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特强,戏院生意着实红火。 
原来,先生写的对联是: 
不管他南腔北调, 
随便你东进西出。 

●一姓姜的男子和一姓陈的女子准备结婚(都是二婚),请人写对联。写对联的 
人说,写是写,但我写了,就怕你们生气。二人正处于重渡爱河的喜悦中,都说: 
没事,你只管写,什么都行。得到承诺,写对联的人挥笔就写下了: 
一碗姜水,去风去湿; 
两块陈皮,消疼消肿。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 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是:二四七三 
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 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 
下联少  “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 2 )死 
 (4 )妻(7)散(3)”。 

                                                                                   66 

… 页面 67…

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 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 

●巧妙的数字对联 
其一,“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 
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 
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这是明世庙斋醮对联,是袁炜所撰(见明·沈 
德符《万历野获编》)。世庙斋醮对联又一本云:“揲灵蓍之草以成文,天数五, 
地数五,五五二十五数,数生于道,道合元始天尊,尊无二上;截嶰竹之筒以协 
律,阳声六,阴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帝统万年。” 
此联词句与前联大同小异,据传是夏言手笔。 

●数字联取胜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他屡 
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 
打点行装,赴京城再次应举。路途遥远,秀才虽然日夜兼程赶路,可当他到达京 
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主考官 
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联。秀才听后,暗想,我就把自己 
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以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便脱口说道: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 
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暗暗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一联。 
秀才想把这些年自己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 
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这一年解元的桂冠, 
就这样被这位穷秀才夺走了。 

乾隆联识冯诚修 
     上个故事讲到乾隆跟刘墉在保定府“仁和诗社”斗联,乾隆见社主既文雅又 
懂礼节,不免喜欢上了他,便坐在一边攀谈起来。乾隆问:“社主尊姓大名,贵 
乡何处?”社主回答说:“晚生冯诚修,浙江人氏。”乾隆又问:“不知因何至此 
直隶保定开此诗社?”冯诚修说:“说起来惭愧,晚生进京赴试,名落孙山,无 
脸回乡,家父好友陈宏谋为我租此读书之所,让我三年后再进京赴试。”刘墉问: 
 “可是那文华殿大学士陈宏谋吗?”冯诚修说:“正是家叔!”乾隆又问:“为何 
开此诗社?”冯说:“今日端阳佳节,陈叔之子邀我办社三日,以诗会友,访个 
鸿才博学的朋友,不想今日幸遇二位师伯,还望赐教。”听其言,观其行,乾隆 
越发喜爱上这位年轻人了,便说:“我也有一联,不知可愿对否?”冯诚修说: 
 “晚生焉敢班门弄斧,只恐对得不工,还望二位师伯指教。”乾隆遂提笔写了上 
联: 
    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 
    冯诚修接过一看,略加思索,一挥而就: 

                                                                                  67 

… 页面 68…

    龙王夜宴月烛星灯山味海酒地为盘。 
    乾隆看了,不由喜上眉梢,极口称赞:奇才,奇才!”冯诚修说:“见笑,见 
笑。”乾隆心想:他乃文华殿大学士陈宏谋的贤侄,又出身仕宦之有,便对刘墉 
说:“刘爱卿,我看此人文才出众,作个礼部侍郎也不为过……”刘墉一听,连 
忙截住话头说:“高爷,此处诗社……”乾隆正在兴头上,哪听得出刘墉话中之 
隐,接着说:“他乃文华殿大学士陈宏谋的侄儿,我看就作为你的门生吧!” 
    冯诚修一听,才知道这位高天赐乃是当今皇上,刘翁乃是那宰相刘墉,连忙 
离座跪地而拜:“小民不知万岁驾到,望乞恕罪。”乾隆如梦方醒,才知道自己一 
时高兴说走了嘴,只好就阶下坡说:“三年后殿试时,朕再亲笔点你头名状元如 
何?” 
    冯诚修说:“谢万岁!但愿三年后殿试之时,万岁以才取士为好!” 
    三年之后,冯诚修得中殿试第一名,乾隆真的点了他个头名状元,并让他在 
礼部作了侍郎。 

观音点化苏东坡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 
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 
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评头论足发一通议论。这样 
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特地送给他一张“学 
无止境”的条幅。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就把条幅 
丢在书房角落里。 
    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读遍天下书; 
    识尽人间字。 
    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贴出后,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有的却连连摇头, 
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不知怎的,这事惊动了仙界。一天,观音大士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来 
找苏轼了。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 
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 
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 
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观音 
在一旁连声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 
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他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观音笑笑说:“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快念 
啊!” 

