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道德经注解(震阳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道德经注解(震阳子)-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今无几也?于是笑其言大而夸,行伪而僻。噫!斯道只可为知己道,难与浅见寡闻者矣。副蜉蝣不知晦暮,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知江海,又何怪其笑耶?不笑不足以为道之至平而至常,至神而至奇,神奇即在平常中也。况道本无声色,何有所言?其有所言,亦因后之修士,无由循途而进,历阶而升。故不得不权建虚词,假立名号以引之。人果知虚无为道,自然为功,尤须自阴而阳,由下而上,昧为明本,退为进基。虽明也而若昧,庶隐之深而明之至焉。虽进也而若退,庶却之愈速而进之弥远矣。道原远近皆具,我虽与道大适,亦若于己无增,于人无减,夷若类焉。道本大小兼赅,我虽与德为一,亦若无而不有,虚而不盈,德若谷焉。时而大显于世也。啧啧称道不绝人口,我若无益于己,反多抱愧。故曰:“大白若辱。”时而德充于内也,处处施为不穷于用,亦若有缺于中,益形支绌,故曰:“广德若不足。”即其修德立身,建诸天地而不悖,我若自安偷薄,绝无扼拔之心。故曰:“建德若偷”。或已至诚尽性,质诸鬼神而无疑,我若常变可渝,毫无坚固之力,故曰:“质真若渝”。如此存养心性惕厉神明,虽有谗言无间可入,纵多乱德,何隙可乘?世有修道明德而遭侮辱者,其亦返现内省。果如此藏踪敛迹,卑微自下,怍辱为怀,德广而不居。德建而弗信,亦若忠直难言,俦张为幻术耶?吾知其未有此也。纵或数有前定;劫莫能逃;天之所危;人当顺受。安于命而听诸天。适宜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我于此益信焉。且道无方所;形状;声臭可言;彼世之廉隅自饬者;规规自守;不能圆转自如。我则大方无方;浑然一团不落边际;又何模棱之有?凡物之易就者无美观;急成者非大器;我能循循善造;弗期近效不计浅功;久于其道自可大成;又何欠于己乎?要之道本希言自然;恍惚为状,我能虚极静笃,则无音而大音出矣,无象而大象形矣。施之四海皆准,传之万世不穷,岂仅推重于一时。而不能秧徽于万代耶?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斁。”道之建施,实有如此神妙者,其间孰是为之?孰是与之?亦曰:“夫唯道善贷且成”而已。此言抱道人间,用无不足,给我按物而不匮,周沙界而有余,且使化功大成,真上士也。太上为世之不自韬光养晦,立德修身者,言彼稍有所得,便矜高自诩。五蕴未空,六尘不净,犹屋盖草茅,火有所借而燃,若只修诸己不求诸人,浑浑乎一归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纵有外侮,犹举火焚空,终当自息,如此修己真修己也。果其如此,故人与己两相安无事之天,否则于道无得,必招尤也。孔子曰:“无为而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其见恶于人也”宜矣。修道者如此可以免务外之思,亦可无外侮之患焉。 
  震阳云:总结这一章的含义:太上先讲上士中士下士闻道的态度不一样,又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既是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看,说相反而相成,是道与德之规律的体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矣。 
  这一章与上一章密切相关,不外乎教修真之士,效法天地,大道之自然,包罗万象,大量玄玄,含宏广大。树立上士之志,勤而修道,把凡心返成道心,涵养太和真气,多做德行。就是做多么大的德,也不以为有德,应以韬光晦迹,大智若愚态度处之。 
  震阳赋云:上士闻道勤行道,中士闻道若存亡。 
       下士闻道不知道,闻之大笑是愚人。 
    又云:神奇怪异人惊叹,中庸平常唯道尊。 
       孔门得之唯颜子,终日若愚乐安贫。                    
第四十二章 道化 
  太上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字解' 负是背负,损是减失。益是增益,冲是下垂的样子。父是主。 
  '章解' 道生的虚无一气,一气判为二,生的阴阳。阴阳会合生的三才,三才生万物。万物皆是背着阴而抱着阳。阴阳收敛于下,以生太和之气。凡事皆以下为上。人所厌恶的独有孤,寡,不毂,是最下的。这王公贵人反以自称。所以这物或者损他反倒有益。或者增益他反倒有损。是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古人所以教人的,我也拿这话教人。那么强梁的必不得正命而死,我要以这大道理为教人的主宰。 
  '演说' 江圣云:佛经上说:“无明震动,忽有山河大地”。原来天地人物皆是大道妄情生的。人乘大道妄情而生,所以气就易于飞扬,性就易于好高务强。然飞扬气就散,高强性就伤。所以圣人之教,使飞扬的收敛回来,高强的处于谦下,才能以返还先天呢! 
