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46年3月上旬,在一个云雾迷漫的早晨,我们十多家军人家眷聚集到重庆朝天门的码头上登船,开始了由四川重庆沿江顺流而下,千里迢迢返回江东的曲折航程。从此结束了抗战时期逃亡大西南四年苦难深重的流浪生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沂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荥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衰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尤其在那阴雨连绵,数日不见天晴的日子里,狂风怒号,江浪排空,乌云密布,山岳潜形;若到傍晚,夜幕降临,时有狼嚎猿啼,峡谷回响,久不绝耳。此时三峡的夜晚显得更加凄凉。

半个多世纪前长江上游航线上,由于多年战乱导航设施陈旧落后,三峡又是川江航道的咽喉。这里山高峡窄,滩多流急,自古以来被视为航行险途,常有触礁翻船事故发生。

若是冒险行船以至于酿成船翻人亡的悲剧。因此,当年我们乘船经过三峡就是昼行夜宿。正逢三峡枯水期,在行船中并未出现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所描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航行速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滚滚长江东逝水,人生百年恍如梦!

当年西辞重庆,穿三峡过洞庭返回江东的旅途情景,皆成往事。坎坷人生,往事历历。在那久远的童年人生旅程中,曾发生了一件小勤务兵自残的事情。此事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在我的记忆中就像一幅布满岁月伤痕又残缺不全的人生画卷。五十多年后,有时我还在夜深人静的睡梦中,又回到那霪雨靡靡,江风呼啸的长江三峡,看到那个背靠城门石壁,身染血迹的小勤务兵痛不欲生的样子而被惊醒!我禁不住在内心深处大声疾呼——小勤务兵,我童年的朋友,一个孤单而又可怜的孩子你好吗?

你现在又在哪里?

第二节

小勤务兵的父母原是河南新郑县的农民,抗战暴发后,因战乱和饥荒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从此他就成了孤儿。

1941年夏天,十四岁的他随同黄泛区(黄河水泛滥地区)的灾民一起向南阳地区逃难。当他流落到方城县的时候,由于饥饿和沿途劳累昏倒在一个集镇上的饭店门前。

这时我父带着一名军需从师部办完公事,骑马返回团部驻地,正好路过此处,看见一群人围观躺在地上的一个小孩子。下马上前询问:

“怎么回事?”

“报告长官司!这个孩子刚走到这,就一头栽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一围观者大声说道。

“可能是饿的吧?快,把他抬进饭馆,让他吃点东西。”

到了店里,我父让店主给他喝了点水,又喂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儿小孩就清醒过来了。

“还不快点谢谢救命恩人!”一旁有人劝道。

这时他才如梦初醒,趴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在说:

“谢谢长官……谢谢长官!”

“你姓啥?”我父对小孩说。

小孩略带羞涩的答道“俺,俺姓球(邱)”。

我父又接着问道“叫什么名字”。

小孩答道:“俺叫狗蛋”。

“叫啥”我父笑着问道。

“报告长官!俺叫球(邱)狗蛋!”小孩大声的答道。

话音刚落,顿时引得围观的人们轰堂大笑。

“怎么叫这个名字”我父笑着说道。

“这是俺爹俺娘打小给俺起的,在俺们农村起个贱名好养活,阎罗王是不收贱人的。”小孩振振有词的答道。

我父将他从地上扶起,吩咐店主打来一盆洗脸水,让他洗了一把脸。虽然多日行乞,骨瘦如柴,但一张带着孩子气的脸,长着一双饿得陷下去的大眼,眼神精明,鼻梁挺拔,方口白牙,人长的倒也机灵。

当我父上马要走时,这个小乞丐追着、哭着、喊着要跟他去部队。

我父只好二次下马,对他说道:

