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清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煮清王朝- 第1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也不知道。”于中摇摇头,答道。

  “军门,您干脆下令打他们一顿杀威棒算了。反正他们烧的是您的地方。那平郡王就算知道,又能说什么?”苏完气道。

  “我也想啊。可是,我虽然带兵严厉。却从来不越权!再者说了,我就算打了他们又能怎么样?就这么放了?……”于中反问道。

  “那也不能让他们这么嚣张啊!……算了,您不出手,那我自己去想办法!”苏完转身就向外走。

  “你小子可别乱来!”于中在后面叫道。

  “军门你放心。我只是给他们弄点儿黑豆尝尝就是了!”苏完一边走,一边摆手道。

  “黑豆?”不是巴豆?于中怔了一下,摇了摇头。黑豆一般是用来喂骡马的,人哪能轻易消化的了?看来苏完是成了心想报复那札库塔和景格礼两人一下了。

  “有人先到奉天给我报信,说尼布楚有骚乱,可我到了这儿之后却又什么都没有!接着。就有了一场争斗!偏偏这争斗的人我还轻易管不得!……难道,是有人想故意把我从奉天调到这儿来?”

  苏完走后,于中又开始细细的回想了起来。

  “可他们调我来这儿又有什么用呢?难道……是不想让我入京?”想到这里,于中精神一振,可是,旋即,他就又重新陷入了沉思:“如果是北京有人想趁机对付我,会是谁呢?他们对付我有什么用?再者说了,他们又能对付我什么?康熙也没那么容易就会让人对付我呀?”

  于中没能思考出什么结果。虽然他也想过有可能是有人不想他立功,想在跟日本开战的问题上做做文章,可是,他却想不出有什么人能威胁到自己。唯一一个可能出问题的年羹尧也身负“长崎火案”,未必敢随便出头。虽然那些跟在他身边的宗亲子弟有可能也会向北京传些什么消息,可是,他们根本构不成什么威胁,光一个“不服上司,蓄意报复”的罪名就足够压过他们所有的人。何况,真正算起来,虽然在日本多杀了些人,可是,他并没有犯过什么大错。他只是攻打日本的那些藩候国大名而已,难道这也有错?如果真的有人在这方面做文章,那以后所有的将领出征就都不要攻城掠地了。

  想不出个道道来,虽然于中也想过暂时离开,先回去等着进京见康熙,可是,今天这事太蹊跷,如果就这么走了。以苏完的能力肯定是压不住。到时候,如果再有什么大来头的人物过来,谁知道会有什么事发生?所以,于中也只有暂时放下心思,在这儿等到朋春赶过来再说,当然,他也没忘记再派人给莫睛和费老头去信说明情况。

  只是,于中没有想到,接下来居然会这么麻烦。

  其一,朋春赶来的速度很慢。因为这家伙不知道从哪里听到有人说他有可能会接任奉天提督的职位。所以,正忙着上下打点,跑到黑龙江南边的卜奎屯(即今齐齐哈尔)住下了,打死不愿意挪窝。

  其二,札库塔和景格礼两人的顶头上司,驻守库伦的一名都统赶来了。这家伙来到尼布楚之后,也不急着救人,只是告诉于中,这事儿他已经通知了乌里雅苏台将军纳尔苏,想解决也得等到这位平郡王的谕旨到了才行。

  其三,那个传康熙圣旨的钦差,才比于中晚出发了一天而已,居然愣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赶到尼布楚。而于中问他这么晚到的原因的时候,这家伙居然就回答了两个字:迷路!

  就这样。于中就因为那么一件事在尼布楚呆了将近两个月。而等到他拿着康熙的圣旨赶回奉天的时候,却又得到了另外一个消息:康熙南巡!太子胤礽奉旨监国!

  ……

  康熙为什么会突然南巡了呢?

  这其实并不是太子胤礽的“功劳”。这是康熙自己的意思。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就开始了第一次南巡。那一次,是台湾被收复的第二年。康熙在国家统一、经济有所恢复的情况下,第一次下江南,由北京出发,经泰安,登泰山,渡淮水、扬子江,游苏州,驻南京,谒明陵;北上曲阜,拜孔庙后返京。向世人昭告:清为明之臣,清帝敬奉皈依儒教。可以说,游乐的目的远远小于政治目的。之后过了五年,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再下江南,经济南,入扬州、苏州,驻杭州,渡钱塘江,登会稽山,祭大禹陵,北上经南京回京。这一次,他的主要目的其实是视察河务。不过,康熙第二次南巡之后,还没等到他打算进行第三次南巡,葛尔丹就来了;而打退了葛尔丹之后,国库也差不多空了,所以,他只好等着。可是,当国库有所恢复,他开始准备南下的时候,安徽却突然暴发了大灾与官场弊案,于是,他不得不再次暂息打算;就这么又过了两年,他的这个念头还没起来,盐课、漕运又接连出事,所以,他只好接着憋。就这样,一直等到了现在才开始第三次南巡。而此时离他上一次南巡已经过了十五年了。