  黄真人云:道家始终修炼,唯以虚无为宗。元始天王道号虚无自然,即是此意。由虚而实是为真实,由无而有是为妙有。倘不虚不无,非但七情六欲窒塞真灵本体,无以应万事,化阳神,即观空了照,有一点强忍意气持之,亦是以心治心。直将本来面目遮蔽无存。总之虚无者道之体,冲和者道之用,人能如是,道庶几矣。太上曰“道生一”。道有何哉?虚而已矣。然至虚之中,一气萌动,天地生焉。故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极之先,混混沌沌,只是一虚,及动化为阳,静化为阴,即易太极,是生二仪。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也。其在人身,即微茫之中,一觉而动,乾坤合闭气机往来。静而凝聚者为阴为精,动而流行者为阳为气。若无真意主之,则阴阳散乱,无由生人而成道。可见阴阳二气之间,其赖元神真意主持其际,此所谓二生三也。由是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气化流行主宰如故,而万物生生不穷矣。所谓三生万物也。或曰:“天一生水,金生水也。地二生火,木生火也。天三生木,水生木也。地四生金,土生金也。”以五行所生,解太上一二三万物生生之义,总属牵强,不若“道”为无极,一为太极,二为阴阳。天一地二合而成三,斯为明确之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明道元始虚无,一气化生阴阳,万物之生即阴阳为之生。冲者中也,阴阳若无冲气,则中无住而神不宁。物之生也,犹且不能,况修道乎?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可见精气神三者俱足,斯阴阳合太极而不分。假使阴阳虽具,太极无存,则造化失权,万物之生机尽灭。大凡修道炼丹,虽离不得真阴真阳,若无太和元气,则丹无由结,道亦难成。盖道原太和一气所结而成也,生人生仙只是一理,所争在顺逆间耳。唯以元气为体,阴阳为用,斯金丹之道于是得矣。试观王公大人,位至高也,分至贵也,而自称曰孤曰寡曰不毂,其意何在?盖高者易危,满者易倾,电光之下迅雷乘之。唯高不恃其高,贵不矜其贵,而以谦下柔和之心处之,斯可长保其富贵,而身家不致危殆。所以孤寡不毂,凡人所恶而王公反以之自称也。然则道为天地至宝,修之者不可失谦柔之意也。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从无有易之者。”谦乃地山谦卦,益乃风雷益卦,是数理之卦名,谦者,有德而不居之意。止乎内而顺乎外,谦之尽善,乃君子之所处,谦则受益,满则招损。风雷益,两相助益,损下为损,损上为益。此言民贫则上无所济。国以民为本,所以损上民受益也。第七十五章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穷极思乱,是以难治。这是谦受益。损不始于损,必先益而后损。可见富贵贫贱穷通得丧,屈极则伸,伸极则屈。此天道循环自然之运,虽天地莫能逃。何况乎人?噫!人道如斯,大道奚异!修士欲得一阳来复,必先万缘俱寂,纯是和平之气,绝无燥切之心。如此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则群阴凝闭之中,始有真阳发生,为吾身之益非鲜,倘或自恃其才,自多其智,心不虚而志满,未有不为识神误事,邪火焚身者。欲益而反损,天下事大抵如斯,岂独修道乎哉?至于一切事宜,无非幻景不足介意,而人犹以为后起者教。须知金丹大道所为在一时,所关在万世,岂可不以为法耶?太上所以云:“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所教唯何?至柔已耳。若不用柔而用刚,必如世上强梁之徒横行劫夺,终无一人不罹法网而得以善终。是知横豪者死之机,柔弱者生之路。此诚修道要术,吾之教人所以柔弱为先也,修士其可忽乎?《悟真》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自是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此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谓。修行人打坐之初,必先寂灭情缘,扫除杂妄,至虚至静,不异痴愚,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此鸿蒙未判之气象,所谓道也,忽焉一觉而动,杳冥冲醒,我于此一动之后,只觉万象咸空,一灵独运,抱元守一。或云真意,或云正念,或云如来正等正觉。此时只一心无两念,观其阳生药产。果能氤氲蓬勃,即用前行二候法,采取回宫一候,归炉封固一候。是即一动为阳,阳主升。一静为阴,阴主降。