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刀笔吏-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沐轶



刀笔吏

“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中文名

刀笔吏

别名

讼师、幕僚

目录

1释义

2出处

3典故

4趣闻

5刀笔之功

6出奇制胜

7负面记载

1释义编辑

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亦可指讼师。

2出处编辑

《战国策?秦策五》:“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汉书?张汤传》:“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

3典故编辑

古时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刮去从重写。指撰写公文或状词的人。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来是秦国的刀笔吏,无所作为。后来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汉朝的开国丞相。

4趣闻编辑

湖南一讼师廖某,为别人打官司战无不胜,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一少妇年少守寡,欲再嫁,但又怕丈夫的家人阻拦,就找到廖某商议,廖某向她索要了高额费用后,为之撰写辩词,其中经典一句是“为守节失节改节全节事:翁无姑,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这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二个字,但却将孀妇本欲再嫁的心思表述成了为保节、守节而在“翁无姑,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使得改嫁之举不仅符合情理,而且还会引发人们对孀妇的恻隐之心。无怪乎,“县官受词,听之”。廖讼师的讼词对于该案件的结果起了决定性作用。

5刀笔之功编辑

刀笔吏的刀笔之功不仅在于其文笔之犀利,更是在于其对于事情的理解、解析。下笔用词实有过人之处“刀笔吏”的此种作用在相互倾轧的清代官场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有这样一篇记载:有一知县,与巡抚交好但却得罪了将军,一年元旦向朝廷行朝贺礼后,将军就具章弹劾知县朝贺失仪,此当大不敬,巡抚亦负失察之咎。朝廷果然降罪于巡抚,巡抚愤懑但却无可奈何。巡抚的一个侍从偶尔在酒肆中把这件事讲了出来,被一个讼师听到,他当时就大言:“了此,八字足矣。”侍从惊喜地询问有何妙法,讼师说:“给我三千金我就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从者暗地里把这件事告诉了巡抚,巡抚大喜,满口应承下来。讼师说:“在奏牍中加‘参列前班,不遑后顾’八字,巡抚就没事了。”巡抚思考良久,就在奏牍中加入了这八个字。朝廷果然又转诘将军。因为巡抚、将军朝贺皆列前列,不能顾及末吏,若将军亲见县令失仪,则将军自己也失仪了,将军因此而失职,而巡抚与知县皆无事。

6出奇制胜编辑

“参列前班,不遑后顾”从常人思维未曾触及的角度着手,指出了告发者自身的荒谬和无理之处,而“了此,八字足矣”则显示了刀笔吏的自信,出奇制胜,从而使得巡抚和知县得到了保全,而将军则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因此而失职。

有时刀笔吏为了谋求胜诉及一字千金的效果又不惜教唆当事人弄虚作假、伪造证据。苏州有一个叫陈社甫的讼师,他有一个同乡王某家财万贯却生性懦弱,一孀妇曾向王某借过一笔钱,但时隔很久却仍未归还,王某就派人把孀妇叫来,略微斥责了她一顿。谁知这个孀妇羞愧难当,半夜来到王家门口自缢身亡。那晚雷雨大作,因而没有人察觉,天亮了才发现此事。王某十分害怕就去向陈社甫求救,陈说:“如果你给我五百金,我就为你出主意,保管你没事。”王某一口应承下来。陈社甫让王某赶快为这个妇人换鞋,挥笔写下讼词,其中有点睛之笔:“八尺门高,一女焉能独缢?三更雨甚,两足何以无泥?”在证据制度并不健全的古代,县官采纳了陈社甫的意见,认为被害方“移尸图害”,而仅判王某赔了棺材了事。

7负面记载编辑

当然对于刀笔吏的记载也并非全是负面的,《清稗类钞》中有记载“雍正时松江有吴墨谦者通晓律例人请其作呈牍必先叩实情。理曲即为和解之若理直虽上官不能抑也。”这位吴墨谦还曾凭借其经验和机敏辨析伪造的契据和典票使无辜者免受了非法侵害。像吴墨谦这种既坚守自己道德底线又通晓律例的刀笔吏,无论是对无权无势的百姓,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有益的。然而遗憾的是像这样正面的记载在史实的记载上是很少见到的。

