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家族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慈庵”。凡此种种,日后都成了装点溪口胜景的建筑。
    据传说,溪口古称禽孝乡。这里面有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位董姓少
女,极擅女红,她每天在闽阁中倚窗刺绣,窗外恰有两只燕子筑巢而居,无意中与
董姑娘成了邻居。董姑娘每天都用米食喂这两只燕子,为使燕巢免遭风雨,她还特
意用竹篱编成护拦围这燕巢。冬去春来,两只燕子北飞南归,年年往复于此。后来,
董姓少女生了病;不治而殁。两只燕子已经通了人性,悲鸣不已。过了几天,董姓
少女的父母到女儿坟地上去祭扫,却看见那两只燕子已经伏死于女儿的坟上。一时
间乡人争相传颂,都说那两只燕子至情至性,是在为董氏姑娘“尽孝”。因此,乡
人改称此地为“禽孝乡”。到清季末年,溪口仍隶禽孝乡,改称为溪口则是民国17
年的事了。
    溪口镇实际上只是一条长不足3公里的街市而己,蒋家的祖室就在溪口镇,为一
幢二层楼房,有屋10余间,名叫“素居”,后改称“丰镐房”。
    蒋介石发迹后,每每在自叙中称自己是“迁四明第二十八孙”。据《左传》载:
“凡蒋、邢、茅、祭,周公之后也”。那么,蒋姓祖上应当源出于周代。而《武岭
蒋氏宗谱》中,蒋氏祖先是“摩河居士”。这一点,多半是因为蒋氏家族的旧族谱
自“摩河居士”以上散佚或失传,所以蒋家的后人尊“摩河居士”为祖先,称为
“摩河太公”。
    据传,摩河居士的本名叫蒋宗霸,字必大,五代后梁时在世。蒋宗霸曾入仁途,
做过明州(即宁波)评事,后罢官,身后留有一子。蒋宗霸为人慈善。常口诵“摩
河般若婆罗密多”,故尔当时乡人称之为蒋摩河,罢官后,蒋宗霸结庵于小盘山,
自称“摩河居士”。当时有游方僧寄居奉化岳林寺,人称布袋和尚,长年带着一个
大布袋,须臾不离身。蒋摩河心甚异之,遂拜布袋和尚为师,随他四方云游。一天,
他们到了福建长汀,师徒二人同浴于温泉,蒋摩河突然发现布袋和尚背上长着一只
眼睛,便惊叫起来,说“和尚是佛也!”布袋和尚便对他说:“吾被汝所窥破,当
去矣!吾以布袋赠汝,子孙代代为衣冠家。”师徒二人重返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
就坐在岳林寺外的大石头上圆寂了。他死后,葬在后山上,后来有奉化人到四川去,
在路上竟然邂逅了布袋和尚,当时被吓了一跳。布袋和尚便托此人捎话给蒋摩河,
说:“相见之日已近,愿自爱!”这人回到奉化岳林寺,掘开布袋和尚的墓,里面
却只有禅伏净瓶而已。此人又找到蒋摩河,把布袋和尚托转的口信告诉他。蒋摩河
听了,说:“我已知之。”于是,遍访亲友—一话别,无疾而终。
    摩河居士的墓地就在宁波东乡小盘山。蒋介石回乡时,常常上山祭拜这个先祖。
蒋家素有信佛好佛之风,蒋介石的祖父蒋工表生前信佛,蒋母王氏更曾一度皈依佛
门、带发修行。蒋介石的结发妻子毛福梅嫁到蒋家后,受蒋母影响,也皈依佛教,
并出资在溪口镇北建了一座“摩河殿”,经常驻殿诵经。毛福梅因日机轰炸身亡后,
其子蒋经国就把母亲葬在摩河殿一侧。
    蒋宗霸这一支,若向上追溯,可逆推到东汉时期宜兴的蒋澄。当时蒋澄封函亭
侯,至今在宜兴仍有蒋澄墓。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曾专程前往祭拜。宜兴蒋氏,传
至晋代时,始适台州,传至五代时期,有蒋显著,曾任四明盐官,其子蒋光,在明
