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普热罗夫首先走访了纽约市最大的一家皮货商店的老板,老板说:“是的,贝纳特牧师教会了我们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我们入学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这个题目。当初,我认为铅笔只有一种用途,那就是写字。谁知铅笔不仅能用来写字,必要时还能用来做尺子画线,还能作为礼品送人表示友爱;能当商品出售获得利润;铅笔的芯磨成粉后可作润滑粉;演出时也可临时用于化妆;削下的木屑可以作成装饰画;一支铅笔按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的轮子;在野外有险情时,铅笔抽掉芯还能被当作吸管喝石缝中的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总之,一支铅笔有无数种用途。
  贝纳特牧师让我们这些穷人的孩子明白,有着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我们生存下去。我原来是个电车司机,后来失业了。现在,你看,我是一位皮货商。”
  普热罗夫后来又采访了一些圣·贝纳特学院毕业的学生,发现无论贵贱,他们都有一份职业,并且都生活得非常乐观。而且,他们都能说出一支铅笔至少20种用途。
  普热罗夫再也按捺不住这一调查给他带来的兴奋。调查一结束,他就放弃了在美国寻找律师工作的想法,匆匆赶回国内。后来,他成为捷克最大的一家网络公司的总裁。

  保持本色

  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无拘无束。
  ——培根
  伊笛丝·阿雷德太太从小就特别敏感而腼腆,她的身体一直太胖,而她的一张脸使她看起来比实际还胖得多。伊笛丝有一个很古板的母亲,她认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总是对伊笛丝说:“宽衣好穿,窄衣易破。”而母亲总照这句话来帮伊笛丝穿衣服。所以,伊笛丝从来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动,甚至不上体育课。她非常害羞,觉得自己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完全不讨人喜欢。
  长大之后,伊笛丝嫁给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男人,可是她并没有改变。她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满了自信。伊笛丝尽最大的努力要像他们一样,可是她做不到。他们为了使伊笛丝开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只能令她更退缩到她的壳里去。伊笛丝变得紧张不安,躲开了所有的朋友,情形坏到她甚至怕听到门铃响。伊笛丝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又怕她的丈夫会发现这一点,所以每次他们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她假装很开心,结果常常做得太过分。事后,伊笛丝会为这个难过好几天。最后,不开心到使她觉得再活下去也没有什么道理了,伊笛丝开始想自杀。
  后来,是什么改变这个不快乐的女人的生活呢?只是一句随口说出的话。随口说的一句话,改变了伊笛丝的整个生活,使她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有一天,她的婆婆正在谈她怎么教养她的几个孩子,她说:“不管事情怎么样,我总会要求他们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就是这句话!在那一刹那之间,伊笛丝才发现自己之所以那么苦恼,就是因为她一直在试着让自己适合于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模式。
  伊笛丝后来回忆道:“在一夜之间我完全改变了。我开始保持本色。我试着研究我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优点,尽我所能去学色彩和服饰知识,尽量以适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主动地去交朋友,我参加了一个社团组织——起先是一个很小的社团——他们让我参加活动,把我吓坏了。可是我每一次发言,就增加了一点勇气。今天我所有的快乐,是我从来没有想到可能得到的。在教养我自己的孩子时,我也总是把我从痛苦的经验中所学到的结果教给他们:不管事情怎么样,总要保持本色。”

  哑女明星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洛杉矶音乐中心的钱德勒大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们期盼已久的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在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气氛中,仪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高潮终于来到了。主持人宣布:玛莉·马特琳在《小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全场立刻爆发出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玛莉·马特琳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一阵风似地快步走上领奖台,从上届影帝——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过奥斯卡金像。
  手里拿着金像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又把手举了起来,可不是那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内行的人已经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全体剧组同事……
  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以来最年轻的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
  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巴,还是一个聋子。
  玛莉·马特琳出生时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个月后,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这位聋哑女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她从小就喜欢表演。8岁时加入伊利诺伊州的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斯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但16岁那年,玛莉被迫离开了儿童剧院。所幸的是,她还能时常被邀请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这些演出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是一个次要角色。可就是这次演出,使玛莉走上了银幕。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小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可是为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使导演大费周折。她用了半年时间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但竟然都没找到中意的。于是她又回到了美国,观看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她发现了玛莉高超的演技,决定立即启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玛莉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勤奋、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
  就这样,玛莉·马特琳成功了。她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正如她自己所写道的:“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

  球王的紧张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培根
  球王贝利的名声早已为世界众多足球迷所称道,但是当他年轻时得知自己入选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竟然紧张得一夜未眠。他翻来覆去地想着:“那些著名球星们会笑话我吗?万一发生那样尴尬的情形,我有脸回来见家人和朋友吗?”
  他甚至还无端猜测:“即使那些大球星愿意与我踢球,也不过是想用他们绝妙的球技,来反衬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们在球场上把我当作戏弄的对象,然后把我当白痴似地打发回家,我该怎么办?”
  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恐惧使贝利寝食不安,因为他根本就缺乏自信。自己分明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忧虑和自卑,却使他情愿沉浸于希望,也不敢真正迈近渴求已久的现实。
  贝利终于身不由己地来到了桑托斯足球队,那种紧张和恐惧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正式练球开始了,我已吓得几乎快要瘫痪。”他就是这样走进一支著名球队的。原以为刚进球队只不过练练盘球、传球什么的,然后便肯定会当板凳队员。哪知第一次,教练就让他上场,还让他踢主力中锋。紧张的贝利半天没回过神来,双腿像长在别人身上似的,每次球滚到他身边,他都好像是看见别人的拳头向他击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几乎是被硬逼着上场的,而当他一旦迈开双腿便不顾一切地在场上奔跑起来时,他便渐渐忘了是跟谁在踢球,甚至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只是习惯性地接球、盘球和传球。在快要结束训练时,他已经忘了桑托斯球队,而以为又是在故乡的球场上练球了。
  那些使他深感畏惧的足球明星们,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轻视他,而且对他相当友善。如果贝利的自信心稍微强一些,也不至于受那么多的精神煎熬。问题是贝利从小就太自尊,自视太高,以至难以满足。他之所以会产生紧张和自卑,完全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

