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围棋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围棋梦- 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哦?李桑在那两个月,还打过秀策棋圣的棋谱吗?您能和我们说说,您怎么会想去打秀策先生的棋谱呢?对了,对于秀策前辈的棋,您是怎么认为的?”

李小强心说我那时不是没什么事做吗?作为一名职业棋手,打打秀策的棋谱有什么好奇怪的。再说了,只要过上那么几年,韩国就会出现一位和秀策非常相像的棋手。只要他一出世,就呈现席卷天下之势。说起来也是异数。虽然相隔近好几个世纪,可是他们的风格特点,却是那么的神似!想我堂堂李小强,估计就是上天特意安排来会会他的。因此我有感而发,特意打打秀策的棋谱,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李小强心里怎样想,可嘴里说出来的,又是另外一套:

“山田先生您太客气了,作为一名大前辈,秀策先生当然是所有职业棋手学习的对象。至于秀策先生的棋嘛。。。嗯,简单说,这位名人的风格是正确无比。“读棋”很深,一手一手向前推进。就像是一篇没有败笔的楷书。。。”

“啊?看来李桑对秀策棋圣的评价很高啊!哈哈哈,真是没有想到,看来李桑确实精研过秀策棋圣的棋谱。因为到目前为此。这是我听到过最为传神的评价。”

见山田记者一副手舞足蹈的样子,李小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我说的话,不是你们日本人自己这样评价秀策的吗?在这样的场合,我也只是复述一下。我这明显就是客气话懂吗?这。。这是什么情况?这怎么又变成是我在评价秀策了呢?

不过李小强很快就反应过来。原来自己在心不在焉的情况下,犯了很多重生者都会犯的错误。因为他一不小心,把别人的原话提前剽窃出来了。

这样评价秀策的,应该是后来的赵治勋先生。他在后世写过一篇叫做“超越模样和实地”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他对秀策采用了这样的评价。

说实话,他那篇文章写得很不错。李小强很喜欢看。在那篇文章中,赵治勋先生阐述了自己的围棋理念,阐述了自己很独特的围棋观。在李小强看来,那篇文章最可贵的地方,就是通篇没有矫揉造作。基本都是赵先生的真心话。除此之外,里面很多观点也让人很受启发。那确实是一篇好文章。

里面关于秀策前辈的描述,也就是李小强刚刚说过的那句话。他在前世刚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李小强是标标准准的“日本流”,因此他的内心是非常认同这个评价的。这也让他对这个评价印象深刻。所以刚才才会脱口而出。

当然,现在的李小强又不同了。关于这句对秀策的评价。现在的李小强还是有不同的意见。现在的李小强认为,如果在这个评价前加上一个定语:“在日本围棋的理论体系内”,那么关于秀策的评价就说的过去。那么他的风格确实是“正确无比”。

可是现在呢?李小强当然不会认为秀策是“正确无比”!

“摆了这样一个乌龙,要不要和他解释一下,或者说辩论一下呢?还是当成一句客套话混过去算了?”

最开始的时候,李小强本来是不想生事的。不过他看到张大记者投过来鄙视的目光。李小强清楚,张大记者明显把自己当成一个虚伪小人了。因为他肯定想到;自己关于“秀策就一高中生”的那个玩笑。

在这一刻,李小强决定好好为自己辩解一下

271。第271章 中国围棋的缺失

“他的风格正确无比!就像一篇没有败笔的楷书。哈哈哈,了不起,了不起!在所有关于秀策前辈的评价中,这是我听到过最贴切,也最传神的一个!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评价居然是出自李桑之口。这真是我这趟中国之行的最大收获。”

山田履面子听了李小强的话之后,他先是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然后高兴得哈哈大笑。最后甚至郑重其事的向李小强鞠了一躬:

“谢谢您的评价,李桑!”

李小强呆呆的看着面前的山田记者,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李小强看得出来,山田记者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要怎样形容他这种心情呢?这就好比李小强前世在日本呆的那个月一样。当他看到一帮日本网民为了苏东坡吵得不可开交,看到一帮日本人对苏大偶像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李小强同样是心情愉悦。嗯,这也许也算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吧。