  十五年的时间,足够康熙狠狠地对江南“朝思暮想”一番了。

  所以,从“南巡”的念头重新在康熙的脑袋里面冒出来,到各项准备完毕,出发南下,仅仅用了两个多月。

  而康熙及文武百官的高效率却也造成了一个错场,于中到北京之后,见到的将不再是康熙本人,而是他的儿子胤礽,同时也是——“监国太子”胤礽!

  “我敢说,这事肯定是那个狗屁太子故意捣鬼!”

  有圣旨当然就不必再跟在尼布楚磨蹭了,不过,于中并没有摆脱了麻烦的感觉,因为他已经可以十分的确定,前面,在北京那儿,正有一个更大的麻烦在等着他。本来他还不敢这么确定,可是,北京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只剩下一个监国太子,这里面有什么文章还用得着说吗?

  “别急嘛!他再捣鬼又能捣到什么地步?总不可能一下子宰了你吧?……别说杀你,就是给你弄几条罪名,他也要仔细掂量掂量,要不然,他就是自找苦吃!”费老头笑呵呵地看着于中说道。他好像一点儿也不担心。

  “那可不一定。有时候,人一旦发起疯来可没什么理由可讲的。这个太子先前不也是挺贤明的么?现在怎么样?无缘无故就先跟马德干了一架,再接着又来找我的麻烦……费老,您总不会以为他是闲着没事儿。遛着我们玩儿的吧?”于中不悦的瞪了费老头一眼,说道。

  “嘿嘿,就像你说的:那可不一定。说不定这位太子真就是闲着没事儿,想遛着你和马德玩儿呢!”费老头笑道。

  “好了,费老!你就别逗于中了!”莫睛有些慵懒地说道。她这回可是够累的,一路赶到尼布楚,没呆几天又得跟着一起赶回来。要知道,疲劳可是美丽的大敌!所以。向来特别注重保养地她为着这事在路上就开始生气,一连气了好几天。要不是因为乌里雅苏台离着奉天有几千里之遥,和尼布楚的距离也差不多,属于她力所不及的地方,恐怕她早就想办法去整治一下那个纳尔苏了。不过,即便这样,她也已经开始派人去跟那些走张库大道的晋商们洽谈生意去了,到时候,晋商们以前要送到库伦的货物恐怕要有很大一部分会被她从中吃掉,然后不经库伦而转道尼布楚。到时候。纳尔苏就刮地皮收税去吧。

  “嘿嘿,我这不是逗他。我就是在说实话!”费老头又笑呵呵地回了莫睛一句。

  “费老,您这么轻松。该不是又有什么主意了吧?”于中突然问道。

  “别高看我了,我哪有什么主意?其实我反应过来也不比你们早几天!”费老头摇头答道。

  “那怎么办?如果没什么对策,到了北京,我肯定要挨K……这胤礽的手怎么就能伸到这么长,乌里雅苏台居然都有他的人。”于中有些郁闷地说道。

  “乌里雅苏台有他的人?嘿嘿,小子,这你就不清楚了吧?这个纳尔苏本就是胤礽的人。”费老头笑道。

  “本就是胤礽的人?费老,你怎么知道的?”莫睛问道。

  “呵呵,我也是不久前才打听到的。大贝勒代善一系一共出了三个铁帽子王。这个纳尔苏就是其中一支,代善长子岳托的重孙。正儿八经的铁帽子王后裔!这小子的嫡福晋,也就是大老婆,就是曹寅的长女,名叫曹佳(是真人真事儿,据说这个曹佳有可能就是贾元春的原型。),是由胤礽做媒,康熙亲自指婚而定的。”费老头说道。

  “曹寅的长女?”莫睛没注意到别的,只注意到了这么一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出了一个曹雪芹。足够曹家荣耀上个几百年了。

  “是啊。听说这个曹佳还为纳尔苏生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已经封了世子!以后啊,就又是一任铁帽子王。”费老头答道。

  “曹家还有这么厉害的亲戚?”铁帽子王呀!就是皇帝也只能让这个王位换人却不能直接削夺的。可是……“既然有这么一门亲戚,曹雪芹为什么以后还过得那么落魄?”莫睛又把自己的疑问向费老头和于中问了起来。

