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的最后一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许世友的最后一战-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越南北部地区主要民族有18个,如将各种支系计算在内,则有40余个。其中越南族最多,约占85%以上。这些民族,各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复杂,禁忌较多。
  越南族又叫京族,讲越语,大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衣着朴素,着白色,主食大米,有饮茶及嚼槟榔等嗜好。大多数人信奉大乘佛教,其次是天主教,有的信儒教。一般用农历,同我国一样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较大的宗姓有阮、范、陈、吴等,姓在前名在后,子女用父姓,妇女在姓与名之间加一个“氏”字。
  土族为壮族的一个支系,约占越北人口的3。1%,居于低山地或谷地,讲土语。主要从事农业,种稻谷。衣服平常为蓝靛色,节日为白色,男子盘发辫于脑后。主食糯米,有嚼槟榔及染指的嗜好。山寨一般有10至15户,住高脚房,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外人不得进入内室。信鬼神,凡事请巫师卜卦,在神座前不能乱说话。用农历,较大节日与越南族相同。
  孟族人外貌与越南族相似,约占越北人口2。6%,讲傣语,有10余个支系,其中角孟占该族三分之二。越南解放前,处于酋长制部落社会,以务农狩猎为生,服装艳丽整齐,主食大米,玉米。房屋依山坡建筑,十分简陋,三四户合住。信鬼神,风俗习惯与越南族相似。
  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有族属关系,分白傣、黑傣等6个支系,约占越北部总人口的2。4%,多住河谷坝区,务农为主,穿深蓝色衣服,包头巾。白傣妇女喜穿秀有红、白花的衣服,包白头巾。黑傣妇女穿黑衣,爱戴首饰品。主食糯米,住高脚房,家具简陋。信鬼神、灵魂,忌睡觉时将白被里翻在外边。除春节外,“春耕”、“新灶”是两个最热闹的节日。
  农族又叫黑衣族,与我国壮族同族,约占越北总人口的2%,说话同广西口音,用汉文、越文。与土族杂居,语言和风俗习惯接近土族。务农为主,少数经商。喜穿蓝色裤,男人结发辫于头上。主食大米,包谷和黍。
  苗族与我国苗族同族,分红苗、青苗、花苗、白苗4种,约占北部总人口的1。4%。有本民族语言。会说越语、傣语,有些人识汉字。苗族人性格真诚,重团结,勤劳勇敢,务农为主。白苗和花苗喜好浅色服装,青苗和红苗喜爱深色服装。房屋和家具简陋,各住户相距两三百米,遇不幸的事就迁居。主食大米、苞谷,好饮酒、宴客。不多与女人说话,有的不愿别人摸孩子的头和手,忌客人说菜里盐不多,有抢亲的风俗。
  瑶族与我国瑶族同族,约占越北总人口1。2%,多住山区,有本民族语言,也说傣语和汉语,并能用汉字。以务农、伐木、狩猎为生,种山地。服装喜爱黑青色,妇女头上用布攀缠,象草帽形。禁忌较多:忌吃狗肉;门口挂有青树枝,表示敬神,外人不得进入;忌挂白色蚊帐;农历三月祭祖先,忌外人进入。
  另外,还有山由族、高朗族、宁族、山支族、罗罗族、云桥族、乌尼族等,约占越北部总人口0。2%至0。5%。
  众多的民族,复杂的风俗习惯,繁杂的语言,加之黎笋集团的反动宣传,将给我军的群众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战区的经济条件,可以说对双方作战行动都没有多少有利之处。这一地区虽有丰富的林业和矿产资源。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特别是黎笋集团穷兵黩武,推行“要大炮,不要大米”的政策,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经济十分落后。除煤炭、电力、纺织、水泥和小型机械修配外,几乎没有工业,农业连年歉收,粮食奇缺。越军消耗的军需物资,城乡商店里销售的商品,相当一部分还是我国援助的储备物资。
  这种经济状况,给我军自卫还击作战和后勤保障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各种物资要靠国内供应,在战区难以就地筹措。
  现地勘察之后,各兵种、各部队都在积极进行准备,修改、补充行动计划。各级联合指挥机关,在各兵种、各单位的计划基础上,又补充修改了本级的作战计划。各军种、兵种的计划确定后,军区前指又补充、修改了一次作战计划,并上报军委和总参谋部。
  计划经军委批准后,军区前指又开了作战会议,向所属军种、兵种、各大单位下达了作战命令。为了保密,命令的内容只讲该单位执行的部分,这叫个别命令。