这里面唯一不同的:李小强当时高兴也高兴过来,愉快也愉快完了。但他只会把这份愉悦的心情埋在心里,而不会学日本人那样,没事就到处乱鞠躬。

李小强更知道,自己为中古棋摇旗呐喊。其实有很多人是不以为然的。别说日本围棋界了,就是国内围棋界,其实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在他们心目中,中国古棋的下法,是已经被淘汰的思想。是已经被近代历史事实证明不行的。日本围棋理论的先进性,根本就是不容置疑。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里面的绝大部分人,还真不属于“崇洋媚外”的类型。从20世纪初开始,由于中国古棋的衰落,中国围棋的水平跟人家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无数铁一样的事实好像都证明了一个道理:日本围棋就是要比中国古棋先进。落后了怎么办呢?那么最正确的做法,当然必须是承认落后,承认差距。然后才能学习先进,赶超先进。。。

必须承认,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做的。实事求是的说,这样的做法,也应该是最科学,最正确的做法。这样一部分人,更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明白人。和“崇洋媚外”没有任何关系。把“崇洋媚外”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那才是真正的别有用心。

但我们国人做事往往都是这样。很多东西都习惯性的矫枉过正。对待中古棋的态度其实也是这样。既然中国古棋是落后的下法。那肯定是没有什么研究价值的。至于那些棋谱,就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好了。用来怀旧可以,用来欣赏可以。至于用来学习。。。那个东西还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吗?你少来麻烦我,我现在“先进下法”还学不完呢。

这样一来,很多为中古棋说好话的人,反而被认为是一群不肯面对现实的人,他们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李小强知道,这里面绝大部分人,都是抱有这种想法的。突然之间,在中国棋坛冒出一个李小强。他虽然号称“古棋传人”,他虽然天天把“古棋思想”挂在嘴边。但其实没多少人当回事。

一来呢,李小强平时很有分寸。他在兜售自己围棋思想的时候,一般不会去否定别人的看法。就算“鄙视”一下日本围棋理论,那也只是用开玩笑的口吻,和张志东等极少数的熟人偶尔说说。他不会在其他场合说这样的话。他最激烈的言语,也就是刚出道时,和大竹英雄先生在日本争论过一次。

二来呢,李小强目前毕竟没有什么影响力。说他的神童没问题,说他是天才也可以。但是他目前的绝对水平,在整个围棋界中,根本就没有多少份量。更多的人其实和大竹英雄先生一样,把李小强的成长,看成是日本先进理论“改造”他的功劳呢。

比如刚才,李小强把秀策的棋风评价为“正确无比”。作为一名真心喜欢围棋的日本人,作为一名以日本围棋为骄傲的围棋专业人士,山田记者当然会感到自豪。

不管怎么说,李小强毕竟是围棋界的超级新星。他的围棋水平虽然还不是最顶尖的,但是他的成长速度,那绝对称得上是“现象级”。更何况,他现在刚刚成为中国围棋界的“名人”。因此在山田记者看来,按照李小强的身份,还是配得上自己鞠这个躬的。

看到山田记者真心实意的跟自己行了一个礼。李小强又有点不好意思争辩下去了。因为纠缠下去的话,反而显得自己是小家子气。

到了这个时候,整个“自战解说”工作也进行得差不多了。不过既然说到秀策的话题,山田记者显得兴致勃勃。他开始述说日本围棋的“光荣历史”。一个个围棋历史上的明星,从他的口中娓娓道来:

“哈哈哈,秀策前辈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他可是棋圣级别的棋手啊。对了,李桑是怎么看待秀荣前辈的?在我们日本,可是有“秀策黑棋,秀荣白棋”的说法。秀策前辈是棋圣,而秀荣前辈呢,他被称为“名人中的名人”,你可以想象他有多么的厉害。在现代的超级棋手中,也有很多人是非常推崇秀荣前辈的,例如藤泽秀行先生。。。”

“。。。对了,我好像听张先生说过,李桑非常欣赏道策前辈。啧啧,所谓玄妙道策,刚腕丈和。这都是围棋历史中划时代的大人物啊。。。”

出于礼貌,三位中国人也陪着一位日本人在那滔滔不绝。好在山田记者根本不担心冷场。由于日本人将自己的围棋历史整理得很好。并一直不遗余力的向外推广。别说这4个人都算是“业内人士”了。就算一位资深的中国棋迷,对日本围棋界的这些历史名人。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可以不夸张的说,从这个年代一直到未来,有很大一部分棋迷,他们对日本的围棋历史,绝对比中国的围棋历史熟悉。

