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演义.前后七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辟演义.前后七国-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好,他便好往来其间,持揽二国之权。不期自苏秦死后,齐宣王看破了苏 
  秦之诈,便渐渐与燕王有隙。苏代恐燕、齐有隙,立身不牢,因劝燕王质子④ 

  于齐,方才相安;又令其族弟苏厉仕于齐,常常通好。他既身仕于燕国,燕 
  国相臣岂有不愿结交之理!这日见鹿毛寿来再三求亲,正投其机,即便应允, 
  遂不日成婚。既成婚之后,两家做了至亲,子之方将燕王新立,与他情意不 
  孚,恐失相位之事与苏代说了,央他于中保护。苏代道:“燕王为人愚而多 
  疑,若直直去说,便不听信,待有好机会,只作无心言之,便肯听从。”子 
  之大喜。 
       忽一日,燕王命苏代到齐国去看质子。苏代去看了回来,复命道:“质 
  子平安无恙。”燕王因问道:“吾闻齐桓、晋文,得了管仲、舅犯诸臣,所 
  以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成了霸主。今闻齐国的孟尝君亦乃天下大贤,齐王 
  得之,岂不又霸天下?”苏代因欲为子之作说客,遂乘机答道:“齐王虽有 
  孟尝君之贤,以臣观之,却不能复霸天下。”燕王惊问道:“此何故也?” 
  苏代道:“国家得贤臣不难,专任贤臣为难耳。齐王虽知孟尝君之贤,而委 

                                                                                      ① 
  任孟尝君却不专一,安能得霸?”燕王因长叹道:“天生贤才,偏立身不耦。 
  齐国有贤臣,而齐王却不知用,惜吾独不得孟尝君为臣,若吾得了孟尝君为 
  臣,自当委国听之。”苏代道:“大王何舍近而求远也?今相国子之立身行 
  止不愧古人,又明习政事,即燕国之盂尝君也。自有不知,却慕他人,窃谓 
  大王过矣。”燕王听了又惊又喜道:“原来子之可比孟尝,何以见得?卿可 
  细言之。”苏代道:“孟尝君胸既无文,身又不能武,不过赖三千食客为之 

       ② 
  游扬 耳?怎如子之文能修名教以安邦,武能敌万人以定国,全不借一客之 
  力。以臣观之,子之殆过于孟尝,竟是古之舜、禹。”燕王听了大喜道:“非 
  卿言,寡人几坐失之矣。”因召子之入朝,大加奖赏,遂将一国政事,俱付 
  子之掌理。子之竟受之不辞道:“臣已待罪相国,理该任事,今又蒙大王专 
  心付托,臣敢不竭力效命!”燕王大喜,以为付托得人,快不可言。 

                                    ③ 
       子之初为政时,不敢竟行 ,犹取几件大事请王裁决。燕王推辞道:“既 
  己托卿,犹待寡人裁决,是不专也。”竟退入宫中,恣心游乐。子之见燕王 
  委任不疑,大权在己,便有个篡燕之意,因暗暗与鹿毛寿图谋道:“燕王昏 

