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孝经-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 
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 
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 
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此一节释“孝德之本”之意,传之五章也。但“严父、配天”本因论武 
王、周公之事而赞美其孝之词,非谓凡为孝者皆欲如此也。又况孝之所以为 
大者,本自有亲切处,而非此之谓乎!惹必如此而后为孝,则是使为人臣子 
者,皆有今将之心,而反陷于大不孝矣。作传者但见其论孝之大,即以附此, 
而不知其非,所以为天下之通训。读者详之,不以文害意焉可也!其曰:“故 
亲生之膝下”以下,意却亲切,但与上文不属,而与下章相近,故今文连下 
二章为一章。但下章之首语已更端,意亦重复,不当通为一章。此语当依古 
文,且附上章,或自别为一章可也。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义。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 
临之,厚莫重焉。”子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 
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皆在于凶 
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君子则不然,言斯可道,行斯可乐,德义可 
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 
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此一节释“教之所由生”之意,传之六章也。古文析“不爱其亲”以下 
别为一章,而各冠以“子曰今文则合之,而又通上章为一章,无此二“子曰” 
字,而于“不爱其亲”之上加“故”字。今详此章之首,语实更端,当以古 
文为正。“不爱其亲”,语意正与上文相续,当以今文为正。至“君臣之义” 
之下,则又当有脱简焉,今不能知其为何字也。“悖礼”以上皆格言,但“以 
顺则逆”以下则又杂取 《左传》所载季文子、北宫文子之言,与此上文既不 
相应,而彼此得失又如前章所论子产之语,今删去凡九十字。 (季文子曰: 
 “以训则昏,民无则焉。不度于善,而皆在于凶德,是以去之。”北宫文子 
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有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 
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 
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 
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此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此一节释“始于事亲”及“不敢毁伤”之意,乃传之七章,亦格言也。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 
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此一节因上文“不孝”之云而系于此,乃传之八章,亦格言也。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弟,移风易俗莫善于 
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 
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 
要道。” 
     此一节释“要道”之意,当为传之二章。但经所谓“要道”,当自己而 
推之,与此亦不同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 
下之为人父者;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教以臣,所以敬天下 
之为人君者。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 
民如此其大者乎?” 
     此一节释“至德以顺天下”之意,当为传之首章。然所论至德,语意亦 
疏,如上章之失云。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 
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 
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至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 
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一节释天子之孝,有格言焉,当为传之十章。(或云宜为十二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故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此一节释立身扬名及士之孝,传之十一章也。(或云宜为九章。) 

     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 
役也。” 
     此一节因上章“三可移”而言,传之十二章也。严父,孝也;严兄,弟 
也。妻子臣妾,官也。 (或云宜为十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从父 
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 
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 
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 
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争于父,臣不可以弗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此不解经而别发一义,宜为传之十三章。 

     子曰:“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 《诗》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 
之?’” 

     此一节释忠于事君之意,当为传之九章。(或云宜为十一章。)因上章 
争臣而误属于此耳。“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亦《左传》所载士贞子语, 
然于文理无害。引《诗》亦足以发明移孝事君之意,今并存之。 

     子曰:“孝子之丧亲,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 
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 
此圣人之政。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为之棺槨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 
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 
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传之十四章,亦不解经而别发一义,其语尤精约也。 



                                  评 价 

      《孝经》堪称一部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不仅封建文人视之为必修功课, 
就是普通老百姓对它也很熟悉,这是其他儒经所做不到的。之所以如此,一 
是由于统治者对它极力宣扬,二是因为注重孝行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 
首要特征,三是因为该经篇幅短小,文字浅白,易于普及。 

     封建文人十分重视《孝经》,对它的评价也高到极点。如汉儒郑玄说: 
 “《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唐人薛放说:“《孝经》者, 
人伦之大本,穷理之要道,真可谓圣人至言”。明人吕维祺则认为“《孝经》 
继《春秋》作,盖尧舜以来帝王相传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本也。此义 
不明,而天下无学术矣”,他盛赞道:“大哉《孝经》乎!参两仪,长四德, 
冠五伦,纲维百行,总会六经。”这些评价虽显过分,但也充分说明《孝经》 
受到的重视。 

      《孝经》虽不象封建文人所吹捧的那样神奇,但它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确是毋庸置疑的。 

      《孝经》诞生于先秦之世,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战祸连绵,周天 
子缩于一隅,而列强务兼并之业,臣弑其君,子杀其父。这种现实,令人痛 
心。而《孝经》倡导孝道,宣扬以孝治天下,无疑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 
是救世的一种方法。《孝经》所推崇的先王之世、明王之政、圣人之治、君 
子之行,无一不是针对当世之人而言的。因此,《孝经》的写作与孔子作《春 
秋》以使乱臣贼子惧的目的是相同的,是儒者善良愿望的一种体现,在当时 
具有积极的意义。 

