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家族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果夫等人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当经纪人,做点儿证券投机买卖,有时回溪口家
乡闲住些日子。蒋介石这一年已是年过“而立”,长子经国、次子纬国均已出世,
老家还有他的发妻毛氏和母亲王氏。所以,虽然自陈其美死后,蒋介石的意志有些
消沉,整日无所事事。但他毕竟已为人夫人父,还要烙尽人子之责,便经常抽时间
回到奉化省视老母,看看孩子。
  这样苦等了几个月,直到1918年3月,才接到孙中山从广州拍来的电报,命他启
程赴粤。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这是革命领袖孙中山第一次正式起用他。孙中山
在阅读了蒋介石先后奉上的两份军事计划书之后,对蒋在计划书中暴露出来的军事
才能深表嘉许。军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身边缺少忠于他的军事人才,而蒋介石毕
竟是较早加入同盟会的革命党,又是在日本军校专门学过军事的。所以,孙中山决
定召蒋介石到广州,在自己身边协助军事方面的工作。
  1918年3月5日,蒋介石来到了广州,孙中山立即委派他赶到汕头,担任援闽粤
军总司令部的作战科主任(授上校军衔)。
  蒋介石近两年的时间没做什么事,现在忽然成了孙中山大元帅麾下的“上将军”,
心绪顿然开朗。实际上,孙中山1917年8月当选陆海军大元帅。11月 1日就已正式任
命蒋介石为大元帅府参军,并没有忘了这位陈其美的义弟。只不过蒋介石一直看不
上“参军”这种可有可无、有虚名无实权的职位,没有及时到任罢了。这次的“作
战科主任”算是“实授”之职,所以蒋介石欣然领命。到任之后,他踌躇满志,几
天内就向孙中山呈上了一份《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判断》。不久,蒋介石随援闽粤
军行动,参与了大埔攻防战的指挥。这一仗,粤军获胜,蒋介石在部队中也立住了
脚,博得了陈炯明的信任。当年9月,蒋介石被提拔为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官(相当于
团的建制)。
  由“参往军务”作战科主任而升为统领上千人马的军事主官,这种变化对蒋介
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就在这个时期,蒋介石已明显察觉了粤军内部的派
系之争竟是十分严重。他以一个外省人的身份而统率粤军的一个支队,已经觉得困
难;又夹在陈炯明、邓控和许崇智这三大派系之间,更感到左右为难,进退失据。
而且,当时孙中山也因陆荣廷等人的排挤而被迫辞职,蒋介石愈发觉得前途渺茫,
在粤军中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于是,他于1919年6月离开了粤军,跑到厦门的鼓浪屿
闲居起来。后又于7月12日正式辞去了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官的职务,并且明确表示:
“我入幕系为服从中山先生而来,并非为帮陈炯明而来。”
  辞职之前,蒋介石并未向孙中山报告。但辞职后,他立即离开了鼓浪屿,于19
19年10月3日赶到上海,面见孙中山,详细陈述了自己辞去职务的理由,进而表示要
到欧美去留学。
  孙中山被陆荣廷的“七总裁制”排挤,被迫辞去在广州军政府中的职务之后,
即转赴上海致力于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当此多事之秋,孙中山身边正需要一大
批忠于革命又忠实于他本人的得力干部。因此,他当即表示不同意蒋介石长期离开
中国,而是希望蒋介石留下来,帮助他工作。
  蒋介石赴欧美留学三年的计划实际上只是虚晃一枪,是用来试探孙中山对自己
的“重视程度”的,以他当时所处的环境而论,他是不可能远涉重洋一去三年不回
头的。因为蒋母当时已是疾病缠身,次子纬国又才只有3岁,认了姚恰诚为母,在奉
化城内居住。国事的牵连当时还轮不到蒋介石的头上,但家事的纷扰却是蒋介石想
摆脱都摆脱不开的。何况他本来就十分眷恋家乡,挂念母亲的身体,又哪里肯抛妻
别子,置年老体衰的慈母于不顾,一个人跑到欧美去“留学三年”呢?所以,孙中
山一表示挽留,蒋介石立即“就坡下驴”,表示放弃赴欧美留学的打算,就此留居
上海,读书自进,时刻准备为革命领袖孙中山效力。
  蒋介石的这种小手腕要起来十分得心应手,他正是凭藉了这种政治手腕一步步
