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公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公卿- 第1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言官就是靠着指摘别人吃饭的,不管什么事情也不管是对是错。这一大批人总是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这么多年以来,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少说,已经成为言官当中的一种风气了。

听到这里,朱高煦也是哈哈大笑:“说的也是,前些日子有言官说西北的军资消耗太大。要孤王彻查前线军官有无糜废之举,真他娘的胡说八道。打仗打的就是银钱,开一炮出去就等于撒了很多铜钱。军资的消耗怎么可能查的清楚?难道就因为后方一个闲官的一句屁话,就让我去查整个前线有无糜废?我真想让他自己去查,最好是被前线的将士打个半死再送回来给那些说空话的闲官们看看,”

众人哈哈一笑,林三洪心里也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刚才朱高煦一点太子的风度也没有,而是象十年前一样豪爽,确实显得亲近了许多。

“至于迁都”我认为皇上已经定下来了,不过京城中反对的声音太大。想来皇上会有一咋小比较折中的方略出来,然后一步步慢慢进行着

还不等林三洪把话说完,太子朱高煦已经树起了大拇指:“高明,魏詹事,我是怎么对你说来着?要说看大局的眼光,还是林兄弟呀。当初我在走投无路之时遇到

魏成栋笑道:“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安北侯眼光如炬,想不服都不行啊。皇上那边已经有了关于迁都的定论,北平那边只是行在。南京(最后一次重申,仅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才使用南京这个地名的,考据人士就不必深究了。)已经是国都。就算以后朝廷搬迁到了北平,也不算是迁都,仅仅是将太祖皇帝的多都想法稍微改动而已。”

明朝的双都制度罢了,南京为留都,保留各部职能,从大局上判断。等于是在北京这个传统的明朝国都之外又多了一个南京的都城。既然是两个国都,也就谈不上一咋。“迁”字了。

反正无论南京还是北京,都是国都,都有行政体系和行政职能,绝对是一个非常折中的方案了。

林三洪自然知道最终的结果。听到魏成栋的称赞也不感觉如何。

可是魏成栋却是更加佩服林三洪了:“当初在湖广的时候,我还以为安北侯仅仅是胆识过人而已。今日算是亲眼见识到了。怨不得殿下一再盛赞安北侯的眼光呢。皇上关于迁都的定论不过刚刚过来,我也是听过殿下之言以后才知道。安北侯不在朝中就已经早早就料到了。果然是智慧过人眼光独到,”

朱高煦笑道:“其实我也想让林”安北侯在孤王身边,办事情也会方便很多。只不过皇上那里似乎对安北侯颇有成见

“不过眼下有咋。机会,安北侯不是在扬州任上做出了好大政绩的么?自从安北侯去职扬州之后。王同彦为扬州知府,也算是谨小慎微,可再也没有建树。最多就是守着咱们的安北侯踢打下来的那点家业过日子,虽然无功却也无过,休仕之后告老还乡也算是风光体面。可他一下来,新任的扬州知府可就不行了,”

也怪不得朱高煦提起扬州。就在林三洪做出成绩的这个地方,现在虽然已经繁华鼎盛,可再也没有了林三洪治扬州之时的那种局面。

作为林三洪的继任者,王同彦王老绾还算不错,在扬州任上等于是彻底的闲人一咋”可以算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安全按照林三洪遗留下来的那点家底和制度来治理扬州府,用朝廷的话来讲,就叫做无为而治。

就是因为无为,没有对林三洪制定的各种制度作出任何改动,虽然无法越林三洪时代的鼎盛,却也依靠林府台遗留下来的那点本钱继续了扬州的繁华。王同彦在扬州任上基本就是修养了三年,或者吟诗作画或者观景赏花,屁大一点的事情都没有做过。

好不容易到了任期,王老绾风光体面的休仕退出官场了。他的下一任踌躇满志年轻气盛,看到扬州已不如往昔,立刻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大力展工商,奖励丝织。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崭新的扬州知府的本意绝对是好的,看着扬州已经不如以前,心里也很着急小所以才用了这种手段希望能够把扬州“工业化”。

至于后果”林三洪不用问也能知道,肯定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努力费劲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在林三洪的治理下,扬州就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依靠江南淮扬的消费带动起来的繁华局面,怎么能够这么快就会被工商所取代?

