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家族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信,但许崇智说该信早已遗失,仍然拒绝。
  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及其后不久,蒋介石相继被选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
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掌握了党政军大权。许崇智原以为蒋介石会有一点报恩之举,
给自己安排一个军政要职的。没料到蒋介石早把这位“二哥”置诸脑后,什么表示
也没有。许崇智失望之余,满腹怨恨,一再扬言要揭蒋介石“逼宫”的老底。为防
不测,许崇智把蒋介石的那封信摄影复印,分地保管。蒋介石也明白,自己的亲笔
信落在许的手里终究是个祸根。后在戴季陶、吴稚晖、居正等人的劝说下,蒋介石
于许崇智出国考察之际送上旅费30万元,由此达成默契,不再声张。
  以后,在蒋介石主持的国民党第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许崇智均名列中
央监察委员,也曾被任命为中央监察院副院长,但都只是虚名虚职,并无实权。
  抗日战争中,日军曾多次劝许崇智出任汪伪南京政府的要职,但许坚决不从,
拍案大喊:“杀我的头也不当汉奸!”表现了一个中国军人的气节。
  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曾聘许为“总统府资政”,许不愿去台,一直寓居香港。
1965年1月25日,许崇智因病在香港去世。远在台湾的“三弟”蒋介石只发了一个唁
电,再没有别的表示了。
  杨虎,字啸天,生于1889年,祖籍安徽宁国。早年毕业于江南将非学校,后追
随陈其美奔走革命。杨虎与蒋介石结拜成兄弟的时间尚未见到准确的记载,如果按
照他们交往的疏密程度来推断,则上海讨袁时期最有可能。在此期间他们一同参加
了肇和舰起义等军事斗争,是陈其美手下的两员主要干将。
  1915年12月,陈其美在上海积极策划反对袁世凯统治的军事起义。蒋介石负责
起草了《淞沪起义军事计划书》,提出首要目标是夺取肇和、应瑞、通济3艘军舰,
然后夺取制造局、警察局、电话局等,控制整个上海。肇和等舰停泊在黄浦江与长
江汇合的吴湖口处,经过革命党人的运动,已有赞成起义的内应。陈其美与肇和舰
舰长黄鸣球、舰员陈可钧商定于12月中旬举事。不料,袁军已侦悉了陈其美等人的
策反工作,下令将肇和等舰调离上海。陈其美闻讯,仓促决定提前在12月5日发动起
义。
  这次起义由陈其美任湖沪司令长官,统率一切;杨虎为海军陆战队司令、孙祥
夫为副司令,黄鸣球为海军总司令,以肇和舰为海军总司令部。主要计划部署是:
一、杨虎率其部三十余名,由黄浦江乘小汽艇袭取肇和,占领后即炮击江南制造局;
二、孙祥夫率其部三十余名,由杨树浦乘小汽艇分别占领应瑞、通济二舰,策应肇
和;三、江南制造局由已联络好的武装及城内、闸北等所联络的军警,闻军舰炮声
同时响应;另外届时还将对警察局、电话局、工程总局等处同时发起进攻。按照部
署,12月5日午后,杨虎率战士三十多人,携带手枪炸弹、雇乘小汽艇袭取肇和舰。
舰上陈可  钧等立即响应,顺利地占领了肇和舰。当肇和舰向江南制造局开始发炮
时,守局的北洋军队挂出白旗示降。肇和用灯号联系各军舰,各军舰依次均回信号,
表示赞同,请勿攻击。杨虎等误以为占领应瑞、通济二舰的孙祥夫等也已获得成功,
其实孙祥夫所部的小汽艇因故被阻,未能完成预定计划。陈其美、蒋介石等在陆地
上的进攻也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而未能得手。当肇和舰被占领后,上海镇守使杨善
德、海军司令萨镇冰等,一面调军警在陆上堵击,一面以重金收买应瑞、通济二舰。
12月6日黎明,应瑞、通济二舰一同开炮攻击肇和舰。杨虎等在肇和舰仓促还炮,但
命中率极低,舰上火药库又中弹爆炸,战士死伤甚多,不能支持,杨虎及残部乘小
艇从浦东登岸逃脱,陈可钧及数十名受伤者被捕牺牲,整个起义终于失败。
  1916年4月,陈其美策动江阴独立,派蒋介石协助杨虎攻占了长江第二要塞江阴
炮台,于4月14日同杨虎发表《江阴独立宣言》。随后他们又攻下了吴江、盛泽,但
很快又在大队袁军的反攻下败退。
  上述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对袁世凯及其帮凶来说,却不失为沉重的打击,对
全国反袁反帝制的斗争,也是巨大的推动。杨虎也因其在军事斗争中的突出表现,
而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后来被任命为总统府的卫士队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
炮轰总统府,杨虎冒着枪林弹雨掩护孙中山冲出总统府,转移到军舰上,脱离了险
境。这可说是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中立了一大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此时杨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特务