刀笔吏在古代诉讼中,有时能够独当一面,在案件的胜负中起到关键作用,当然这与当时的诉讼程序不完备,重口供而轻调查,缺乏辩论程序有很大关系,因而在刀笔吏的刀笔之下往往发生以一词一句而定乾坤的效果。而像吴墨谦那样的刀笔吏,其存在对于那些面对高深莫测的衙门束手无策的百姓而言,无疑是遇到了救星。

“刀笔吏”是什么人

曾经在《大河报》上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讲述了“刀笔吏”的由来,阐述得很好,但是却忽略了“刀笔吏”的特殊用法。因为,在古代人们还往往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清稗类钞》“狱讼类”有数篇关于刀笔吏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刀笔之锋芒。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苏州有位名叫陈社甫的讼师,善写状子。他的同乡王某曾借钱给一个**,但是**好久没有还钱,王某就数落了她一顿。**十分羞愧,回到家里后越想越不是味,于是在雨夜来到王家门口上吊自杀。陈社甫听了王某的叙说后,索取五百两银子;并让王某给**换双干净鞋,然后写了一张状纸,其中有这么一句:“八尺门高,一女焉能独缢;三更雨甚,双足何以无泥?”意思是说,一个弱女子,如何能一个人在那么高的地方自尽?更何况,夜里本来下着雨,为何这个女子的鞋子上却没有泥巴?当地官员看后,觉得状纸中所说的事情根本不可能,于是仅仅判王某买副棺材了事。

刀笔吏的刀笔之功不仅在于其文笔之犀利,更是在于其对于事情的解析有过人之处,“刀笔吏”的此种作用在相互倾轧的官场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虽然也有一些刀笔吏既能坚守自己道德底线又通晓律例,但是更多的刀笔吏为了谋求胜诉及一字千金的效果又不惜教唆当事人弄虚作假、伪造证据,所以“刀笔吏”的名声并不是很好。

古时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刮去从重写。指撰写公文或状词的人。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来是秦国的刀笔吏,无所作为。后来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汉朝的开国丞相。

“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清稗类钞》“狱讼类”有数篇关于刀笔吏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刀笔之锋芒,有时候甚至能对诉讼的胜负起到决定作用。

湖南一讼师廖某,为别人打官司战无不胜,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一少妇年少守寡,欲再嫁,但又怕丈夫的家人阻拦,就找到廖某商议,廖某向她索要了高额费用后,为之撰写辩词,其中经典一句是“为守节失节改节全节事:翁无姑,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这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二个字,但却将孀妇本欲再嫁的心思表述成了为保节、守节而在“翁无姑,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使得改嫁之举不仅符合情理,而且还会引发人们对孀妇的恻隐之心。无怪乎,“县官受词,听之”。廖讼师的讼词对于该案件的结果起了决定性作用。

刀笔吏的刀笔之功不仅在于其文笔之犀利,更是在于其对于事情的理解、解析有过人之处,“刀笔吏”的此种作用在相互倾轧的清代官场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有这样一篇记载:有一知县,与巡抚交好但却得罪了将军,一年元旦向朝廷行朝贺礼后,将军就具章弹劾知县朝贺失仪,此当大不敬,巡抚亦负失察之咎。朝廷果然降罪于巡抚,巡抚愤懑但却无可奈何。巡抚的一个侍从偶尔在酒肆中把这件事讲了出来,被一个讼师听到,他当时就大言:“了此,八字足矣。”侍从惊喜地询问有何妙法,讼师说:“给我三千金我就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从者暗地里把这件事告诉了巡抚,巡抚大喜,满口应承下来。讼师说:“在奏牍中加‘参列前班,不遑后顾’八字,巡抚就没事了。”巡抚思考良久,就在奏牍中加入了这八个字。朝廷果然又转诘将军。因为巡抚、将军朝贺皆列前列,不能顾及末吏,若将军亲见县令失仪,则将军自己也失仪了,将军因此而失职,而巡抚与知县皆无事。

“参列前班,不遑后顾”从常人思维未曾触及的角度着手,指出了告发者自身的荒谬和无理之处,而“了此,八字足矣”则显示了刀笔吏的自信,出奇制胜,从而使得巡抚和知县得到了保全,而将军则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因此而失职。