④ 质子——人质,古代派往别国作抵押的人,多为王子和世子,故名质子。 

① 不耦 (ǒu,音藕)——不遇,不顺利,没有成就。 

② 游扬——为人到处宣传美名。典出 《史记》:“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 

③ 竟行——直接行事,自作主张。 

… 页面 212…

  瞆,又不临朝,大权尽在吾掌,篡之甚易。只恨将军市被并各营,拥着大兵, 
  见难必要救护,恐一时举事,名分不敌,反遭其辱。”鹿毛寿道:“若明明 
  以刀兵夺国,不独市被兵权在手,难于篡弑;即使篡弑成功,而列国诸侯闻 
  知,亦不干休。此招祸之道也。相国若有大志图燕,吾有一妙计,包管相国 
  不动刀兵而大位自至。”子之听了,便喜动颜色道:“此大夫戏我也。以臣 
  而图君,虽极刀兵之力犹虑不能,哪有大位自至之理?”鹿毛寿道:“相国 
  不知也!以刀兵争夺天下,皆后世事也,上古不然也。三代圣帝明王之有天 
  下,皆不传子而传贤,故尧有天下不付子而付舜,舜有天下不付子而传禹, 
  名曰让位。惟后世衰,乃始传与子,以至于今。今燕王甘心逸乐,不喜听政, 
  且远慕圣贤之名,待寿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以圣人让位之事,彼必喜而听从 
  也。彼若听从而行之,则举国相安,岂不过于篡拭?”子之笑道:“得能让 
  位,可知为妙,但自尧舜以来,经历千年,兴亡之际,无非杀伐,未闻有让 
  位之事,岂至今战国,人心如狼似虎,燕王安得突然而行此?”鹿毛寿道: 
   “人之愚不一端:有愚于狂者,有愚于圣者。愚于狂者,荒淫骄横皆可动之。 
  我看燕王高瞻远慕,是愚于圣者,故思以尧、舜之美名动之。事最难料,待 
  我为相国图之。”子之大喜道:“愿大夫留意图之。倘能成事,决不忘报。” 
       鹿毛寿因入见燕王道:“大王闲居深宫,不亲政事,乐乎?”燕王道: 
   “甚乐。”鹿毛寿道:“大王身则乐矣,只是名不甚美。”燕王惊问道:“为 
  何不美?”鹿毛寿道:“勤政乃为君之事。今大王为君而不亲政事,只图快 
  乐,安得美名?”燕王道。“寡人虽不勤政,已托相国子之代吾勤矣,总是 
  一般。”鹿毛寿道:“君自君,臣自臣。子之虽贤,位在相国,任是勤政, 
  只完得他相国之事,安能代大王显尧、舜之名?大王要显尧、舜之名,除非 
  实行尧、舜之事。”燕王道:“且问你,自古为君者多矣,何以独称尧、舜 
  为圣人?且闻舜王被袗衣鼓琴,二女裸,未尝不乐,而无人谓其荒淫,此何 
  说也?”鹿毛寿道:“尧、舜所以称圣人而未尝不乐者,妙在能传贤而让其 
  位也。尧王既老,懒于政事,访知舜王之贤,遂将君位劳苦之事让与舜王, 
   自取快乐。天下知劳苦之事又有舜之为君,便只诵尧王之圣,而不来管其逸 
  乐矣。舜王既老,懒于政事,访知禹王之贤,遂将君位劳苦之事让与禹王, 
   自取快乐。天下知劳苦之事又有禹之为君,便只诵舜王之垒,而不来管其逸 
  乐矣。今大王虽任子之理政,然君位之名犹为大王所据,大王若不勤政而图 
  逸乐,则天下自加不美之名于大王矣,大王安得称圣人如尧、舜哉?”燕王 
  听了,又惊又喜道:“据卿这等说起来,则传贤让位乃为君之美事也,何后 
  世无一人行之?”鹿毛寿道:“世俗诸侯,岂能知此!惟尧、舜圣人方思及 
  此。”燕王道:“君位若让人,只怕为君之乐,人又不肯让我。”鹿毛寿道: 
   “让位须让贤人。尧虽让君位于舜,尧何尝不享为君之乐者,舜贤人也。舜 
  虽让君位于禹,舜何尝不享为君之乐者,让位若让得其人,虽无为君之名, 
  实有为君之乐,此大圣人所以为之而不再计也。”燕王听了,大喜道:“让 
  位之乐,原来如此!吾何乐而不为?卿可传示子之,吾将让位也。”鹿毛寿 

       ① 
  因谀之道:“大王若果让位,是又一尧、舜也。”因退出,忙报知子之,子 
  之欢喜不尽。正是: 

                              ② ③ 
             奸臣自道智谋高,篡弑 君王不用刀。 

① 谀 (yú,音鱼)——谄媚,奉承。 

② 篡 (cuàn,音窜)一特指臣子夺取君位。 

… 页面 213…

             谁想为君偏速死,不如臣位倒坚牢。 

       让位之事,燕王虽与鹿毛寿商量,却早有人报知太子平。太子得知,惊 

                                                               ④ 
  慌无措,因忙忙入宫,苦谏燕王道:“燕国乃召公姡ё孀谥喙苤芴熳印
  之封,数百年相传至今。父王岂可一旦贪图逸乐,私自让人。若果让人,是 

                                                        ⑤ 
   自斩祖宗之宗祀也。况君,元首也,臣,股肱也,股肱岂可加于元首哉?” 
  燕王道:“让位乃尧、舜大圣人之事,非汝所知也;且名为让位,而仍实享 
  为君之乐。吾意已决,汝不必多言。”太子平痛哭道:“身为君,方有为君 
  之乐,岂有君位已去,身就臣列,尚能保全其逸乐之理?望父王熟思之,勿 
  为奸人所惑。”燕王怒道:“此吾意也!哪个奸人敢来惑我?你只知恋此君 
  位,以为不朽,不知周家八百诸侯,今存有几?亡者已烟消火灭,不为人齿, 
  何如让此一时之位,上与尧、舜之名同垂不朽之为高哉!汝欲为君,俟汝自 
  为之,吾不能庇汝也。” 
       太子平知父意不可回,只得含泪而出。臣子中亦有几个进谏者,燕王俱 
  挥斥不听,因下诏命有司择吉让位于相国。子之见有了诏书,满心欢喜,只 

