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首席御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首席御医-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石韦这一句说得是斩钉截铁,直将赵匡胤听得为之动容。

显然,石韦之言是正中他的下怀。

“辽国自耶律德光时就开始屡犯中原,当年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于辽国,中原于北方的险要屏障尽失,两河腹地,时刻都面临着辽人铁骑的虎视之下,若不夺还燕云十六州,则我大宋必将无一日之安宁。”

石韦的语气渐渐慷慨激昂起来。

“说下去。”赵匡胤听着兴奋,大声催促道。

石韦喘了口气,接着道:“大宋虽盛,但辽国亦强,两国若然开战,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到那个时候,若京师仍在汴梁,则辽人铁骑绕过河北各州,穿越广大平原地带,不出数日兵锋便可直抵汴梁城下。”

赵匡胤的表情凝重起来,石韦的这番话,让他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臣想若到那时,什么漕运便利优势,都将微不足道,山河之险才是王道。便是因此,臣才觉得,陛下迁都洛阳之举,实乃高瞻远瞩之计。”

石韦终于将他的全盘分析道出。

这时的赵匡胤,脸上既是赞许,又涌动着浓烈的惊讶。

似乎石韦的这番话,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实难相信,这番话竟然出自于一个御医之口。

赵匡胤的脸上,涌动着万般慨奇的神情,沉吟许久,他不禁叹道:“满朝文武,只知贪图汴梁的繁华,谁想竟无一人有石爱卿这般见识。”

赵匡胤这一句称赞,重量是相当之重。

石韦小露一眼,心中暗中得意,但这却不是他主要的目的。

当下石韦忙谦然道:“微臣才疏学浅,焉敢受陛下如此诊赞,微臣是想,微臣说的这些道理,满朝文武,未必无人懂得。”

石韦的话中,暗含着某种深意。

赵匡胤眉头一动,问道:“既然众臣们也都知道这个理,那为何却又无人公开赞成朕这迁都之议?”

赵匡胤说这话说得有些委屈。

这也难怪了,赵匡胤身为天子,他提出迁都之议,至少也应该有些媚上之臣,为了讨他欢心说几句附合之词。

但眼下的局面却是,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向他伸出援手。

这种局面,让赵匡胤感到了一种孤独。

“臣以为,众臣们无人赞成,恐怕是因……”

石韦正待言时,忽有人来报,言是晋王在外求见。(未完待续。。)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一百三十二章狗屁理论

更新时间:201210211:14:26本章字数:5866

晋王?他这个时候来做什么?

石韦忽然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赵光义此来,多半是来跟他这皇兄“摊牌”来的。

话到嘴边,石韦只得咽了下去。

赵匡胤眉色间也掠过一丝警觉之色,摆手道:“宣他进来吧。”

石韦便道:“既是晋王求见,那臣就不打扰陛下和晋王说话,臣先告退了。”

石韦想这赵家兄弟,必有一番私下的争论,自己这种外人不宜在场,故才想回避一下。

不料,赵匡胤却道:“石爱卿也不是外人,不要急着回避,且留在这里吧。”

赵匡胤那一句“不是外人”,让石韦的心头一震。

他隐约意识到,赵匡胤现下把她留下来,多半是想将他引为援手。

石韦并不想与晋王正面冲突,但时机就是碰得这么巧,君王有命,石韦岂能拒绝。

当下他便放平心气,只平静的留了下来。

随着宦官的唱声,片刻之后,赵光义一步一瘸的走进殿中。

当赵光义看到石韦也在场时,眼眸中明显闪过一丝狐疑。

石韦站了起来,微微垂首,不卑不亢的向晋王见礼。

赵光义只微微点头致意,便从石韦的身旁走过,拱手道:“臣弟拜见皇兄。”

“三弟快快来身,来人啊,赐坐。”赵匡胤跟他这弟弟很是客气。

赵光义款款落座之后,赵匡胤笑道:“三弟,这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臣弟是有件要紧事。想要向皇兄进些谏言。”赵光义表情甚是平静。

“三弟有何事,尽管说来。”

赵光义并未开口,而是以目光示向石韦。

显然,他并不想石韦这个政敌在场。

赵光义轻咳了几声。他在暗示天子将石韦支走。

赵匡胤却假作不知。说道:“三弟,你不是说有什么要紧事么,那就说吧。”

见得天子不卖他的账,赵光义脸上掠过一丝不悦之色。

“既是如此,那臣弟就直言了。臣弟听说。皇兄有打算迁都洛阳的意思,不知是真是假?”