再看气机壮否,若已大壮,始行河车运转。四候采取烹煎,饵而服之,立乾已汞。此即采阳配阴,皆由一而生者也。至于一呼一吸一开一合,无不自一气而分为二气。然心精肾阳无不赖真意,为之采取烹炼,交媾调和。此即阴阳二气和真意为三体,皆自然而然无安排无凑合也。而要必本于谦和退让,稍有自矜自强之心。小则倾丹,大则殒命。故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学者须知未得丹时,以虚静之心待之,即得丹后,以柔和之意养之。慎勿多思多虑,自大自强可也。此为要诀中之要诀,学者知之否?否则满腔杂妄,道将何存?如此而炼是瞎炼也。一片刚强,即得即丧,如此而修是盲修也。经云:“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如小火煮空铛”也。似此无药无丹,遽行采炼运转,不反归咎于大道非真,金丹之难信。斯其人殆不知道之为道,至虚至糅,唯以虚静存心,和柔养气,斯道乃未有不成也。此言道家修炼,却病延年,成仙做圣,不外精气神三宝而已。然精非交感之精,所谓元始真如,一灵炯炯,前云惚兮恍,其中有象者是。是由虚而生,虚即道,道生一即虚生精,精生性也。气非呼吸之气,所谓先天至精,一气氤氲,前云恍兮惚,其中有物者是。是由一而生,一即精,一生二即精生气,气即命也。神非思虑之神,所谓灵光独耀,惺惺不昧。前云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自二而化,二即气,二生三即气化神,神即元神真意也。要皆太和一气之所化也。唯以柔和养之,斯得之耳。若著一躁心生一暴气,皆不同类,去道远矣。去道即远,保身犹难。安望成仙,所以有强梁之戒也。太上以忍辱慈悲为教,故其言如此。孔子系易尝于谦卦,受益示训,其即此意也。 
   震阳吟云:天地之先混鸿蒙,祖气氤氲酝酿成。 
        太极开肇阴阳分,阴阳动静万化生。 
     又云:道本虚无谷神盈,落人后天假立名。 
        果能复本还原理,便是金仙朝上清。                    
第四十三章 偏用 
  太上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字解' 驰骋是驱使的意思。 
   '章解' 天下至柔的,能以驱使天下至坚硬的。一无所有的,能以入到无有间隔的里头。因此知道无为的有益。不用说话的教化,无为的利益,天下少有能赶上的。 
   '演说' 江圣云:天下至坚的皆有破,至有的皆有坏。且坚的必重,不能运动一切。有的必实,不能容受一切。唯至柔的不但能运动一切,并能无物不克。至无的不但能容受一切,并能无处不在。可见柔弱虚无的利益甚大,人也就学着柔弱虚无就是了。  
  黄真人云:道者何?鸿蒙一气而已。天地未开以前,此气在于太空中,天地既劈而后,此气寓于天壤。是气固先天地而常存,后天地而不灭也。天地既得此气,天地即道,道即天地。言天地而道在其中。唯天地能抱此气,故运转无穷,万年不蔽。此气流行不息,群类资生。即此气原相通也。圣人效法天地,其减于中者,即所以行于外。内外虽异,气无不同。其尽乎己者,即所以成乎人。人已虽殊,气无不一。究何状哉?空而已矣。空无不通,一物通而物物皆通。空无不明,而物物俱明。孔子曰:“为政如被辰,居其所,而众星自拱。”孟子云:“君子过化存神,上下于天地同流”。是诚有不待转念移时,而自能如此。一气潜孚,一理贯注。故曰:“天下之大,自我而安,人物之繁,自我而育。古今之遥,自我而通。”圣道之宏,真不可及也。以是思之,宇宙何极,道能包之,抑何大乎?金玉至坚,道能贯之,不亦刚乎?然闻道之诗曰:“维天之命,与穆不已。”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是柔莫柔于此矣。倘若天地无此气,则块然而无用,人物无此气,冥顽而不灵。有之则生,无之则没。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以无气则无物也。大而三千世界,小而尘埃毫发,无不包含个中。不唯至柔抑且无有,非孔子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体物不可遗。”者欤?夫何相间之有?顾物至于极柔,则无用矣,唯道之至柔,乃能撑持天下之至坚。物至于无有,又何为哉?唯道之无有,乃能主宰天下之万有。此不过浑然一气,周流不滞焉耳! 
  太上曰:“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焉。”且夫天地无为而自化,圣人无为而自治,究无一民一物不被其泽,非由此气之弥纶而磅礴也?其在人身浩气流行,不必搬运,自然灌溉周身,充周毛发。其获益良非浅矣。至于教之一事,古人以身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