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取2坏靡讯弥淮σ晕R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注释】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用兵打仗时则以右边为尊贵。范应元说:〃左阳也,主生;右阴也,主杀。是以居常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盖杀伐之事,非以为常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注释】兵武不是祥和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器物,迫不得已而用之时,最好以恬淡的态度处之。战胜了也不以为荣耀,而以为荣耀者,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者,将不能得志于天下。河上公说:〃恬淡,不贪土地名利财宝。〃吕惠卿说:〃必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故胜而不美也。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以慈者,天下乐推而不厌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尚左:以左为贵。
古人认为左阳右阴,阳生而阴杀。所以喜庆之事以左为上,凶丧之事以右为上。偏将军位居左,上将军位居右。这就是说,以丧礼对待用兵。争战死亡众多,要以悲痛哀伤的心情对待。战胜了,用居丧的礼节处置。吕惠卿说:〃以丧礼处之,则是不祥之器,而不美之可知矣。以悲哀泣之,则是不乐杀人也可知矣。孔子之察于礼乐者如此,而谓老子绝灭礼学,岂知其所以灭之意乎?〃


意译

兵武,不是祥和的器物,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者尽量不使用。
 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用兵打仗时以右边为尊贵。
 兵武不是祥和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器物,迫不得已而用之时,最好以恬淡的态度处之。战胜了也不以为荣耀,而以为荣耀者,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者,将不能得志于天下。
 喜庆之事以左为上,凶丧之事以右为上。偏将军位居左,上将军位居右。这就是说,以丧礼的态度对待用兵。
 争战死亡众多,要以悲痛哀伤的心情对待。战胜了,用居丧的礼节处置。



原六十九章 用兵者有言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注释】为主:主动挑衅,引起战争。为客:被迫应战。
 善用兵者曾说过:〃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而只是被迫应战;不敢前争一寸,而宁愿后让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注释】扔:强牵引。
这意思就是说:我之行动,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行之行动;振臂号召,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发之号召;面对相敌,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面对相敌;执持之兵,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执持之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注释】宝:即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故事之成,必在敬慎之;其败失,必是轻忽之。所以, 轻敌乃是是用兵之大患。轻敌必骄,骄兵必败,败则将丧我〃三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注释】所以两军势均力敌时,悲愤的一方将获得胜利。范应元说:〃故抗拒之兵,虽多寡强弱相似,则能不轻敌而有哀矜人命之慈者,必胜也。是何故耶?天道恶杀而好生尔!吁,兵以禁暴卫民,岂可以非迫不得已而用之,辄胜举荼毒生灵哉?〃


意译

 善用兵者曾说过:〃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而只是被迫应战;不敢前争一寸,而宁愿后让一尺。〃
 这意思就是说:
 我之行动,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行之行动;
 振臂号召,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发之号召;
 面对相敌,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面对相敌;
 执持之兵,乃是被迫无奈不得不执持之兵。
 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势均力敌时,悲愤的一方将会获得胜利。





 原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
【注释】下流:下游,意谓谦下守静,以静制动。交:交汇。牝:温柔的雌性。
大国,就象居于江河下游一样,是天下百川的交汇之地,所以也应具有天下雌柔一般的气度。王弼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所归会也。牝者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注释】 牝:雌性,意谓温柔、谦下。牡:雄性,意谓刚强、傲慢、躁动。
 雌柔常以安静胜过雄强,以其安静表示谦下。范应元说:〃天下之所交会大国者,以其能谦而居下也。大国又宜主静,譬之天下之牲牝,常以静胜牡之动也。惟静而无为,可以应动;惟谦而居下,可以得众。〃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注释】下:谦下。取:取得,得到。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支持。因此,或者是大国以谦下取得了信赖,或者是小国以谦下得到了支持。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谦下能使两者各得其所愿,但大国更应该谦下。吴澄说:〃两者皆能下,则大小各得其所欲。然小者素在人下,不患乎不能下;大者非在人下,或恐其不能下,故曰:大者宜为下。〃王弼说:〃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各得其所。〃


意译
 
大国,就象居于江河下游一样,是天下百川的交汇之地,所以也应具有天下雌柔一般的气度。
 雌柔常以安静胜过雄强,以其安静表示谦下。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
 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支持。
 因此,或者是大国以谦下取得了信赖,或者是小国以谦下得到了支持。
 大国不过是希望网罗别人,小国不过是希望依附别人。
 谦下能使两者各得其所愿,但大国更应该谦下。





