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有一种说法,说苏州出两种人,第一种是戏子,所谓“四方歌曲必吴门”,这源于昆曲是百戏之祖;而第二种就是状元,整个清代114个状元,26个是苏州人,占据了总数的1/4,至尊与至贱都统一在文化的前提之下。 
          
        而水乡的滋润涤净了苏州人骨子里的火气,所以他们的性格温婉糯性。似乎已经很少有人想起盖世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也正是江苏人氏,而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就是苏州人,所向披靡的军队全覆于乌江之畔,从此断裂了苏州人个性中好武的因素。 
          
        含蓄与精致也许就决定了苏州人的处世方式,他们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彬彬有礼地认真着。那么认真的后面是什么?苏州人说,他们其实就生活在一个园林之中,里面有花有草,有吃有住,围墙很高,苏州人的心其实是很封闭的,并不想让别人撞开一扇门或是破开一个洞。这种说法解释了苏州人在自己身边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保护圈,距离和平静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默契,而含蓄是苏州人做人的谨慎,同时也是谋定而后动的老练。 
          
        这种含蓄和精致直接导致了苏州人并不追求很大发展的生活方式。苏州的古人在商海或者宦海沉浮到一定时期,往往会选一块地,修上自己的园子,然后舒舒服服安安心心地呆着,比如“拙政园”——拙者是为政,“网师园”——网师者,渔夫也,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与世无争的平静里隐含着洞观世事的练达。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不善经商的苏州人创造了商业奇迹。在中国社科院倪鹏飞博士的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苏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居第八位,人均GDP为全国大中城市第八位,资本质量高居全国首位。 
          
        应该说,这样的两个城市PK的话,是不能较一时短长的。因为真正的城市PK涵盖的内容应该很广。历史,文化,人文,经济,自然风光,等等。     
        但是,苏州却好像有些急迫了,它发出呼声——底气不足的南京,你凭什么当省会城市?!     
        苏州——省会城市?     
        那么南京的底气(主要是经济底气)到底有什么不足的呢?     
        一个冷酷的事实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一次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调查中,南京还曾排名全国第五;但是到2000年南京GDP仅排名全国第14位。至于人均收入,南京只相当于深圳的1/3。而苏州的GDP超过南京却早在1997年。苏州自豪的是自己这里成了全国台商的大本营、新加坡的中国经济桥梁以及APEC财长会议举办地。 
          
        的确,一个地级市跻身中国经济第一方阵,苏州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举足轻重。2001年,它超过直辖市重庆;2002年,又把直辖市天津甩在后面,GDP总量比南京市多出近800亿元。GDP的大比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的水平,省会城市南京与苏州的位次相差11位,弱势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扩大之势。 
          
        苏州的经济故事中有个著名飞利浦版本:当初飞利浦半导体来苏州考察时曾到苏州著名的刺绣厂参观。刺绣厂的工人表演了这样一个绝活,只有头发般粗细的一根丝被劈成24股,放在空气里可以一直不飘下来,刺一幅绣品要花上一个工人两年的时间,刺成之后就是苏州最著名的双面绣。飞利浦的人当即拍板,决定落户苏州。因为苏州人心灵手巧的传统恰好适应了高科技精密加工的特点。 
          
        苏州“飞利浦”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这个城市的灵动性格。而今天的苏州更提出建立研究生城,要把苏州建设成“海归派”的首选创业基地;苏州高新区目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IT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去年,高新区人均GDP达到1。4万美元,为苏州市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 
               
        那么,除了GDP以外,省会城市南京与苏州的差距还在哪里呢?     
        在中国名牌产品中,苏州的中国名牌产品要比南京多。据《南京日报》报道:南京的中国名牌产品数量还不到江苏全省的1/10,这与南京的经济总量、城市地位严重不相吻合。为什么南京的中国名牌产品这么少呢? 
          
