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书集注-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05…

        〔1〕苏氏曰:“人之所履看,容足之外,皆为无用之地,而不可废也。故虑不在于里之外, 

      则患在几席之下矣。” 

子曰:“已矣乎〔1〕!吾未见好〔2〕德如好色者也。” 

        〔1〕已矣乎,叹其终不得而见之也。〔2〕好,去声。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2〕?知柳下惠〔3〕之贤,而不与立〔4〕 
也。” 

        〔1〕窃位,言不称其位而有愧于心,如盗得而阴据之也。〔2〕“者与”之与,平声。〔3〕 

      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字禽,食邑柳下,谥曰惠。〔4〕与立,谓与之并立于朝。范氏曰:“臧 

      文仲为政于鲁,若不知贤,是不明也,知而不举,是蔽贤也。不明之罪小,蔽贤之罪大。故孔 

      子以为不仁,又以为窃位。”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1〕怨矣。”〔2〕 

        〔1〕远,去声。 〔2〕责已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 

        〔1〕“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审处之辞也。不如是而妄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1〕,难矣哉〔2〕!” 

        〔1〕好,去声,小慧,私智也。言不及义,则放辟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则行险侥倖之机 

      熟。 〔2〕“难矣哉”者,言其无以入德,而将有患害也。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 

        〔1〕孙,去声。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幹;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诚 

      实:乃君子之道也。程子曰:“义以为质,如质幹然;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 

      一事,以义为本”又曰:“‘敬以直内’则‘义以方外’。‘义以为质’,则‘礼以行之,孙 

       以出之,信以成之’。”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 

        〔1〕范氏曰:“君子学以为己,不求人知。然没世而名不称焉。则无为善之实可知矣。”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 

        〔1〕谢氏曰:“君子无不反求诸己,小人反是。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杨氏曰:“君子虽 

      不病人之不已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 

      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三者文不相蒙,而义实相足,亦记言者之意。”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1〕,群而不党〔2〕。” 

        〔1〕庄以持己日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2〕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1〕 

        〔1〕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尹氏曰,“学贵于知要。子贡之问,可谓知要 

…  06…

       矣。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推而极之,虽圣人之无我,不出平此。终身行之,不亦宜乎?”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1〕。斯民也,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2〕” 

        〔1〕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平声。誉者,扬人之善而过其实。夫子无是也。然或有 

      所誉者,则必尝有以试之,而知某将然矣。圣人善鲁之速,而无所苟如此。若其恶恶,则已缓 

       矣。是以虽有以前知其恶,而终无所毁也。 〔2〕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 

      直道,无私曲也。言吾之所以无所毁誉者,盖以此民即三代之时所以善其善、恶其恶而无所私 

       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实也。尹氏曰:“孔子立于人也,岂有意于毁誉之哉?其 

      所以誉之者,盖试而知其美故也。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岂得容私于其间哉?”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1〕 

        〔1〕夫,音扶。杨氏曰:“‘史阙文’、‘马借人’,此二事孔子犹及见之。‘今亡矣夫’, 

      悼时之益偷也。”愚谓此必有为而言。盖虽细故,而时变之大者可知矣。胡氏曰:“此章义疑, 

      不可强解。” 

子曰:“巧言乱德〔1〕,小不忍〔2〕则乱大谋。” 

        〔1〕巧言,变乱是非,听之使人丧其所守。〔2〕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 

        〔1〕好、恶,并去声。杨氏曰:“惟仁者能好恶人。众好恶之而不察,则或蔽于私矣。”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 

        〔1〕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 

      不能大其人也。张子曰:“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 

        〔1〕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1〕,无益〔2〕,不如学也。” 
  〔3〕 

        〔1〕句。  〔2〕句。    〔3〕此为思而不学者言之。盖劳心以必求,不如逊志而自得也。 

      李氏曰:“夫子非思而不学者,特垂语以教人尔。”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 
道不忧贫。” 〔1〕 

        〔1〕馁,奴罪反。耕所以谋食,而未必得食。学所以谋道,而禄在其中。然其学也,忧不得 

      平道而已,非为忧贫之故而欲为是以得禄也。尹氏曰:“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岂以在外者 

       为忧乐哉?”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1〕。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2〕。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3〕不 
以礼 〔4〕,未善也。”〔5〕 

        〔1〕知,去声。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于身矣。〔2〕涖,临也。谓临民也, 

…  07…

      知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犹有不庄者,盖气习之偏,或有厚于内而 

      不严于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慢易之。下句放此。 〔8〕动之,动民也。犹曰鼓舞而作兴 

