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百年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电影百年史-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孙献韬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诞生已经整整一百个年头了。一百年前,中国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拍成了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从那时到现在,中国已经拍摄了近7000部电影。当我们仔细回望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每一季搏动的时候,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传的中国电影人的热血和信念。正是他们的赤诚、智慧和创造,才使中国电影毫无愧色地融进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顽强奋进的奔涌之河,绘就了波澜壮阔、憾人心弦的史诗,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本书收集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点点滴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典籍,它让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能够领略百年中国电影的种种精彩。


前言

并非序言的序言 

中国电影百年史
上编:1905——1976

第一章 1905-1920年襁褓中创造第一

第一部中国电影《庄子试妻》剧照  第一位女电影演员  梅兰芳剧照

    从1905年到1920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一个王朝被写进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襁褓中的中国电影,像所有新生儿一样,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众多个第一次: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位电影演员谭鑫培;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家影院虹口活动影戏院;第一间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  
  在短短的15年内,中国电影在懵懂中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转变,使电影由西方传到东方,从戏园搬进影院,从记录转向叙事。最关键的是,电影由新鲜玩意儿演化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消遣方式,看电影成了一种时髦。

1905年 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8年 虹口活动影戏院
1909年 亚细亚影戏公司  1913年 《难夫难妻》
1913年 奇男子开创香港电影源流  1918年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1920年 梅兰芳舞出古剧新章


第二章 1920-1929年 迅速发育的十年

《空谷兰》剧照  海归派电影人洪深  女明星宣景琳  《火烧红莲寺》剧照

    在这十年中,中国人自己开设的电影公司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经营状况令人满意,甚至还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商战,电影开始越来越像一门“正经”的生意。电影明星应运而生。张织云、杨耐梅、王汉伦、宣景琳被列为四大电影皇后,风光一时。
  在这十年中,中国电影不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各类专业创作者的加入令作品充满了中国式的情怀。洪深、田汉等文人进入电影界,也使得这段娱乐史厚重深沉了许多。

1921年 故事从此越说越长  1922年 明星电影公司
1922年 《劳工之爱情》  1923年 《孤儿救祖记》
1924年 鸳鸯蝴蝶派  1924年 昌明电影函授学校
1925年 洪深编个故事给你看  1925年 天一影片公司
1926年 四大女明星  1926年 南国电影剧社
1928年 《火烧红莲寺》  1928年 《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 
1927—1929年 “六合围剿”


第三章 1930-1939年 被腰斩的黄金年代

被认为有伤风化的镜头  《春蚕》剧照  《马路天使》剧照

传奇女星阮玲玉  孤岛影后陈云裳  电影皇后胡蝶  耀眼的男明星金焰

    经历过飞速发展的20年代,30年代的中国电影进入了全面的繁荣与成熟。据统计,当时上海的电影杂志就有上百种,而一般综合类刊物中也都有专门的电影版面,影星的照片或电影海报也常被当作封面。由此可见,当时上海“东方好莱坞”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电影文化已完全渗透到整个城市文化的体系当中。 
  然而,战争却使中国电影的发展势头被拦腰截断,黄金年代也就此止住了高速的步伐,在踌躇与无奈中停滞下来。 

1930年 联华影业公司  1930年 阮玲玉唱出中国电影第一声
1930—1931年 《电影检查法》  1931年 沉默是银 有声是金
1933年 “电影皇后”选举  1933年 《狂流》、《春蚕》
1934年 《桃李劫》  1933—1934年 影评大战
1935年 阮玲玉之死  1936年 好莱坞明星访沪
1937—1941年 “孤岛电影”  1937—1938年 内地影人南下香港
1938年 “中制”与抗战电影  1939—1940年 《东亚之光》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渔光曲》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神女》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大路》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联华交响曲》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马路天使》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十字街头》
大上海流金巅峰之《夜半歌声》  “你是明星”之阮玲玉
“你是明星”之胡蝶  “你是明星”之金焰
“你是明星”之黎莉莉  “你是明星”之王人美
“你是明星”之赵丹  “你是明星”之周璇


第四章 1940-1949年 在废墟中歌唱

《八千里路云和月》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乌鸦与麻雀》剧照

满映时期女星李香兰  四大名旦之一秦怡  男明星刘琼男  明星陶金

    抗战八年,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在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间,上海再度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30年代的创作规模。昆仑、文华等电影公司兴起,费穆、史东山、蔡楚生、桑弧、沈浮等导演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张爱玲、黄佐临等文学、戏剧界名流开始参与电影的编剧、拍摄工作,陶金、刘琼、石挥、白杨、秦怡、上官云珠等人的演出也在续写30年代的明星神话。与此同时,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地区,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电影。