        规模小难创大品牌:南京的消费品生产企业比较少,同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行业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和产品更少。     
        消费品制造业落后难出名牌:南京创中国名牌的落后,根源于南京消费品制造业的落后。目前,南京工业的基础在化工、电子产业领域。而在消费品制造业领域,即使是电子消费品领域,南京都比较落后。例如电脑,品牌区域性极为明显,即使有同创、熊猫、福中、新华海等,但冲往全国市场的路途艰难。其余的如数码相机、MP3等,更是基础薄弱。 
          
        服装制造业,远落后于苏南;农副产品,落后于广州、济南,甚至不如郑州、石家庄;家电领域,不如广州、佛山、深圳……     
        曾几何时,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空调的伯乐空调,制造出国内第一台热水器的玉环热水器都曾经是南京的骄傲。再加上三乐洗衣机、加佳洗衣粉,都曾在神州大地显赫一时。但现在,这些品牌的风光都已不再。 
          
        南京目前在GDP上赶不过苏州、无锡,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一产业落后于苏南,现在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也在被苏南城市赶超,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南京有着国家级的钟山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等,旅游资源不比苏州少,现在旅游收入和旅游企业的竞争力被苏州赶超,却有着许多现实的原因。南京近两年在制造业方面大力加强建设,以此追赶苏州的GDP,但是南京最有潜力最有优势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在新增国家4A级风景区中,仅苏州一市就增加了盘门景区、西山景区、木渎古镇、狮子林、留园、网师园等六处,而南京只有阅江楼和总统府两处,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南京在旅游资源的新建上面有些滞后。 
          
        与旅游相关的是城市建设。南京的建筑布局混乱,没有章法。具体到每个个体上也无法大气。高层虽然不少,可惜的是光有高,而没有大,南京的高层建筑总给人瘦削感,无法让人对它肃然起敬。没有详细的规划,没有一以贯之的建设理念,造成了南京建筑致命的弱点。 
          
        城市“上天下地”地大搞交通建设(立体立交和地下隧道),感觉是永无休止地在建设着。难怪有人这样评说南京城:“(它)就像是一个大工地”、“(河西地区是)晴天一场灰,雨天一地泥”。而且,南京的城市道路被经常性地开膛剖肚,有时甚至是在一条道路刚竣工没多久的时候。就拿在玄武湖与紫金山的连接地带,在市政府大院门口,房产商建起的高层大板楼来说吧。它是那么平、板、方、硬,蛮横、霸气,毫无人情味,仿佛在向南京人民示威。从北京东路看紫金山,从太平北路看紫金山,从太平门看市区,通向最美区域的视觉通道都被它堵塞了,南京低层靓化区美丽的建筑轮廓也被它无情破坏了。更为糟糕的是,原本玄武湖绿荫后面、古城墙上方矗立的鸡鸣寺塔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剪影。可现在,和平大楼像压在玄武湖头顶的磐石,破坏了玄武湖入口处的美丽画面。还有,在历史文化区砌筑高楼。市政府新大楼靓丽的色彩和突出的层高,使原考试院建筑群羞羞答答躲在后面,矮了半截;和平大楼则甚之又甚,无论地点、造型、色彩、层高,都错上加错。由于无序建筑,层高不当,民国建筑如原励志社大礼堂、原金陵大学北大楼、圣保罗堂塔楼,其生态环境和建筑影像也被现代大楼破坏。 
          
        城市公园是近代新生事物。玄武湖公园内,有古城墙、绿树、湖水和诺那塔、喇嘛庙、翠虹厅等民国建筑多座,理应以古朴自然为个性形象。20世纪80年代,城门口砌筑了“青楼”,与城墙色彩、造型已属不谐,城门又画得黄一圈红一圈,花里胡哨,更属乱套。倒是从解放门进园,还保留着玄武湖的古朴纯净。前门不美后门美,这一反常现象说明,缺少历史文化内涵的景区包装,越包装,越毁了景区形象。湖面上横亘着高架车钢轨,像玄武湖脖子上的铡刀,卡住了绿荫森森的玄武湖。沿湖新砌的座凳方棱直角,毫无人情味,一坐就把裤腿碰脏。环洲沿岸,摆满了个体商户制作的“日式小岛”、“欧式小桥”、“人造仙鹤”、“人造荷花”等人造景观,堆叠在湖岸,琐碎庸俗,严重破坏了玄武湖古朴自然的文化个性。走遍玄武湖,已经很难再拍到一张高低错落又古朴自然的风光照片了。玄武湖城墙下,有窝棚和简陋民房。这些树林里、城墙边的住家糟蹋了风景,更给景区带来火灾等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即使有一两个闪光的建筑,也无法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动。这就是南京。 
                     
