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染大明- 第1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虎颜和王可烈低头退了下去,他们都是年轻人,虽然杀过人,却没有杀过这么多人,也没有见过这么死人。他们从小在哈大全的呵护下,生活无忧无虑,没有受过任何的挫折,前途也是一片的光明。

用现在的**,就是两朵“温室里的小花”。如此大的杀戮场,如果他们不感到害怕,就奇了怪了。

王可烈回到屋子就开始吐,吐完了躲进被窝里面哭着睡着了。

虎颜也好不到那去,他回到屋里就一头倒在床上,一闭眼睛就看到无数的死人,无数的鲜血,整整一夜都没睡好,到了早上留下一对黑眼圈。

熊宽留在城楼内陪哈大全。

“主公,赵率教伤的不轻,我看他们坚持不了多久了。”

“别小看人的意志。”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夜风在战场上吹过,出“呜呜”的悲鸣声。哈大全看着窗外的夜色说:“今晚,应该有很多人睡不好觉。”

“是啊,新兵蛋子太多了。有些人回城就瘫软了,抱着东西偷偷的哭,也不知道有啥好哭的,叫他们去杀人,又不是让他们被杀。”

这一战明军损失近万人,哈大全这边才损失六百余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说实在的,就连我杀的都手软了,说到底这城里城外的都是中国人啊。都是自家兄弟,打打杀杀的有什么意思。”

熊宽的脸色也沉默了下来。“主公说的是,可朝廷*的紧,我们不反抗就是死路一条。我们这些人还好,主公您根本没活路。”

哈大全这是萌生了退意。“也许,我应该退到海上去,避开与皇上的争斗。”

熊宽突然退下说:“主公心系天下苍生,不管主公去那里,熊宽都愿意追随在您身边。”

哈大全大笑道:“别说的像生死离别一般,快起来,你也该去休息了。明天也许还会是一场大战。”

“主公也早点休息。”

熊宽默然了退了出去,哈大全和衣在城楼内休息,有侍从在城楼内点了熏香,到不担心夜里的蚊虫。

在梦里哈大全梦到了许多人,许多地方,许多事情。

当哈大全从睡梦中醒来,天色已经朦朦亮了。

哈大全下了床,简单的洗漱了一下,边走到城楼边,跟着垛口向外张望。

在城下是成片的尸体,虽然两军在夜里都有人清理尸体,但死的人实在太多了,根本不是一夜能够清理完的。

战场四周一片死寂,没有人喧哗,也没有人出声。

只能听到风吹过的悲鸣。

还有乌鸦在天空飞过时出的刺耳的叫声。

哈大全突然感到一阵的悲凉感。他自言自语道:“这死的人,真的够多了。”

同时在对面,赵率教也看着战场,无奈的说:“这死的人,真的够多了。”

        第310章 各退一步。

正文 第310章 各退一步。

大战之后,台州战场陷入了长达三天的沉默。

因为近万人的伤势,让双方都感觉到了恐惧。一方是怕死,一方是怕杀人。

与此同时,一份加急战报送到了赵率教的大营。

据报:哈大全部将纪大海率军五千*近南京,一路七战七捷,大败明军守军数万,已经兵临南京城下。

紧跟着又一份加急战报送到了赵率教的大营。

据报:哈大全部将许尚志率军五千*近南昌,在南昌城下大败五万守军,迫使守军退守城内。

紧跟着又是一份加急的战报。

据报:哈大全部将王八一、哈耿、张佰强据守大浦,击败北上的俞咨臬,迫使俞咨臬不得不退守潮州城内,再也不敢出城一步。

赵率教无奈的说:“果然是辽东出身,一个比一个的能打啊。”

此时哈大全也得到了相同的战报,他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难道真的要把台州城外的十二万明军消灭吗?

哈大全下不了手。

这是十二万条人命,同意都是中国人,哈大全已经下不了手了。

现在的哈大全杀人杀得手已经软了。

得到战报之后,哈大全马上写了一封信给赵率教。

“老赵,你撤兵吧。只要你回援南京,朝廷不会责怪你的。”意思是:你赶紧走吧,我这边你是打不赢的,我也不想为难你。

赵率教收到信后,给哈大全回了一封信。

“职责所在,赵某不敢有所怠慢。”意思是:我职责所在,我就是死在这里也不能走。

哈大全又写信。“十余万人每日厮杀,你忍心看着数万二郎丧命于台州城下吗?”意思是:你难道不怕十二万大军,都死在台州城下吗?

