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锦衣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锦衣卫-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板,一个看不出年龄来的灰发老头儿。

“那这不就是要被杀头的大罪吗?!”

这家高升酒楼是一个颇具规模地中档饭店,张知秋近来连续地不在饭点时过来大吃大喝,倒是和这店老板混了个脸熟,这时说话便也摆出一副熟人地模样来,百无禁忌。

“这店里的东西卖出去了,别人再要转手到哪里,你还管的着?”

同为生意人地灰发老头儿对于张知秋的话显然地不屑一顾——虽然勉为其难地被拉来做陪,但老头子却是连筷子都不沾手的,根本就不给张知秋任何一点儿赖账的机会。

说起来,张知秋所点的饭菜虽然都只是一些普通地菜式,但好歹胜在量大,因此总价也还不菲,勉强能让灰发老头儿对他迁就一二。

但至于说什么“打折”、“免单”的事,那是想也休想!

等老头子气定神闲地筛过三壶酒之后,张知秋也终于地大致搞清楚事情地来龙去脉了——这个时代的酒不是蒸馏酒,原浆里的杂质太多,喝的时候需要先进行过滤。

当然,不过滤也是可以喝的,而且大多数的人也确实是懒得过滤。

事情说起来并不复杂:在之前忻州城发起的大明版“打黑扫黄”专项行动中,官方破获了一个向草原走私日用品的团伙,其中走私商品数量最大的,便是这来自于仁和堂的药材!

“那小子是怕死乱咬人。”灰发老头儿不耻地咧嘴一笑,露出缺了两颗门牙的一个大黑洞来——因为没有有效地清洁口腔用品,这个时代只要上点年纪,牙齿掉光光的人满街都是。

看着张知秋确实是对这件事情有些兴趣,灰发老头儿在他再次添了一盘花生米后,漫不经心地开始了又一轮的拉扯。

这个油炸花生米的吃法,还是张知秋前些时点拨这里的厨师做出来的,这些天已然竟是风靡了整个忻州城的,成为一道最受欢迎的下酒菜。

经过灰发老头儿的一番指点后张知秋才明白,这个被抓获的明朝走私贩之所以要这么地胡乱攀咬人,是有其具体地缘由的。

首先,肯定是因为官府对其地严刑逼供——这在这个时代是完全合理合法的,就算是被当场打死,那也就是个白死!

其次,绝不排除这些人想将事情弄大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侥幸考量。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件案子扯出来仁和堂而没有结案,这几个走私贩极其狗血地留下来一条小命;而同期被抓的其他一些向草原贩卖物品的商贩们,却都早已经是把自己的脑袋悬到了忻州城的北门之上了!

所有这些被砍头的人,都是以“土匪”的名义被直接勾决的,如果是按大明律对他们分别进行定罪的话,等报到刑部再批复回来,即便还是处斩,却也怎么都要拖到明年秋季了。

但新任知州张克俭说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对于这一点,张知秋倒也在辎重营时听说过一些,据说是当时张克俭担心忻州城被鞑子的内奸给“献城”,因此才先下手为强的,并且他的这些做法也得到了上官地默认与支持。

这种顾虑绝非多想,在原本地历史中,无论是李自成的流匪还是蛮族地八旗军,破城所采用最多的一种战术,便是这种由内奸、叛徒、汉奸等所实施地里应外合。

说起来,对于那些纯粹地走私商们,普通的老百姓却是并没有什么特别嫉恨的;但是对于他们的被抓和被砍头,也完全没有什么不平之意。

一句话,只不过是为了讨口饭吃。

事实上,大明的商税虽然是低到了几近于无,但商业以及商业流通却并不发达,大明也并没有发展进化到资本主义。

之所以造成这样地局面,是因为虽然国家不收税款,但是地方上所设的各种关卡却是要收钱的,而这些钱则基本都是进入了各级官员以及那些冗员、帮闲的口袋中了。

与之相比,走私到境外地草原不仅仅是零售的价格高,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关卡“过路费”,这也是为什么晋商可以日渐坐大的原因所在。

“仁和堂不会倒——要倒也等不到今天了,他们东家背后有人!”淡然地批驳了张知秋的意见,灰发老头儿看看桌上凌乱地杯盏,微微一笑站了起来。

眼前的这个短发胖子一个人已经几乎吃了有两个人的东西,按照既往经验也就差不多到此为止了,在要没点眼色走人,难不成还真个儿给他免单不成!

