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细说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9细说三国-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的形势,似乎曹操已经走下坡路,夏侯渊全军覆没,他本人亲自率兵抵达遮要,竟然达不到与刘备交锋的目的而撤军,虽没有战败,也算是败。 
  刘备的左右与他自己,认为消灭曹操的时机,已经差不多成熟,而为了号召天下英雄与团结自己的部下,刘备不可以不称王。 
  刘备倒并不是最先有这个意思的人。他是“被动”的;不过,到了后来,他终于接受了左右的怂恿,于是“自称汉中王”五个字的贬语就被司马光等历史家,加在他的头上。 
  司马光及其助手,在他们所写的《资治通鉴》里面,对曹操相当客气。曹操之称“魏王”,也何尝不是“自称”?《资治通鉴》上的记载,却是“进魏公操爵为王”。至少就字面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汉献帝主动升魏公曹操为魏王。 
  刘备称汉中王,在事实上确是等于自称,而形式上是由马超、许靖等等一百二十个人联名上奏给汉献帝,说他们因为曹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僚,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所以”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备大司马。”将来,消灭了曹操以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诏擅封之)罪,虽死无恨。” 
  刘备同时也上了一张表给汉献帝,说:“群僚见逼,迫臣以义,……(臣)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意,拜受(大司马之)印,(汉中王之)玺,以崇国威,……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 
  一百二十人之中的领衔者,不是诸葛亮或关羽、张飞,而是马超,为什么?因为马超曾经是汉献帝朝廷正式封侯拜将的一员。所封的侯是“都亭侯”,所拜的将是“偏将军”(但是,在这一张表上所写的马超官衔,不是偏将军,而是刘备所给他的“平西将军”)。 
  马超之下,列名的人的次序,是许靖、庞羲、射瑗。然后才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李严以下的人,姓名没有被抄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里面)。 
  许靖不过是“左将军长史”,挂了“领镇军将军”的虚衔,不曾封过侯,也不曾获得过许县汉献朝廷的官爵,何以名次列得如此之高呢?至于庞羲,简直是说不上有什么地位,只不过是一个“营司马”而已,比不上今日的副官处处长;射瑗,也只是上校参议之流:“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为什么这三个人,也列在诸葛亮与关、张之上呢? 
  章学诚说:“殆不可解(差不多是无法解释的)。”我以为,可能执笔写这张表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许靖。而庞羲与射瑗和他私交不错,年纪也相当大。但是,这也不过是我的一种猜度而已(赖恭的姓名,很陌生。《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说他是荆州零陵郡的老前辈,为人仁爱谨慎,“不晓时事”。赖恭在当时的官衔,是“镇远将军”,他大慨是从零陵,跟着刘备来益州的,由于是老前辈,所以也被年高而德不劭的许靖所接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诸葛亮于刘备在“建安十六年”称帝之时,劝刘备不可违拗部下的攀龙附凤的愿望。诸葛亮引用了当年耿纯劝刘秀称帝的一番话:“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 
  刘备称帝,确是诸葛亮所竭力主张。称帝以前称王,是不是也由于诸葛亮主谋呢?待考。诸葛亮不曾陪刘备去汉中,在刘备身边的最重要的谋臣,是法正。这“自称汉中王”的事,很像是法正出的主意。 
  刘备举行称王典礼的一天,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庚子日。地点是(陕西沔县东南的)沔阳。马超、许靖等人设了一个坛场,叫文武官吏排队,然后由领衔的人宣读上给汉献帝的奏章,读罢,就把一顶王冕,加在刘备的头上,也把一颗“汉中王玺”捧给刘备。 
  刘备在这“加冕典礼”完成以后,也宣读了自己上给汉献帝的表。 
  然后,刘备就任命“汉中王国”的文武大员,叫许靖做太傅,叫法正做“尚书令、护军将军”。太傅地位崇高,尚书令掌握实权,等于是汉中王王府的秘书长。刘巴当了尚书(于许靖死后继任为尚书令)。另一个很重要的职务是“侍中”,刘备任命了廖立。 
  廖立是武陵郡沅陵人,颇有才名,曾经被刘备破格提拔,在他年纪未满三十之时,就叫他当了长沙郡太守。孙权派了鲁肃、吕蒙在建安二十年前来荆州南部(湖南),争夺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之时,廖立不战而走,弃职脱逃,一口气逃到了公安。刘备不仅不加以惩罚,而且叫他跟自己回益州,当巴郡太守。现在,刘备当了汉中王,又给他以“侍中”的位置。 
  诸葛亮是应该升官的。他升做了什么,《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之中,没有记载。也许,刘备以为诸葛亮已经有了很适当的职位: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不必再升。但是,左将军的名义,刘备于做了汉中王之时,就交给了马超。诸葛亮如何能留在所谓左将军府,给马超当部下呢? 