处处长,他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在上海大肆捕人,甚至不经审讯就随捕随杀。那时
候,被他杀害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简直难以数计。另一个在上海主持所谓“清党”
的陈群,助纣为虐,与杨虎狼狈为奸。上海人民对这两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恨之骨,
称之为“虎狼成群”。
  为蒋介石充当屠夫的杨虎,官运井不怎么亨通。一年后,他被任命为国民政府
参军处参军。1937年淞沪会战前后,出任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十分自负,自以为多
年来有功于“党国”,应该与蒋介石平起平坐。甚至与蒋介石争名争利,纠缠不休。
此时的蒋介石已建立起独裁统治,身为“一国之尊”,岂能容得杨虎这般“不识时
务”的武夫与自己称兄道弟,更何况还想平起平坐?他一气之下居然撤了杨虎的兵
权,只给他一个无关紧要的监察委员了事,从此与这位把兄弟反目成仇了。
  对蒋介石的无情无义,杨虎一直耿耿于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杨虎为了报
复蒋介石,意欲联络民主党派和蒋介石抗衡。在解放战争时期,杨虎掩护过若干民
主人士,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例如: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和副主席罗隆基,当
年在上海虹桥疗养院被国民党军统特务软禁,就是在杨虎的营救下,才得以逃脱魔
掌的。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的:
  张澜、罗隆基因病在上海虹桥疗养院住了很长时间,在此期间被国民党军统特
务武装监视,不得越雷池一步。1949年4月南京解放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挥戈东下,
浩浩荡荡地逼近上海。国民党在溃逃前夕负隅顽抗。当时的上海警察局长毛森在上
海警备长官王新衡的授意下,密谋全面搜捕中共地下党及各民主党派,并拟将张澜、
罗隆基在虹桥疗养院就地处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杨虎命其旧部属阎锦文(当时
任上海警备第三大队副)设法营救张澜。
  国民党上海警备副司令周力行是杨虎的女婿,对于岳丈的吩咐凋力行当然言听
计从;阎锦文又是杨虎的学生,杨虎曾有恩于阎锦文,阎锦文焉能不报?更何况当
时的国民党江河日下,阎锦文也希望能为人民做些好事,以赎前罪,从而作为向共
产党立功晋见的良机,加以有周力行副司令做靠山,阎锦文行动起来自然应心得手。
于是,当杨虎将这一艰巨的营救任务交给阎锦文时,阎立即承诺,并说保证完成。
从此以后,阎锦文每天带领若干警备队员全副武装到虹桥疗养院作例行巡视。一进
大门,这一帮警备队员就横眉竖眼的,“找碴”,声色俱厉指桑骂槐,闹得鸡犬不
宁。可是他们一到张澜、罗隆基的病区,行为就有所收敛。尤其是阎锦文显得彬彬
有礼,并向张、罗二位先生问寒问暖;张澜、罗隆基深感诧异,未敢和他攀谈。又
过了几天,阎进一步向张、罗透露有营救他们二人之意,并将杨虎致张澜、罗隆基
的亲笔信及杨夫人田淑君在上海环龙路住所的电话号码向张、罗出示,张、罗至此
才深信不疑。
  在上海解放前夕,阎锦文一日两次向杨虎汇报营救张澜、罗隆基计划的执行情
况,杨虎则向阎锦文面受机宜。杨虎并推荐两名亲信潘云龙、庄儒伶到上海警
备大队充当队员,以协助阎锦文完成营求张、罗的任务,以便使张、罗尽快脱险。
  1949年5月中旬,时局越来越紧张,一些官员显得慌恐不安,上海市内一片混乱,
从远处已隐约传来解放军的炮声。而且这炮声日近一日,其声音也越来越大了。就
在这紧张的时刻,5月24日上午,阎锦文突然接到解押转移张、罗的命令。押解地址
就是上海警备司令部看守所。这显然是一个不祥之兆,一旦到了看守所,不是被杀
害,就是要转移到台湾,而营救的任务就更困难了,甚至很难实现营救任务,到那
时就是插翅也难飞了。于是,阎锦文立即驱车去找杨虎请示该怎么办,但杨虎此时
却不知到那里去了,根本找不到他,没办法,只好想办法和田淑君接通了电话,田
在电话里说:“要将计就计,迅速转移,今晚12时以前必须完成营救任务。”转移
地址仍为环龙路杨宅不变。
  人夜,阎锦文全副武装,亲自驾驶一辆军车,带领潘云龙、庄儒价等武装队员
来到虹桥疗养院,声称奉上级命令要移解张、罗,大夫护士那敢抗拒,眼看武装士
兵将张澜、罗隆基押上汽车,迅速离开疗养院,驶向黑夜。第二天,人民解放军攻
进上海,进入市区,张、罗二人来到杨虎住宅,在解放军保护之下安然脱险。
  杨虎掩护民主人士脱离蒋介石的虎口,算是为人民做了一点好事,因此,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时,他被请上观礼台,参加了开国大典。
