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a道德经释义(城虚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a道德经释义(城虚子)-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太平盛世。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国大民广才是大同之世。但是,历史上的国大民广都是封建割据的产物,如罗马大帝国、阿拉伯大帝国、沙俄大帝国等。然而,这些大帝国没有一个是稳固的。这是因为人们皆以功利主义为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欲居天下为己有。因此,国家总是跳不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圈子,天下人民也总是摆脱不掉战争带来的灾难。所以,一味地求多求大,人类的大同世界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只有求“小”、求“寡”,才是人类的金光大道。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什佰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重死:重视生命,畏惧死亡。远徙:向远方迁移、迁居;到远方观光旅游。陈:通“阵”,对阵作战。结绳:内结基因之绳,指通过破译基因密码来获取抗衡大自然的智慧。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不去使用,使人民重视生命而不向远方旅游、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无所使用;虽然有铠甲兵器,却不用来对阵作战。使人们回复到通过内求来获取人生智慧的观念上来。 
  这充分说明流行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也就是说,人们由单纯地“向外求”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向内求”为主的道德观念。因为只有向内求才能获得人生所需要的大智大慧、精神享受的最佳境界以及身体的健康长寿。有了这一最佳境界,人们就不会再执着于追求外在的声色和名利了。那时,人们需要的是征服自我而不是别人。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甘”、“美”、“安”、“乐”是意动词,即“以‘‘‘为甘”、“以‘‘‘为美”、“以‘‘‘为安”、“以‘‘‘为乐”,体现的是得道者的幸福观而不是现代人的幸福观。 
  人民拥有自以为最甜美的食品,最美观的服装,最安适的居所,最欢乐的社会风俗。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体现的是富足的物质生活;“乐其俗”,则体现了完美的社会风俗及文化生活。人们既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充实、欢乐、祥和的现实世界,这就是“小国寡民”社会生活的实质内容。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望见,鸡犬之声可以互相听见,但是,国与国之间的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说明本国所产的物质财富完全可以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不须跨国贸易。人们各安本国,各享天产,日作夜息,丰衣足食;人们各修其内,各悦道境,无须出国观光旅游。不求它国财富,不慕它国秀丽山川,有各自欢乐的社会风俗,自然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并非说明国家小的如同一个自然村,四周都可以望见,周边国家的鸡犬之声都可以听见,这里强调的只是“邻国”。 
  另外,“老死”二字说明,人们一心修道,以朴治身,没有劳苦愁烦,不受疾病折磨,自然身体健康长寿,直至自然老化死去。当今世界,有多少人没有遭受疾病的折磨,又有多少人不是在痛苦的呻吟中死去而是自然老化的呢?“小国寡民”社会,充分注重并体现了人生追求的生命的质和量。   
  “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归结,正如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归结、世界末日是宗教哲学思想的归结一样。“小国寡民”不是“世外桃园”,也不是“乌托邦”,而是人们向往不已并完全可以实现的大同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共同不足就是缺乏“不言之教”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符合老子的天道思想,也是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但是,脱离了“不言之教”而奢望共产主义也只能是幻想。宗教哲学来源于直觉思维,但是教主们还没有彻悟大道,所以,他们既不能科学地解释道境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也不能教人们以科学的方式进入这一境界,而是把于道境中的一切所见所闻归结到上帝身上,并以世界末日论规劝人们把一切交托给神,以求来世进入天堂,这正是唯心主义的悲哀。随着“不言之教”在整个世界的推广,宗教的生存地盘必将消失。那时,事实将证明世界末日论是荒谬的。 
  小国寡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也必将有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小国寡民社会也不是永恒的,物极必反,人类将会从一个极端(外求)走向另一个极端(内求)。内求的结果必然导致物质文明的衰退和人口的逐渐减少,小国寡民社会将会慢慢地演化为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母系氏族社会还是以内求观念为主导的社会,在这一社会里,妇女在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家庭事务中比男子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自然会形成以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标志着外求观念的形成,其发展方向就是奴隶社会。人类社会由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朴治社会——小国寡民社会,再到氏族社会。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周行而不殆”吧。基于这种观点,今人所说的原始社会看来并不一定原始。如果这一逻辑成立的话,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史前文明”也就容易理解了。                    
七十二章 总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是凭据、根据的意思。美:修饰、美化。 
  老子言道论德是“言有宗,事有君”的,是对治身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并非抽象的凭空而谈。因此,他所构建的道德这一哲学大厦,虽然仅有五千余言,而且历经两千多年,不但没有为历史所尘封,反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重视,就是印正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一哲言,即有根有据的言论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但它揭示的是真理;主观、唯心的言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绝对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老子的《道德经》文笔简洁、朴实,章节之间,乍看起来杂乱无序,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有着高度完整的哲学体系,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体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可以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哲理诗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表明了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通过自身实践证悟大道的人。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彻悟大道的人不诡辩,诡辩的人没有彻悟大道。真知来源于自我的实修实证,只凭主观愿望、主观想象来辩论是是非非,是不科学的。自《道德经》问世以来,内修家视为灵文至宝,称为《道德真经》,并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奉为道家鼻祖。另有文人墨客则总是不停地辩论其是是非非,有消极避世、保守倒退说,有南面之术说,有主观、唯心、片面说,有神秘主义说,等等,持这些观点的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善者。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表明了老子的实践见证真理的辩证法思想。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博:知识多而杂,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 
  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不博学于外,博学于外的人不会有真知灼见。知者,求知于大道,获取真知,是“观妙”和“观徼”相结合。博者,只执着于研究书本,获取的只是现象世界的知识。探求真理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人,永远打不开真理的大门。据说,当年“文通万国,学超三教”的胡适博士,在攻读《道藏》时,被道德家的隐语秘诀拒之门外,从而判定道家书“多是半通不通的鬼话”。这也正是印证了“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一哲言。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体现了老子的微观认识论。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积:积累财富。既:竭尽。 
  圣人不刻意积累财富,一心为众人着想,自己反而愈富有;竭尽全力地奉献于人们大众,自己反而得到的越多。这就如同众多的历史伟人,他们并没有为了金钱和名声而活着,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福利和荣誉。 
  这一节,老子用辩证的观点,为世人指明了经营之道和处世之道。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思想。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自然规律是利万物而不害万物。圣人效法自然,乐于奉献而不索取。 
  这是老子效法自然的思想。表明了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章是对《道德经》的概括和总结,昭示了老子彻底的自然主义思想、科学的辩证法和微观认识论。并号召人们走集体主义道路,遵自然之道,行圣人之道。                     
附录:《道德经》通行八十一章本 
  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甫居。夫唯甫居,是以不去。   
  三 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 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 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 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   
  八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 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十 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 一 章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眼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 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 三 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 四 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 五 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 六 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 七 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 八 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十 九 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二 十 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