      之云尔。 〔4〕礼,谓义理之节文。 〔5〕愚谓学至于仁,则善有诸己而大本立矣。涖之不庄, 

      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然亦非尽善之道也。故夫子历言之,使知德愈全则责愈备, 

      不可以为小节而忽之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 

        〔1〕此言观人之法。知,我知之也。受,彼所受也。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村德足以任 

      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 
也。” 〔1〕 

        〔1〕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 

      不过言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是仁有甚于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者也。况水火或有时而 

       杀人,仁则未尝杀人,亦何惮而不为哉?李氏曰:“此夫子勉人为仁之语。”下章放此。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 

        〔1〕当仁,以仁为已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住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 

      非有争也,何逊之有?程子曰:“为仁在己,无所与逊。若著名在外,则不可不逊。”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 

        〔1〕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1〕後,与“後获”之“後”同。食,禄也。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某 

      忠。皆以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有求禄之心也。 

子曰:“有教无类。”〔1〕 

        〔1〕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子曰:“道不同〔1〕,不相为〔2〕谋。” 

        〔1〕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 〔2〕为,去声。 

子曰:“辞达而已矣。”〔1〕 

        〔1〕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 

师冕见 〔1〕,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 
之曰:“某在斯,某在斯。〔2〕”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3〕”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4〕” 

        〔1〕师,乐师,瞽者。冕,名。见,贤遍反。 〔2〕再言“某在斯”,历举在坐之人以诏之。 

        〔3〕与,平声。圣门学者,于夫子之一言一动,无不存心省察如此。 〔4〕相,去声,助也。 

      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盖圣人于此,非作意而为之,但尽其道而已。尹氏曰:“圣人处己 

       为人,其心一致,无不尽其诚故也。有志于学者,求圣人之心,于斯亦可见矣。”范氏曰:“圣 

      人不侮鳏寡,不虐无告,可见于此。推之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矣。” 

…  08…

                                     季氏第十六 

     洪氏曰:“此篇或以为《齐论》。”凡十四章。 

季氏将伐颛臾 〔1〕。冉有、季路〔2〕见〔3〕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 
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4〕?夫〔5〕颛臾,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 〔6〕,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7〕之臣也。何以伐为?〔8〕”冉 
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9〕”孔子曰:“求!周任〔10〕 
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1〕?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2〕” 
冉有曰:“今夫〔13〕颛臾,固〔14〕而近于费〔15〕。今不取,后世必为 
子孙优。〔16〕”孔子曰:“求!君于疾夫〔17〕舍〔18〕曰‘欲之’〔19〕, 
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0〕。夫〔21〕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来之 〔22〕。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23〕相夫子,远人 〔24〕不服 
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 〔25〕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26〕于邦内。吾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27〕之内也。〔28〕” 

        〔1〕颛,音专。臾,音俞。颛臾,国名,鲁附庸也。〔2〕按《左传》、《史记》,二子仕季 

       氏不同时。此云尔者,疑子路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不久而复之卫也。 〔3〕见,贤 

      遍反。 〔4〕与,平声。冉求力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5〕夫,音扶。〔6〕东 

      蒙,山名。先王封颛臾于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鲁地七百里之中。 〔7〕社稷,犹云公家。 

        〔8〕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取 

       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 

       氏所当代也。此事理之至当,不易之定体,而一言尽其曲折如此,非圣人不能也。 〔9〕夫子, 

      指季孙。冉有实与谋,以孔子非之,故归咎于季氏。〔10〕任,平声。周任,古之良史。 〔11〕 

       陈,布也。列,位也。焉,於虔反。相:去声,下同;瞽者之相也。言二子不欲则当谏,谏而 

      不听,则当去也。 〔12〕兕,徐履反,野牛也。柙,户甲反,槛也。椟,音独,匮也。与,平 

      声。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则季氏之恶,己不得 

      不任其责也。 〔13〕夫,音扶。〔14〕固,谓城郭完固。〔15〕费,季氏之私邑。〔16〕此则 

      冉求之饰辞,然亦可见其实与季氏之谋矣。  〔17〕夫,音扶。〔18〕舍,上声。〔19〕“欲 

      之”,谓贪其利。 〔20〕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 

      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 

      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21〕夫, 

      音扶。 〔22〕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于远。 〔23〕子路 

      虽不与谋,而素不能辅之以义,亦不得为无罪,故并责之。  〔24〕远人,谓颛臾。〔25〕分 

      崩离析,谓四分公室,家臣屡叛。〔26〕干,楯也。戈,戟也。 〔27〕萧墙,屏也。  〔28〕 

      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其后哀公果欲以赴伐鲁而去季氏。谢氏曰:“当是时,三家强,公室 

      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洪氏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