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末之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明末之旅- 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另外一方面,这朝鲜军队的实力确实不怎样,相比鞑子来说,战斗力差远了,这也难怪,当初鞑子能以三万兵力征服整个朝鲜。”

张丰点一点,满意的看了赵卫斌一眼,打了这么大的胜仗,赵卫斌不骄不躁,还能分析出以上两点,不错。

………。

张丰带兵打了朝鲜,还签订了条约,迫使朝鲜割地、赔款,称臣,这件事比较大,虽然这个时代资讯并不发达,但张丰回来约一个月左右,事情还是传到了满清,也传到了崇祯那里。

满清将采取什么措施和手段,这就得而知,但崇祯知道此事之后,当场就发了脾气。

崇祯狠狠的道:“成何体统,这完全是强盗行径,有违国体。”

崇祯高不高兴,张丰可不管,张丰自己高兴着呢,船队运回来大量的东西,张丰的腰包渐渐的鼓起来,财力充足。

松江府至苏州府,再至常州府的铁路开工建设,两大造船厂也开足马力建造各式船只,如战船、运输船和铁甲舰。

三千料战船,三千料运输船,以及铁甲舰,这是两大造船厂建造的重点船型,至于一千料海船则将渐渐减产。

木质结构的三千料战船和三千料运输船建造速度比较快,因为是木质大船,工艺难度比较低,几乎每月都有这两种船只建成。

铁甲舰的建造则难一些,不过,经过几个月的开工建设,两艘艘正在建造之中的铁甲舰也初具雏形,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建造看似问题不大。

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因为有张丰,这一带安定而富庶,粮食价格稳定,大部分老百姓有事情可干。

除了张丰自己开设了一系列的工厂之外,其他一些头脑灵活,手上有钱的人纷纷效仿,各式作坊,各式工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本主义彻底发芽,茁壮成长。

经济发展好,税收多,据说这三府税收占据了整个南直隶的半壁江山,当然,随着名声在外,很多老百姓往这三地涌来,尤其是北方一些逃难的人将这三地作为首选。

据说,崇祯十三年这一年以来,整个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三地的人口就增长了两成以上。

人口增多,是好事,也是坏事,显然,张丰很好的利用和安置好了这些外来人口,或是进工厂做事,实在安置不了,则派去开矿,或是修建铁路。

修建铁路,虽然累一点,但稳定,每天中午有一顿饱饭,每天还拿到十文工钱外加两斤粮食。

从琉球,从朝鲜,船队运回来的粮食,除了在丰收粮号出售之外,有部分当做铁路工人的酬劳,一个壮劳力,每天能拿到两斤粮食。

………

时间车轮缓缓前进,推进到崇祯十四年。

正月,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

张献忠部出川,二月克襄阳,杀襄王。

二月,李自成部围攻开封。

同年春,清军对锦州实行包围,崇祯调集13万大军出山海关救援。

张丰也接到了兵部命令,要求开赴锦州一带,但张丰以部队扩建不久,正在训练为由,没有去锦州趟这趟浑水。

历史的大方向没有变,未来会不会变,张丰无法知道,至少目前来看,历史上该发生的大事还是一件一件发生了。

现在的明朝,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估计崇祯也是焦头烂额,更要命的是,灾荒进一步扩大,北方很多地方闹起了饥荒,连京畿一带都未能幸免,粮价格飞涨,到处都是卖儿卖女。

天津卫。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这里港口更大,巨大的码头,起码有二、三十个泊位,和两年之前相比,简直一个地上,一个天上。

码头旁边,正停靠着数艘三千料运输船,很多劳力正在从船上卸下一袋一袋的粮食,看样子,这粮食全是稻米。

有几名壮汉,正在码头上休息,刚才,这些人一连搬运了近一个时辰,每人至少搬了上百袋粮食,劳动这么久,正好休息一下。

“兄弟,你是哪里的?”

这些人,大部分不是天津卫本地人,基本上都是附近各府各县逃难过来,在这里混一口饭吃。

“我老家是山西的,你呢?”

“你老家可真远,我是保定的,去年年底逃难来了天津卫,一直在码头找事情干。”

“我比你早来几个月,从山西一路逃难到这里,一路上见了很多事情,没有想道,还有天津卫这样的好地方,只要你有力气,肯吃苦,就饿不着。”

旁边有人道:“你们还不知道吧,听说松江府一带更好,能进工厂做事,每月能拿一、二两银子呢。”

“还有这样的好地方?”