赵光义道出了此来的目的,果然不出石韦所料。

石韦的表情也不外露心思,听静听赵光义有何说词。

赵匡胤呵呵一笑:“原来是三弟是为了此事而来。不错,朕确实是打算迁都洛阳,三弟你不会不赞成吧。”

赵光义的眉头微微一凝,大声道:“不敢欺瞒皇兄。臣弟确实是觉得,皇兄这迁都的念想,似乎不太慎重。”

赵光义也不拐弯抹角,直言反对。

龙座上,赵匡胤和气的脸色,渐渐也冷淡下来。

他呷了一口茶,淡淡道:“洛阳居天下之中,有八关之险,朕迁都洛阳,正是仿效汉唐故事,怎么就不太慎重了。”

赵光义站了起来,朗声道:“皇兄的雄心壮志,臣弟岂能不知,只是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臣弟以为,方今的洛阳,早已不适合再做都城。”

赵匡胤却道:“朕此番西巡,一则为祭奠先太后,二者也是为视察洛阳,朕以为洛阳宫室城池虽不及汴梁繁盛,但已初具规模,待迁都之后再加修整,相信会不逊于汴梁。”

“臣弟说得不是洛阳的城池,而是洛阳的漕运。”赵光义提高了音量,“通济渠自唐末以来,经年不修,泥沙堆积,漕运之数一年不及百万石,又如何能养一城百姓,还有那十几万的军队?”

赵光义的说词还是老一套。

赵匡胤耐着性子,仔细的听赵光义把道理说完,然后却笑道:“三弟的顾虑,朕其实早已考虑过,所以朕决定下旨修葺通济渠,恢复洛阳的漕运,朕这几日一直在思虑着派谁去主持修渠之事,不知三弟可有合适的人选。”

赵光义洋洋洒洒半天的争论,却给赵匡胤一句“修渠”给顶了回去,不禁一时语塞。

石韦看着赵光义那不爽的表情,心中却在暗笑。

赵光义愣了一愣,马上又道:“若然修渠,必得征用大量民力,耗费大笔钱财,皇兄一贯主张节俭,如此岂不违背了皇兄的治国之策。”

赵匡胤却又道:“修整通济渠,固然要耗民人力物力,但只要迁都洛阳,据山河之险,便可免去冗兵之害,从长远来看,却是节省了更多的钱财人力,这也正是朕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啊。”

此一番话,再度将赵光义的所谓论调驳回。

这位晋王的脸上,此刻闪烁着几分恼火的神色,似乎并未料到天子竟是如此深思熟虑。

沉默。

殿中陷入了沉默。

那两兄弟互相对视着,彼此间神情平淡,但那复杂的眼神,却在进行着激烈的交锋。

石韦隐然感觉到一种肃然。

沉默许久之后,赵光义的表情忽然变得慷慨起来,他起身上前,拱手道:“洛阳确实有山河之险不错,但臣弟以为,治理天下,在德在不在险,请皇兄三思啊。”

“在德而不在险……”

赵匡胤默念着一句话,眼神中闪烁着惊诧的目光,似乎为这一句话的杀伤力而感到震惊。

好一句在德而不在险。

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很符合儒家的精神,以古以来,帝王们总是把一个德字挂在嘴边。

那些圣人之言中,也总是教导统治者们,要以仁以德来治国。

尽管历代帝王治国,多是表面以儒家治国,实质却是以法家御民,但却没有哪一个公然承认。

赵匡胤自开国以来,一样也宣扬着以仁德治民。

如今赵光义搬出“在德不在险”来,竟是在拐着弯的斥责赵匡胤,一味的想依赖山河之险,却忽视了“仁德”才是根本的利器。

赵匡胤一下子傻眼了。

他没办法反驳,因为他若是反对赵光义,便是在否定自己的治国之策,更是把自己置于古来明君的对立面。

赵匡胤纵然英明神武,但眼界却依然逃不出这个时代的局限性。

赵光义那鬼什么的“在德不在险”,把赵匡胤说得哑口无言,但石韦听之却觉着好笑。

看着哑口无言的赵匡胤,石韦心中急啊,暗想陛下你倒是回嘴啊,你总不能因为他那一句话就放弃了吧。

赵光义见着兄长那般样子,嘴角隐约闪过一丝得意。

而赵匡胤却将目光悄悄投向石韦,似乎是寻求着他的援手。

石韦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天子已被晋王压了下去,如若不能拿出有力的辩证,那么他苦心经营的迁都计划,便有可能在这里被打回原形。

形势已到千钧一发之际,石韦必须要有所行动。

他思绪翻转,无数的念头涌上心头。

眼看着赵光义又要开口,石韦不及多想,“啪”的一声拍案而起,指着赵光义喝道:“晋王,你好大的胆子,竟然敢骂陛下是无德的昏君!”

大殿之中,一瞬间死一般的沉寂。

左右那些宫女宦官无不面露骇然之色,就连龙座上的赵匡胤,也为石韦的举动给震住。

那可是晋王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连天子也未曾说过一句重话。

但是现在,却给一个小小的医官使,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公然喝斥。

“疯了,这位石御医八成是疯了。”那些宦官宫女们如是想。

“石远志啊,朕是让你替朕说话,没让你骂晋王啊。”赵匡胤心里也在暗道不好。

赵光义则是一脸阴沉,缓缓的转过身来,那一双眼睛如刀子一般扫刮着石韦的身体。

他盯了石韦好一会,一字一字的冷冷道:“石医使,你可知道你方才在说什么吗?”