        中山陵在国际上影响极大,是南京形象的象征。按道理来说,陵园内每一幢建筑、每一项设施,都必须和中山陵的文化品味、国际影响相适应,不得随意插入与中山陵主体形象无关的建筑。但是南京中山陵一度成为闹市,摊棚栉比鳞次,人群一路喧嚣,不像是来谒陵,倒像是来赶集。“挑战者太空飞船”装到了中山陵阶下,机器的噪声回荡在中山陵上空;离中山陵10米之遥,充斥发泡塑料作材料的人造景观和游乐场,低级,庸俗,肮脏,凌乱。中山陵园内美龄宫脚下,菜农用石棉瓦、破门板、发泡塑料等搭起简易窝棚,横七竖八,绵延数千平米,垃圾、污水遍地可见,鸡、狗、猪乱飞乱跑。廖仲恺墓与前湖之间、四方城附近,也盖有窝棚猪圈,严重破坏了中山陵的生态环境和以中山陵为象征的南京形象。 
          
        南京城建,怎一个“乱”字了得?     
        南京人有句口头禅叫做“多大事啊”,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事。这句口头禅是南京人无意中说出来的,但却反映出了南京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苦难心态。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南京人无视外面世界的变化,沉醉于南京表面上的浮华,没有强烈的危机感。动不动就说:“多大事啊?”这是一个可怕的心态。 
          
        如此心态下的南京自然不被苏州放在眼里。据说苏州人现在盼着南京变成直辖市,这样自己可以升格为省会城市了。     
        南京急了     
        南京的城市地位逐步走向边缘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的。     
        南京的去中心化首先来自于和上海的角色互换。     
        如果放在50年之前,南京是不会甘于寄上海之下的。但现在,南京不得不看上海的“脸色”行事。这个比自己年轻上千年的城市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地拨节升高,已然成为引领长三角、牵动长江经济带、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与南京相比,上海显然是一个新贵,但这个新贵由于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利,且具有中西融合的文化基因之优势,正在如海母般地将周边、全国乃至世界的资源吸纳过去,与上海只有200公里之距的南京在资源争夺上肯定会输于上海。当然随着上海的进一步发展,上海肯定会将他的影响力波及长三角乃至全国,到那时也自然会“涓滴”至南京。但眼下,由于上海尚处于集聚功能大于发散功能之际,南京想在这棵大树下快速成长并非易事。而且从区域经济的地位上讲,上海已经毫不客气,同时也是众望所归地登上了长三角的霸主地位,不可撼动。而南京这个“十朝古都”只能在长三角中另找定位。 
          
        讲到定位,南京是摇摆了许多年,“七五”时提出建现代化大都市;“八五”时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九五”时提出要建长江流域中心城市和滨江城市;而到了“十五”,南京提出了要建科学技术先导、古都特色明显与滨江特色鲜明、国际影响较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明确的定位。从南京的定位之变化的轨迹来看,南京倒是越来越实际了,为什么?因为,还是上面那句话,南京得看上海的脸色行事。上海在“十五”期间提出了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眼下又正在研讨这个“internationalcity”(国际化大都市)已经不足以涵盖上海未来发展之趋势,所以提出了要建“globalcity”(世界城市)的定位。既然上海提出了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离上海只有200公里路程的南京哪还有底气再提建国际化大都市。所以,南京适时而动,提出了要建成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与杭州共担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都市圈的次中心。但是,对南京来说,这还仅仅是一个愿望,因为从上海往南的宽广腹地中,只有杭州能担当次中心的重任,但由上海往西走,苏州却直挺挺地立在南京的前面。也就是说,在今后的竞争中,苏州与南京到底谁最终会成为长三角都市圈的次中心之一,还不由南京自己说了算。你说,南京急也不急? 
          
        南京:怀旧是一种病     
        如前所述,真正的城市PK涵盖的内容应该很广。历史,文化,人文,经济,自然风光,等等。         
           
        如果只是做一个到此一游的匆匆过客的话,南京实在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旅游城市,无论是赏景还是怀古。南京有山有水,有城有林,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