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小地主- 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况且,京城的王公贵族,富商巨贾,都有自己的庄园,想吃什么,就吩咐佃农种什么,不会到市场采购,所以现在听说,蔬菜也可以卖钱,村中的百姓,自然怀疑起来,年轻人也不解释,只是笑笑,就离开了,好像还要到其他村子宣扬此事。

接下来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第二天,总有一两个百姓,摘了少许蔬菜,提着篮子,犹豫不决的来到营地,却受到热情的接待,随之,他们拿着菜钱回村,立即引起热烈的反响,人心思动,百姓立即行动起来。

当然,不是什么蔬菜也要的,老的、坏的、还没有长成的,这些不在采购的行列之中,却让部分急功近利的百姓失望不已,不过大多数人十分欣喜,毕竟这是意外之得,天天这样卖菜,估算再过一个多月,就能给家里的妻儿,买匹布,做新衣了。

只是,菜地不多,产量不足,摘过一次,肯定要再过些日子才能长出,不可能天天都有,一些心思灵巧的百姓,就开始往上山跑了,什么山芋、野菜、竹笋之类,价格是比较便宜,但是好歹也是钱啊。

与此同时,不仅是百姓欣喜,修建陵园的民夫匠工,天天能够加菜,也非常的欢欣鼓舞,不过,由于人数众多,蔬菜有限,不可能做到均匀平摊,所以某个官员提议,实施工分制,将民夫匠工,按照营造、挑担、雕琢……等类,分成十几个小组,通过内部的评比,谁先按质按量完成任务,通过官吏的认可,那么自然而然,可以享受加菜的待遇。

至于,消极怠工,或者急于求成,不求质量,成绩排在末尾的小组,也不用担心,没有什么惩罚,也不会让你饱肚子,但是你吃着干巴巴的白饭,看着旁边的人,欢声笑语,有滋有味的享用着香软可口的米饭,泛着油光的蔬菜,遇上了某个官员心情舒畅的时候,甚至会配上一盅肉汤,那个时候,即使没人炫耀,你自己也看不顺眼吧,哪里还有吃饭的心情。

即使是身份低微的匠役,心中总有上进的想法,在相同的情况下,有人过得比自己还好,怎么不令人激愤,咬牙切齿……次日,排名末尾的小组,暴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干劲十足,跃居首位,不过,总有人排在后面,这个情况,再次循环起来。

最乐于见到这个场面的,自然是负责督工的官吏,看到工程的进速,一天比一天加快,虽然额外多花了些钱,但是也值得了,对于决策的阎立德,自是歌功颂德,佩服不已,当然,只有少数人清楚,这是谁的功劳。

“符节,太子殿下要来了。”

营地主帐,阎立德轻咬了口冰食,一股冰凉透爽的感觉,在舌头上打转,身上的热气,仿佛也随之消散,可惜,就是一碗,阎立德有些惋惜。

古代,由于技术限制,冰之收藏不易,到了盛夏酷暑时节,价格非常的昂贵,能够享用的人并不多,手中这碗,还是虎口夺食得来,又咬了口,阎立德目光有几分贪婪,看向韩瑞案上的食盒,笑眯眯道:“符节,少年人,肠胃弱,不宜多吃冰寒之物……”

“阎大匠,已经分你大半了,还不知足。”韩瑞啼笑皆非。

“那就算了,谈正事。”阎立德的脸皮不够厚,有点儿尴尬,随之说道:“陛下才走不久,太子殿下又来了,莫非是不放心我们。”

“应该是重视才对。”韩瑞说道:“况且,使节不是说了,太子殿下此次前来,是要犒劳大家,那么充分说明,陛下,还有朝廷大臣,对于我们工作的成效,还是非常满意的。”

“没错,肯定就是这个意思。”阎立德深以为然,侧身说道:“你们听到了吧,传我之令,大家做好迎接太子殿下的准备。”

“诺。”几个书吏连忙应声,退下去传达指令。

半个时辰之后,唐朱村头平地之前,慢慢走来浩浩荡荡的队伍,太子的仪驾,自然不及皇帝,而且仓促之间,准备不足,排场不够大气,但是带来的食物却不少,十几头生猪活羊,居然还有酒,真是温暖人心。

在百多个军卫的簇拥下,李承乾来到村头平地,以阎立德为首的官吏,纷纷上前见礼,李承乾应对得体,笑容不多,却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众人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身为太子,就应该有这样的威仪。

李世民的声威,已经深入人心,再怎么没有架子,世人只会称赞,皇帝平易近人,不愧是贤明君主,李承乾就不行了,稍微表现逊色,指不定,某些人心中腹诽,望之不似人君。

前呼后拥,来到营地,在主帐坐了下来,阎立德就要汇报陵园的情况,却见李承乾挥手,平静说道:“阎大匠的奏折,孤在京城,已经仔细看过,无须再言,朝中大臣,对于诸位的工作,十分满意,让孤前来犒赏……”

