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俩口闯关记 第一部 春蚕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俩口闯关记 第一部 春蚕篇-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他有大把的土地可以分配。
  于是开国时穷人能分到少量的土地,有田种不至于饿死。至于那些功臣,就是所谓的新贵,他们被赏赐了土地,暂时还不会与民夺利。
  若干年后,穷人因为天灾人祸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出卖土地保证活命。世家大族有余钱买下这些人的土地,地越来越多。
  到最后,土地百分之八十在这些世家大族手里。但是他们因为是士大夫享受着朝廷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
  而这些只占了百分之二十的穷人,不仅要从土地里刨出自己的吃食,还要承担国家大部分的税收,于是苛捐杂税就猛于虎也。
  失去土地的这些人租种世家大族的土地,除了交给东家的租子,还要承担国家摊派下来的税收。其情况就是一年里有半年要吃野菜方能度日。
  这样的情况在一般年景倒也还罢了。一旦遇到个天灾人祸,那时候左右是个死,还不如铤而走险,也许能之死地而后生。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开始就在江浙收蚕茧,收稻米的原因。我没法改变土地私有化的能力,只能努力做到让这些人有口饭吃。不至于在外敌入侵的档口,他们在内部造反。”钱伟详细的说了土地的事情。
  张学良挠了挠头:“是挺严重的哈,可是我也没办法将他们手里的土地硬抢过来呀。既然你能分析的这么清楚,一定有办法解决。我知道你有招,别卖关子赶紧告诉我。”
  钱伟笑了笑道:“没有什么好招,无非就是温水煮青蛙慢慢来吧。不过现在你倒是有个现成的机会可以试一试。”
  张学良大喜:“什么机会?快说。”
  “东三省现在不是已经落入你的腰包了吗?那些占着地的乡绅氏族当时必定不愿意抛下祖业随你离开东北。你就以清算投靠伪满政府做走狗的名头清算他们,将他们的土地收上来。估计东北已开垦的良田十有八九就可以归你所有了。”钱伟献计。
  “妙呀,就这么办,本来就看他们不顺眼,一直腾不出功夫收拾他们。这下可好了,一举两得。”张学良抚掌大赞。
  “还有我听说靠苏联那边的北大荒,土地非常肥沃,油黑的土质插根筷子都能发芽。你可以组织人手去开垦,将它建成你的粮食基地。”钱伟继续说。
  “现在哪有人手去干那个,我的人手都调到江浙防线了。再说,让我的兵去开荒也未免太大材小用了吧。”张学良有点不愿意。
  “谁让你用自己人去的?你和日本人打了那么久,就没俘虏?你清算的汉奸走狗打算养着他们长肉吗?这些人只管拉过去,不用白不用,能给咱们创造些财富,是他们的福气。”钱伟嗔道。
  “不错,不错。反正养着他们也是浪费粮食,能够物尽其用方能体现他们的价值。这地有了,下来呢?分给他们迟早还不是要被并吞掉?”张学良问。
  “不能卖,也不能分。让政府的工作人员先将土地丈量好,然后一个人大概分多少地又有个数。之后用及其便宜的价格卖给他们种,按时间卖,可以几年一签合同,也可以几十年一签。不过要设立个上线,最多不能超过多少年为好。
  他们对这地有没有私下买卖的权利,如果要卖也只能卖给政府,政府按当年物价的浮动给他们算钱。
  一旦发现有人私自买卖,你就杀鸡儆猴。乱世用重典,一个新制度的实施,总要见点血才能实施下去的。
  土地改革我能想到的无非就是这些,先开始抄家开荒,高价收购,之后低价租种。让土地一直保持在政府手里,就不存在无地可种的局面了。”钱伟回答。
  两个人不知不觉已经谈到了晚上,门外副官来问是否传饭。
  张学良意犹未尽的只能放下话题,急急让人把饭端到书房来,打算一会吃完饭继续讨论下面的事宜。
  吃完晚饭钱伟并没有继续和张学良讨论下去,借口累了需要休息,将张学良打发走了。
  张学良看钱伟满脸倦容,倒也没有强求。今天谈话内容有点多,张学良急着消化。就土地问题也打算和手下的幕僚商议一下,看钱伟分析的是不是正确,对钱伟拿出的方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钱伟打发走张学良也是怕他贪多嚼不烂。自己打算见他最后一次,自然希望他能够听进去自己的意见。
  只是东西有点多,以他对张学良的了解,很有可能只记住重点而忽略很多细节问题。
  两个人的交谈要讲究气氛,兴趣等等各方面的因素。有时候很多话都不能说的畅快淋漓。毕竟你当时就能接收到对方的反应,看他并不高兴听你说话,那么说话的人也就没有了谈性。
  钱伟觉得下面他要说的话对这个国家的未来非常重要,是他在前世逛了无数的论坛总结起来的众人的智慧。
  他希望就算将来他离开后,张学良只能偶尔想起他,想起他说的一句半句话。那么也可以有个可以查找的地方。