  四十年代后期,杨虎确实做了若干有利于人民革命的事情,不论他的动机如何,
其客观效果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因此,解放以后,共产党将杨虎看成好朋友,像对
待其他起义将领一样对待他,执行既往不咎,宽大为怀的政策。并在北京前门外给
杨虎安排了一座比较宽敞的住所,每月发给他三百元生活费,汽车随要随到,使他
安度晚年,过着无忧无虑优哉游哉的生活。但是,杨虎对这种破格的优待仍不满足,
他还想当全国政协委员。有关方面考虑他民愤太大,劝他不要出头露面。因为如果
当了政协委员,就有可能见报,一旦见报,既给自己找麻烦,也给国家造成不良影
响。
  但杨虎不甘寂寞,也不听劝告,终日走街串巷,物色和自己气味相投的人。一
天,他在东单无意中发现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过师参谋长的许某,经过一阵寒暄
之后,得悉此人解放后流落江湖,靠测字,算命,看手相为生,可谓穷途潦倒。杨
虎以上峰自居,约其到家中细谈。许某便乘机在杨虎面前极尽献媚取宠,造谣惑众
之能事。杨虎亦在许某面前大发牢骚,埋怨共产党未给他高官厚禄。二人情投意合,
相逢恨晚,反动本性一拍即合。
  自此以后,杨虎经常收听美国之音及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并有意在社会上散布
流言蜚语,诽谤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甚至向台湾当局与当时任日本外相的重光葵
写信,要求他们从福建和东北两路出兵,以夹击中国共产党。他认为此信若投寄,
容易败露,不如托人捎带出境面交。于是,他又千方百计在天津物色一名即将返国
的日侨,并托这位日侨将信件带到香港。杨虎万万没有料到这位日侨无意为他冒如
此巨大的风险,一到海关,这位日侨便主动地向中国公安部门交出了信件。于是,
杨虎叛国的阴谋和盘托出了。北京公安局乃将杨虎依法拘留。
  1958年春,北京市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杨虎态度十分恶劣,矢口否认有叛国的
罪行。当法官向他出示信件时,杨虎说:“我老眼昏花,看不清字迹,即使是我的
亲笔信,也无非是朋友之间的应酬,无关紧要。”他在法厅上摆出一副无赖的面孔。
  北京市法院根据杨虎的犯罪事实及其态度和表现,最后判处杨虎死刑,缓期两
年执行。鉴于杨虎此时已身患重病,法院准予杨虎监外就医,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
的精神。不久,杨虎即病死于北京复兴医院。
  与蒋介石结拜为兄弟的著名人物还有不少,如李宗仁、戴季陶、黄现邵元冲、
吴忠信、冯玉祥、张学良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蒋介石几乎毫无例
外地要与一些人物结成金兰之好,他的选择结义兄弟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一定要
对自己有利。在利益的驱使下,蒋介石以“情义”为外衣,结交盟友,为我所用,
一旦时过境迁,常常又背信弃义,甚至与“义兄义弟”反目成仇。如他在对待许崇
智、冯玉样、李宗仁、张学良等人的态度上,就十分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情义”二
字的态度。
  蒋介石一生当中结拜了几十位义见义弟,也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前恭后倡,并不
是对每一位盟兄弟都是利用之后即弃如敝履。有些结拜兄弟,蒋介石是始终不忘结
义之情并共事一生的,如早期的义兄陈其美、戴传贤、邵元冲等人。在这一类盟兄
弟中,最具代表性、追随蒋介石时间最长的人便是曾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的
张群。
  张群和蒋介石最早相遇,是1907年在保定军校,当时两人一个在步科,一个在
炮科,相遇而并不相识。
  张群,字岳军,四川华阳县人。1889年5月9日(清光绪十五年四月初十)出生
于长宁。小时候人家馆课读,后来进了华阳中学。当时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潮兴
起,张群在学校里阅读进步报刊也受到影响泅往投笔从戎。这时候清廷陆军部开办
的保定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在全国招生,张群于1906年在成都报考初试录取,接着到
北京参加会试,受到学堂督办段棋瑞的亲自召见。入学后他习步兵,编入步兵二队。
第二年学堂选送40人去日本深造。张群与蒋介石同列其中。
  1908年春,张群和蒋介石等人同船东渡赴日,两人在船上互相照拂,友谊日增,
张群决心,改变自己所学,而与蒋同习炮科。因为蒋介石早一年曾经来东京清华学
校学过日语,有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