帐中官员,闻声欣喜,自然没有留意,李承乾述说的时候,声音生涩,语气有些不对劲,好像是少提了什么,韩瑞百思不得其解,以为是自己的多心。

李承乾称赞,阎立德自然要代表众人,出来表示谦虚,什么奉令行事,多得陛下、太子、朝中大臣的支持信任,不敢居功自傲,一定会再接再厉,争取下个月完成任务云云,李承乾适时表示满意,你来我往,又是一番例行公事的对答。

差不多了,李承乾抚额,借口车马疲惫,需要小憩片刻,待会再前去视察陵园的情况,众人自然识趣,连忙告退而出,韩瑞也在其中,不过却没有走远,悠悠了转了半圈,一只羽毛纯白的鸽子从天而降,扑震着翅膀,抓立在韩瑞的肩上。

旁边的官吏,已经习以为常,年纪较大的不以为然,年纪较轻的十分羡慕,飞鸽传情,真是浪漫,当然,唐代可没有浪漫这个词,但是,多半就是这种感觉,韩瑞坦然自若,捉着鸽子回到帐中,解下鸽子腿下的小信筒,取出小巧的纸卷,展开观看,会心而笑。

随之,韩瑞拿出小号毛笔,蘸墨,截纸回信,装到小信筒,系好,捧着白鸽走出帐外,抛手放飞,白鸽振着翅膀,如同飞箭,消息在远方。

“韩公子,那是你养的鸽子?”

清脆好奇的声音传来,韩瑞回头,轻笑道:“算是吧,借的,暂时养一段时间。”

“那只,好像是信鸽。”

“呵呵,如意,你真是心细如发。”韩瑞赞了句,也没有解释,而是笑道:“怎样,太子休息了?有空出来找我聊天。”

说到正事,如意肃容,轻声道:“殿下有请。”

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韩瑞轻轻点头,转身走去,却听到如意在身后,悄悄地提醒道:“韩公子,宫里出事了……”

第三百八十九章柔弱女子

第三百八十九章柔弱女子

韩瑞心中吃惊,已经到了营帐之中,也不好多问,如意抢步上前,掀开帘布,又使了个眼色,想到刚才李承乾的异常,韩瑞心领神会,暗暗点头,迈步而进。

附近的官吏,自然瞧见这个情形,心中的羡慕不必多说了,原来太子不是累了,而是单独会见韩瑞,不过这种待遇……也是羡慕不来的,谁叫人家出谋划策,居功甚伟,有本事,你也想几个好主意,提高修建陵园的速度呀。

其他人的心声,传不到营帐里面,韩瑞走了进去,行礼之后,抬头观看,发现李承乾的脸色青白,神情忧郁,对比如意的提醒,韩瑞确定,宫中,真的出了大事。

不过,韩瑞没有多问,而是故作轻松道:“记得当初,太子殿下,纵马驰骋半天,不见劳累,怎么现在,伴随车驾而来,反而疲惫不堪。”

“……不是疲惫,而是心力交瘁。”李承乾轻声道,本应是充满锐气的眼睛,却泛起了浓重的忧伤。

这么严重,韩瑞吓了跳,记忆中,贞观九年,除了讨伐吐谷浑与李渊逝世,好像没有再出什么大事,特别是与李承乾有关的事情,那是好几年后才发生的。

韩瑞沉思默想片刻,轻声道:“到底怎么回事,惹得太子这般担忧。”

“父皇病了。”李承乾的声音很小,似有若无:“好像很严重。”

韩瑞愕然,七八天前,李世民还来过这里,听众人说,可谓是天日之表,生龙活虎的,怎么突然之间就病了,严重,会有多么严重。

“昏迷不醒,几度危殆。”李承乾双手绞握,眼睛掠过慌乱,心神不宁,茫然不知所措。

韩瑞愣了,思绪杂乱,李世民病危,怎么可能,那应该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但是世上的事情也说不准,毕竟蝴蝶效应……要是李世民撑不过去,那么李承乾岂不是……

勉强压抑乱蓬蓬的念头,韩瑞连忙说道:“如此关键时刻,太子怎么能离开京城,应该留在宫中……尽孝才对。”

再缺乏政治权谋的经验,但是基本的常识,韩瑞也是明白的,这种时候,李承乾应该留在长安,,以策万全,不然有变,那就被动了。

“我也是这种想法,可是……”李承乾黯然说道:“群臣劝谏……不得不来。”

看来,朝中的大臣,皆是李世民的心腹忠臣,难怪新皇帝即位,总是喜欢大换血,这样也是无奈之举,念头一闪而过,韩瑞低声道:“那么皇后……”

“……也是母后的意思。”

