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政客- 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溥找到他的时候,苏天成尚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张大人,你做的很不错,特别是府衙吏员和衙役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作风明显转变,你功不可没啊。”
“大人的夸奖,下官不敢当,下官今日是专门来说弘农卫的事情的。”
这真的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了,苏天成不想张溥说到弘农卫的事情,一直都是保密的,不过江宁营将士看着那么多弘农卫的军士,想要彻底保密,是不可能的事情,加之孙承宗专门到了陕州,肯定会引发一些议论的,尽管说弘农卫的军士在逐步的调防。
既然张溥提到了这件事情,苏天成也不好回避,否则就显得有些防备的意思了。
“弘农卫的事情,发生有些突然,好在如今想到了应对的办法,不知道张大人有些什么样的看法和意见啊。”
张溥的神色一直都很严肃,看样子对弘农卫的事情,还是想的不少的。
“大人,下官曾经在这方面专门琢磨过,所以有着一些不同的想法,设身处地的想,弘农卫此举找到的理由,令朝廷里面的大人,可能会有同期的看法,这就掩饰了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若是不能够追根溯源,日后可能还会有这等的事情发生的。”
听见张溥这样说,苏天成有了兴趣了。
“各地卫所。依照下官的看法,有些名存实亡的味道,朝廷拿不出来那么多的银子,再说军士的俸禄,普通军士每月一钱到三钱银子。而且还不一定能够及时到位,这点银子,养活家人,确实有些困难,只能说勉强糊口,下官以前鼓噪江宁营将士的俸禄很高。也是基于这样的看法。”
“这么长时间过去,下官仔细想过这件事情,说实话,刚开始还有些不服输,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可看到了诸多的事实。下官警醒了,若是坚持以前的看法,必然会铸下大错。”
“下官以为,卫所已经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了,朝廷无力养活这么多的军队,军官因为俸禄低,或者是贪墨成性。肆无忌惮的盘剥军士,克扣军饷,吃空饷,军士为了找寻活路,侵扰百姓,杀良冒功,这等事情比比皆是,若是不能够正视这些问题,日后还会出现卫所军士哗变的事情。”
苏天成微微点头,张溥能够看到这些问题。已经是很不简单了,不过大明朝的军户制度,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想要推翻这种制度,不现实。
“张大人。你想的很深啊,不知道你认为,这等问题,要如何解决啊。”
“下官苦思苦想,也没有很好的办法,通过江宁营的模式,下官只能说有着一些体会,说出来供大人参考了。”
“哦,那你说说你的看法。”
“下官以为,朝廷不应该养活那么多的卫所军士了,其实也是养不起的,如此的维持下去,只能够增加朝廷的负担,进而增加百姓的负担,就说这军户制度,军户屯田,负担甚至比百姓还要重,每年收成的绝大部分都上缴了,所剩无几,根本无法养活家人,卫所军户大量逃亡,就说很好的例子了。”
张溥说到的这些道理,其实朝廷里面的很大大人,都是清楚的,只是祖宗定下来的东西,没有人敢于随意的挑刺,更不用说推翻了。
“其实皇上也知道这些事情,可没有好的办法改进,后金侵袭、流寇骚扰,正是需要用兵的时候,这个时候,若是动摇了军户制度,恐怕不可收拾,下官却以为,朝廷可以仿效江宁营的做法,培养精兵,若是能够集中银两,打造精兵,效果可能好很多的。”
“下官也估计,朝廷里面,有些大人,恐怕也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好处,就说地方上的卫所军队,好多已经成为个人的武装力量了,与地方民团没有多大的区别,朝廷要调遣,需要拿出来更多的银子,甚至是根本就调不动。”
“这类的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长此下去,朝廷将无兵可调遣了。”
苏天成坐不住了,他想不到,张溥居然能够产生这样的想法,这其实是他思考了很久的问题了,朝廷名义上养着接近两百万的军士,实际能够拿出来的,不到十分之一,真正的有了二十万的精兵,剿灭流寇、迎战后金,都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当然,不是说有了这二十万的精兵,其余的军队就不需要了,若是国力许可,军队多一些也不是坏事情,至少对外扩张的时候,能够有军士随时调遣。
军队的配置,不是轻易就可以说清楚明白的,这是慢慢探索的过程。
张溥有了这样的认识,说明是经过了仔细思考的,对军队的配置有了自身的认识。