                                                  ⑥ 
  得虚上表章,假意推辞道:“臣才愧重华,德惭神禹,安敢承君王之天位? 
  万望取回成命,容臣效力股肱。”燕王又下诏道:“谦退不遑,愈见圣德, 
  幸早莅臣民,以奠安燕土,”不准辞。子之不好就受,因又上表推辞。 
       鹿毛寿乘着子之上表推辞,因又入见燕王,说道:“大王可知相国不肯 
  受禅之意么?”燕王道:“不知也。”鹿毛寿道:“昔尧让位于舜,而舜能 
  受位者,尧之子丹朱能体父心而不争也;舜让位于禹,而禹得受位者,舜之 
  子亦能体贴父心而不争也。至于禹,非竟传子,亦曾让位于益,奈何禹之子 
  启不肖,不能体贴父心,竟夺益之天下。故后世谓禹之德衰,不及尧、舜。 
  然细思之,非禹德衰,实禹之子启不肖也。今大王让位于相国,诚当今之尧、 
  舜也。而相国子之不敢受者,因闻太子曾泣谏于大王。大王虽不听,而太子 
  之怨恨必深。今若承命,恐太子一旦夺之,求为相国不可得,故屡辞不受也。” 
  燕王道:“这不足虑。”因下诏废太子为庶人,逐出城外居住,不许入朝干 
  预政事,再命子之受禅。子之遂不复辞,因于南郊筑一受禅之台。 
        到了这日,燕王先下令,令文武百官俱至旧丞相府,迎请新燕王至受禅 
  台受禅,自却先到台上等候。众官无奈,只得备了旌竿仪仗、御乐法驾,前 
  往迎请。子之见了百官迎请,知事已真,便老着面皮,装出圣贤模样,冠了 
  王者之冠,服了王者之服,龙行虎步地上了法驾,命众官骑马,左右徘班, 
  一队一队地在前引导。一路香烟缥缈,御乐齐吹,直迎到受禅台前方才驻驾。 
  一班文武官,俱下马拥护升台,升到台上,燕王就迎着对拜。拜毕,燕王就 

                                  ① 
  将为王的玉玺、临民的宝圭送与子之道:“寡人德薄,不获自修,又倦勤不 
  能亲政,文武臣民久仰大王的钦明圣德高过唐虞,天纵神威不殊夏禹,诚治 
  世之君,福民之主,故寡人逊此衰残,以让有德。愿大王洪敷恩泽,以救斯 

③ 弑 (shì,音是)——特指臣杀君、子杀父母,典出《易经·坤·文言》:“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 

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④ 召(shào,音哨)公姡В╯hì,音是)——即邵公、召康公,周代燕国的始祖。 

⑤ 股肱 (gōng,音公)——本指大腿与大臂,此处引申为得力的助手。 

⑥ 重华——虞舜名。典出《书·舜典》:“曰重华,协于帝。” · 

① 玉玺、宝圭——玉玺,天子之印,玉制;宝圭,古代帝王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下方,二者 

共同为君权的标志。 

… 页面 214…

  民。”子之受了宝圭、玉玺,因答道:“天命在兹,敢不祇受;君恩独注, 
  当以有酬。”燕工见子之受了圭玺,就要率领文武百官身就臣列,北面以行 
  朝贺之礼。子之忙传令止住道:“燕大王旧君,有太上之尊,岂可下就臣列! 
  且暂请回宫,再议崇奉之礼。”燕王受命,方先回宫去了,然后百官次第朝 
  见。朝见毕,就发驾郊祀天地。郊祀过天地,才回宫设朝,一面设朝,就传 
  旨拜苏代、鹿毛寿为上卿,其余尽仍旧职,一面就命内侍打扫文华宫,请燕 
  王出居静摄,恐大内混杂不便。又传旨:凡燕王之供奉旧侍宫人,俱着仍人 
  文华宫照旧供奉。又传旨:燕王倦勤,喜于静摄,文武百官不许私自朝见, 
  以妨其静摄。传完了数道旨意,方罢朝,早有一班近侍宫人细吹细打,迎入 
  宫中。困有旨请燕王出居文华宫,其供应近侍宫人早遵旨纷纷出宫矣。正是: 

             君作臣兮臣作君,实为千古之奇闻。 

                          ② 
             不知共弃如刍狗 ,才似人形早已焚。 

       子之第二日设朝,第一道旨意即云:宫中近侍宫人,尽发供应旧燕王, 
  内御无人,着选颜色美丽女子三千人,净身少年男子三千人,入宫备用。第 
  二道旨意即云:燕旧王倦勤静摄,供奉宜崇,各项财用俱于常额外加增一半。 
       这两道旨意一传出去,臣民见了俱惊讶不已,纷纷议论,但因新王初政, 
  不好便上本弹劾,只得权且忍耐。鹿毛寿访知,因暗暗入见子之道:“大王 
  新立,臣民观望,大王何不且传两道假仁假义的诏旨,安定了人心,然后再 
  行此快心乐意之事,使有知有不知,可以掩饰了。今发诏之始,即行此好色 
  贪财之令,未免人心汹汹,大王还须三思。”子之道:“鹿卿有所不知。燕 
  政素宽,若再假以仁义,则民心玩矣。民玩之后再行此苛求之政,万万难从 
  矣。莫若乘此新政威严之际,雷令风行,谁敢不遵?寡人筹之甚熟,故特行 
  之,使臣民知新主作用出于寻常。卿若虑其不遵,寡人明旦再示之以威,无 
  不从矣。”鹿毛寿因赞道:“大王洪深之略,非疏浅之臣所能测度也,但示 
  之以威,亦宜早行,恐迟则臣民又生议论也。”子之道:“要示以威,这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