      《孝经》所言之孝是从事亲开始的。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中,奉 
养父母对于家庭的稳定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使父母安度晚年,而 
且是对后代的一种身教,对子女的成长很有好处。而家庭的稳定又是社会稳 
定的基础。经文说:“非孝者无亲,大乱之道也”。这句话道出了孝与社会 
治乱的关系。不仅如此,奉养父母,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可以减轻社会 
的压力,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养老育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属于应 
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而“孝”则是这一传统美德的核心。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句名言,强调 
的是人应珍视生命,它的意义也是积极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则 
社会就会没有争斗和战争,太平之世就可以永传。 
     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孝经》所极力倡导的孝,其意义被统治者曲解 
为顺从和愚忠,用以奴化百姓,以便于其统治。所谓“君令臣死,臣不得不 
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对忠孝的最大歪曲。《孝经·谏争章》 
中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其观点是鲜 
明的,绝无一味顺从之意。可见,“孝”到后来已成为统治者奴役百姓的一 
项工具。愚忠愚孝,并非《孝经》本义。 

     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孝,对人的毒害甚深,以至有些人以极端的形式来 
表现自己的孝。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所记的王祥卧冰、吴猛恣蚊就属此类。 
史书中时有记录的割肝疗亲,更是如此。这些人所表现出的孝,并不是《孝 
经》之孝。《孝经》之孝强调的是重视生命,保护父母给予的自然之体。那 
些卧冰、恣蚊、割肝的行为显然与《孝经》之孝相背离。但就是这样一些不 
近人情、不合人性的行为,统治者还要予以表彰,竭力推广。所以封建统治 
者所推崇的孝是必须加以批判的,其余毒必须肃清。 

      《孝经》自汉初以来,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被人们广为利用。封建时 
代,对于不孝者的惩罚和训导,就是令其读 《孝经》。隋朝人郑译不幸,皇 
帝下诏说:这样的人“留之于世,在人为不道之臣;戮之于朝,入地为不孝 
之鬼。有累幽显,无以置之,宜赐以《孝经》,令其熟读”。此外,遇到疑 
难灾病而诵读 《孝经》、把《孝经》当作灵验的宗教经典来对待,这样的例 
子从前也不少。如《孝经集灵》中所载:“徐陵子份,性至孝。尝病笃,医 
祷百方不能愈。份烧香泣涕跪诵 《孝经》,日夜不息,如是者三日,陵疾豁 
然而愈。”甚至还有人以《孝经》随葬的。晋人皇甫谧就是如此,他在遗嘱 
中说:死后“皆无以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也”。皇甫谧开 
了以《孝经》随葬的先例,后人多有效法者。 

      《孝经》在古代政治生活中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历代统治者对它都极 
力加以利用,加以传讲。汉平帝时,地方学校设置《孝经》师。唐代规定: 
在官学中学习的人必须兼通《孝经》和《论语》。 

     为了更好地利用《孝经》,一些最高统治者还亲自为《孝注》作注疏, 
并颁行天下。如梁武帝曾作《孝经义疏》十八卷、唐玄宗作《孝经注》一卷、 
清雍正皇帝作《御纂孝经集注》等等。除注疏外,有的统治者还亲自为人讲 
解 《孝经》。公元375年,晋武帝为大臣谢安等人讲论《孝经》,当时人传 
为美谈。 

     自汉初《孝经》重现后,文人纷纷对它进行研究,使《孝经》成为学问 
研究的一个热点,“孝经学”也因此而产生。“孝经学”涉及的问题很多, 
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有不同意 
     关于《孝经》的“经”字,一般人都认为是经典之经。而有的人则认为, 
 《孝经》的“经”字,非《六经》之经,而是天下大经之经,即该书所谓“天 
之经也” (刘光贲《孝经本义》);关于《孝经》的作者,异说更多(详见 
 《导读》);关于该书的成书年代和真伪,研究者也多有辨论;至于《孝经》 
每一章的题目,分歧也不少。多数人认为是南朝皇甫侃标定,如归有光说: 
 “其章名,乃梁博士皇甫侃之所标,非汉时之所传”(《孝经叙录序》)。 
也有人不同意此说,认为:“《抱朴子·仁明篇》:唐尧以钦明冠典,仲尼 
以明义首篇。是《孝经》本有章名也”(桂文燦 《孝经集解》);此外,还 
有今文、古文之争等等。这些争议孰是孰非,暂且不提,其本身足见研究者 
对《孝经》的关注,这也是《孝经》对后世产生影响的一种表现。 

     在《孝经》研究中,朱熹是一位有魄力的人。他把传统的《孝经》分为 
经和传两个部分,从而彻底打破汉代以来《孝经》的编排次序。他认为经(包 
括《孝经》的《开宗明义章》至《庶人章》)是《孝经》的经文,而传(《三 
才章》以下各章)则是后世儒者的解经文字。而且还删去原经中的二百多字。 
朱熹重新编定的《孝经》就是《孝经刊误》。此书一出,对《孝经》学震动 
颇大,后世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为,“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何以 
及此” (陈振孙语)。从此以后,原本《孝经》的经典地位在一些人心目中 
不复存在。 

     从汉代到民国,有关 《孝经》的研究性著作多达四百余种,其影响可见 
一斑。 

      《孝经》不仅对汉族人有影响,而且还对一些少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