  他打算给张学良留下最后的帮助,算是留作念想也好,或是朋友之间的信件也好,都是他最后为张学良尽了心力的证明。
  

☆、085

  张学良回去后跟他手下的智囊团商议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他就顶了一双熊猫眼兴冲冲的来找钱伟。
  钱伟的客房大门紧闭,直到日上三竿还不见里面有丝毫动静。
  张学良白白等了一上午,客厅的大理石地板砖都让他磨下去了一层。
  眼看就要到午饭时间,张学良预感有点不妙。找了个让钱伟起床吃午饭的借口,命人打开门进去一探究竟。
  屋内干净整洁异常,床铺根本就没人睡过,铺盖床单都平平展展。桌子上放了一封信,厚厚的,将信封都快撑破了。
  可是做为本应该在这里休息的客人钱伟,却没了踪影。除了那份能证实他出现过的信件,仿佛昨天钱伟就没出现在这间房子似的。
  张学良苦涩的说道:“居然真的就走了啊。”
  张学良知道,钱伟这一走,估计今生再难见面了。像他们这种人如果在世间觉得没有了安全保障,就会避世而居,让你致死都找不到他们。
  张学良深恨自己沉不住气。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像他们这种人既然要出世辅佐某人,又岂会没有一点惊天地泣鬼神的能力呢。
  自己小看了钱伟,以为他就是个钱袋子。等到他真正露出才华的时候,却是因为自己的私心将他逼着离开的时候。
  要说张学良对钱伟的离开有多伤心,这却不尽然,他不认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错。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钱伟离开让他有了一种解脱,松了一大口气的感觉。
  张学良本性还算不错。他觉得钱伟的存在,让他感觉很不安全。但却不想亲自动手伤害对他这辈子有大恩的恩人。钱伟的离开让他避免了选择,也避免了他良心不安,所以他对这个结果既感到不舍,又感到高兴。
  既然钱伟已经走了,张学良想跟钱伟沟通是不成了,于是拿着钱伟留下的信就坐在客房打开读了起来。
  信中如此写道。
  汉卿兄如唔:
  弟留书离开,事非得已。兄对弟已起疑心,弟深痛之。唯有不告而别,望兄谅之。
  弟前番与兄论弟之愚见,终不能畅快淋漓,今留书阐述弟之观点,谏之于兄,望对兄有所启发。
  弟已于土地之事论述完毕,以下就工商之事阐述一二。
  弟认为一直以来工商的地位在我国中地位太低,造成为商者少,造成利益过高,或者可以说垄断的局面。
  工匠因为地位低下,所以很多工匠都不愿意继承手艺,导致很多工艺的失传。
  先说工吧,工着匠人也。这部分人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代表人物。但是政府对他们的评价只是奇技淫巧。
  但是没有这些奇技淫巧的工匠,木头不会变成家具,粮食不会变成美酒,火药不会变成枪~炮。
  他们应该是群让这个世界变得文明,先进,富有创造力的大师。
  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脱离出来,才能由原来的落后中解脱。我们才能有衣服穿,有汽车坐,就连广阔的大海也不能阻挡我们探险的脚步。
  在国外这些人会受到良好的待遇,甚至那些发明创造出新事物的人被给与了崇高的荣誉,他们被冠于科学家的美称。
  反之看看咱们国家,工匠的地位堪比奴仆。不要说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他们研究开发新的事物,就连基本的生活地位都令人堪忧。
  再说商,商乃货物流通耳。但是现在国内交通十分不便利,使得很多商品不能流通起来。
  自古以来商人地位低下,商人一直是上位者养肥待宰的年猪。清朝时的盐商,还有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介都是如此下场。
  一个国家是否富强,就要看这个国家的商路是否通畅。唐朝有丝绸之路,后有海上贸易,都是富国的见证。
  愚弟以为,工匠发明创造,商人流通货物,才是盘活经济的根本。
  国家犹如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男子,上班拿工钱以保证一家不缺吃少穿。这就是以土地为根本,土地税务是保证一个国家运行的基本。
  但是想要富裕,这个男人还要会些其他的。商路就如马无夜草不肥,是保证一个家庭富裕的手段。
  就犹如这个男人趁着空余时间打些零工,做点小买卖,让家中有了活钱。
  而工匠犹如这个男人的技艺。只能有了技艺,你才能去干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确保可以达到增加钱财的目的。
  所以愚弟以为,在土地改革后,要提高工商行业从业者的地位。将各行各业优秀的工匠其别出来,让他们更好地研发提高技艺。
