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修道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修道者-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猴王听罢,愁其一,乐其二,心中修道之念更坚。

第二百八十四章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却说美猴王参访仙道,于南瞻部洲串州府,游小县,易邦国。见世人皆都为名为利、残杀暴虐,不禁问道安逸。安逸赋诗两首,前者取自西游记,后者来历不明,但两诗之中颇具仙意,叫美猴王心中求道之念更坚,如此走走转转,不觉间**年余。

某一日,两人忽行至西洋大海,美猴王道:“安逸,你我参访仙道,把这南瞻部洲转了个大半,却依然无缘得遇。不如我们再去海外,想那海外必有神仙,我们再来做个筏吧!”

安逸心知肚明,那菩提老祖多半就在西牛贺洲,当下自无不允,两人自此再次踏足海上行程。

这一次却没有了小白龙相助,二者在西海上漂泊数载,其间也曾遇见过巡海夜叉,问及小白龙所在,却各个冷言冷语,不信两个“凡人”竟与太子有交情。但好在没有出手,两相也能保持平安无事。

如此寒来暑往,不知几个春秋。直至西牛贺洲地界。一人一猴持篙试水,偶得浅水,便弃了筏子,纵身跳上岸去。

此世界之中,四大部洲,众生善恶,穿戴习俗,各方不一。

东胜神洲乃是道门天下,敬天礼地,心爽气平,世间凡修士皆道。南瞻部洲佛道共存,但两者力量却都有所收敛,是以僧道皆少,导致贪淫乐祸,多杀多孽,成了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才致使美猴王寻找数年都觅不到一个真正超脱者。而北巨芦洲无佛无道,皆被各方妖魔、远古蛮族占据,各个喜好杀生。性拙情疏。搞得是乌烟瘴气。搞得佛道都不能渗透。至于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正是佛教的大本营。

这一踏上岸来,安逸一身道袍颇为引人注意,又加上美猴王身着人衣。举止皆异,引得过路僧俗,无不驻足。

更有甚者,对安逸目光不善,多是佛教中人。

如此一来,美猴王不厌其烦,自此少涉城市,多访深山,如此又不知数年。

忽一日,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两人皆不怕狼虫,不惧虎豹。早已养成逢山即入的习惯,当下并不迟疑,漫步而入。

只见此山中满是奇花瑞草,修竹乔松。有幽鸟啼声近,有源泉响溜清。安逸、美猴王见此,各自心道:此处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两人行走间,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相互对视一眼,侧耳而听,只听原来是男子歌唱之声,歌声悠扬,词曲不俗,渺渺茫茫,道道玄玄,歌曰: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安逸霎时间一愣,紧接着便是大喜!

这篇词牌再熟悉不过,正是美猴王拜师菩提老祖之前所遇的那个樵夫所唱!

这时候美猴王早已等不急,先安逸一步跳纵过去,仔细一看,一个樵夫,在那里举斧砍柴,它紧忙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

那樵汉放下斧子,转身答礼道:“切莫乱叫!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

美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

樵夫道:“我说什么神仙话?”

猴王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

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刚才有些劳乏,故此念念,却不想被你听了,还生误会……”

樵夫与美猴王一问一答,语速极快,及至安逸来前,已经说到一半,但那樵夫从头至尾的表现,却依然被安逸尽收眼底。

那樵夫见一大猴子口吐人言前来问话,却不惊不乱,依然保持话语条理清晰的与美猴王问答……简直是太不正常了!

安逸心中疑虑重重,上下打量那樵夫,但看他打扮亦是非常: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拈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槎就之爽。虽然件件皆似农家装扮,但却别有了一番神仙滋味!

这樵夫……恐怕来历并不简单啊!

再联想到来时路上并无村镇,安逸越加肯定了这个猜想。

这时猴美猴王依然在与樵夫谈话,听樵夫说完,好奇问道:“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却不是好?”

那樵夫扫了安逸一眼,才说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岁,才知人事,可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劈柴砍樵,自炊自造,只是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却不能修行。”

美猴王喜道:“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处。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

那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

安逸向着樵夫手指处望去。只见幽林秘境。小径红稀。却不期他刚刚转头之后。那樵夫眼中闪过一抹幽光,上下打量他一遍后,竟露出又惊又喜之色。

美猴王却在这时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

安逸闻声回头。

那樵夫眼中光芒早已敛尽,面色不耐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得?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砍柴,尔等自去,自去!”说完就再次拿起斧头,伐木劈柴。

美猴王见此,讪讪一笑,拱拱手告辞,回过身对安逸龇龇牙,拉着他就向樵夫所指的路径行去。

安逸虽然好奇这樵夫身份,但此时见须菩提才是正题。若错过了此时。不知那须菩提还会不会见。而且,他也只怀疑樵夫是菩提老祖之人。所以就任由美猴王拉着,找上路径,走出深林。

却不知,等得他们走后,这樵夫手上乌光一闪,斧头消失,愣愣看着他们离去之方半晌,脸上表情似惊非惊,似喜非喜,好一会儿,却毅然转身,腾空跃起,向着反方向飞去。

他既没有驾云,又没有御物,更没使遁光。就那么直直的,向着西北方的天空,飞了很远,很远。只是在路过北海之时,遇见一条小白龙。稍作停顿。

再说安逸,并不知去后之事,只由美猴王拉着,走出深林,又过一山坡,约有七八里远后,果然望见一座洞府。

两人挺身观看,只见那: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这边奇花布锦,那边瑶草喷香。门外石崖突兀青苔润,桥旁悬壁高张翠藓长。只是中间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

两人对视一眼,忽然,余光瞥见崖头立一石碑,仔细观看,只见那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正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美猴王十分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安逸,我等且去叫门如何?”