  重要的武官之小,赵云升做了什么,《三国志》也没有记载。有记载的,只是关、张、马、黄四人。他们分别作了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汉朝以右为上,摆在左的前面)。 
  另一位武官,本来不太重要,却突然受了重任,有点像是当年刘邦礼遇韩信。这一位武官,姓魏名延,一生忠心耿耿,而《三国演义》的作者把他糟蹋得不像一个人,说他头上有一块反骨!事情的经过是: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后,必须回成都处理全盘的军政事务,汉中王王府也自然要移设到成都去;不能没有一个可以坐镇一方的大将,留在汉中。大家以为,这个坐镇一方的大将的人选,一定是张飞。关羽坐镇了荆州,这坐镇汉中的任务,不给张飞给谁呢?结果,刘备却给了魏延!魏延在当时不过是一个“牙门将军”而已;出身也只是行伍的小兵。刘备为什么选中了他?因为他自从在家乡南阳郡义阳县在刘备的麾下当阿兵哥以来,不断地立有战功,说得上“勇冠三军”四个字。刘备不仅欣赏他的勇,也看出了他的“智”。他是的确具有大将风度,可以坐镇一方的人。 
  刘备升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军的入都大为惊讶。刘备当众召见他,问他:“我现在把这样的重大责任交给你,你准备怎么样办?”魏延说:“倘若曹操率领全国的军队来打,我就替大王抵挡。倘若曹操只派一个偏将,带十万兵来打,我就替大王把这十万兵吃掉了,吞下。”刘备听了,很高兴。这两句老粗口吻的壮语,也立刻使得军中的大小将士一致佩服。 
  魏延不仅是“勇猛过人”,而且“善养士卒”,能够获得士卒的心。刘备于众将之中,特别看中了魏延,可说是颇有知人之明(魏延其后也被诸葛亮十分信任;诸葛亮死后,才被小人杨仪谋害)。 
  我个人认为,刘备称王的事办得太早了一些。等到打胜了曹操,占领中原以后,称王就没有人批评。汉献帝也不会连一个王爵都不肯给他的。 
  他在拿下了汉中,就“自称”起汉中王来,事前事后,对孙权毫无安排;同时,关羽在荆州北部对曹军作战,也颇为顺利。孙权极想继续拉拢他而拉拢不上,十分感觉到不安全,就决计对他翻脸了。            
二十三 孙刘翻脸     
  孙权一向是对得起刘备的:不仅派了周瑜、程普,帮他抵抗曹操二十几万的大兵于赤壁乌林,不仅让他占了武陵郡孱陵县,造了公安城,不仅坐视他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与武陵郡的其他县;也不仅把亲爱的年轻胞妹,嫁给了他这个“年已半百”的老者。而且孙权又从建安十四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对曹操常常作战,为了刘备而与曹操做敌人,前后整整十个年头以上。孙权对不起刘备么? 
  孙权与曹操在这十年之中所打的仗,比刘备对曹操所打的仗更多。孙权先是在建安十四年一方面叫周瑜在江陵猛攻曹仁,逼得曹仁放弃江陵,撤兵退守襄阳;另一方面又在(安徽无为县东南的)濡须口,亲自抵抗曹操的水陆联军。其后,孙权又在建安十八年正月抵抗曹操濡须口的第二次进攻;又在十九年五月与闰五月,夺取了曹操的皖城(安徽潜山)。在十九年秋天,抵抗曹操第三度的进犯,在二十年八月,孙权以全力攻击曹操的合肥,几乎在“逍遥津”送了自己的性命。到了建安二十一年的冬天,曹操发动水军陆军,以居巢(安徽巢县)为前进基地,来势汹汹,而孙权毫无投降之意,仍旧沉着应战,终于使得曹操本人不得不在建安二十二年三月退走,留下曹仁与张辽,在居巢改取守势。 
  孙权之所以与曹操结下了如此的不解冤仇,诚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地盘与生命,却也的确可以把它记在刘备的账上。倘若不是在建安十三年为了救刘备而叫曹操在赤壁乌林丢了脸,曹操也不至于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他大举讨伐,欲得他而甘心。 
  孙权也未尝没有取汉朝而代之的帝王思想;他对刘备的合作,也来尝不是暂时的互相利用,以对付一个强大的共同敌人;等到将来;倘若是曹操被消灭了,孙权未尝不会与刘备作一次最后的一拚,以决定鹿死谁手,帝位谁属。然而,至少在那个情形到来以前,孙权一向并没有先干掉刘备,后干掉曹操的计划。 