赵率教绝对不是死心眼,他看完第二封信,犹豫了。

台州城防坚固,加上辐射出的固垒阵地,根本不是赵率教可以攻陷的。如果非要在台州城下拼命,恐怕全部人都得死在台州城下。

哈大全出名的能守,赵率教也感到很无奈。

哈大全又写了一封信。“如果赵哥退一步,我也愿意退一步。”

赵率教一看,既然如此,我就别在这呆着了,撤吧。

严格的讲,赵率教不是一个性格死板的人,他在辽东的时候,就以办事圆滑而出名。既然哈大全同意退一步,赵率教也就不纠结了。

崇祯二年八月二十日,赵率教率军退出台州,直接退往南京。

正在准备攻击南京的纪大海乖乖的撤退了。他手里一共只有五千人,让他攻占南京是不可能的。要是能轻易打下来,就不是大明朝经营二百余年的重镇了。

而且纪大海也没有信心用五千人,对抗赵率教手下的十二万大军,改一下,现在剩下十一万了。

纪大海匆匆忙忙的跑路,赵率教也没有追击。他虽然保持了十一万大军,却丢掉了大部分的主力部队。辽东二千铁骑剩下八个人八匹马,一万精锐京营也损失过半,他手里最能打的部队都没了。

同时攻击南昌的许尚志也撤退了,留下茫然失措的南昌守军,半个多月没敢开城门,怕是许尚志的奸计。

哈大全履行了诺言。“我们各退一步吧。”

解救了南京之围,赵率教不但没过,反倒立了大功。朝廷马上任命赵率教为南京兵部尚书,江南督军,总管江南军务。

看得出来,朱由检还要用赵率教对付哈大全。

可很快,朝廷就得知了黄海海战的结果,东江水师全军覆没。尚学礼,尚可进战死,只有尚可喜侥幸逃出升天。

顿时整个朝廷都慌乱了起来。

朱由检第一次着急了,马上下旨要赵率教回援京师。

袁崇焕听到消息也十分的震惊,他没想到哈大全的势力如此强劲,竟然能够以一击之力与朝廷大军对抗,而且还屡战屡胜,让朝廷丢光了面子。

赵率教在南京才安稳了几天,就带着数千骑兵北反。跟在他身后的还有四万步兵,他不能把所有人都带着,还得留下足够的兵力驻守南京。

赵率教走了,哈大全也安心了。

可当哈大全高高兴兴的回道马尾后,一个消息让他拍案而起,大骂:“祸国殃民。”

朝鲜的消息已经传来,皇太极打算绕路蒙古进关的计划,已经被告知了哈大全。至于具体的经过,王寡妇没有详细说明,她不敢把实话说出来,她怕哈大全砍人。

哈大全想马上出兵,可站起身之后,却又犹豫了。他坐下,然后又站起来。坐下,又站起来。

反反复复几次,心情也坦荡不安。

旁边的人都不敢出声,也不知道哈大全为什么烦恼。

晚上哈大全回到内宅,婉儿也看出了他的焦急。便问:“伯爷,你有心事,可谓跟奴家说说,不要憋在心里。”

哈大全把所有的事情都说了一遍。

听完之后,婉儿的脸色也白了。“后金要绕路蒙古,由大同进关,伯爷不是在喀尔喀蒙古的大汗吗?难道不能阻止他们吗?”

哈大全摇头叹息道:“巴林已经溃散了,老爹被莽古尔泰所杀,小巴林退往鞑靼,渺无音信。在这件事情上,我对不起小诺。”

婉儿有些慌了。她在担心朱由检,女人都是感性动物。可她不会把担心说出来,她说的比较婉转,说的很忧国忧民。

“如果后金进关,关内的百姓就要受苦了。”

哈大全点点头说:“是啊。可我也无能为力,想要出兵北上,却又怕朝廷猜疑。”

婉儿说:“伯爷不如示警朝廷,也许会化解伯爷与朝廷之间的矛盾。”

“也只能如此了。”

哈大全很快就上书向朝廷示警,信送到北京,送到朱由检面前。

朱由检看了几眼,便丢在一边。怒道:“哈大全小儿,害怕天朝大军,竟然想出此等拙劣的缓兵之计,实在可恶。”

他根本就没有相信。

袁崇焕见到哈大全的书信后也一笑置之。

这时海警已经解除了,岳一荣在打败尚学礼之后就撤退了。不撤退也不行,山东沿海草木皆兵,找个靠岸的地方都费劲,岳一荣又受到了退兵命令,也就潇潇洒洒的走了。

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哈大全说谎的时候。

大同传来战报,女真与蒙古联军攻破了大同府。

        第311章 后金入关。

正文 第311章 后金入关。

十月,皇太极准备进攻,后金军绕过宁远防线,从辽东,到辽西,跑了大半个月,从蒙古进入大明境内,直*遵化。

这时朝廷震惊,他们猛然现,原来哈大全的示警是真的。

原本回援京师的赵率教没有返回南京,因为他病了。他在台州所受的伤,没有完全将养好,又连续赶路,伤势加重。

京师的危机已解除,赵率教就病倒了。

是坚强的意志,一直支撑着他。当压力突然消失,放松下来的赵率教便病倒了。

得知赵率教病倒的消息,朱由检专门派了御医,还送了大量的慰问品,相当的够意思。朝中大员纷纷写信慰问,并送来了许多的礼物,其中滋补品占大多数。

赵率教却一点都不舒心。现在他得到的越多,将来付出的就越多。等病好了,他还得去南京,或者回辽东去拼命。

作为明末的武将,赵率教生活的时代,真是波澜起伏啊。

赵率教的病刚好了一点,就传来后金入关的消息,朝廷震动,急忙调赵率教前往遵化御敌。

赵率教悲呼:“命苦啊。”