  这部分技艺兄可以掌握在手里,由国家生产出售一段时间,获得最高的一段时间利润后卖出,让它可以尽快的流向普通市场。
  军工技术亦可如此,当有更先进的武器出现,就可以将原来要淘汰的卖出国外,获取最大的利益。
  到时候,兄手中有最先进的技术,还有通向世界各地的商队,何愁不能致富。
  中国一直以来对士大夫太过推崇,数千年来只有为官才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但是愚弟认为所有的事情必须术有专攻,不是只要读书人就可以治理好地方的。更何况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弟看来就是胡说八道。
  弟认为基层官员一点要有特长,用自己的特长去管理特定的范围会事半功倍。反之让一个外行去管理内行,让一个外行胡乱指手画脚,都将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
  犹如让会破案的去管种田,让会治河的去破案,让会种田的去治河,结局不用想就可以猜到。
  中层官员要知人善任,起码你要对手下了如指掌,让他们都能干自己擅长的事情。还要对基层的管理事情有所了解才能胜任。
  总不能下属给你汇报田地收成,你连北地种麦南地种稻,几月播种几月收割这些都不知道吧。
  上层官员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仅仅要知人善任,还要有全局观。要因地制宜,调配得宜,犹如下棋一般,要将全盘盘活,调动一切力量得到最大利益。
  但是纵观数千年的中国官场,有多少是正真达到这样要求的官员?无非是世家大族培养亲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例子比比皆是。
  士大夫的地位过高,使得人人都想当官。当官的想着自己的子孙继续为官做宰,平民百姓希望能够通过科举一跃龙门。
  于是出现政府机构臃肿,政府官员良莠不齐,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
  士大夫一直处于我国的特权阶级,考上秀才就能免除徭税。兄可想过这是多大的一笔税收,就这样被忽略掉了。
  然贪官污吏横行,又岂不是他们地位太高,权力太大的缘故。
  愚弟认为只有降低士大夫的地位,将他们于农工商的地位平等,并减少他们的权力,加大惩处力度方才能肃清官场,减少贪官污吏。
  千年来中国一直沿用科举制度,教学一直都是那些书籍。培养的人才都是以出仕为要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国家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人才。
  如国中矿质丰富,为何日本人占据东三省就能勘测出那么多矿产,而咱们管理时却寥寥无几,因为咱们没有勘测的技术人员。
  又如日本为何在武器上遥遥领先,而我国却只能靠进口武器与之抵抗,因为咱们没有优秀的军工科技人员。
  再如日本人在东北建立的人体实验室,研究杀伤力巨大的化学武器,而我国又有多少人了解化学武器为何物。
  这就是教育体系的差异,当其他国家都在奇技淫巧的捣乱上迈进,而我国还死抱着四书五经不放。那么结果就是我们被这些奇技淫巧搞得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另外,国中对普及教育的认知不够。现国内读书识字者十之一二,偏远地区一个村子几百口人,识字者几乎寥寥无几。
  孩童俱都不读书识字,那么又谈何选拔人才,富国强民。
  愚弟认为,对于教育首先要开辟多种学科,吸收各个知识领域的学员,使之成为各行各业的佼楚。
  并且使其大量的参加创新研究,让各行各业都能有长足进步。
  改变国中孩童的教育方针,培养后续人才。做到人人都认字,各个不文盲的地步。根治文化低下,难以教化的顽疾。
  以上都是愚弟之浅见,此番一别当后会无期,望兄以后能够一帆风顺,从此鹏程万里。
  愚弟钱伟拜别。
  张学良看完书信怔忡许久方才长叹一声,拿着信去了前院书房,跟幕僚商议。
  钱伟留书后急吼吼的回了浙江小镇,连夜打包好行李,第二天一早浩浩荡荡带着傀儡大军去了海边港口。
  租了条大船将他们搭载到了一个无人的小岛上,就让大船返航回去了。
  钱伟和孙莉收了傀儡和物品,悄悄返回小镇,换回了阿四和阿四嫂的身份,在村子里掩藏了起来。
  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军来势汹汹,在上海发动了沪淞战役。江浙沿海成为战场。
  浙江的小村庄也受到了波及,家家出去逃难。钱伟趁机游说老通宝去陕西投靠多多。
  老通宝看趋势如此,无可奈何之下答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