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注释】士:兵士,勇士。这里指将帅。不武:不逞武勇,不盛气凌人,不挑衅滋事。怒:愤怒。不与:谓不待交兵接刃。
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敌。〃〃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此皆是不武不怒之意。张之纯说:〃以盛气强力摧折人者,曰武。善为士者,不先陵人,故不武也。〃

善用人者为之下。
【注释】为之下:态度谦下。
仁者待人,务顺乎人情。凡有所使,皆量其长而不苛其短,予以佚而常体其劳,己所不欲,不施于人。谦下者,人心悦服,而愿为之用。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注释】不武,不怒,不与,皆是不争之德。为之下,是用人之力。这些都是不与客观当然相争的德行,这叫做任用人材的能力,这叫做符合天古之极至之道。


意译

 善为将帅者,不逞武勇;
 善于争战者,不涉忿怒;
 善于取胜者,不待交锋;
 善于用人者,态度谦下。
 这叫做不与客观当然相争的德行,这叫做任用人材的能力,这叫做符合天古之极至之道。




 原七十一章 知不知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注释】知不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上:上乘,高明。不知知:不知却误以为已知。病:谬误,弊病,祸患。 
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我们所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末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麻木不仁。所以,真正的知是自知,是知自己有所不知。
【漫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者的真正祸患,不是自己的不知,而是不知却自以为已知。所以,能时刻警惕、疑惑自己的认知中会出现错误者,在他的这种疑惑之中可谓是含有知晓,在他的这种不师心自用的状似混沌之中可谓是含有明昭。对自己的主观认知有这种知晓和明昭,可谓是认知的上乘和高明。而不知却自以为的已知,才真正是认知的弊病和祸患。
【漫谈】知的理性、客观性和真理概念应随时受到关切。科学在试错中前进,在大胆猜想和细致反驳过程中发展。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论争,完全是正常而且有利于科学的不断进步,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禁止不同识见者展示的一种强权偏见。故而政治不应干预学术争鸣。但对科学的尊重不能是盲目的,赶时髦的。因为好多伪科学在打着科学的旗号向民众贩卖那本质上属于是反科学的东西。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病病:心腹之患就是怕自己的认知出现弊病。
目有所不见,智有所不知;理有疑误而是,事有似是而非。何况天下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所以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是,今或成非;前日所非,今或成是。唯有恐怕触犯了妄知这毛病,才不会犯这毛病。所以,处理事物,必须深思熟虑,避免操之过急和鲁莽行事。大作家伏尔泰说:〃怀疑不是一种愉快的精神状态,但深信不疑却是一件荒唐的事。〃
【漫谈】特罗特说:“我们必须自我警惕,切不可认为科学方法的实践增强了人类理智的能力。以为在一个或数个科学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人士,在思考日常事务上也会聪明过人……与经验相悖者,莫此为甚。”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无视自己的无知,是无知者的弊病;而一知半解的知识,却潜伏着更大的危险。对真理最大的威胁,是包含有某些真理的谬误,以及那似是而非的真理。
【漫谈】有些人认为老子谴责文化,鄙弃知识,其实这是对老子的误解。〃知〃在老子那里被分为两种:一是用达观思维法〃得道〃之知,一是凭表层理念感觉之知。老子认为后一种知是世俗之知,只懂得形而下之事,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付诸实践只会带来灾难;认为对这种脱离客观对象的主观随意性和短视理性的凡俗之知应该予以摒弃。圣人之所以没有谬误,就是对这种肤浅之知会带来的副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警惕。


意译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可谓是高明;不知却自以为知,可谓是弊病。
 只有唯恐自己的知识言行出现弊病,方能杜绝弊病。
 圣人之所以没有弊病,正是因为他唯恐出现弊病,所以才杜绝了弊病。






原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注释】勇于敢则杀:勇于主观蛮干,则将败亡。勇于不敢则活:勇于不敢主观蛮干,则将生发。
事物的必然性,不会因你的勇而改变,它只要求你去适应它。所以,非道而行之,虽劳不至。不顾客观实际的蛮干妄为,乃是自寻死路。而敢于面对现实,积极热情地肯定事物的必然性,保持宁静泰然的态度,行为遵循其规律而不敢妄意自专者,则将生发。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受益,有的受害。所以,真正的智者,从不对尚不理解的问题凭主观意愿蛮干妄为。
【漫谈】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毛主席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对客观世界的实践,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它允许的范围内得到自由,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在不认识它们之前,我们的行动总是带有不自觉的盲目性和偏面性,这时我们是蠢人。〃
西方哲人斯宾诺莎也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注释】天道这种对恣意妄为的厌恶,谁能知晓其缘故?所以及便是圣人也是临事而惧,谨始虑终。范应元说:〃由是观之,强梁者乃天之所恶,断可识矣。而世之人谁知其常也?世俗但知趋利避害,而鲜知利之为害也。是以圣人之于勇敢有为,尚且难之,以其有利害存乎其间也,故常虚静谦柔循理应物,安于不争之地。况非圣人而欲妄动,可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然而善谋。
【注释】 天之道:自然规律。单然:从容舒缓的样子。
客观自然规律,不争却善于取胜,不言却善于应答,不待召唤而自来,看似舒缓却善于安排。范应元说:〃天之道不与物争,而物自化,是胜也。然人不可外此心而求天道于高远也。不言而有感必通,是善应也。不可须臾而离之,是不召而自来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注释】恢恢:广大,宽阔。
天之网罗,恢恢疏远,于报施有迟速显隐之异,然其刑恶赏善,却从来不失毫分。范应元说:〃恢,大也。包罗无外,如大网焉,虽稀疏而不失巨细,善恶皆不可逃也。此圣人所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妄为矣。〃
苏辙说:〃世以耳目观天,见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祸,恶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终始,而尽其变,然后知其恢恢广大,虽疏而不失也。〃