  换个方式

  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
  ——但丁
  斯帕克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重时住在多伦多的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他全家靠救济过日子,那段时间他急需要用钱。斯帕克精于木炭画。他画得虽好,但时局却太糟了。他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呢?在那种艰苦的日子里,哪有人愿意买一个无名小卒的画呢?
  斯帕克可以画他的邻居和朋友,但他们也一样身无分文。唯一可能的市场是在有钱人那里,但谁是有钱人呢?他怎样才能接近他们呢?
  斯帕克对此苦苦思索,最后他来到多伦多《环球邮政》报社资料室,从那里借了一份画册,其中有加拿大的一家银行总裁的肖像。斯帕克灵机一动,决定在这上面“做点文章”。回到家里,他开始画起来。
  斯帕克画完了像,然后放在相框里。画得不错,对此他很自信。但怎样才能交给对方呢?
  他在商界没有朋友,所以想得到引见是不可能的。但他也知道,如果想办法与他约会,他肯定会被拒绝。写信要求见他,但这种信可能通不过这位大人物的秘书那一关。斯帕克对人性略知一二,他知道,要想穿过总裁周围的层层阻挡,他必须投其对名利的爱好。
  他决定另辟蹊径,采用独特的方法去试一试。他想:即使失败也比主动放弃强!
  斯帕克梳好头发,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来到了总裁的办公室。
  斯帕克提出要求见见总裁的要求时,秘书告诉他:事先如果没有约好,想见总裁不太可能。“真糟糕,”斯帕克说,同时把画的保护纸揭开,“我只是想拿这个给他瞧瞧。”秘书看了看画,把它接了过去。她犹豫了一会儿后说道:“坐下等会儿,我去通知一声总裁。”
  她马上就回来了。“他想见你。”她说。
  当斯帕克进去时,总裁正在欣赏那幅画。“你画得棒极了,”他说,“这张画你想要多少钱?”斯帕克舒了一口气,告诉他要1000美元,结果成交了。

  谁会放弃

  不要放弃你的梦想,一旦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
  ——迪恩·威顿
  美国一个伟大的大学篮球教练,执教一个很烂的因为刚刚连输了10场比赛而开除了教练的大学球队。这位教练给队员灌输的观念是:“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过去的失败不算什么,这次是全新的开始”。
  结果,第11场比赛打到中场时该队又落后了30分。休息时每个球员都垂头丧气,教练问道:“你们要放弃吗?”球员嘴巴讲不要放弃,可肢体动作表明已经承认失败了。
  于是,教练就开始问问题:“各位,假如今天是篮球之神麦克·乔丹遇到连输10场,在第11场又落后30分的情况,乔丹会放弃吗?”
  球员道:“他不会放弃!”
  教练又问:“假如今天是拳王阿里被打得鼻青脸肿,但在钟声还没有响起、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拳王阿里会不会选择放弃?”
  球员答道:“不会!”
  “假如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来打篮球,他遇到这种状况,会不会放弃?”
  球员回答:“不会!”
  接着,教练问他们第四个问题:“米勒会不会放弃?”
  这时全场非常安静,有人举手问:“米勒是什么人物,怎么连听都没听说过?”
  教练带着一个淡淡的微笑道:“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米勒以前在比赛的时候选择了放弃,所以你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

  坚持到最后

  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丘吉尔
  法国陶瓷艺术家、质朴瓷器的发明者陶工贝莱德·柏里斯在研制陶瓷的过程中曾屡次陷入艰难的困境中,但他不甘轻易放弃内心祈求的理想,最终获得了成功。
  16世纪早期,柏里斯出生在法国南部。他的父亲是个玻璃制造工人,家境相当贫困。柏里斯没能上学,但他从小受父亲熏陶,学会了玻璃装饰这门手艺,还学会了在玻璃上制图、绘画以及读书、写作。
  柏里斯18岁出门谋生,找了一份玻璃行业的工作,业余时间兼职从事土地测量。后来他到了东查热特城的圣特镇,并在此结婚生子,定居下来。为了养家,他勤奋工作,但仍入不敷出。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他想到了彩陶绘画技艺。他对制陶工艺一无所知,又不能舍下妻女去意大利拜师学艺,只能靠自学,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独自在黑暗中摸索,希望弄清陶瓷制作和上釉的全部过程。
  他先从研究制作陶瓷所用的材料开始。他买来一些陶罐,捣碎弄成粉末,加上自己制作的化合物,放进烤炉里烧,结果实验失败了。
  接下来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全都浪费在了这种徒劳的实验里。一连几年,柏里斯都在不停地实验,烧掉了大量的木材,浪费了更多的药剂、土罐,最后,家里穷得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了。
  这时,他不得不去从事以前的行业,在玻璃上画画,测量土地,以维持生计。但他对制陶仍不死心。为了节省燃料,他把那些陶瓷碎片抱到附近一家砖窑里烧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