韩瑞顿时无言,如果说只是大臣们的劝谏,李承乾完全可以不作理会,可是长孙皇后也是这个意思,却是拒绝不了。

“韩瑞,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李承乾低声道,说到底,还是温室之中长成的花朵,初次遇到这种重大的事情,惊慌失措,也是情有可原的。

韩瑞认真思考,可是琢磨了半天,却是悲剧的发现,李承乾除了名分与大义之外,真的没有其他优势,可以派得上用场。

想当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有秦王府帐下,大帮的文臣武将出谋划策,威望又高,众人信服,以至于发动政变之时,许多人采取观望的态度,最后一举功成,然而李承乾却是不同,东宫的属官,就不用指望了。

什么三师,三孤,太子詹事、庶子、洗马之类,全部是李世民派遣而来,真实的历史上,在李泰的步步逼迫下,李承乾有心发动政变,就是被这些人告密,最后失败被废。

而且只是太子,没有皇帝的虎符旨意,无权调动兵马,连最基本的条件都没有,想有什么举动,根本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威望不足呀,达不到一呼百应的地步,就算是心腹,要是李承乾真有什么异心,情况不妙,权衡轻重,告密也很正常。

难怪,开国皇帝,要么是大杀功臣,要么是杯酒释兵权,主要是害怕二代、三代皇帝,驾驭不住这帮骄兵悍将,帝位不稳。

习惯性的胡思乱想,发现李承乾还在眼巴巴的等待自己的答案,韩瑞断然说道:“而今天下,朝中大臣,士人百姓,安享太平,见不得,也听不得乱字,太子是储君,名正言顺,人心所向,天命所归,根本无须什么动作。”

“现在,太子殿下只要记得,自己是奉令前来嘉奖大家,巡视陵园之后,照常回京就成,不用怎么办。”韩瑞轻声说道,最重要就是,有什么想法,也实施不了。

李承乾若有所思,轻轻叹气,默然点头。

与此同时,长安城非常安静,不得不说,宫中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到位,直到现在,李世民病重的消息,根本没有泄露出去,甚至连比较亲近的皇亲国戚,公主皇子,内宫嫔妃,也不清楚这件事情。

反正,近两个月来,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守丧,深居简出,很少露面,大家也都习惯了,当然,内宫四妃,偶尔会觉得奇怪,李世民怎么不找她们聊天了,可是听到,这些天是长孙皇后在陪伴天子,她们也就释然了。

在成为李世民女人的那天起,直到被策封为四夫人,在人前风光得意,倍受宠爱,可是她们却清楚,自己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远远比不上那个人,那个端庄秀美,雍容华贵,好像天生,就适合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

静静望着床榻上,昏迷不醒,眉目紧锁的李世民,长孙皇后轻叹,伸出纤手,轻轻抚摸李世民的脸庞,青梅竹马,相濡以沫,风雨二十年,其中的感情,不是轻易割舍得了。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尚在新婚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戎马征战、逐鹿天下的生涯,也是从那个时候,长孙皇后第一次,尝到了枯待消息、彻夜难眠的痛楚滋味。

武德元年,唐王朝初立,长孙身怀六甲之时,由于根基未稳,李世民依然马不停蹄的,在外浴血征战,直到李承乾出生,未能等到李世民回来的消息……也是可怜,李承乾第一次见到李世民的颜面,应该是两岁的时候,根本不会认识,眼前威风凛凛的人是谁。

一天一天过去,好不容易,扫平天下,李世民已经位高权重,不用领兵打仗,长孙皇后自然以为,可以平静下来,相夫教子,共享天伦。可惜,天家无情,皇家无义,李世民既有令将士折服的军功,又有风雅的文人之风,得到朝中不少官员的支持,自然而然,成为太子李建成的眼中钉,不经意之间,秦王府与太子府,已经势如水火,不能相容。

对于这样的局面,长孙皇后的担子,越来越重了,担忧丈夫出征,弥缝父子关系,生养儿女,熟悉丈夫的下属,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长孙皇后心里不知有过多少百转千回,做一个这样男人的妻子,需要付出多少难眠之夜和怎样的百转柔情,可是长孙皇后却没有表现出来,在李世民的面前,一如既往,嘴角弯起温柔笑容。

夺嫡之争,终于到了关键时刻,长孙皇后并没有置身事外,她自始至终,都紧紧跟随在李世民的身边,其中的刀光剑影,兄弟倾辄,不再多言,在唐书后妃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一个柔弱女子,不可能在这件事情之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与其说是慰问兵将,不如说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无论生死富贵,夫妻共同面对。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最后的胜利,成为皇太子,两个月之后,李渊禅位,顺利登基,不出意料,李世民口中的观音婢,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胜利了,然而长孙皇后并未真正轻松下来,又再次面对内忧外患,外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