就算是展各种各样的作坊小就算是奖励耕织,可他动手已经太晚了。两淅、两江和江南的大型织造作坊已经形成了气候,甚至联合成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局面,扬州再想起来分一杯莫,和已经势大财雄的整个行业竞争,摆明了就是自找苦吃。连级丝行业都出现了丰隆昌这样的巨无霸,需要很多同行联合起来才能和春桃抗衡,扬州刚刚起步就想这么干,完全就是急功近利损人不利己的莽夫,必然会被南北的大商号联合起来挤压的喘不过气”,

以奢治政才是林三洪治理扬州的根本诀窍,通过消费的方式把各地富人的财富聚集起来,提倡消费鼓励消费,从中渔利这才是根本。主要目的就是财富的再流通和再分配,从来也没有提过一句和生产有关的话语。

在林三洪为扬州知府的时代,扬州的繁荣不是因为生产,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消费才铸就了扬州“宇内形胜。的地个。这种手法其实就是转移财富而不是产生财富。一上来就雷厉风行的大兴生产之路。肯定是出力不讨好。

“这一任的扬州知府不行。孤王想着可以让安北侯去扬州府台衙门随便挂个什么职位,哪怕是不当官也好,。小朱高煦笑道:“以安北侯对扬州的了解和手段,以淮扬对安北侯的信赖之深,肯定可以再造扬州宇内形胜,只要这一任熬下来,”

朱高煦的意思很明显,先让林三洪去扬州府台衙门随便挂个什么可有可无的职务,因为扬州官场和民间对于林三洪这个人已经有了一种迷信。必然会受到现任知府的倚重,就算不能在瞬间再现扬州的繁荣,起码可以让现在这种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况得到极大改观。

稍微做点成绩出来之后,所有人都会明白是因为林三洪在背后出力的结果。

外部的舆论有了,监国太子在背地里稍微一挺,再任扬州知府完全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当然扬州知府仅仅是林三洪再次踏足官场的跳板。一任之后就会调到中枢,而且很可能是在太子身边”

这也是一种迂回之道。

“我任扬州知府时候,已经做到了极致。再做下去也难有什么越林三洪起身,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正色说道:“忧国忧民者,未必就一定要居于庙堂之高。身在乡野也能做出为国为民之事。在我看来。兴办义学为民启蒙也是大事,臣感谢殿下厚爱,实是不想为官了

第174章 最后叮嘱

楚的感觉到。尤其是在林三洪被封为安北侯之后,可以说他的整个仕途已经就此断送。但是现在的局势不错,太子监国的情况给自己的嫡系人马安排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官职,也不是很困难。

朱高煦此举并非是因为如何器重林三洪,也不是说离开了林三洪这个人他的太子就不行了。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

自被立为储君以来,汉王系人马可谓是一步登天。

当初大家在朱高煦明显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纷纷投靠,赌的就是身家前程,好不容易等到朱高煦出了头,大家也应该分享一点胜利果实了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在这个时候用的。但是朱高煦清楚的很,自己的这个储君之个虽然是确立了,可真正的权柄依旧的在皇帝手中,太子只不过是皇上的一种需要罢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大肆扩张实力给手下人安排高官显爵,把持朝政无异于自取灭亡,肯定会被永乐皇帝一棒子打下来。

可是手底下的人马不得不安抚,要是不给他们好处谁会真心卖命?当初奉行“缓称王”战略的太祖朱元樟一直不赞同占到前台,可为了安抚手下的嫡系,也不得不开国称帝,分明就和现在的朱高煦有差不多的境遇。

可朱高煦毕竟不是朱元樟,不能因为手下人的需要就真的大肆封赏,如今的永乐皇帝春秋鼎盛,还可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执掌大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求稳妥。皇上那边要摆出一副一心为公的样子,手底下的人手也要给予好处,这个时候林三洪的作用就可以凸显了。

皇上曾经明明白白的表露出不用林三洪的意思,而太子可以采用迂回的战术再次启用林三洪。能不能真正的把林三洪扶起来对于朱高煦来说其实根本就无关紧要,只要这么做一下就可以了。

摆出一个启用林三洪的架势来给自己的嫡系人马看一看,让自己的手下知道太子在为手下人的利益着想,而不是刻薄寡恩吝惜封赏之人。既安抚了太子系的人马,又不会惹得皇上不高兴真正启用林三洪的决定只有朱猪可以做出,完全可以驳回太子的举动。就算驳回来也不要紧,只要朱高煦这么做过就可以了,本来就是为了做给人看的嘛。

既然林三洪这么说了,对于朱高煦而言,而是无可无不可,起身说道:“也好,想来安北侯也看清楚了时局,孤王也就不多说了。未来的时候还多着呢,咱们往长远处看,以后等”孤王不会亏待了自己人”

无论这句话的为了收买人心也好,是出于真心也罢,林三洪和魏成栋必须做出诚惶诚恐的样子来,,

“魏詹事,你去准备一点饭食,孤王今日要在你府中用膳”

林三洪急忙说道:“魏大人虽然有周密安排,可殿下还是回去的好,终究是是非之时,难免有人说闲话,君待臣以义,臣事君以忠,正如殿下所言,来日方长且看以后。此时最好还是不要在魏大人府中过多逗留为善。”

朱高煦哈哈一笑:“既然如此,孤王就不留了,魏詹事,你送孤王回去吧!”