1938—1940年 特殊时期特殊创作  1941年 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1937—1945年 “满映”李香兰  1947—1948年 史东山的巅峰时期
1947年 《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5—1949年 文化精英成中坚力量
1947年 《不了情》和《太太万岁》  1947年 《假凤虚凰》
1948年 《哀乐中年》都市悲喜剧  1948年 诗人导演费穆的巅峰之作
1948年 中译片《一舞难忘》  1948年 现实主义典范《万家灯火》
1948—1949年 第三次南渡香港  1931—1948年 萌芽后期的台湾电影
1948—1949年 《三毛》搬上银幕  1949年 郑君里首次独立执导
1949年 “东影”初探电影体制  1946—1949年 女星战后大放光彩
1946—1949年 男星战后各展其长


第五章 1950-1959年 从头再来 分开旅行

《南征北战》剧照  《青春之歌》剧照  《五朵金花》剧照

喜剧艺术家吕班  田华饰演白毛女  谢芳饰演林道静  受尽磨难的杨丽坤

    5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电影开始出现明显的地域分野。
  同其他企业一样,内地旧有的电影公司开始经历从公私合营到完全国有的转变,整个电影的市场运营机制也随之改变,国有的收购包销取代了以往的票房回收。电影产业随着革命的年代开始翻天覆地,作品的视野、内容连同创作者一起发生改变。

1950年 真实故事《白毛女》  1950年 《我这一辈子》平民史诗
1950年 《大众电影》创刊  1951年 《武训传》的社论
1951年 史诗作品《新儿女英雄传》   1952年 准史诗片《南征北战》
1951—1953年 八家电影公司并入上影   1952年 粤语片制作公司成立
1956—1957年 吕班喜剧三部曲1957年   《柳堡的故事》战争中的爱情
1958年 “大跃进”冲击   1957年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难忘的1959”之《林则徐》  “难忘的1959”之《青春之歌》
“难忘的1959”之《五朵金花》  “难忘的1959”之《林家铺子》


第六章 1960-1969年 急刹车与快起步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  喜剧《李双双》剧照  《小兵张嘎》剧照

黄婉秋饰演刘三姐  《冰山上的来客》  刘世龙饰演王成  武侠片一代宗师张彻

    进入60年代,内地的电影制片厂制度已经完全确立,机制成熟,运转正常。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批新电影人,开始发挥各自的能力,一批既符合当时需要,又具备创作风格的影片自然产生。《刘三姐》、《李双双》、《小兵张嘎》、《地道战》、《冰山上的来客》、《大闹天宫》等作品的出现,证明了60年代内地电影也不乏娱乐性因素以及创作者的个人色彩。当人们期待着更多具备水准的电影问世的时候,一场浩大的政治运动却让一切化为泡影。

1960年 祝希娟获首届“百花奖”  1960年 音乐风光片《刘三姐》
1960年 商业导演旗帜人物王天林  1961年 《蓝与黑》与“过渡一代”
60年代 香港诞生《黄飞鸿》系列  1963年 黄梅调《梁祝》风靡港台
1963年 台湾电影健康写实主义路线  1962—1964年 百花奖历史篇章
1963年 《李双双》表现农村妇女  1963年 《农奴》
1963年 《小兵张嘎》  1963 《早春二月》
1963年 《冰山上的来客》  1961—1964年 《大闹天宫》
1964年 《英雄儿女》  1965年 《地道战》
1963年 《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  1965年 音乐歌舞史诗《东方红》
1966年 《大醉侠》新派武侠片  1967年 《独臂刀》武侠经典


第七章 1970-1976年 前路更漫长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样板戏《红灯记》  样板戏《白毛女》

功夫片明星李小龙  玉女林青霞  娴静端庄林凤娇  文雅君子秦汉

    对内地的观众而言,这个时期的电影记忆完全近乎空白,除了样板戏电影就是类似样板戏的电影。像《创业》这样的描写石油工人奋斗的“主旋律”电影,都会被迫戴上政治批判的牌子。唯一不同的记忆,也许只有革命少年潘冬子帽子上那颗“闪闪的红星”。1976年,“四人帮”下台,长达十年的“文革”宣告结束。对眼前一片荒芜的内地电影人来说,显然前路会更加艰辛漫长。