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一步步爬上了权力的顶峰的。孙中山素有君子之风,大度能
容,根本不可能对蒋介石的这种小伎俩有所觉察。所谓“君子可欺以方”,是之谓
也。
  接受了孙中山的挽留,蒋介石便在上海住了下来,一面读书,一面参与股市经
营。
  蒋介石的一生当中,始终对清代湘军首领曾国藩怀有深深的敬意。自从在宁波
箭金学堂师从顾清廉学习《曾文正公集》之后,这部文集就从未离开过蒋介石的案
头。此外,对明朝理学大家王阳明所著《王文成公全集》,蒋介石也同样推崇备至、
尊为座右。在上海赋闲“韬光养晦”的日子里,蒋介石每天细读精研的就是这两部
书。此外,这一段时间内,蒋介石还广泛涉猎了其它书籍,举凡中外军事典籍、政
治、经济著作以及中国传统的“资治”之类的古籍等均在其列。说蒋介石是个职业
军人,这在当时恐怕没有人提出异议;但若说蒋介石是个读书人,则于历史不符。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蒋介石都不能算是读书人,充其量也只能说他是个读过一
些书的军人。这也正是蒋介石日后成为“政治家”而不单单是一介武夫的重要原因
和显著标志。正因为是军人而且又读过一些书,所以在当时的孙中山左右,蒋介石
是最喜欢以书面形式向孙中山提出军事方面的建议的人,这也是蒋介石之所以在很
短的时间内就成为孙中山的股脑之臣的原因之一。虽然是纸上谈兵,毕竟比不谈的
人好,也比不会“纸上谈兵”的人更容易受到重视与重用。蒋介石悟出了这个道理,
所以愈发专心地读起书来。
  读书之余。蒋介石也不忘发财。他在交易所与人合伙经营股票,手风颇顺,几
个月的时间居然净赚了数十万元,“俨然富商矣”。
  转过年来,陈炯明制下的粤军扩编为两个军,兵员达到两万余人。因为扩编,
孙中山手下的军事干部就派上了用场,许崇智被任命为粤军第二军军长,蒋介石被
任为参谋长。
  1920年9月21日,曾任广州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官并掌管机要文书的朱执信在策动
桂系虎门炮台守军反正时不幸遇难。朱执信曾帮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是孙
中山的主要助手。他的死亡,顿时使孙中山“如失左右手”,是继失去陈其美之后
的又一重大损失。
  朱执信一死,蒋介石在孙中山的心目中就更显得重要了。孙中山在给蒋介石的
信中曾夸奖他:“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唯兄之勇敢
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又过之”。
  可惜,尽管孙中山从此对蒋介石倚如股肱,但蒋介石在粤军及陈炯明心目中的
地位却不容乐观。陈炯明在辛亥革命时曾发动惠州起义,任过广东都督和广东省长,
称得上是“广东王”。他经营的粤军一向被他自视为“亲军”,蒋介石以一个外省
籍人士的身份担任第二军的参谋长,受到打击排挤是情理中事。此外,陈炯明拥兵
自重,虽然也加入了国民党,却并不是孙中山的信徒。对于孙中山的一些革命行动
和方针大计,陈炯明一直是表面上尊从,暗中却处处掣肘,制造障碍。
  应当说蒋介石对陈炯明的居心叵测是早有警觉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比孙中
山先生英明。从当时的实际环境来看,孙中山处于革命领袖的地位,以陈炯明那样
的身份,他不可能在孙中山面前过早暴露自己的狼子野心;而蒋介石是陈炯明的部
下,身处粤军将领之中,陈炯明对他的压制、粤军部将们对他的排挤,他是身受心
知体会颇深的。蒋介石毕竟同陈炯明共事多年,陈炯明的性格、思想,在孙中山面
前可以伪装,在一个普通的下级将领面前却无须装假。所以蒋介石对陈炯明的警觉
其来有渐,而且多是“感觉”而非理性思考的结果。从这种“感觉”出发,蒋介石
认为陈炯明“外宽内忌、难以共事”。1921年3月5日,蒋介石在写给孙中山的一封
信中曾尖锐地指出:“若望其(指陈炯明)见危受命,尊党攘敌,则非其人”。并
据此建议:“请先生善诱之而已”。
  蒋介石的话没有说错,但他没料到的是,陈炯明居然这么快就对革命党和革命
的事业下了黑手。1922年3月21日,时任粤军参谋长的邓铿被陈炯明主使刺客暗杀。
蒋介石到这时才真正警觉起来,他在孙中山为商议北伐而召开的桂林军事会议上,
坚决主张先出兵讨伐陈炯明,然后再兴师北伐。可惜孙中山仍对陈炯明心存幻想,
没有采纳蒋介石的建议。
  蒋介石见自己的意见被否决,大感失望。他一怒之下,于4月下旬辞去第二军参
谋长的职务。并且不顾孙中山的极力挽留,于辞职当晚便打点行装,登上了广州开
往上海的轮船。
  蒋介石不乐地返回溪口家乡,却仍然惦记着广州的危局,他曾给粤军第二军军