说实话,这样一种情况,让李小强感到有点悲哀。李小强一直认为,在这方面,中国的围棋界,是要付很大责任的。不仅职业围棋界有责任,围棋宣传媒体方面。也有责任。

例如后世的某一期“围棋天地”。做了一个“无胜负”的专题。下过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中的“无胜负”,其实是非常难出现的。这样的棋大多和“三劫循环”“四劫循环”等等特殊的棋形有关。因此历史中记录下来的“无胜负”棋局并不多。作为一本专业围棋媒体,做一做这种资料归纳性的专题,也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意。

不过李小强看过这个专题后,却有种说不出的难过。要说人家这个专题做得也很详细。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的“无胜负”之局。例如开篇第1局,就是著名的“本能寺三劫之变”。无论是日本的“无胜负”还是韩国的“无胜负”,在这个专题中基本都没有遗漏。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资料性的东西。中国现代对局没有遗漏,却把中国古棋这一部分遗漏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是中国古棋中没有出现“无胜负“吗?这当然不是。例如在1822年左右,中国棋手僧贯如就下出了一盘四劫循环。那个棋谱,是流传下来了的。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不过很可惜,作为一本专业的围棋杂志,居然把这样一局遗漏了。

当然,因为这一局毕竟没有什么影响力,僧贯如的名气毕竟不大。但是另外一局也被遗漏,那就很能说明问题。

另外一局来自中国古谱“眉山墅隐”。对局双方分别是盛大有和周东侯。要说这两位也算是“国手”级别的吧?他们的名气也足够大。他们在这盘对局中,就下出了一个“三劫循环”。更有趣的是,这盘棋虽然出现的“三劫循环”,可最终还是分出了胜负。根据记载,当出现“三劫循环”后,经过对局双方商议,决定将那个地方作为“双活”处理,并且双方继续走下去。直到分出胜负。

说实话,这样一张棋谱很有意思。不仅对局者名气够大。就是他们对“三劫循环”的处理方式,对于研究围棋规则的演变,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可惜就这样的一局棋。同样被这个专题忽视了。

这是一个很微小的问题。但这样一个小问题,让人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对中古棋的漠视,是对围棋这个职业的不尊重!李小强甚至认为,如果中国围棋一直这样的话,就算后世拿再多的世界冠军,那又有什么用呢?后世棋迷能记住的,依然会是道策和秀策他们。

李小强这辈子选择围棋,其实就有一个很大的心愿。希望围棋界能够系统的整理中国古棋。最好能够像日本围棋那样,给古代的那些国手,给出一个系统和客观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一个工作,甚至比击败李石佛还更难。因为要击败李石佛的话,那只是一个人的事。而这样一个工作呢?那是整个围棋界的事。

“历代传谱,歧轨不伦。圣朝以来,名流辈出,卓越前贤。如周东侯之新颖,周懒予之绵密,汪汉年之超轶,黄龙士之幽远。其以醇正胜者徐星友,清敏胜者娄子恩,细静胜者吴来仪,夺巧胜者梁魏今,至程兰如又以浑厚胜,而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棋手大多只是在“乱战”。在施襄夏前辈的这段话中,就说出了很多清代棋手的棋风特点。原来在人家施棋圣的眼中。这些国手的棋风是如此的风格迥异,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啊。

可以这样东西,我们现代的普通棋迷知道吗?

“有谁能够告诉我:周东侯是怎么个“新颖”法,而汪汉年,又是怎么个“超轶”法呢?这样一些东西,是我一个人去摸索,还是找人和我一起去探寻呢。。。”

在这一刻,李小强默默思索。

272。第272章 “缓手”是会传染的

申城,某围棋比赛的赛场。李小强和众多棋界人士一起,他们在关注着一场比赛。

由于有好几个国内赛事都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因此申城棋坛显得非常热闹。现在大家关注的,就是杨似海三段和常韧圣二段的比赛。

从这个比赛的规格和档次来说,这场比赛当然比不了前几天“名人战”的决战。但这场比赛依然引起了比较大的关注。因为从其他角度来看待这场比赛的话,还是能找出很多看点的。

首先这是一场决赛,更是一个全国性比赛的决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个人赛”都是国内最高等级的赛事。也就是说,只有拿到这个比赛的头名。才被认为是货真价实的“全国冠军”。这场比赛的性质也是类似,谁赢下这场比赛,谁就是国内的“青年冠军”。

第2个看点:本场比赛,有点“地方队”对抗“国家队”的意味。在这样一个年代,“地方队”和“国家队”之间的差距之大不可想象。由于比赛的机会太少,就那么一点有限的比赛资源,往往也要向国家队倾斜。这样一来,地方棋手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杨三段今年是17岁,而常韧圣是12岁。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这应该是一场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