安逸此时心情也十分不错,闻言刚要欣然点头。却不料,那美猴王这时近“仙”情怯,却又换了主意,一把拉住他道:“不急,不急,我这有些饿了,先摘点果子吃去。”正好这里就有松树,美猴王说完之后,一跃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赖着时间。

安逸见此时已经到了地界,倒也不急催促。

而此时,就在那洞天之中,须菩提端坐瑶台。

这洞天里面另是一片小天地,天高地阔,艳阳当头,下有高大松柏林立,另有仙鹤青鸟飞舞鸣叫。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在正中心处,瑶台之上,那菩提祖师相貌苍老,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一顶道冠结成发髻,与素色道袍交相辉映,恍然九天仙人。其目光炯炯,仿佛飘渺苍天高不可攀,令人敬畏,又如同苍茫大地纯厚温和,教人敬仰。

而在瑶台之下,共有三五十个小仙集坐,菩提老祖此时正讲着大道,只见那: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下面众仙喜得眉花眼笑,各有所得。可忽然,菩提祖师却猛地闭口不言。

有仙问道:“祖师讲道时间已过邪?”其余一众纷纷摇头,他们听道都已忘了时间,具不知是否如此,一个个望着祖师。

祖师笑道:“尔等无须猜疑,此次讲道未满百年,不过我曾答应一人,要替他教导一位弟子,此时那弟子已经来至门外,虽然早些……嗯?”菩提老祖忽然眉毛一皱,面色微变。

下面众弟子大惊,他们何曾见过祖师这等模样,一个个心中猜疑不定。

高台上,菩提老祖闭目片刻,心中推算,可再次睁眼,里面依然有疑虑之色,沉吟道:“那猴头本就是一麻烦,牵连甚广,若非与‘他’早有承诺,贫道也不会拦下这个麻烦。可与那猴头同来之人……罢!罢!罢!”一连三声,菩提祖师吩咐一旁仙童道:“去将门外二人接来,路上莫多交谈,亦不可怠慢,速去速回,切莫乱攀交情!”

仙童心中惊疑不定,什么人需要祖师如此谨慎对待?却只躬身领命。

“是!”

匆匆向外行去。

ps:谢曲兄……

第二百八十五章祖师身份

却说仙童奉祖师之命,快步走出,少顷间,来至洞府门前,“吱呀”将石门打开,见得外面是一人一猴,心中虽然讶异,但却谨记祖师吩咐,不敢多问,直接道:“两位可是来求道之人?我家祖师方才讲道,忽然停顿,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两个求道之人,可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们了?”

安逸闻声而动,抬眼望去,只见洞门之前,仙童七八岁年纪,却生的丰姿英伟,象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

他如今虽失了法力,但却眼力还在,只一眼,就看出这仙童身上玄光缭绕,修为不凡,起码有真仙三味,当下暗自心惊。

美猴王却没这许多见识。原本它还赖在树上,此时见仙童出来,又说的客气,美猴王心中万分欣喜,扑的一下跳下树,上前躬身道:“是我,是我们。我们都是个访道学仙的弟子!”

仙童点头道:“祖师命我请你二人进去。”说完,就将身子一侧,做出个请的姿势。

美猴王整衣端肃,招呼安逸。两人随童子径入洞天,见里面别有天地,各自惊奇。仙童果遵祖师之言,一路上少有交谈,基本是问一句答一句。安逸两人亦显谨慎,一直跟着仙童走至瑶台之下,终于见到了菩提祖师!细细观察,正是那: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师。

安逸看着菩提祖师。心中自然而然的想起了《西游记》中对菩提祖师的描述诗。不由得心下沉吟,更添疑惑。

像这种诗一般都与本人的修行体系、出身来历暗暗相合,但这菩提祖师的出场诗却十分有意思。其中“大觉金仙没垢姿”自然是指道体玄妙,而紧接着下一句“西方妙相祖菩提”却直指佛家,尤其是那个“祖”字,更加惹人遐思。而之后的“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中更乱,“不生不灭”指佛、“万万慈”指佛。“全气全神”指道、“三三行”指道。至于之后两句亦是佛道混搭,可以看出,这菩提祖师是佛、道同修,而且两者之间十分平衡。

不仅如此,之后第二回中菩提祖师讲道,说他是:“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其中三家配合,自然是指的“儒、释、道”三教合一。

可究竟哪一个人能够抛开门户之见致使三教合一呢?

王阳明!

咳咳……这个不算。应该是太上老君才是!

王阳明虽然是集三教之大成者,但他可不是神仙。纵观整个《西游记》中。也只有太上老君符合三教大成。

首先就是《西游记》中提到了太上老君“化胡为佛”,而在佛教传说中,亦言“李老聃死后生于天竺为佛也。”。

太上老君从哪来的?“自混饨开辟,累世化身而来。”。“累世化身”,就是经常“下界投胎”。这证明太上先化身老子李耳,后化胡为佛,也很有可能。而且再加上“孔子曾师老子”,这证明太上老君对儒家也十分了解。

但当这一切矛头全指向太上老君之后,安逸却又发现了不妥之处。

首当其冲,就是以太上老君之尊,为何要孙悟空不许说出师承?!

按照书上说,孙悟空与同门卖弄法术,菩提祖师大怒,逐他下山,之后,原文是:

“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这里面透出来的意思,分明是害怕孙悟空惹祸牵连他。

想以太上老君的身份之高贵,还需要怕这点牵连?

更何况,若是太上老君,这“菩提祖师”就是一个化名而已,谁能猜得到是他?

就算能猜得到,但都能猜到“菩提祖师”就是他了,还不能猜到孙悟空是他教导的吗?

欲盖弥彰不是神仙所屑为之。

这个道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