“我们是部队,当兵打仗是要死人的。你年纪小不能当兵,给你两块银元做路费,回老家去吧”。

“俺爹俺娘都死了,家里再也没有什么人了,求长官将俺收下吧。当兵可以吃饱肚子,俺不怕死!不当兵回去也是饿死。”小孩哭求道。

“您就把他收下吧!这兵荒马乱的天下,就算不战死也会被饿死的。”旁边的老乡们也在帮他说话。

看样子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还真是至理名言呀。最后我父把他带回十团驻地。

于是,我们的邱狗蛋就这样走进了国民革命的军营里。

到了十三军第四师十团驻地,我父把他带到团部向团长欧孝全报告此事(欧孝全,湖北汉阳人,武汉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生),欧团长为其名字被逗得捧腹大笑,也认为这孩子挺可怜的,同意把他收留在军营里。因为邱狗蛋年龄小,就没有下连队,安排在军需后勤部当了一名勤务兵。

狗蛋这名字叫走来实在不好听,我父给他改名叫邱云。

1942年春,日军在中原扫荡,肆意烧杀掠夺,弄得民不聊生,衰鸿遍野,天怒人怨。第四师官兵在豫西鄂北与日军作战,不便携带家眷,上峰决定让家属向西转移入川。因邱云年纪小,我父就让他随我家一起到了四川重庆。

小勤务兵为人诚实、勤快,很讨人喜欢。在进川的路途中多亏有他帮忙搬运行李,搀扶我祖父上车乘船,为我家减轻了许多负担。到了重庆平时帮我家买米、买菜、担水、劈柴,分担了一些家务。我们家也没有把他当外人看待,每逢年关佳节给他添做新衣,多给点零碎用钱等,待他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

邱云常说:“他家穷,起小又失去父母,一人逃荒要饭在外流浪多年。多亏我父救了他才能活到今天,不然早就被饿死,撂尸荒野……”

小勤务兵是我儿时的朋友,我的伙伴,平时常陪伴着我游戏玩耍,在我生病时背着我就医看病,他就像兄长一样关心我、爱护我。

抗战时期,在那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年代里,我们一同由中原地区漂泊流浪到祖国的大西南,邱云和我们同甘共苦,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了四年。

第三节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赢得了胜利!此时,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是满面春风、喜气洋洋。人们似乎淡忘了刚刚过去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惨景和生离死别的苦难,像潮水一般纷纷由西向东返回中原,大有乐不思蜀的情怀。

自四川重庆沿江顺流而下,直到湖北宜昌,为三峡风景线。入峡前,沿江名胜有涪陵石鱼、丰都名山、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等。

矍塘峡是三峡的第一峡,长8公里。峡谷窄如走廊,峰峦连绵,入峡处,两岸绝壁相对,宛如门扇,此乃著名的夔门。峡中滔滔江水,似万马奔腾,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号称“天堑”有“夔门天下雄”之誉。这里的名胜古迹有白帝城、铁锁关、孟良梯、望乡石、黄金洞,还有具有考古价值的风箱峡等。

巫峡全长40公里,包括金盔银甲峡、铁棺峡两个峡谷,素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峭壁屏障,绵延不断,宛如一条天然画廊。屹立在峡谷两岸的巫山十二峰是这里的胜景。她们的神态各异,其中数耸立北岸的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西陵峡,全长120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谷。其中包括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明月峡和青滩、泄滩,崆岭滩等著名险滩。位于江北的秭归城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日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在那连年战乱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国破家亡,山河破碎。日寇中原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造成赤地千里,白骨露于野,百里无鸡鸣!无数逃难在外,颠沛流离的人们历经磨难,饱受战乱之苦。抗战胜利了,成千上万劫后余生的难民,由外地纷纷返回阔别多年,横遭浩劫的故土。

活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未亡人只好拖着孤儿寡母老弱病残艰难地过日子。当年不沦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还是城镇和乡村都不难见到两代甚至三代寡妇同堂的不幸家庭。

1946年3月下旬,一天傍晚,我们的船行驶到四川云阳。该城依山傍水,座落在长江北岸,为纪念三国蜀将张飞,云阳张飞庙就建在此处山上。

我们的船在这里又要靠岸。当晚船主还要检查船具以备第二天进入三峡,应付急流险滩。这是巴东的船工们祖祖辈辈留下的经验,在驾船行驶三峡时,绝不能掉以轻心。晚上船上留下了四、五个懒得上岸的人,也可顺便照看东西。其余的人都上岸寻找旅店,吃饭休息,并购买一些食品,以备明天途中充饥。