“客官慢用,小老儿暂且告退了!”灰发老头儿一揖而去。

出的酒楼,张知秋那原本迷离的醉眼却是刹那间睁的溜圆清亮起来:这时代的酒可是真正地“水酒”,酒精度数还不如啤酒,如果不是口感不那么让人讨喜的话,再喝个十几壶也绝对不会醉的。

经过这一番地打听之后,张知秋还真的是由此而修正了自己之前所准备的行动方案。

原本,张知秋是想借助自己这个模棱两可地“读书人”身份来与张丹枫接触的,但是在听到这个灰发老头儿的一番话时,却是有了新的想法。

对于张知秋来说,装扮成这个时代地读书人也是一项难度非常大地技术活:除了一手毛笔字还勉强地拿得出手,其他这时代读书人所应该会的东西,张知秋几乎是一无所知!

除此之外,如今已然是到了明末,那些唐诗、宋词、甚至元曲什么的就都不要指望去抄袭、剽窃了;而满清二百多年,除那么一两个人地几首诗还能拿得出手之外,根本就是乏善可陈。

至于说现代就更不用提了,除本朝太祖的诗词可堪一用之外,难道还要提前发明“现代诗”不成?

但是太祖的那几首诗词——张知秋可以保证,只要自己敢于出手,哪怕就是能够活到满清时代,那也是唯有一个被诛九族的命!

既然如此,张知秋干脆准备放弃这个读书人的身份了……

PS:内外交困,是以很抱歉……

恢复更新。

爬走。

第九十六章药典

2012…3…823:38:33字数:3099

对于自己在明朝要如何生存的问题,张知秋一直都还没有想的十分地清楚透彻。

不同于“记忆中”自己所曾经生活过的永乐时代,那时的大明虽然问题一样是不少,但总体而言国富民强,可谓是大明国势最为强大的时期,根本没有如今崇祯所要面对的这一堆内忧外患。

因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所可能引发的“蝴蝶效应”心怀戒惧,张知秋一直都在小心谨慎地尽量避免让自己“有所作为”,唯恐一不小心就绝了自己回归现代的路。

其实事情到了眼下地这一步,张知秋已经不大相信自己一个穿越者可以毁灭世界未来的可能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个世界应该是早已经被毁灭了才是。

但是,虽然毁灭全人类的未来可能确实是有些力所不逮,但是毁灭自己的未来地可能还是客观存在的,更何况张知秋也根本就不敢去赌。

不过,在现代认识了那个极有可能是与明朝的古人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张三之后,张知秋现在所最需要去做的,便是尽快落实这个事情地真伪。

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关系到张知秋在大明未来地行事准则,对于他寻找自己的父母,也是有着实际地意义的。

如果事实能够证明现代的张三与明朝地张丹枫的血缘关系的话,那么一些相关地时空理论便能够得以证实,对于张知秋把握自己日后行事的分寸,也就有了一个可以用来具体衡量的标准。

就当前而言,张知秋倾向于认同那个“时空节点”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框架之下,穿越与改变历史,都已不是什么问题。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穿越者所造成地每一次细微的历史改变,都将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历史分支,而这个新的分支与原来的这个历史主干,在这些改变之后也还可以会有一些“相交之处”,这便是那些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新的历史分支改变不大的话,它还是极有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后与原来的历史重新“合流”的,这便是所谓“历史的惯性”。

但是,如果新的历史分支被改变很大的话,那么在一些双方共有地重大事件处便会形成一个不同历史分支间的“时空结点”,通过这个“时空结点”,穿越者仍然可以穿越回自己原本的历史空间去。

当然,如果穿越者在回归到原本的历史时空之后,这个时空的历史则还是没有被改变的,除非他再次地作出一些影响历史未来走向的事情,再次地产生一个新的历史分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穿越者不能赶在一个历史分支与原历史时空地最后一个“时空结点”前返回到原有地时空的话,那么他也将永远地不能够回到自己的时空里了。

换句话说,在他原本的历史时空里,也可以就此被认为是死亡了,而此后与其相关的所有历史,也将会因此而做出改变。

这些理论,张知秋是在自己的那个关于未来地记忆中找到的,虽然还没有能够验明真假,但他决心从现在开始就来做这件工作。

虽然不知道这个所谓地“时空结点”究竟是指多么重大的事件,但张知秋也仔细地想过了,这些事件起码也必须是要重大到能够影响历史地走向才够分量,但具体是到什么程度,却还是要在实践中去自行琢磨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知秋觉得自己在这个时代可以做的事情也还是非常地多的,只要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是逆天到完全彻底地改变历史,那么这种“时空结点”就会多的数不胜数。

比如象是如今,虽然自己所参与地辎重营一战,尽管可能已经是改变了历史,但是在历史自身的惯性之下,显然却是已经做出了自我修正,对于自身未来在二十一世纪的走向根本就没有任何地影响。

至于说张知秋为什么敢于做出如此地结论——难道象现在这样不受任何限制地、可以随时进行与现代间的穿越,还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吗?