赵光义的语气和眼神中,弥漫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压迫感。

石韦中觉从脚底涌上一股恶寒,本能的暗生几分惧意,但他却很清楚,如今他已是骑虎难下,绝不能退缩。

“石韦啊石韦,赵光义也不是什么三头六臂,不就是个瘸子么,怕他做甚。”

心中暗鼓起勇气,石韦遂一脸激昂,大声道:“陛下自登基以来,以仁德治国,天下百姓无不深受陛下德政之惠。而今,晋王你却拐着弯的骂陛下只重险而不重德,下官怎能不为陛下感到气愤。”

石韦虽然骂了赵光义,但骂得却“在理”,这使得赵光义心中虽恨,但当着天子的面,却无法发作。

他只得暗自隐忍,冷冷道:“本王当然知道陛下以仁德治国,本王的意思,只是想规劝陛下,坚守仁德治国的国策,而不为所谓的据山河之险而变移本心,本王何曾有骂陛下的意思。”

听得此言,石韦脑子一转,马上道:“晋王殿下这话,下官就有些糊涂了,德与险这两者,似乎并非有什么冲突,为什么就不能够并存呢?”

“嗯?”这回轮到赵光义发愣了。

石韦见状,不等他回口,紧接又道:“陛下早说了,迁都洛阳,据山河之险,便是要省去冗兵之害。而免了冗兵之害,百姓便不需穷竭民力,以养众多不事生产的士卒,如此岂非正是对百姓施德吗?”

赵匡胤的微微点头,似在赞许石说得好。

石韦接着道:“这样看来,迁都洛阳,既是施德于百姓,又使京师据于山河之险,如此两全其美的良策,下官实在不明白,晋王殿下为什么就非要反对呢?”

“你——”赵光义一脸惊怒,却不知如何反驳。(未完待续)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一百三十三章谁说你不能分忧

更新时间:201210218:14:59本章字数:5584

石韦以他“圆滑”的思维,很好解开了所谓“在德不在险”的文字陷阱。

赵光义很愤怒,同样也很震惊。

先前他一直以为,石韦充其量也就是个会耍点小聪明的御医而已,虽然可恶,但却并非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是现在,当他见识了石韦如此见识不凡的言词时,他才真正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御医。

石韦句句在理,赵光义是心服口服。

他甚至也知道,天子迁都洛阳是为国家,自己阻止迁都,却是为了一己之私。

但是,明知石韦在理,赵光义却并不打算退让。

他狠狠的瞪了一眼,将目光转身赵匡胤,万般诚恳道:“迁都乃国之重事,有利也有弊,但臣弟知道的是,眼下我大宋定都于汴京,却是繁荣昌盛,国势日强,此乃铁铮铮的事实。皇兄若真只想冒着未知的风险,强行迁都于洛阳,臣弟无论如何都持反对态度,还望皇兄三思而行。”

赵光义辩不过石韦,但向赵匡胤丢出了这么一句狠话。

他这意思是,无论你说得天花乱坠,反正我是铁了心反对迁都,皇兄你若真要跟兄弟我对着干,兄弟我就奉陪到底。

这是一种变相的威胁。

说罢之后,赵光义便以还有公务在身为由,拜别告退。

赵匡胤也没有挽留他,只客气的送他走人。

赵光义从石韦身边经过时。斜眼狠狠的瞪了石韦一眼,目光中的恨色,仿佛是在骂:好你个臭小子,竟然破坏本王的好事。咱们走着瞧。

石韦却一脸泰然,拱手微笑道:“殿下慢走。”

赵光义冷哼一声,瘸着腿扬长而去。

当那瘸子走出殿外时,石韦方才暗吐了一口气。

一丝寒风从门缝中窜入大堂,石韦忽然觉一背上透心的凉,一摸才知,竟已是出了一身的冷汗。

“跟赵光义对着干,果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石韦心中唏嘘时。阶上起身相送的赵匡胤,也一屁股坐在了龙椅上。

抬头暗视,赵匡胤的额间似乎也挂着几滴冷汗,似乎方才那一场剑拔弩张的激辩。竟把这位马上天子也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石韦就有点搞不懂了,你赵匡胤可是堂堂皇帝,而且又不是傀儡皇帝,你至于对自己那些瘸腿的弟弟这么怕么?

“陛下,臣方才一时心急。未向陛下请示便口出妄言,还望陛下恕罪。”石韦打破了冷清的气氛。

赵匡胤方才回过神来,眉宇中重新涌上赞许之色,他摆手道:“石爱卿你何需自责。方才之事你做得好啊,若非是你及时援手。朕还真不知该如何说服晋王。”

听着赵匡胤赞许,石韦却才宽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