  “这个你别问我,我也不知道,它不在我的管辖范围!”于中摊手说道。

  “好啦。曹家的事你们也插不上手,还是先管管你们自己的事吧!”费老头提醒了一声,纠正了一下这夫妻俩的跑题行为。

  “怎么管?除非我直接去见康熙,要不然,就只有受这个胤礽的摆布了!”于中无奈道。

  “你这小子也太没料儿了,就算要泄气也要多等一会儿啊!……你知不知道康熙这回南巡都带了谁?”费老头问道。

  “谁?”莫睛问道。她和于中才刚回来还没多久,并不知道这些具体的内容。

  “高士奇、张廷玉、马齐,当朝四大宰相他一下子带走了三个!”费老头答道。

  “带走了三个?那……就只有一个佟国维留在北京了?”于中问道。

  “一点儿没错。”费老头点头道。

  “呵呵,看来这位康熙爷对自己的儿子实在是不怎么信任呀!”莫睛笑了起来。佟国维跟胤礽的关系,对那些不清楚状况的人来说只是不和而已,可是,对他们这几个真正关注的人来说,那可就是正正经经的敌对关系。

  “还不止如此呢!康熙这回还把太子的死对头——大阿哥胤禔也留在了北京,一干皇子,他也只带了两个去南巡!……你们知道是他带走的是哪两个?”费老头又笑着问道。

  “哪两个?”于中急问道。

  “嘿嘿……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

第三卷 物华天宝 

第二百四十六章 皮笑肉不笑

  于中一伙人十分清楚自己现在清廷之中是什么样的地位。

  他们之中官职最高的是费老头。理藩院尚书可以与六部尚书平起平坐。只是,现在这个相当于后世外交部与民族事务部联合体的部门虽然权力很大,可是,却又没有太多的直接处理各族事务的权力,也就是说,它的实际作用并不怎么样。而且,这个位子对清朝虽然很重要,却也只是影响一下清朝的周边,根本就影响不到清廷的直辖区域,甚至于,许多人连清廷有没有这么一个部门都不清楚。而且,在理藩院的管辖范围内,那些蒙古、西藏的王公贵族、土司之类,还有一些藩属国,都不是直接听命,只不过是名义上的一些事情要向理藩院报请罢了。此外,费老头身上的奉天府尹以及内务府副总管两个职务,都算不得什么。府尹就是个地方官,内务府副总管更是纯属夹心饼干,位子上不上,下不下,有没有权力还是全凭康熙一句话。

  接着,于中和马德的位相当。不过,于中虽然身兼两大提督之职,也打过几场仗,可是,对清廷来说,除了中央或者某些地位较高的人之外,并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哪位。因为他差不多一直都是呆在关外,呆在满洲。哪怕他在台湾打过一仗也是一样,因为,那一次的主将是蓝理。

  至于马德,是一群人之中在关内影响最大的了。不过,他的官声出了安徽之后恐怕就不怎么样了。专横、霸道之类的词语几乎就是专门为他设的。

  而除了“名不见经传”之外,几个人也相当的清楚他们所处的环境。

  费老头身边是一群亲王贵胄,还有一个奉天提督,外带着一个国戚佟保,这些人虽然并不能对费老头有多么大的掣肘,可是,有他们在身边。费老头无论干什么都得仔细地想一想才能付诸实施。对费老头来说,一个好的理由是事情成败的关键。

  于中就更加不用说了。满洲水师大部分是满洲旗人就是一点,除此之外,上有黑龙江,下有奉天,对面还有一个宁古塔,虽然都是陆路,可于中在这三个邻居之间又能干什么“对不起”清廷的事?而且,就算没有这些邻居,鬼才信这支已经拥兵接近两万的水师军队里面没有康熙派出来的“线人”!另外,那些宗亲子弟里面光是一个隆科多就足够于中仔细掂量一下了,别人不知道,于中还能不知道这家伙是什么样的人吗?这可是个平时没什么动静,一动就有可能要人命的家伙。哪怕这小子如今只是一个千总,于中也不敢对其掉以轻心。其他人也都差不多。毕竟,八旗子弟虽然堕落的很快,却并不代表着其中就没有能人了。

  还有就是马德。康熙虽然好几次都站在了他的身后撑腰。可是,那都是因为马德的行为对清廷有利。君不见康熙虽然升马德当了三省总督。可是。亲近的人却几乎都调光了?而且,马德身边就是魏、穆、曹这三个康熙派出来的最大的间谍头目,另外还有新设的长江水师也把提督府设在了安徽。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都足够保证马德对清廷的“忠心”了。

  所以,于中等人的权力虽然不小,却又处处受限。

  而除了这些之外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现在马马虎虎也算得上天下太平,中国的保守势力正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统治阶级地势力根本就无可匹敌。

  所以,费老头等人都十分清楚,自己是没资格做什么“救世主”之类的工作的。他们能做的,就只是慢慢地改变。把自己的意图“攀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