1968—1974年 八亿人民八台戏  1974年 奇葩《闪闪的红星》
1974年 石油工人题材影片《创业》  1971年 香港功夫片走向世界
1976年 香港喜剧经典《半斤八两》  70年代 琼瑶电影明星黄金时代
1972年 纪录片《中国》  1972—1976年 《愚公移山》


中国电影百年史
下编:1997——2005 

第一章 在胶片中复活

摄影系78级,左一是张艺谋  电影《泪痕》  影片《生活的颤音》

《小花》横空出世  徐克和他的武侠电影  周润发《胡越的故事》

    经历过长达十年时间的浩劫,中国电影本不殷实的家底只留下残破不全的一穷二白。就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电影人开始从头再来。一部部表现“文革”题材的作品问世,被人称为“伤痕电影”;外国影片重现银幕,不再是供内部批判的毒草;甚至新中国的银幕上,还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吻,足以让全国心动……

朱辛庄,“第五代”诞生的地方  “伤痕电影”反思“文革”
报晓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阴差阳错踏进武侠圈
许鞍华投奔新浪潮怒海  中国首个专家电影奖诞生
第四代在北海“读书”  先锋《小街》探索电影技巧
《邻居》探讨“纪实美学”  《城南旧事》缔造经典散文电影
杨德昌拉开台湾“新电影”序幕


第二章 短暂的繁华

张华勋给刘晓庆说戏  英姿飒爽的刘晓庆  影片《珊瑚岛上的死光》

从《少林寺》走出的李连杰  家庭伦理片《喜盈门》  反特片《戴手铐的旅客》

    事实证明,经历过短暂的复苏期后,中国电影曾遇到过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机。从功夫片《少林寺》到戏曲片《白蛇传》;从儿童片《泉水叮咚》到农村片《喜盈门》;从动画片《哪吒闹海》到反特片《戴手铐的旅客》;从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到动作片《神秘的大佛》,即便在今天,也很难想象中国电影曾经在短时间内拍摄出这么具备商业萌芽的类型电影……

“神秘大佛”脚下的商业萌芽  “珊瑚岛”:科幻的灵光乍现
八零初类型片之功夫片  八零初类型片之名著改编片
八零初类型片之农村片  八零初类型片之反特片
八零初类型片之结语


第三章 “78班”毕业

《红象》在云南拍摄  电影学院的轴心人物田壮壮  现任电影学院院长的张会军

唯美派李少红  当年年龄最小的学生刘苗苗

    对现在的中国电影来说,最知名的摇篮自然属于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中国电影教育的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多年以来为电影界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其中,以“78班”最为令人刮目相看。“78班”是北京电影学院恢复高考后首次公开招收的一届,他们在毕业后的创作构成了“第五代”的主体……

“78班”之首部长片  “78班”之田壮壮
“78班”之吴子牛  “78班”之张军钊
“78班”之李少红  “78班”之夏钢
“78班”之张建亚  “78班”之刘苗苗
“78班”之谢园  “78班”之张会军
“78班”之何群  “78班”之冯小宁
“78班”之陶经  “第五代”来了
革新电影叙事语言


第四章 另一段黄金年代

《自古英雄出少年》剧照  张艺谋等摆出胜利姿态  成龙奠定一线男星地位

重情重义的小马哥姜文主演的《芙蓉镇》女性电影《人·鬼·情》

    对香港电影来说,80年代中期是一段毋庸置疑的黄金年代。徐克、吴宇森两位导演,以不同的方式引发着香港电影美学的变革;成龙凭着一身功夫和一张笑脸,在海外都打出了“香港巴斯特·基顿”的名号;周润发的风衣墨镜,连同他的子弹白鸽一起被印成香港电影的名片……而在内地,在“文革”结束整整十年之际,老导演谢晋完成了巅峰之作《芙蓉镇》,彻底向上一个时代告别……

少年英雄不是梦  吴天明与“西部电影”神话
成龙成为一线男星地位  1986年《英雄本色》空前卖座
1986年谢晋导演《芙蓉镇》  1987年内地首部“女性电影”
“商业片热潮”之《京都球侠》  “商业片热潮”之《神鞭》
“商业片热潮”之《二子开店》  “商业片热潮”之《最后的疯狂》
“商业片热潮”之《东陵大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