  各军种、兵种、各大单位接到命令后,就按规定的部署,将各自的部队调到应到达的位置。按命令规定的时间做好一切准备,等待命令向越军发起还击。
  许世友司令员在考虑如何给越军一个突然猛烈的打击,如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它个措手不及,把战场的主动权稳稳地操在自己的手中,打破越军任何挽救败局的企图。
  第07章 牛刀杀鸡
   许世友决定使用“牛刀杀鸡”的战术,使用强大、优势的兵力、兵器,对准敌人的弱点,实施猛烈的突击。使敌人无力抵抗,在短时间内即快速全部歼灭敌人。在解放战争中,攻打济南时,许世友就使用过“牛刀子战术”。当时济南的工事坚固,纵深大,明暗地堡成千上万,守军多而强。在战役中,我军找准敌人的弱点,抓住敌人的要害部位,集中兵力、火力,杀开一条血路,钻进去打,象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在8天时间里歼灭了国民党11万守城部队,活捉了守城司令王耀武。
  许世友的这个战术有几个要点:第一,要选准敌人的要害部位,不能碰到敌人的钉子上;第二,集中兵力、火力,而决不能分散兵力、火力,到处打得不疼不痒;第三,杀开一条血路,钻进去打,必须硬打,软了打不进去;第四,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直捣敌人要害。
  许世友经常讲,打胜仗就得靠毛泽东军事思想。他提出的“牛刀杀鸡”就是毛泽东同志所主张的“歼灭战”思想。为实现歼灭战,就必须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对准敌人的弱点,实行猛烈突击,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分别合围,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这个军事思想,指导我军在进攻作战中,打了很多胜仗,是我军的法宝,已写进我军的战役学、战术学,是我军的基本战法之一。运用这一战法而夺取胜利的战例,在我军战史上不胜枚举。许世友说,由于敌情、我情、地形、气候的不同,战法应当有所不同,不能千篇一律,搞经验主义。打济南时用“牛刀子战术”,那是因为济南城是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守军是国民党的正规军队,数量也比较多,这次提出“牛刀杀鸡”,是因为这次对越自卫还击战是野外打仗,或者说大部分是野外作战,敌军数量较少。两种提法都是与当时、当地的敌情、我情紧密联系的。在高平地区的作战中,他更强调使用主要力量打击敌人的要害而又守备薄弱的部位,象用杀牛的刀杀鸡一样,把敌人的部署割开、打垮、歼灭。
  三小时突破敌阵
  2月16日夜间至17日拂晓前,许世友的“牛刀”已经准备好了。参战部队各就各位;战炮脱掉了炮衣,标定射击诸元;工兵已进到位置,准备好爆破器材;坦克加满了油、装足了弹,进到待机位置;无线电通讯兵全神贯注地在静静地守听,有线通讯兵做好了架线的一切准备;步兵进入到冲击出发阵地,有的已进到敌人“鼻子底下”;侦察兵正在攀山越岭。各级干部和各级机关都在检查各自部队的准备情况,等待着许世友司令员“还击开始”的命令。17日凌晨,天刚蒙蒙亮,一颗绿色信号弹,从祖国南疆几个前站机场的指挥台腾空而起。刹时间,第一批战鹰齐声怒吼,如强攻利箭,直插云霄。紧接着,每个飞机场跑道上,一架架战鹰交错不断地起飞、降落。我英勇的前线航空兵部队,展开了一个大场次、多层次、多架次、多机种起飞的战斗场面。一连几天,每天数百架次飞机沿着中越边境我方一侧上空,穿梭般地来回巡逻。在我强大空军力量的威慑下,越军的飞机也不敢动弹一下。
  我守卫南海的舰艇部队在辽阔的海面上,摆开了威武雄壮的阵容:一支由导弹护卫舰、猎潜艇组成的编队,在北部湾乘风破浪,向南挺进;一只由护卫舰、导弹快艇、鱼雷快艇和高速炮艇组成的联合编队,成批成群地在海南岛西南海面上龙腾虎跃,待机出动;另一支由各类舰艇组成的混合编队,在西沙群岛海面百倍警惕,巡逻游弋。在空中,一对对海空雄鹰呼啸而过;在海底,一艘艘潜艇静静地潜航。一个多月来,这支强大的舰艇部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配合广西边防部队的自卫还击作战行动,谱写了一曲保卫四化建设,保卫祖国南疆的壮丽凯歌。
  2月17日黎明,人们还在熟睡之中,许世友早已来到指挥所坑道的作战室里。他十分清楚这是完成军委所交任务的关键时刻,也是写好他自己历史结尾部分的重要时刻,必须亲自掌握。他腰挂左轮手枪,身披一件棉大衣。少林武功成自然,许世友平时就是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这是他象一座大钟,坐在标有作战部署的地图旁,手拿怀表,双眼盯着指针。时间一分一分一秒一秒地过去,表好像走得特别慢。