州定居下来,生有二子,长子名宗拜,次子就是蒋宗霸。
    蒋宗霸的后世子孙,至北宋神宗时,有一蒋浚明,始迁奉化食孝乡三岭。蒋浚
明,宗颜昭,曾官拜大理寺评事,迁尚书员外郎,因为上书谏止新法,被神宗贬滴,
授无为军司户,改建康户曹,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名迹入乡贤。
    蒋家历代祖先,以蒋浚明的“金紫光禄大夫”最为显赫。所以,蒋家祠堂的祖
宗牌位即从蒋俊明供起,以示荣耀。
    蒋家排行,从第25世起依序为五言四句,即“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明
启贤达、奕世庆吉昌。”
    蒋介石的曾祖蒋祁增,字怀盛;祖父蒋斯千,字玉表;父蒋肇聪,字肃庵。
    蒋介石为溪口蒋家世系28世周字辈,他的谱名为“周泰”。
 
                3.“百善孝为先”——蒋介石和他的母亲
    蒋介石侍母至孝,这一点是天下闻名的。一方面,这是事实。蒋介石出于人子
之情,对含辛茹苦把自己一手拉扯成人的亲生母亲感情至深,谁也不能说是假的。
1921年5月24日,蒋介石任许崇智手下粤军第二军少将参谋长一职时,因为在广州寓
所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情景是:雪满山原,一白无际。”他当即惊醒,“身犹寒战,
默念此必母病凶兆,因不自安,返沪归里。”当时,蒋母确实在生着病,蒋介石情
系母亲,只因为一个梦就不惜从广东长途跋涉返归故里去探视母亲,可见他的孝心
之诚。当然,蒋介石的这次“归里”十分不智,因为当时孙中山的北伐之师正困在
桂林,陆荣廷又兵分三路攻打广东,孙中山率部受阻,归路将断,情势十分危急。
在此种情况下,李烈钧和讨贼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讨贼福军司令李福林、讨贼
滇军总司令朱培德、讨贼赣军总司令彭程万等急由湘边回师桂林援救孙中山。各路
军马星夜水陆兼程,同赴国难。广西省长马君武也急急忙忙返回广东,不幸在途中
遇到劫匪,马君武伏身在船底才幸免一死,可惜所携财物尽失,妻子和随员也都被
土匪杀害。大家都在赴难援孙,蒋介石却只因为做了一个不祥的梦就“归里”了。
对于当时的“国事”来说,他是太看重自己的“家事”了。
    另一方面,蒋介石侍母至孝,也有“做给天下人看”的企图在内。蒋介石是自
幼受到旧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他深知历朝历代的君王无一不是“以孝治天下”的。
中国人崇尚孝梯之道,以孝为“百善之先”,这一点,蒋介石是不敢轻忽的。不过,
话又说回来,纵然蒋介石有“做给天下人看”的想法,也不能据此说他“侍母至孝”
完全是装出来的。
    蒋介石对于自己的母亲,的确是“孝”到了极致。
    蒋介石的生身之母王采玉,祖籍是浙江奉化葛竹。葛竹原属于保县辖治,后才
归人奉化的。
    葛竹是王姓家族世代聚居之地,据《葛竹王氏宗谱》载:明朝洪武年间,王采
玉的远祖王爽从奉化连山乡迁至葛竹村落户,以稼稿为生。王家一连六代都是独子
单传,人丁不旺。直到第七代子孙王庆穹,才生有四子,成为四记始祖。从此,王
家才算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起来。
    葛竹材高溪口约28公里,北依四明山,内含一湾小溪,村舍缘山势而建,错落
有序。远望葛竹村,恰恰坐在四明山的怀抱中,状同交椅,向有“金交椅”之美称。