  原八十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注释】什伯之器:兵器。重死:畏死,意畏不轻易冒生死危险。徒:迁徒,流离。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缘由如何?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而易治。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故而难治。所以无论大国小国,皆不能逞强好战 ,而应使之民富国强。既便是国小人少,有兵器也无所用;使人民珍惜生命,安居乐业而不愿流亡。范应元说:〃上化清静,民不轻死,何用迁移!〃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注释】舟:船。舆:车。
君上清静无为,官吏清正廉洁,世间无诈伪贪欲,所以虽然有车船之利,人民却不会因流离和贪欲而坐乘;虽有甲兵器械,却都无用武之地。使人民又恢复了上古结绳而治时那样的清简和淳朴。范应元说:〃乘舟车者,多为利名,既不知名利,则虽有而不乘。动甲兵者,莫非仇雠,既不致仇交,则虽有而不陈也。〃
【漫谈】哲学家洛克认为,相信太古时候曾有个幸福的〃自然状态〃这种信念,一部分来自关于先祖时代的圣经故事,一部分来自黄金时代这个古典神话。洛克对自然状态的定义:〃众人遵循理性一起生活,在人世间无有共同的长上秉威权在他们之间裁决,而是真正是自然状态。其中一切权力和支配权都是相互的,谁也不比谁多持有;同样品类的被造物,无分彼此地生来就沐浴着完全同样的自然恩惠、运用同样的官能,相互之间平等,无隶属服从关系”。这是写有德行的无政府主义者们组成的空想社会,这帮人是绝不需要警察和法院的,那是因为他们永远遵从〃理性〃,理性跟〃自然法〃就是一个东西。
卢梭说:“自然状态是幸福的状态。人是自我完善的生物,但是人类努力创建的文明对人类的行为施加了限制,使得人类的行为不如原始状态时期自由。18世纪后期出现的〃高尚的野蛮人〃信徒,加强了这种人类本性观。”实际上老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这样的信念,就是这样的人类本性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政通人和,弊绝风清,民俗淳朴,百姓安居乐业。故而人民满意自己的饮食,美爱自己的服装,安适自己的往所,欢喜自己的风俗。邻国近在咫尺,鸡犬之声彼此都可听闻,人民却自得其乐而不慕其他,以至活到老死也无往来纠葛。
【漫谈】解读老子的哲学思想,不应只是拘限于解读字面之然,而更应把握老子哲学的整体思想来解读其所以然。有人看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认为是有其〃封闭成分〃,是〃复古〃,是〃倒退〃〃要回到原始社会去〃,〃你落名后就无人打你的主意〃。这种断章取义的解读方法真令人不敢苟同。当然,两千多年来,解读《道德经》之书不可胜数,诸家各派见仁见智,千差万别,谁也难说其是绝对正确。但有一点可能形成共识,那就是研究老子思想应从老子的整体思维入手,把握其思想的基本脉络,理解老子哲学思想中本质的东西。正如魏源所说:〃如泥其一而诬其全,则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然而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借用邓小平评价毛泽东思想的一句话就是:〃割裂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现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
【漫谈】法国作家托克维尔,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对中国很切合实际的评论:“ 300年前欧洲人初到中国时,他们看到中国的几乎一切工艺均已达到一定的完善阶段,并为此感到惊异,认为再没有别的国家比它先进。不久以后,他们才发现中国人的一些高级知识已经失传,只留了一点残迹。这个国家的实业发达,大部分科学方法还在那里保留下来,但是科学本身已不复存在。这说明这个民族的精神已陷入罕见的停滞状态。中国人只跟着祖先的足迹前进,而忘记了曾经引导他们祖先前进的原理。他们还沿用祖传的科学公式,而不究其真髓。他们还使用着过去的生产工具,而不再设法改进和改革这些工具。因此,中国人未能进行任何变革。他们也必然放弃维新的念头。他们为了一刻也不偏离祖先所走过的道路,免得陷入莫测的歧途,时时刻刻和在一切方面都竭力仿效祖先。人的知识源泉已经几乎干涸。因此,尽管河水仍在流动,但已不能卷起狂澜或改变河道。
因此,决不要以为蛮族离我们尚远而高枕无忧,因为如果说有的民族曾任其异族将文明的火把从自己的手中夺走,那末,有的民族也曾用自己的脚踏灭过文明的火把。”
所以,我们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不能是刻舟求剑、削足适履,而是应研究其道理的真髓,找出其曾引导社会发展的原理,作为我们在现代实践中的参考,以使少犯错误,帮助进步。
【漫谈】这一章讲的是老子的理想国,它是老子建立在各国或者是〃联合国〃在〃太上”以“道〃治理而形成公正、公平、和谐〃大气候〃的前提之下所唱的一首太平歌;而不是建立在处于好战老鹰的虎视耽耽下,夜鴬唱的自我陶醉的安魂曲。我们可以把它与马克思所畅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做一比较,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真正解决。〃〃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从比较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老子的理想国,不都是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吗?


意译

 国小人少,邻国和睦,即便有兵器也无所用;使人民生活幸福,珍惜生命,安居乐业而不愿流亡。虽然有车船之利,却不会因流离和贪欲而坐乘;虽有甲兵器械,因为政通人和,却无用武之地。使人民又恢复了上古结绳而治时那样的清简和淳朴。
 满意自己的饮食,美爱自己的服装,安适自己的往所,欢喜自己的风俗。邻国近在咫尺,鸡犬之声彼此都可听闻,人民却自得其乐而不慕其他,以至活到老死也无往来纠葛。
【漫谈】我们是否应该从老子的为人处事治国平天下都应遵循的〃道〃中觉悟些什么呢?个人应觉悟些什么?人民应觉悟些什么?领导应觉悟些什么?社会应觉悟些什么?中国能觉悟些什么?世界能觉悟些什么? 


 … 手机访问 m。
………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整理 
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