长许崇智写了一封信,反复强调必须“先代陈炯明,再议北伐”,否则犹豫不决,
迁延隐忍,必致有束手无策,噬脐莫及,不可挽救一日。惟愿吾言之不中耳。”
  该着蒋介石露一回脸。陈炯明必叛的预言,不但被蒋介石“不幸而言中”,而
且“言”得非常及时。他的信是6月1日写给许崇智的,第二天,也即1922年6月2日,
孙中山从北伐前线韶关返回广州,立即就发现陈炯明的部队有“异动”迹象。
  这一回,孙中山终于警觉起来,他当天便给蒋介石发去电报:
  “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速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
至盼。”
  孙中山醒悟得太迟了。
  早在西征时,陈炯明在击溃桂系军队的战斗中不失时机地扩充自己的部队,并
且对孙中山继续西征桂系的命令故意拖延不理。当时,蒋介石就提醒过孙中山,孙
中山未予理会。时隔一年,邓铿被害,蒋介石力主东征讨伐陈炯明,孙中山仍未采
纳他的意见。直到6月16日,风云突变。陈炯明悍然炮击总统府,撕下伪装,公开叛
变了。
  国民党前新闻局局长董显光在其所著的《蒋总统传》中曾对这次叛乱事件作如
下描述:
  六月十六日,他(指陈炯明)下令驻扎于广州近郊之白云、观音两山的军队,
向总统府进攻。他认为国父定然在出其不意的袭击中丧失生命;但或者是由于天意,
国父的几位忠实信徒竟把他救出了乱军的包围线,而安全到达于停泊黄埔附近的永
丰炮舰,该炮舰乃效忠于国父者。
  蒋总统获悉其领袖所遭遇的危险,立即由上海启行,个人冒了很大的险,卒到
达黄埔,追随国父于永丰舰上。国父和他的亲信随从者在该炮舰上忍受了五十六日
等于禁闭的痛苦,而期待外来的援助。当时的希望集中于驻在广西的远征军队,认
为他们将会回师广州,驱逐陈炯明,而解救孙总统。但这微薄的希望卒子八月六日
粉碎了,因为那时候避居永丰舰上各人才知道这一支军队的回师,也遭到陈炯明所
部击溃。至此,他们认为除逃之外别无他途。
  国父与其同志们在这五十六日中所受的苦是极端痛楚的。粮食很缺少;水的供
给也不可靠。他们的处境有如牢狱的幽禁。气候极度炎热。在这些时日中,蒋总统
无时不追随国父左右,随时尽力协助与安慰。蒋总统有时像一个普通船员,亲自洗
扫甲板;而且常常借黑夜的掩护,冒万险登岸,为国父购取日用必需品。
  最后,一艘英国战舰把国父和他的同志接载到香港,他们在香港小住后,即于
八月十四日抵达上海。
  在这炮舰上和国父相处的时日,划成蒋总统生涯的转折点。在过去十年间,他
曾为革命作重要的、却不很显著的表演。国父在许久以前已重视这位青年属员的才
干;但惟有在 患难相处的时日中,更使国父自觉前此还未能充分认识这位矢忠而富
有训练的军人所具的才能,与其所作实际的判断。
  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蒋介石却正在溪口老家优哉游哉地闲居漫游呢。当然,
远在奉化溪口的蒋介石也不可能当天就知道广州发生的事。6月14日是蒋母王氏逝世
一周年的祭日,蒋介石为此搞了一个颇为隆重的纪念典礼。他也算是地方名人了。
母亲的周年祭日一定要纪念,他是个孝子嘛!
  孙中山在陈炯明炮击中安然逸出总统府,在众卫兵的护持下,大模大样地混出
了陈炯明叛乱部队的包围圈,转移到海军永丰舰上。
  6月18日,孙中山再次给蒋介石拍发了密电:
  “事紧急盼速来!”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立即启程,于29日抵达粤海,乘快艇登上了永丰舰。孙中
山对蒋介石这种“间关赴难”的勇气和忠诚给予了高度评价,曾对外国记者说:
“蒋君一人来此,不啻增加二万援军!”
  蒋介石登上永丰舰后,孙中山当即授以海上指挥的全权。在其后42个日日夜夜
里,蒋介石的表现异常积极,他既要随时指挥作战,又能时常深人到士兵们当中鼓
舞士气。舰上食品短缺时,蒋介石还自告奋勇亲自上岸采购所需食品。对此,孙中
山曾非常担心地予以劝止:“我很感激你对我这样作,但是今后我不许你再去冒险
采购食物;你是最重要的干部,万一我遭不幸,今后革命大业要你担当的,你的责
任太大了。”
  由于北伐军已于5月6日誓师出发,孙中山蒙难后,北伐军回师靖难受阻,再坚
持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于是,孙中山遂于8月9日与蒋介石等人一起登上英国“摩轩
号”炮舰,直驶香港,隔一日,再转乘“俄罗斯皇后号”邮船赴上海。
  蒋介石在孙中山蒙难后能及时赶到孙中山的身边,陪伴他度过这一难关,着实
令孙中山感动了好一阵子。事后,孙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