十一月三日,连续行军三天三夜的赵率教到达遵化。

四日,赵率教率军出战,战死。

赵率教死的冤枉一点,他的病刚刚好,一路奔波又有些作。大战开始,赵率教不顾身体的伤痛,毅然到阵前指挥,鼓舞士气。

就是这个勇猛的赵率教,不幸被一支冷箭射死,失去指挥的,明军随即溃散,全军覆灭。

赵率教死的很勇猛,他是真的没有活路,就他那么点部将,要对抗十万后金大军,不死是不可能的。

五日,遵化失守。

占领遵化的后金军,进行了残忍的屠城,抢走了所有能抢走的,杀光所有能杀死的。其残忍程度,不是人们可以想想的。

大概因为杀人太多,离北京太紧,怕死人半夜找上门。

清朝皇帝把坟地放在了遵化,大概需要死皇帝死了以后也继续工作,安抚那些死在遵化的冤魂。

大概因为干的坏事太多了,后来祖坟都让人给刨了。

历史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反反复复,没有正义,没有邪恶,一切出点,就是所谓的利益。

朝廷震怒,。十一月十日,原兵部尚书王洽问责入狱后被处死,接替他的是孙承宗。

王洽死的就冤枉了,他刚上任不久,就遇到这么一出实在倒霉,只能说运气太差。他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原以为被撤职就得了,放在以前,大不了被开除,会老家种地放牛去。但朱由检心情不好,也比较nB,撤职之后又把他给砍了。

朱由检叫来袁崇焕,准备让袁崇焕接任兵部尚书。

袁崇焕卡巴卡巴眼睛,委婉的说:“皇上,现在局势紧张,以臣的能力和阅历恐怕无法服众,臣愿意率军出战,迎击敌军。这个尚书的位置,臣不能当啊。”

兵部尚书是个背黑锅的角色,就是一个被瞄准的靶子,袁崇焕可不想上去当靶子。

朱由检现在只能依靠袁崇焕了,所以语气平和的问:“袁爱卿不愿意出任兵部尚书,那谁有能力出任啊。又谁有能力服众啊。”

袁崇焕说:“我推荐孙承宗孙老师。”

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也教过几天朱由检。天启年间,因为阉党当政,东林党倒台,孙承宗被迫辞职回家养老去了。

孙大爷现在没有官,所以袁崇焕称其为孙老师。

朱由检一拍脑袋,说:“我怎么把孙老师给忘了。”

很快孙承宗被再次启用,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这时在后军的大营内,也是矛盾重重。刘芳杰和李永芳天天掐架,一见面就瞪眼珠子,恨不得把对方生吃活剥了。

他们是后金最重要的汉臣,也是皇太极最倚重的智囊团。

两个人的争斗,让另一个汉臣有了冒头的机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初明臣范文程。

范文程就是一个落魄的举人,在大明朝混不下去了,考了几次也没有考中,后来被后金俘虏,甘愿做了清朝的走狗。

这个范文程,也不是啥好东西,在刘芳杰和李永芳掐架的时候,范先生偷偷来见皇太极。

皇太极正在遵化的府衙内,享受着久违的胜利的甘甜。

这几年皇太极在辽东,受了很多的气。先有熊廷弼,再有哈大全,又有孙承宗,又有袁崇焕,明军大将换了好几个,哪一个都不好惹。当然也有愣头青袁应泰,自命不凡的王化贞,饭桶高第等等废物。

但总体上讲,明军这边都很能打,让后金两代大汗都十分的郁闷。

终于,因为大明内乱,能打的将军和部队都到南方打内战去了。辽东空虚,没有人盯着皇太极,他终于找到了进关抢东西的机会。

抢东西,砍人的幸福生活,终于到来了。

见范文程进来,皇太极很客气。“范先生,有什么事吗?”

皇太极继位大汗后,重用了大量的汉臣,为了后金的大业,除了武装力量,还有重视读书人。

范文程说:“大汗,我有一计,可为先汗报仇。”

皇太极马上追问:“范先生快说。”

范文程把他的奸计说了出来。

明军有一个惯例,武将在外面打仗,身边都会跟着一个太监监军。这些监军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虽然朱由检不喜欢太监,却依然使用这一惯例。当然了,这些太监,都是朱由检做信王时候的身边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