这些观点,虽然是进步的,但目前是不能够说出来的,否则就可能伤及到自身。
“张大人,你的这些认识,很有道理啊,朝廷无力供养那么多的军队,军户制度和军屯制度,最大限度的影响到了军士的斗志,如今朝廷内忧外患,正是需要军队出力的时候,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屯军的战斗力,是在不敢恭维,每日里想到的都是种田,想到的都是吃饱饭,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再说卫所的军官,没有考虑到大局,看到的都是自身的利益,想到的都是相互攀比,时间长了,自然是贪墨银两,盘剥军士。”
“军官贪墨,军士鱼肉百姓,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老百姓怎么可能拥护,他们又怎么可能保护百姓,保护家园。”
“不少的卫所,军官都是配置身边的亲兵,对于普通军士,不闻不问,这样的发展趋势,已经是将军队看做保护个人利益的工具了。”
“朝廷的政策,确实需要改变,但不是现在。”
“牵一发动全身,值此危难之际,朝廷最需要的是稳定,流寇作乱,已经令朝廷不堪重负,我以为,最好的时机,还是在剿灭流寇之后,朝廷想办法,对军户制度和军屯制度,做出来改革,其实这种改变,已经慢慢的出现了,江宁营就是例子啊。”
苏天成说出来这些话,张溥没有感觉到吃惊,在他的内心里面,早已经将苏天成当做了圣人对待的,普通人怎么可能做出来如此大的成绩,怎么可能有着那么多的远见卓识,可以说,大明朝的未来,就是寄托在苏天成的身上的。
“大人的教诲,下官记住了,这些话,下官是不会说出去的,只是有着这样的想法,想着给大人禀报一下的。”
“张大人,不必如此的自谦,我早就说过,你还是要拿出来原来的气魄来,你今日的分析,很是有道理的,这样的分析问题,日后还是要坚持的。”
听见苏天成这样说,张溥下定了决心。
“大人,下官曾经蛊惑军士,在京城的时候,也得到了一些大人的庇护,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想着提醒大人,朝廷里面,还是有大人对江宁营的看法不好的,认为这是动摇了祖宗的制度,认为江宁营将士的待遇太高,只不过因为江宁营立下了诸多的功勋,他们才说不出其他的话语来,若是稍微有什么纰漏,江宁营恐怕会遭遇到攻击的。”
“谢谢你说这些,江宁营的模式,与卫所确实有不同,这肯定是会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的,他们站出来反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下,江宁营的任务更重了。说起来,江宁营的兴旺,你也有不小的责任,建设好了河南府,府衙的银子多了,自然能够帮助江宁营。”
张溥离开之后,苏天成在三堂呆了很长的时间。
张溥说的情况,是真实情况,可能现实情况还要糟糕,弘农卫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引子,大明朝的军户制度和军屯制度,不进行彻底的改革,还会有很多的事情冒出来的,但现在确实不能够动,特别是牵涉到边兵,绝大部分都是自己养活自己,军士已经有了固定的认识,骤然改革,必然引发波动。
抵抗后金的侵袭,主要还是边兵的作用。
江宁营的这种模式,是经过了几百年探索之后,才固定下来的,这是苏天成穿越的优势,军队的建设,必须要专业化和正规化,不要牵涉到其他的事情,若是军士还要屯田,还要自己养活自己,那他们的注意力,就一定会有所改变,战斗力一定会削弱。
好在后金的满洲八旗、蒙八旗等等,都是坚持这样的制度,也没有军饷,甚至靠着劫掠来过日子,这样落后的军队制度,落后江宁营很多了。
苏天成再一次想到了,未来的路还很长,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各种挑战都会出现,一步一步来,做好每一件事情,才是正道。

第四百零二章 不能遗忘的事情(1)

中原地区对春节的重视是无以伦比的,刚刚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做准备了,购置年货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由于这些年的动乱,让百姓无暇舒心过年了。
河南府今年的情况大不一样了,新任的知府大人上任之后,着重抓好民生,百姓破纪录的能够吃饱饭了,最大的改变在赋税上面,实际上朝廷的田赋是很低的,百姓基本能够承受,关键是加征的诸多赋税,各式各样,令农民无法承受,如今悉数取消了。
府州县衙门的官吏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不合格的吏员衙役被清除出去了,有些甚至直接关进了大牢里面,没有哪个官吏敢直接欺凌百姓,至少衙门是这样要求的。
老百姓是很知足的,尽管说日子过得一般,远没有达到富足安乐的标准,可他们已经觉得,知府大人是最好的清官了,联想到这位知府大人,曾经在河南赈灾,给予了老百姓最大的好处,河南府的百姓,觉得自己很是幸运了。