“当然是真的,我难道还骗你们不成。”

“松江府,太远了,我还是在天津卫算了,在这里也饿不着。”

大家正趁着休息期间聊上几句,远处,两艘铁甲舰,三艘三千料战船组成的舰队正缓缓的行驶过来。

…………

第一百五十八章那是驸马爷

在码头上干活,大家对三千料蒸汽运输船,三千料蒸汽动力战船等都不陌生,但铁甲舰还是第一次见。

第一次看到铁甲舰,很多坐着休息的人都站了起来,正在扛包的人也停了下来,大家的目光全部集中在这两艘铁甲舰上。

铁甲舰,威武不凡,很具视觉冲击力,尤其是那冒着黑烟的大烟囱,船上那一门一门大炮,以及那刚毅的粗线条,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那船不是木材建造的,好像是钢铁建造,好大啊!”

“看上去比三千料战船还大一些。”

“快看,码头那边来了一大队兵,这次肯定是来了大人物。”

大家口中的大人物,自然是张丰,而过来迎接则是独立旅旅长宗德超,宗德超带着一个警卫连的战士,快速跑步进入码头,警卫连的战士们在码头上整齐的站好,宗德超则目光看向其中一艘铁甲舰。

待着铁甲舰靠岸,张丰的身影就出现在铁甲舰的甲板上,张丰这次来天津卫,除了看一看天津卫和独立旅,张丰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去做。

张丰走下舷梯,踏上码头,宗德超就快步走过来,立正,敬礼,朗声的道:“总兵大人,您好!”

张丰回了一个军礼,微微点一点头,知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挥手道,“走,回旅部。”

张丰在天津卫呆了三天,视察了整个独立旅,现在的独立旅可谓兵强马壮,有一个步兵团甚至全部换装清一色的后装枪,在独立旅下辖的五个步兵团之中,这个团是第一个完成换装的。

除了视察一番独立旅,张丰还看了在天津卫城内的三家丰收粮号,丰收粮食连锁不但在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三地开设了超过二十家门店,在天津卫也看了三家,此外,京城也刚开了几家。

江南本来就盛产粮食,再加上从朝鲜、琉球等地运回来的粮食,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三地粮食已经供大于求,一石粮食价格已经降到二两银子左右。

北方饥荒,不但粮价格飞涨,而且还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考虑到自己粮食库存比较多,再加上能从朝鲜不断的运来粮食,张丰考虑到北方卖粮,一方面能赚到钱,另外一方面能造福百姓,让大家能吃上饭。

京畿地区各府,各县,包括京城,粮价已经涨到了一个比较离谱的价格,徐良益于一个月之前就来到了天津卫,现在则在京城筹备丰收粮号开业事宜。

在天津为呆了数天,张丰前往京城。

一身便装,轻车简行,只有一辆马车,数名随从,不过,这几名随从可不简单,这是几名战队队员。

董武平的战队组建时间也不算短,二、三十名队员一个比一个厉害,这次来天津卫,张丰挑了几人带上。

张丰抵达京城,下榻松江会馆。

现在的松江会馆,相当于张丰的“驻京办事处”,一般不对外营业,主要为张丰,以及来京的松江各级官员提供服务。

徐良益早早的就到了京城,忙碌筹备丰收粮号,基本上已经忙得差不多,在京城一共开六家店,每一家店规模和位置都不错,只等开业。

“总兵大人,各店营业准备已经差不多,明天的日子也不错,可否明天正式开业?”

听了徐良益的请示,张丰道:“那就明天开业,丰收粮号的事务你自己做主,非重大事务,可以不用向我汇报。”

张丰这是相当于放权了,主要是徐良益能力确实不错,再加上比较忠心,这样的人张丰放心,所以几乎一切事务全部交给徐良益去弄。

想了想之后,张丰道:“粮食卖得比别人便宜,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你们可以亮出我的名号,告诉大家,这些粮店幕后老板是我。”

当初在苏州府开粮店,因为粮价便宜,居然有人敢上门来砸店,这次,张丰可不想有人上来找麻烦,所以亮出名号是必要的,起码能镇住一些人。

徐良益连忙点头同意,“总兵大人,如此一来,最好。”

…………

皇宫大内,寝宫。

崇祯脸色微微憔悴,崇祯勤奋一点不假,不过,明朝已经风雨飘摇,只有三十几岁的崇祯居然两鬓出现些许白发。

周皇后心疼的道:“陛下,又在为国事操劳。”

崇祯道:“内忧外患啊,辽东满清囤积了重兵,对锦州实行了包围,形势比较严重啊。”

周皇后道:“陛下,不是派了十三万大军出山海关救援吗?”