  事实是,刘备与他的大将关羽,做了一连串的不仅激怒孙权,而且令孙权失去了安全感的事。第一,是在赤壁乌林胜利以后,追击曹操之时,刘备单独行动,占领了武陵郡的孱陵县,造了公安城,自成一个局面。第二,是不告诉孙权而径行攻取了武陵郡其他各县,与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第三,孙权把妹妹嫁给了他,而他和这位年轻而尚武的夫人处得极不好。第四,孙权建议与他共同进兵益州,夺取刘璋的地盘,而他竟然反对,说刘璋是他的本家兄弟,请孙权看他的面子,饶了刘璋。后来,这位刘备竟然自己单独夺了刘璋的地盘。第五,刘备进军汉中,杀了夏侯渊,抵住了曹操,做了汉中王,竟然在事前、事后不曾与孙权有所商谈,取得默契。第六,关羽打襄阳、樊城,看来颇为顺利,似乎不久便可以囊括这两个城,继续北进,许县以南,甚至许县以北,黄河以南,以及许县城内朝廷之中,都有不少人已经或正在准备,对关羽响应,曹操倘不是接受了司马懿的劝阻,很可能放弃许县,迁都到黄河以北。然而,这位关羽却从来不把孙权放在眼里,拒绝孙权与他攀亲的提议。 
  这拒绝攀亲的事,是上列六件事之中最严重的一件。孙权有意思替他的一个儿子,娶关羽的女儿。这件事倘若成功,那么,孙权虽已失掉了作为刘备的二舅子的资格(大舅子是已死的孙策;孙权是孙夫人的二哥),却又成了刘备的第一武臣关羽的亲家。岂不很好。谁料到,我们的关夫子十分不懂政治,不仅拒绝了媒人的提婚,而且骂孙权的儿子为“犬子”,说“虎女怎么能够配犬子!”自比为虎,而称孙权为犬。这就未免太过分了。 
  孙权的脾气,早就是坏得有名。他怎么受得了关羽的侮辱?即使刘备、关羽不曾在汉中与襄樊同时占了上风,孙权也会仅仅为了这拒婚与骂人的事,对关羽兴兵雪恨的。况且,又有吕蒙、陆逊这两个急于立功升官的人,不断在孙权面前说关羽的坏话。 
  孙权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联络刘备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东的“独立王国”,进一步问鼎中原的,只有鲁肃一人,而鲁肃此时已死! 
  于是,孙权下个决心,给关羽颜色看,对刘备翻脸,不惜在暗侯渊,抵住了曹操,做了汉中王,竟然在事前、事后不曾与孙权有所商谈,取得默契。第六,关羽打襄阳、樊城,看来颇为顺利,似乎不久便可以囊括这两个城,继续北进,许县以南,甚至许县以北,黄河以南,以及许县城内朝廷之中,都有不少人已经或正在准备,对关羽响应,曹操倘不是接受了司马懿的劝阻,很可能放弃许县,迁都到黄河以北。然而,这位关羽却从来不把孙权放在眼里,拒绝孙权与他攀亲的提议。 
  这拒绝攀亲的事,是上列六件事之中最严重的一件。孙权有意思替他的一个儿子,娶关羽的女儿。这件事倘若成功,那么,孙权虽已失掉了作为刘备的二舅子的资格(大舅子是已死的孙策;孙权是孙夫人的二哥),却又成了刘备的第一武臣关羽的亲家。岂不很好。谁料到,我们的关夫子十分不懂政治,不仅拒绝了媒人的提婚,而且骂孙权的儿子为“犬子”,说“虎女怎么能够配犬子!”自比为虎,而称孙权为犬。这就未免太过分了。 
  孙权的脾气,早就是坏得有名。他怎么受得了关羽的侮辱?即使刘备、关羽不曾在汉中与襄樊同时占了上风,孙权也会仅仅为了这拒婚与骂人的事,对关羽兴兵雪恨的。况且,又有吕蒙、陆逊这两个急于立功升官的人,不断在孙权面前说关羽的坏话。 
  孙权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联络刘备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东的“独立王国”,进一步问鼎中原的,只有鲁肃一人,而鲁肃此时已死! 
  于是,孙权下个决心,给关羽颜色看,对刘备翻脸,不惜在暗中向曹操递降书,“以讨羽自效”,以讨伐关羽来证明他向曹操投降的诚意,对曹操报答受降之恩。 
  曹操接到孙权的降书之时,真是“喜可知也”。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曹操是如何喜欢。 
  然而,曹操高明得很,高明到非孙权或关羽所能梦想得到。曹操一方面立刻接受孙权的投降,以汉献帝的名义封孙权为“南昌侯,领荆州牧”,一方面却出卖孙权,向关羽讨好,把孙权写给自己的降书原件,用飞箭射进关羽的司令部。目的是卖一个人情给关羽,叫关羽和孙权拚命,他同时可以坐享渔人之利,不仅襄樊可以解围,而且孙、刘双方一定会打得不可开交,两虎相斗,一死一伤。 
  关羽接到曹军射来的孙权投降曹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