有时刀笔吏为了谋求胜诉及一字千金的效果又不惜教唆当事人弄虚作假、伪造证据。苏州有一个叫陈社甫的讼师,他有一个同乡王某家财万贯却生性懦弱,一孀妇曾向王某借过一笔钱,但时隔很久却仍未归还,王某就派人把孀妇叫来,略微斥责了她一顿。谁知这个孀妇羞愧难当,半夜来到王家门口自缢身亡。那晚雷雨大作,因而没有人察觉,天亮了才发现此事。王某十分害怕就去向陈社甫求救,陈说:“如果你给我五百金,我就为你出主意,保管你没事。”王某一口应承下来。陈社甫让王某赶快为这个妇人换鞋,挥笔写下讼词,其中有点睛之笔:“八尺门高,一女焉能独缢?三更雨甚,两足何以无泥?”在证据制度并不健全的古代,县官采纳了陈社甫的意见,认为被害方“移尸图害”,而仅判王某赔了棺材了事。

当然对于刀笔吏的记载也并非全是负面的,《清稗类钞》中有记载“雍正时松江有吴墨谦者通晓律例人请其作呈牍必先叩实情。理曲即为和解之若理直虽上官不能抑也。”这位吴墨谦还曾凭借其经验和机敏辨析伪造的契据和典票使无辜者免受了非法侵害。像吴墨谦这种既坚守自己道德底线又通晓律例的刀笔吏,无论是对无权无势的百姓,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有益的。然而遗憾的是像这样正面的记载在史实的记载上是很少见到的。

刀笔吏在古代诉讼中,有时能够独当一面,在案件的胜负中起到关键作用,当然这与当时的诉讼程序不完备,重口供而轻调查,缺乏辩论程序有很大关系,因而在刀笔吏的刀笔之下往往发生以一词一句而定乾坤的效果。而像吴墨谦那样的刀笔吏,其存在对于那些面对高深莫测的衙门束手无策的百姓而言,无疑是遇到了救星。

第1章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无名氏《金缕衣》

大唐永徽三年早春二月,春风里还带着浓浓的凉意,但益州城外,已是杨柳依依,桃李吐蕊,三三两两的踏春游客,也是满面春风,在青山绿水桃李花下,吟诗作赋,纵酒放歌了。

半天前,萧家鼎意外穿越来到了唐朝,此刻正一身西装,鬼鬼祟祟躲躲闪闪地避开游人,从桃林边走过。

他是一个法制史专业的研究生,通过了司法考试,毕业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律师,正干得风声水起的时候,一次意外,他便被时光隧道送到了这大唐朝。

这半天时间里,他经历了死里逃生的惊恐,对古代的惊奇,和对未来的茫然之后,终于渐渐镇定下来,也想办法搞清楚了自己是穿越到了大唐朝的永徽三年初,在剑南道的益州城外。他的一身西服和短短的头发,让几乎所有见到他的人都跟看怪物一样看着他,他不敢进城,便想在城外找个什么地方弄一套衣服。

他走过桃林,来到一处山脚下,便看见了几户人家,其中有一家的篱笆墙院子里还晾晒着几套粗布衣服。

他一阵欣喜,左右看看没人,那户人家的房门也是紧闭着的。他便脱下了自己的西装衣裤,蹑手蹑脚走了进去,从晾衣架上取下一套衣服还有一块包头裹发的皂罗幅巾,还有一双草履,把自己的西装西裤还有名牌皮鞋、领带晾在上面,算是交换了。

这套西装西裤皮鞋可都是意大利进口的名牌服装,是萧家鼎当律师为了撑门面,整整用了两件大案得的代理费加起来才买下的,换这一套粗布短衫,那可是赔了血本了,不过也没有办法,吃亏算是赚便宜吧!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他进来之前就已经掏空了衣服口袋里的所有东西,此刻用那幅巾包裹着,拿着准备出去再穿上。他正要离开,突然,他一下站住了,惊恐地望着院子门口。——进来的时候,他没有发现篱笆墙院门旁边,有一个狗窝!此刻,一条健硕的恶犬正恶狠狠地盯着自己,咧着的嘴露出了森森的牙齿。

难怪这家人不需要留人看家,原来家里有一条猛犬!

萧家鼎冷汗都下来了,打架他不怕,从小各种烂架打了不计其数,可从来没跟狗打过架,瞧着那猛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