崇祯叹息,“十三万大军,这远远不够啊。”

十三万大军,应该是明朝能抽调的最大兵力,因为国内农民军造反,李自成部克洛阳,张献忠部克襄阳,农民军牵制了大量的明军,不然的话,肯定不是派出十三大军,可能是二十三万,甚至三十三万。

周皇后沉默,虽然是女流,但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崇祯又叹息道,“国内到处饥荒,粮价飞涨,就是京畿地区,每一石粮食涨到了四、五两银子。”

京畿地区这么多人要吃饭,以前还有漕运,江南的粮食通过漕运运抵京城,现在,到处造反,漕运也不顺畅,能运来的粮食有限。

这样下去,估计军粮都成问题,这让崇祯非常忧心。如果辽东的军粮也出问题,那会影响军心,形势会更加不利。

周皇后安慰道:“陛下,不用太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听茹儿说,从昨天开始,京城同时开了好几家粮店,粮价格很便宜呢。”

崇祯道:“茹儿又跑出宫去了?”

周皇后道:“陛下,茹儿出宫我同意过的,出去也仅限京城,不会出城,安全不会有问题。”

崇祯对出宫的事情也不过多的放心上,很多大事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心思过问出宫,崇祯道:“天色也不早,我们就寝吧。”

周皇后一喜。

…………

张丰在京城呆了好几天,有一点舍不得走的味道,每天一身便装,一副公子哥打扮,到处走一走,瞧瞧,毕竟是京城,远不是松江府能比。

这不,今天就优哉游哉的到处逛了大半天,刚在一家百年老字号酒楼品尝了一番美食,出了酒楼不远,正还看到街上一家粮店。

张丰自然一眼就看出了这是自己的粮店,这统一的装修风格一眼就能看出来,根本用不着看招牌。

这是距离皇城最近的一家粮店,也就是开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的粮店,张丰还未来过来这家粮店呢,一时来了兴致,迈步走了过去,走进了这家粮店。

店面很大,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店内数名伙计正在忙碌,看上去生意非常好。

虽然张丰不像是买粮食的人,有伙计还是热情的招呼了张丰,张丰微笑挥手示意伙计去忙别的,自己带着两名随从,在店内看了起来。

张丰看出来,这是朝鲜大米,三千料运输船从朝鲜直接运至天津卫,再通过大车运至京城,大米质量不错。

张丰抓起一把大米,满意的看一看,张丰突然闻到一阵清香,一只洁白的小手也抓了一把大米,欣喜的看起来。

“小燕儿,你看,这大米看上去很好呢。”

张丰看到,这是一位小姑娘,应该是一位富家姑娘,不过,年纪比较小,约十二、三岁,最多不会超过十三岁,还未完全长开,带着几分天真和稚嫩,但非常漂亮,一个美人坯子。

小姑娘口中的“小燕子”是一名丫鬟,年纪也只有十三、四岁,这丫鬟上前道:“公…小姐,这大米真不错,且还不贵哦。”

丫鬟差一点口误,差一点叫“公主”,但马上就改口叫小姐,张丰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张丰刚才打量了小姑娘一眼。

张丰疑惑道:“小姑娘,你看上去不像买米的人,你家大人没有来吗?”

小姑娘自然是偷偷出宫的公主殿下,不过,张丰不认识对方,对方也暂时不认识张丰。

小姑娘撇一撇嘴道:“本姑娘随便看一看不行,再有,人家不是小姑娘,人家已经长大了。”

张丰看了看小姑娘,心中道,真的开始长大了,再过几年,绝对是一个漂亮大姑娘。

“哼”小姑娘轻轻哼一声,然后又到旁边看去看另外的粮食,除了大米,还有小麦,甚至还有粗粮和杂粮等等,品种还不少。

徐良益从外面走进来,这几天,徐良益都要去各粮店看一看,见各粮店生意好,也没有意外发生,心中大为放心,准备再在京城待几天就回去,徐良益还身兼东方远洋贸易公司老板,事务很繁忙。

一进店,马上就看到张丰,急忙走过来,“总兵大人,您怎么在这里?”

徐良益嗓门比较大,很多人都听见了这一声“总兵大人”,很多人都看了过来,其中包括刚才那漂亮小姑娘。

小姑娘先是一愣,然后,脸色居然莫名的微微一红,旁边的丫鬟(其实是宫女)小燕儿轻轻的,悄悄的拉了拉坤兴公主的衣角,一脸兴奋,悄悄的指了指张丰。

小燕儿的眼神仿佛在说,公主,那是驸马爷,天呐,居然是驸马爷。

………。

第一百五十九章坤兴公主

张丰不认识坤兴公主,虽然崇祯已经下了圣旨赐婚,但自己未来的这个老婆,张丰一眼没有见过,不知道长得到底是美还是丑,只知道年纪不大,还是一个小姑娘。

张丰看到徐良益,高兴的称赞道:“生意不错,这家店不错。”

徐良益知道这里不是详谈的地方,邀请道:“总兵大人,我们去后堂。”

看着张丰、徐良益等人去了后堂,店内买粮食的众人才反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