村前峰峦并列,起伏间形如笔架,又有“仙笔乡”的雅号。在迷信风水流转的浙东
人看来,风水好的地方,是一定会出贵人的。以蒋介石的祖宅为例,据风水先生说,
蒋家祖宅的大门正对着笔架山,叫作“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蒋介石发
迹之后,曾于1930年翻修丰镐房祖居。风水先生说:丰镐房的大门位置和高低、大
小不可擅动,如果改了尺寸,怕会引起宅第“龙脉”的震荡,于主人不利。因此,
素来迷信风水的蒋介石深信不疑,在扩建和翻修丰镐房时,对黑漆木结构的中式大
墙门丝毫不敢触动,一直保持了原状。
    无独有偶,蒋家笃信风水,葛竹王家的女儿王采玉竟也是听了看相先生的一番
胡言乱语,才同意嫁给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的。
    王采玉属王家第三房始祖王永安的支脉。她的祖父王瑞庆是王永安第十六代孙,
曾做过清朝的“迪功郎”。王瑞庆生有三子二女,长子王有则,即王采玉的父亲。
王瑞庆在世时,积下了一些家业,在葛竹村构造了一所住宅,后成为王有则等兄弟
三人共同的财产。
    王有则(1820-1882)是清季的国学生,便始终科考不举,未获功名。他先后
娶过两房妻眷,女方都姓姚。两个妻子一共为他生了七个子女,原配发妻生三子一
女,长子贤宰、次子贤侯、三子贤达,女儿嫁给葛竹乡石门村单家。续妻又生一女
二子。这位续弦妻子所生的推一的女儿就是王采玉,两个儿子一名贤觉一名贤裕。
    王采玉生于1864年。她聪明伶俐,敏而好学,幼承父教,稍通文字,尤精于女
红。可惜,王采玉生未逢时,青年时期命运多蹇。那时,王有则已家道中落,生计
艰难。王采玉的两个胞弟,贤矩嗜赌;贤裕患先天性精神病,尚在读书。因此,全
家入不敷出。为了贴补家用,王采玉只得每日埋头做针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
窘迫。
    王采玉18岁时,由父母做主,嫁给了曹家田的俞某为妻。这俞某家境平平,是
个扛长活的出身,有一副好身坯子,耕田种地也是把好手。但俞某性情暴躁,兼以
家境困窘,在家里经常为一点琐碎小事大发脾气,与王采玉时有争吵,有时甚至打
骂妻子。曹家日离葛竹材不算远,婚后,王采玉受到丈夫欺侮打骂后,每每跑回娘
家哭诉躲避。婚后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可惜,这个儿子命不长久,
落生几个月就因患急症夭折了。当年秋天,曹家田一带暴发时疫,王采玉的丈夫俞
某又不幸身染时疫而殁。年轻的王采玉数月间连续折子丧夫,精神上所受的刺激是
难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她又听到了乡邻们的风言风语,说她送遭不幸是因为
“面相生得不好,既克夫又克子”。
    屋漏又遭连夜雨,船破偏遇顶头风。就在王采玉夫死子丧痛不欲生的时候,时
隔不久,她的父亲王有则又因病亡故了。王采玉回家奔丧,眼看母亲中年孀居,自
己妙龄居孀,一门两代寡妇的现实使她万念俱灰,从此决定回到娘家,陪伴寡母打
发岁月。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她萌发了摆脱红尘、遁入空门的念头。
    王采玉在葛竹村陪着母亲生活了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她曾在乡人的引荐下到
奉化县江口周村的一个富户家当佣人,可见王家当时的家境已经没落到了何种地步。
    葛竹村附近有一所尼姑庵,名叫金竹庵。王采玉孀居娘家期间,金竹庵中管理