这也导致河南府的人口慢慢增加。
每个地方的政策是不一样的,就是紧靠河南府的汝州、怀庆府、南阳府,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老百姓有些不满意,胆子大的百姓,索性偷偷摸摸搬到河南府来了,好在河南府各地的衙门,都是睁一眼闭一眼,没有排斥外来人员。
就连山西平阳府和临近的陕西西安府,都有百姓过来。
最令百姓感觉到吃惊的,还是府州县衙门的济农仓,设立之初,众人以为济农仓不过是摆设。府州县是不可能真正救济农户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秋收之前,济农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府州县衙门的官吏到村镇,详细了解情况。对于那些确实活不下去、没有饭吃的农户,果断进行了救济,按照家庭人口和粮食消耗的数量,予以补助,农户每月凭着衙门和里长、甲首开出的证明,到府州县领取粮食。
这一条政策的出台。震动了所有的农户。
济农仓开始发放粮食了,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河南府的流民彻底消失。
没有谁愿意做流民,更没有谁天生想着造反,官府如此的关心百姓,百姓还有什么理由造反。安安心心生活,凭着自己的能力挣钱吃饭,实在生活不下去了,还有济农仓,保证不会饿死,如此情况下,个人的能力。就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了。
牛二等人,在河南府的名气,甚至比苏天成还要大。
他们对甘薯和玉蜀黍的种植技术,已经非常熟悉,而且经过自己的探索,慢慢摸索出来一些新的办法,有利于提高甘薯和玉蜀黍的产量。
牛二的名气大,还不在于这些方面,主要是他学会了制种,这也是苏天成专门安排的。出银子让牛二等人到福建,学会了甘薯的制种办法,至于说玉蜀黍的制种,南方就有现成的办法学习。
河南府的农民,从来没有种植过玉蜀黍和甘薯。一直都是种植小麦,刚开始对甘薯和玉蜀黍,没有看在眼里,以至于牛二等人种植和推广的时候,大家根本就不理睬。
江宁营将士的家人,很多人是种植玉蜀黍和甘薯的,而且种植的面积很大,和这些家眷关系不错的农户,试着种植了一些甘薯和玉蜀黍,但还是担心,甚至有农户,半夜起来观看,害怕出现什么变故。
秋收季节,甘薯和玉蜀黍的收成,震惊了农民。
牛二等人,送给了附近农民一些甘薯和玉蜀黍,大家品尝之后,感觉到这东西甚至比小麦都要好吃,一些农户将甘薯和玉蜀黍,按照牛二等人提出来的要求,小心的保管起来,等到春节的时候吃。
更多的农户,找到了牛二等人,恳求提供一些种子,来年一定要种植。
轰动最大的还是陕州。
陕州弘农卫调防了,跟随去剿灭流寇,官田被州衙门暂时收回来,租赁给百姓耕种,这一次租赁的政策不一样,严格按照耕地收成的20%上缴,而且是实际收入的20%,州衙根据上一年度河南府平均耕地的收成,取最低的标准,若是遭受了灾害,还要考虑灾害的因素,适当的减免田租,如此的情况下,好多的农户争相租赁耕地。
甘薯和玉蜀黍种植的成功,令农户明白了,原来不仅仅是重小麦。
甘薯和玉蜀黍的产量大,特别是甘薯,长出来的叶子也可以吃,还可以喂猪。
这些是河南府的农户,以前不敢想的,人都没有吃的,还谈什么喂猪。
陕州知州渠清泽,清楚平阳府和西安府有些农户,暗地里搬迁到陕州来了,这样的情况,他是欢迎的,人多力量大,所以说,暗地里,他要求州衙的官吏,灵宝县和阌乡县,大开方便之门,为这些农民落户。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官田基本要倾斜到这些农户,陕州严格按照这样的政策执行,所以外来人口大幅度的增加。
弘农卫调防了,不存在军士和农户争夺利益的行为,江宁营的将士,甚至还帮助农民在农忙时节做事情。
这一切的改变,最大限度的吸收了外来人口。
腊月初十。
州县的官员,悉数到洛阳,参加府衙召开的会议。
这是苏天成的首创。
陕州的知州、同知、判官、吏目,各县的知县、县丞、主薄,悉数到了洛阳。
会议的主题有三个,一是总结年度的工作,二是对来年的工作做出来安排,三是布置春节需要做的一些事情。
这样的会议,与几百年之后的经济工作会,有着相似之处,好在如今的官员数目不多,包括府衙的官员,参加会议的还不到六十人。
寅宾馆早就做好了准备,生活安排的很好,按照知府大人的要求,这次的会议,也是河南府所有官员提前团年的意思了。
而且这次的会议上,府衙还要对做的好的州县,给予奖励,这个奖励,直接落实到个人的头上,府衙拿出来白花花的银子。
会议自然由苏天成主持,过程很是紧促。
首先是州县汇报情况,按照要求,知州和知县的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刻钟。
州县汇报的情况,所有人都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