如果历史真的是已经因为张知秋的所作所为而发生了改变,那么张知秋就应该是只有在某些两个时空所共有地重大事件发生时,才可以进行这种双向穿越的,但如今的情形却显然是并非如此。

将事情地前因后果认真地思考通透之后,张知秋终于长长地吐出了一口闷气,忍不住地大笑出声。

生活在一个如此憋屈的年代,如果真的是什么都只能看而不能做的话,张知秋情愿自己再也不来!

看着自己身前身后迅速远离的人们,张知秋后知后觉地挠挠后脑,再次让这些远远地关注着他的人们毛骨悚然地嘿嘿一笑,却是自顾地扬长而去了。

饭吃的太饱,酒也喝的有点多——虽然没有什么度数,但这时也已是面红耳赤,张知秋边走边思量,以目前的这种形象去见张丹枫,显然是不大可能给人留下一个什么好印象的。

所谓地“无欲则刚”,张知秋现在心中满是欲望——想要结交、讨好某人,当然也是一种欲望,是以他这时自然也就“刚”不起来了。

因为担心自己此刻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张知秋略作思量之后,还是径自地奔回了老孙头家里自己的卧室之中。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昔日地实践中又不乏有“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充足经验,知道张丹枫是医师职业的张知秋,这时却是准备先去现代啃点中医方面的图书,以增加自己在实战中的一些“人品值”。

不同于大明,现代书店可都是开放式的,读者可以随意地去挑选、阅读自己所喜欢的任何书籍,哪怕是看个一天都没有人会理会你。

在下意识地关门闭窗之后,张知秋走了两步又转回身来,将已经插好地门闩取了下来。

此刻地时间已然是到了下午,距离今天地第二顿饭的时间也已经不远了,以往虽然没有被人来叫吃饭的经历,但张知秋却是不敢保证会没有人来。

事实上,张知秋是在想到小环之后才做这个准备的——其他人不好说,但如果小丫头已经从老张头家里赶回来的话,却是一定会过来叫自己吃饭的。

从辎重营中开始,张知秋在连续地吃了十多天地玉米面窝头、山药蛋之后,如今只要闻到那玉米糊糊的味道就有些开始顶胃了。

北京的书店很多,张知秋坐车直奔西单新华书店,一来这里是北京最大的书店,二来还是方便,公交站台紧邻书店,不用多走冤枉路。

其实,张知秋做这么些准备工作,也不过只是想到仁和堂去应聘一个店员的职位,这样才能方便于近距离地与身为坐堂医师的张丹枫接触,也好早日搞明白自己的疑惑。

虽然不是专业的书店,但是关于中医的书仍然是多到让张知秋眼晕,在咬着牙齿转了两圈之后,张知秋最终恶狠狠地挑出来一本……画册。

不是张知秋不求上进,实在是那些书他根本就看不懂——关于中医的书籍,基本都是些古代的专著,现代的作品虽然不少,但却绝对没有那么全面论述的。

当然,如果是一定要找出一本例外来的话,张知秋此刻手中所抱的这本画册便是了。

这是一套名为《中医药典图册》的鸿篇巨著,全篇配置了植物类药材高清地多角度各个生长时期地照片,以及其作为药材制成品后的照片,甚至还有其使用疗效以及炮制方法的简单介绍。

张知秋在看过序言之后才知道,这套书之所以会有这么地厚——加起来简直就是堪比《辞海》,是因为它不但收录了传统地中医药材,还包括了其他地诸如藏药、苗药等其他植物类药材,甚至还包括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地巫医所采用的一些药用植物!

除此之外,这套图册还收录了一些常用地矿物类药材,包括其产地,产量等也介绍的一清二楚。

张知秋对这套书简直是一见钟情,可惜的就是他这个穷**丝如今却是连买书的钱都也不够,只能是一厢情愿地在这里患单相思了。

图书是彩版印制,照片也很清晰,可以说只要是读通了这套书,做一名合格地中医是还有些不够,但是治疗一些简单地常见病却是没有任何地问题了。

当然,这套书只是介绍了药材本身地疗效,并没有备注具体地组合药方——这样专讲药方的医书是店里最多的,摞在一起足有人高,张知秋怀疑根本就不会有人去看!

书的内容虽然无趣,但是心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