香火的一位老尼去世了。王采玉的母亲姚氏平时信佛,与这位老尼有过多年的交情。
老尼仙去后,姚氏就叫女儿一同前往金竹庵帮助料理老尼的丧事。王采玉本来就有
出家为尼的念头,忽然遇到这样一个机会,于是便向母亲剖白了心志,表示决意人
庵修行。姚氏本也是佛门信徒,当即表示支持女儿的决定。但又考虑到女儿毕竟还
很年轻,因此不同意她落发,只准她带发修行。从此,年轻的王采玉遁入空门,成
了一名尼姑。
    进庵以后,原就勤俭耐劳的王采玉更加勤谨,把金竹庵里里外外整理得洁净有
序泅产管理也很得法。金竹庵有一片竹林和菜地,王采玉自己掘笋养竹、种菜植瓜。
劳作之余,还时常可以回家去照顾母亲,庵里生产的竹笋菜蔬等物也可以分一些孝
敬母亲姚氏。王采玉的母亲也时常来到庵中陪伴女儿,母女俩一同拜佛诵经,一同
劳作,日子过得非常安稳,王采玉的心境也逐渐好了起来,觉得这种闲适安稳的生
活非常适合于自己,由此产生了苦守庵中了此一生的念头。
    可惜,王采玉在金竹庵中平淡安闲的日子仅仅过了两年。有一天,庵里来了个
相面先生,一见采玉,即说她有福相贵相,并且颇为神秘地对她说:你日后必出贵
子,晚年将光耀无比、贵不可言。相面先生见王采玉凝神倾听,遂又奉劝她“年纪
轻轻,不应苦守空门,早些嫁人为宜。”相面先生说完这一番话,扬长而去。王采
玉怔忡呆立,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这两年来,她早已万念俱寂,不作凡尘之想了,
不料却被这相面先生的话勾起了一段心事。原来,前不久,采玉的堂兄王贤东曾提
到过想为采玉介绍一个夫家。王贤东也是葛竹村人,当时正在溪口蒋家的玉泰盐铺
当帐房先生。这玉泰盐铺的东家即是蒋肇聪(肃庵)。蒋肇聪两年之间连续丧妻,
所造一对儿女年龄尚幼,家中内室虚乏无人照料,遂有意再娶。王贤东知道了东家
的想法之后,立即想到了年轻居孀带发修行的堂妹王采玉。也是合该成就这一段姻
缘,那相面先生的一番言语,已然使王采王久旷的凡心荡起波澜,而王采玉的母亲
姚氏当初之所以不让女儿落发出家,只准她带发修行,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要女儿还
俗再嫁。于是经王贤东一番巧语说合,姚氏与王采玉便点头应允了。
    1886年6月,23岁的王采玉还俗再嫁,来到了溪口蒋家,作了当时已45岁的蒋肇
聪的继室,当上了玉泰盐铺的第三任老板娘。据后人猜测,那个神秘出现的相面先
生多半是蒋家为娶王采玉而设的圈套。不过,这种猜测也仅仅只是猜测而已,从未
得到过证实。可以证实了的是,王采玉果然“日后必出贵子”,生下了蒋介石这个
头号枭雄,且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蒋家一门包括王采玉本人,的确是“贵不可言”
的。
    嫁入蒋家不久,王采玉便有了身孕。清光绪13年暨公元1887年10月31日午后,
王采玉在玉泰盐销的后楼顺利产下了一个男婴。其时,蒋家老太爷正坐在店堂里听
候消息,闻知添了一个男孩,大喜过望,为其取命“瑞元”,此即后来称雄一时的
蒋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蒋介石4岁时,王采玉又生了女儿瑞莲。隔一年,
又生次女瑞菊。又隔一年,再生幼子瑞青。
    王采玉和她的公公蒋斯千都信佛,也都迷信相面算命之说。瑞元出世后,公媳
俩都认为是应了相面先生“必出贵子”之言,所以对蒋瑞元格外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