次日凌晨,天气骤变,乌云密布,雾雨纷纷。我们由旅店出来,顺石阶而下,到江边上船。我和母亲走在后面,当走到江岸的城门洞时,突然发现小勤务兵背靠石壁,瘫软地坐在石板上,脸色苍白,腹部浸染着血迹……身边的地上丢着一把粘有血渍的尖刀。

爷爷和姑姑从傍边过去,似乎什么都没看见。我从后面跑过去,冲着昏迷中的小勤务兵大喊:“邱云哥!你醒醒,是不是碰到强盗了?”他睁开了双眼,脸上露出凄凉悲惨的表情!这时我母亲走到跟前,对他说:“傻孩子!你怎么这样作贱自己。”

“少爷,太太我不能跟你们去了。不要管我,你们走吧!路上要多保重。”邱云有气无力的说道。

“不,邱云哥我不让你走!”我大声的吼道。

小勤务兵嘴角上泛出了一丝痛苦的微笑。

母亲对他说:“找个脚夫把你背去看医生吧?”

“不用了,你们不要管我了。往后见了郭处长替我问好,告诉他我永远忘不了他的救命之恩”小勤务兵挣扎着说道。

我母亲从提包里找出救急的创伤药,敷在他肚子上被划破一寸多长的刀口上,并用纱布包好。临走时,又拿出几块银元装进他的上衣兜里。

这时,江边传来了船主催促我们上船的喊声,母亲眼含泪水拉着我的手向江边走去。

我力图挣脱母亲的手再跑回去,我幼小的心在滴血,在颤抖!这是我童年最早接触的人世间的伤害之事,从此打破了我“人之初,性本善……”永不会变的启蒙认识;而人还有他自私丑陋的一面……

此时,山风呼啸,江涛拍崖,苦雨如泣!我扭回头去冲着身后的城门洞大声呼喊:“邱云哥!你等着,我还会回来看你的。”

一年后,到了北平我又问到此事,母亲告诉我说:“当时,小勤务兵为抗婚而自残!”

斗转星移,苍海桑田,转眼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年,我在长江峡谷中气壮山河的呼唤——向邱云哥所作的承诺,早已被历史的风雨雷电所击碎,似乎变成了童话中欺人的谎言。后来的命运注定了我对他的诺言今生今世也无法兑现。

以后小勤务兵的命运究竟如何?不知他的所往,不知他的所终。

童年似朝露,人生如残梦。

五十年后,有时我还在睡梦中从内心深处发出惊呼:

邱云哥你好吗?你又去了哪里,流落到了何方?!

第四节

过了云阳,我们又经过将近半个月的行驶,终于在1946年4月初到达南京。此时的南京城处于百废待兴状态。国民政府已从重庆陪都迁回金陵,达官贵人,军政要员忙于论功请赏,欢庆胜利。

然而,农民种田,工人做工,军人打仗这是几千年来沿袭至今不变的规律。我父所在的部队十三军已开赴东北,出了山海关,驻扎锦州。

不久我们由南京返回蚌埠。从此结束了我家自1938年到1946年,因战乱而流落他乡长达八年的漂泊生涯。

第五章 前赴金陵 飞往北平 (上)

更新时间2007…6…29 10:39:00  字数:4023

第一节

1947年春,我家收到了我父的来信,让我们母子三人由蚌埠到南京,乘飞机去北平。

3月上旬,我们到达南京,住在中山路。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

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明成祖时国都北迁,应天府改称南京。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南京至今。

南京古为吴地,位于“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扬州地域。前495年,传说吴王在此筑冶城。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位置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故南京别称“金陵”。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属会稽郡。

211年,吴大帝孙权在石头山金陵邑旧地筑石头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业”。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为避司马邺之讳,改为“建康”。589年隋灭陈,擒陈后主,平毁城邑宫苑,在石头城置蒋州。唐朝初年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宋置升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时为集庆路。

1356年,明朝定都于此,为京师应天府。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1645年,南京降为江宁。清初时为江南省省府,以后直到清末一直是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地。1853年-1864年,太平天国也定都于此,号“天京”。

1927年(民国16年)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