意译

 勇于主观臆断逞强妄为则将败亡,勇于不敢主观臆断逞强妄为则将生发。
 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受益,有的受害。
 天道这种对恣意妄为的厌恶,谁能知晓其缘故呢?所以及便是圣人也是临事而惧谨始虑终。
 客观自然法则,不争却善于取胜,不言却善于应答,不待召唤而自来,看似舒缓却善于安排。
 自然法则之网,广大宽松,却无失漏。






 原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
【注释】枯稿:干枯。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亡之后躯体僵硬。草木生长之时枝条柔脆,死亡之后枝叶干枯。范应元说:〃冲气为和,故柔弱也。和气既无,故刚强也。〃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注释】徒:类。坚强者:比喻主观任意者。柔弱者:比喻顺应自然者。
坚强固执的事物属消亡一类,柔弱顺应的事物属生发一类。子路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注释】因此,以兵逞强者将遭败灭,树木强硬者将遭摧折。范应元说:〃主兵者以慈则胜,若恃强而不义,则不胜也。木强大,则人共伐之。〃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注释】坚强固执者日趋衰败,柔弱顺应者日趋生发。


意译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亡之后躯体僵硬。
 草木生长之时枝条柔脆,死亡之后枝叶干枯。
 所以,坚强固执的事物属消亡一类,柔弱顺应的事物属生发一类。
 因此,以兵逞强者将遭败灭,树木强硬者将遭摧折。
 坚强固执者日趋衰败,柔弱顺应者日趋生发。



 原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注释】此就人所常见之事来比喻,以说明道的柔弱之用。水虽柔弱,然水滴石穿,石有损而水无耗,可见柔弱能胜过刚强。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注释】人知其理而不能行,皆是因贪欲逞强所造成。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注释】垢:垢污,意谓责怨,屈辱。不祥:灾难,祸殃。
受国之垢,谓自行谦下柔弱,替代国家承受其责怨和屈辱。受国不祥,谓自称孤寡不谷,替代国家承受其灾难和祸殃。诚能如此,则可谓是社稷之主,天下之王。
书汤诰篇说:〃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庄子说:〃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此皆所谓受国之垢与不祥之意。

正言若反。 
【注释】正言若反的辩证逻辑,是老子对认识论的概括和总结。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弱胜刚强〃,〃无为则无不为〃,〃不争而莫能与之争〃,〃损而益,益而损〃皆是正言若反。苏辙说:〃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为受垢为辱,受不祥为殃故也。〃


意译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但攻击坚强之物,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它。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无人不知晓,却无人能遵行。
 因此圣人说:〃能替代国家承受其屈辱,方为社稷之主;能替代国家承受其祸殃,才是天下的君王。〃
 真理往往若似谬论。





  

第三类、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第一节)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原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注释】仁:为仁爱,这里特指为私爱、偏爱。天地不仁:是谓天地无所偏爱。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仁为仁爱。天地本属自然,无所谓仁与不仁。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天地运行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适应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天地不救。故天地视万物如同刍狗,听任其自生自成,自消自灭。
圣人治天下,也常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圣人的这种不仁,当然不是任其惯养的虎狼官吏或鬼妖来肆虐人民而麻木不仁,而是无论官民〃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孰敢〃。所谓不仁,只是不主观偏面的施仁而已),只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宜于万物生长的大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任由其自由生发。天地不逼迫万物行为一致;圣人也不要求万民目标一致。故而万物有选择各自特性适应自然的自由,万民有选择各自方式处世的自由。因此,圣人亦无所谓仁与不仁。而且圣人若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有所施为。而所谓爱民,却往往演变成害民。例如我们的公社化、大跃进等等不顾客观实际的主观行为,岂不都是爱以始,害以终。孟子说:〃天下不助苗长者多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也。助之长者,揠苗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漫谈】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尊重社会的客观自然,便会招致规律的惩罚。我们在五十年代推行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是因为不顾社情民意而主观妄为,以致于造成了重大损害的显著事例。
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