,佟国维就很难乱来了,毕竟,在京师说话算话的还是太子。

  想不到在这个时候康熙还惦记着太子党与阿哥党的争斗,高士奇暗暗对康熙的帝王心术感到一了心冷,原本有些淡忘的疾流勇退之心也再次开始泛上了他的心头。

  然而,高士奇仍然有没能想到的东西!

  听到康熙的命令之后,跟佟国维一起负责留守的上书房汉大臣张廷玉,暗暗摸了一下紧紧包在身上的一件硬物,也是起了一手的汗。他身上这件东西,叫做“金批令箭”,有代天调兵之权,他的任务,就是一旦发现京城有什么不对的情况,凭此令箭,调动留在京城的皇帝亲军善扑营以及九门提督处的剩余兵马,将一切消弥于无形。虽然这些兵马不过数千,可是,在京城兵马已经大多随康熙出征的情况下,这些兵马已经足够对付任何突发情况了。

  两位汉相都在走神,康熙却已经大声下令:“全军出发!”

  龙旗飘荡,鼓乐高奏,康熙疾步走下五凤楼,翻身上马,率领着五万御前精锐,浩浩荡荡地出京了。

  **********

  急速出兵,并且是御驾亲征,这两点都显示着康熙剿灭葛尔丹的决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皇帝,终究不是真正的天子骄子。

  他病了!

  大军刚刚到达承德附近的隆化,一场急病就让康熙不得不驻足调养。

  “可恶,朕绝饶不了他葛尔丹!”

  康熙的病来得急,随军太医诊断之后,死命阻拦他继续行军,并且指明,现在只是小病,偶感风寒之类而已,可是,如果他继续坚持,一路行军颠簸,难得休养,病势将难以去根儿,而且与葛尔丹的战争肯定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那时天气将会越来越冷,北方尤其冷得厉害,到那时,再休养也来不及了。

  对此,康熙气得暴跳如雷,可是,他正值壮年,当然不想在后半辈子陪着药罐子过活,所以,只得停下休养。

  而此时裕亲王福全却又派人传来十万火急的军报,奏明葛尔丹拒萨里克河而守,在北岸摆出了一座骆驼城,引诱他前去攻击,结果,他屡攻不下,大军伤亡惨重,恐怕难以抵挡葛尔丹接下来的反攻,所以,希望康熙能尽快驰援。

  接到奏报之后,康熙气上加气,大骂福全无能,可是,却也只得急忙派索额图和国舅佟国纲二人领御营主力前往助阵,同时,派人飞马命西路抚远大将军飞扬古火速率军东进,尽快与福全大军汇合,以完成对葛尔丹的两面包抄,并赐飞扬古尚方宝剑,命其到时负责统调中西两路大军……

  ***********

  康熙很急,而在他的对面,看似占据优势的葛尔丹,却更加的急。

  事实上,葛尔丹并不是一般的割据势力,如果硬要说好话,甚至也能说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虽然他遇到了康熙。

  葛尔丹本是家中次子,他的兄长僧格继承了准葛尔的汗位之后不久就被反叛势力所杀,那时他还在拉萨给人“熬茶”,听到消息之后,立即就向青海和硕特部的固始汗借兵,突袭而回,平定了叛乱,并且得到汗位。之后,他东砍西杀,首先统一了新疆及中亚的部分地区,他的军队最远时甚至到达过黑海之畔。

  可是,身为蒙古人,一种传自血脉的征服东方,征服中原的情节让他在一统西蒙古之后,终于挥师东进!

  在他的信念里,既然满清能够占据中原,那么,身为曾经几乎是整个世界的主人的蒙古人,就更加有理由占据整个中国。虽然开始的时候他向康熙称臣,可是,他从来不认为准葛尔是满清帝国的一部分,因为当他们西蒙古人统治天山南北时,野蛮的女真人还在长白山里以打猎为生呢。凭什么准葛尔人要受满人的统治?凭什么满清能够取明而代之,准葛尔人就不行?(部分内容摘自《从另一个角度看葛尔丹》)

  所以,他先后平定了喀尔喀蒙古三部,将漠北蒙古尽握手中,并且,远交近攻,与东蒙古诸王公大套交情,以为日后而图……

  然而,他现在知道自己错了!

  已经占据了中国的满清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尤其是,这个满清还得到了实力强劲的东蒙古的支持!

  他之所以敢聚集大军一直进军到乌兰布通,威逼满清的心脏北京,本就是因为科尔沁的卓索图表示愿意唯他马首是瞻,再创蒙古人的辉煌,并且,在他到来的时候,为了以示诚心,卓索图甚至还联合其他实力强大的东蒙古汗王将康熙亲信狼(目覃)驻扎在喀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