                                                                                   68 

… 页面 69…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观音忙上前阻止道:“慢! 
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边说边把对联改成: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谆谆告诫。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回转头正要拜谢那老太婆,谁知早已无影无踪。这时 
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在点化自己哩! 
    苏轼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从此,他谦恭 
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李自成联惊知府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陕西米脂县李继寨人。那时朝廷无道,官绅横征 
暴敛,弄得百姓民不聊生。李自成一家更是穷得丁当响,经常挨饿受冻,饱尝人 
间疾苦。 
    李自成的父亲是个明白人,宁肯一家人吃糠咽菜,也要儿子读书识字,成为 
一个有用的人。 
    这一年,村里关帝庙来了个秀才坐馆收徒,他爹就叫儿子上学去了。穷人家 
的孩子肯吃苦,李自成上学比谁都用心,天资又聪明,所以学业日进。老秀才十 
分喜欢,教得很尽心。没多久,他便学会了对对子,不仅合辙押韵,对仗工整, 
而且对出句来非同一般,使人瞠目结舌。 
    有一天,老秀才出了一个上联: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 
    李自成略一思索,对了句: 
    天昏地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老秀才听了,异常兴奋,逢人就夸李自成是他教出来的好学生,日后必然有 
所作为,前途无量。 
    当地知府冯驯,是个颇有才华的人,本是官宦后代,年轻轻的就升任知府。 
那日他下乡办案,中途遇雨,避雨来到关帝庙。见是个学堂,就走了进去。言谈 
之间,听老秀才夸奖李自成,便想当场考他一番。他唤来李自成,装腔作势,傲 
慢地以自己为题,出了一句上联: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李自成一听,不假思索地对道: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之宰。 
    冯驯闻句,不由大吃一惊,但他不甘心,继续出题道: 
    龙门三级浪; 
    李自成对道: 
    平地一声雷。 
    这时候,冯知府原先以“五马诸侯”自居的高傲气焰,顿时烟消云散,荡然 
无存,舌头伸出老半天,也没有缩回来。他对老秀才感慨地说:“此子才华过人, 
出语不凡。将来出山,我辈望尘莫及。” 

                                                                                  69 

… 页面 70…

凌濛初五十中举 
    传说凌濛初五十多岁才中举人,为了这点功名,还差点送了老命。 
    这一年冬天,凌濛初上京赶考,信心十足,可偏偏遇上个贪财的考官。凌濛 
初没有送礼,又一次名落孙山。 
    凌濛初又气又恨,要找考官说理。半路上下起了雪,凌濛初见路边有个破草 
帽,就戴在头上挡雪。来到考官府,见门上贴着“爱才如子,执法如山”的对联, 
凌濛初顿时火冒三丈,上去“刷刷”添了几字,变成了: 
    爱才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这一下可惹祸了,几个家丁蹬蹬蹬跑出来,如狼似虎,把凌濛初押上了厅堂。 
    考官一看考生凌濛初头戴破草帽,气势汹汹地说:“我看你,头戴夏,脚穿冬, 
肚里哪有春秋?” 
    凌濛初两眼喷火,道:“我看你,面朝南,背朝北,心中光想东西!” 
    考官恼羞成怒,一张状子送到了刑部。刑部尚书一看状子,嘿嘿一笑,说: 
 “木匠做枷枷木匠,斩!” 
    凌濛初早就呼说刑部尚书原先是个翰林,就叹了口气回道:“翰林监斩斩翰林, 
绝!” 
    刑部尚书一惊:这人出口不凡,定有隐情!就慌忙说:“慢!”把凌濛初重新 
审了一遍,立刻真相大白。刑部尚书马上给宰相呈文,要求赦免凌濛初。宰相也 
是晟舍人,早听说家乡有个叫凌濛初的才子,一看呈文,就连忙召见。他见凌濛 
初须发皆白,同情地说: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凌濛初悲愤地回道: 
    二人为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宰相一听,唷,真是个才子呢!这对子含蓄地说出了科场的舞弊。于是就朱 
笔一挥,在刑部的呈文上批了个“准”字;并向考官推荐凌濛初为举人。考官见 
宰相推荐,不敢怠慢,但又不甘心,就说:“再出个上联让凌濛初对对,如真有 
奇才,就送他个举人。” 
    考官领着凌濛初来到一座孤山的小庙里。庙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个执刀跨马 
的泥塑将军。考官冷冷一笑,出了上联: 
    孤山独庙,一将军单刀匹马; 
    凌濛初淡淡一笑,向庙外一看,见河上有两个渔翁在钓鱼,眼睛一亮,从容 
地对道: 
    隔河对岸,两渔翁双竿垂钓。 
    考官无奈,只好点凌濛初为举人。 

周秉成以联服众 
     周秉成十岁考中秀才,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很快,他的名声便传开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肥。”羡慕的人固然不少,妒忌的人却更多。一次, 
外乡戏班子来演戏,差一副戏台联。村里几位“才子”互相推诿道:“周秀才妙 
笔生花,还是请他来写吧。” 
    恰巧,这一天周秉成与邻村一秀才发生口角,心烦意乱,加之在场的人多, 

                                                                                  70 

… 页面 71…

乱哄哄的。周秉成心不在焉,提起笔来,竟一连写下三个“乱”字。围观众人暗 
暗吃惊,以为这下糟了。有些心术不正的文人却暗暗高兴,等着看他的笑话。周 
秉成一时也发了慌,又写出一个“乱”字来,可这四个“乱”字,如何连缀成文? 
周秉成猛然一惊,又很快镇定下来,稍加思索,然后挥笔疾书,一会儿就写就一 
副绝妙的戏台联: 
    乱乱乱,乱不出纲常伦理; 
    演演演,演的是古今忠奸。 
    围观者齐声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