  突然,他抬起头来,放大嗓门庄严地宣布:“时间到。还击开始!”这号令是10亿中国人民的心声,这号令是东方巨龙的怒吼。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参谋们,象各自负责的单位传达许司令员的命令。各部队接令后,立即行动起来。顷刻间,隆隆的炮声震醒了沉睡的大地,火光象早霞一样映红了天空,一群群炮弹呼啸着飞向敌人阵地,顿时敌人阵地上烈火团团,浓烟滚滚。30分钟后,一组组工兵在敌人的雷场中开辟通路,一排排坦克吼叫着向前推进,一群群步兵杀声震天冲向敌群,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序幕在全线拉开了。整个中越边境广西段,敌我双方交火激烈,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火龙。
  当时有一支开战歌:
  将军严肃发号令,
  三军上下齐行动,
  大炮隆隆震天响,
  火光闪闪照天明。
  工兵开路为先锋,
  坦克怒吼碾敌平,
  枪声如风弹如雨,
  边防英雄还击勇。
  许世友发出还击开始的命令后,态度更加严肃,在作战室内背着手走过来走过去,设想着前线的情形,想象着我军英勇杀敌的场面,等待着各单位的报告。
  果然,战报一个接一个飞来。北集团报告突破了莫隆防线,歼灭了莫隆地区的敌人。南集团报告突破了布局防线,打垮了布局地区的敌人,夺占了水口大桥。东集团报告突破了同登防线,正与敌人激战。许世友听着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消息,脸上也在逐渐变化,由严肃变成和蔼,由和蔼变成了满面笑容。
  在本书第五章中,我们介绍了越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根据他们的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他们第一线的兵力密度很大。我广西当面是越军第一军区,共有陆军11个师零9个旅团,第一军区的部署也是二线配置:第一线6个师零6个团,第二线5个师零3个旅、团(均不含公安部队和民军)。
  许世友认真研究了越军的特点,对越军的部署有如下看法:越军的部署是按师为单位,成三线配置。除前述第一、第二线配置外,第三线是越军的战略预备队,共有5个师,都部署在河内附近,可能侵柬,也可能与我军作战。
  许世友认为,从越军部署来看,第一线兵力最多,密度最大,这是和越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同时,阵地也是第一线最坚固,有坑道,有石洞改造的坚固工事,有永备工事,有大量的野战工事,“A”字形隐蔽部每排都有,堑壕、掩体到处都是,交通壕象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的。此外,还有什么法国炮台,据说这种工事很大,特别坚固。与工事并存的还有大量的障碍物:在第一线阵地前多数有鹿砦,很长很厚;还有陷阱竹签坑,上设陷阱下插竹签,越军估计我军人员可能活动的地段,都设置了这种讨厌的东西;各类地雷密布,发火方式各种各样,机关很多;防步兵外壕、防坦克外壕、铁丝网、拦障、石墙等,到处可见。火力计划严密,已布置好多层火网。炮兵火力从远到近,步兵武器也形成交叉火力网。总之,越军防御体系完整,阵地坚固,火力严密,障碍多而厚。综上所述,可以明显地看出,越军第一线是强点,是个坚硬的外壳,这是越军部署的突出特点。
  许世友针对越军特点,想出了一个有效办法:用火力对付越军的坚硬外壳。他集中强大的炮兵部队,使用突然猛烈的火力,轰击越军的阵地、指挥所、炮兵阵地、步兵集结地域、通讯设施等。这就发挥了我军炮兵多、火力强大的优势。我炮阵地上火光闪闪,闷雷声声,成群的炮弹飞向敌阵。霎时间,黑压压雾森森的越军阵地上火光熊熊,浓烟滚滚,如同平地升起了一条巨大的火龙,在烟雾中翻腾。果然不出许世友所料,几十分钟的轰击,大量消灭了越军的有生力量。有的越军阵地被翻了个底朝天,有一尺厚的松土,敌人阵地上的通讯瘫痪了,几十个炮兵连阵地被摧毁了,大大打击了敌人的作战士气。越军士兵纷纷逃跑,下级军官吓得不敢出洞观察情况,越军的“第一线取胜”梦想,被许世友用大炮打破了。越军指挥机关被打得晕头转向,一时无计可施。炮击过后,他们稍微清醒过来,本想赶紧采取措施,挽救败局,可新招还没想出来,我军的坦克、步兵已冲了过来。
  许世友解决了全战役第一个关键的问题。
  紧接着,敌人的地雷阵也被我军基本上摧垮。当时,前线还流传着许世友用水牛破地雷的故事:许世友眉头一皱,想起了我国古代齐国名将田单巧用“火牛阵”打败燕国的战例,就在广西边界地区搜罗了几百头水牛,每头牛的尾巴上捆上蘸足煤油的纱布包棉团,集中在我阵地前沿。我炮火准备好后,用火种将牛尾巴上的纱布棉团点燃,几百头水牛冲向地雷区,把越军地雷一扫而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