送走了朱高煦之后,林三洪和魏成栋客套了几句,回到家里。

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取出老郭的那条腰带,从腰带里取出那份具有“震撼效果”的遗物,仔细观看。

甩为年深日久,又是书写在丝质物品之上,再加上当时的情形万分紧急,字迹十分潦草,最后的几句已经模糊难辨了。

按照林三洪的推算,建文皇帝给老郭的“衣带诏”当中,最要紧的肯定是后面几句,按照常理,最后的那几句肯定是和建文的下落有关,也就是说,老郭很可能知道建文的下落,(。wrbook。)就算知道的不是很清楚 也一定知道大致的情形。

可是老郭已经永远的离去了,再也不可能把当年的惊天变化告知任何人。

这个事情实在是太大了,老郭的遗物本身就具有很夫的危险性,可林三洪也知道这玩意的作用,为了谨慎起见,特意从“衣带诏”上剪下巴掌大的一块儿边角,,

带着这一小块边角织物来到丰隆昌绳丝作坊,找到玉兰等人:“诸个东家,当年你们多是从扬州的书寓绣坊中出来的,哪个婶妹的女红最好?”

这些女子都是风尘中人,和普通青楼女子的区别就是她们更加高级一点而已,因为林三洪早就知道她们的底细,所以也母庸讳言。即便是从绣坊里出来的女子,也不可能象寻常女子那样织布绣花。因为天底下的人们都知道,扬州的那些所谓的“绣坊”完全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地方,那里头的女子也不是真正的绣娘。

虽然不是真正靠手艺吃饭的绣花娘子,可见识和眼光肯定是有点,所以林三洪取出那一小片“衣带诏”的边角给这些女子观看:

“诸位姊妹肯定见过很多高级的绣品。想来也认识这种布料吧?”

林三洪绝对不可能随随便便拿出什么布料老考验大家的眼光,大家围拢过来,捧着“衣带诏”残片仔细观看,过了片刻,一个年岁稍长的女子说道:“这是洪武年间的三纬单经缎。乃是苏州特产。”

“这是什么什么缎?居然还是苏州特产?和别的缎子有什么不同?”

“林大人您仔细看,这种缎子的纬线是三股。咱们平常用的绸缎,通常都是经纬为单,要的就轻薄如纸

缎子这种织物和普通的布匹不同,真正的上品都是薄如蝉翼。越薄才越值钱,要是厚厚的一大层,那就是次品中的次品了。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缎子都是单股的经纬线。当然也不是绝对如此,一些家境贫寒而又爱好排场体面的人家也会使用双股丝线的缎子,既结实又体面 至少说起来是缎子做的衣物,比棉麻织造的布匹要高档一些。

但是林三洪取出来的这中淡黄色的缎子明显不同。

以三股线为纬,以单股为经,却一点也不显得厚重,反而更添轻薄顺异的手感。原因很简单,因为多出来的那两股纬线并不是用来仿织,而是用来挑出缎子上的暗花。

这就是大明朝集仿织和刺绣于一体的暗纹挑花技术。

要想在丝绸上弄出图案,一般都是用刺绣的手段。即在仿织好的绸缎上再做一次刺绣的加工。但是这种暗纹挑花技术却是一次成型,在仿织的同时就用纬线把图案花纹挑出来。利用经纬线之间的差异营造出视觉效果,因为是用纬线直接挑的,所以手感更加顺滑。

这种技术其实很早就有了,却一直没有推广开来,究其原因只有一个:性价比的问题。

这种手法做出的绸缎,比平常的织造物品并多用不了多少原料,但是价值却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就是因为这种东西太费人工了。

寻常的仿织技术,安装上经纬就可以仿织出来,这个确实把刺绣直接融合到了仿织之中,所需要的心血和精力要多的多,所以价值也要高的多。但是这种东西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好处,并不比寻常的绸缎更加坚韧,若是为了华丽好看,还不如直接买了绸缎回去请人刺绣出花纹更加实用。因为性价严重不成比例,所以并没有推广开来。

“这个东西很难织造出来?”

“也不算很难,只要肯用工夫,我们姐妹也能织造的出,若是林大人需要,容我们一些时日,肯定可以弄出同样的东西来,”

林三洪微微失望,如果老郭留下来的这个东西真是建文的衣袖。那么就不应该是这种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织造出来的东西。

“幸好林大人想现在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