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闯北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雪龙闯北极-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结果4个人指了4个方向。据首席科学家陈立奇说,一般远洋船每个月要安排船员上
岸一次。这次没上岸,也创造了中国极地考察船不止岸休整的纪录。

    别了,图克托亚图克。绝大部分队员只看到了这里的海水,它看起来与别的地
方的海水没什么两样,但我们心中都知道,海水中有我们的汗,也有我们的泪。

 
第六章 联合冰站考察



    0815(BJ0816)“关”聊陈立奇,”戏”说速冻饺子


    陈立奇和速冻饺子绝对没有什么联系, 只是今天(8月15日)雪龙号在驶回冰
区的途中,和陈立奇长谈了几个小时,有所感,写了一篇《“关”聊陈立奇》:在
图克港回厨房准备接待“全球华人” ,夜餐停了3天,今天重新恢复,倍感亲切的
同时,也为考察队员抢饺子的行为所感动,对比国内的大吃大喝,心中颇为不平,
又想了一篇《考察队员没风格,速冻饺子抢着吃》。照录如下:


    “关”聊陈立奇

    首先解释题目。“关”聊,关起门来说,特别是不能让当事人知道。

    陈立奇,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最高长官,
队长、首席科学家、临时党委书记。

    之所以关起门来说,是因为我一直不愿意动笔写这篇人物。说好的,有拍马屁
之嫌,因为我现在是考察队中的一员;说差的,有得罪领导的可能。

    第一次听说陈立奇,是从部主任李新彦口中,他俩是大学同班同学,关系甚好。
有这一层关系,我也觉得虽没见过面,已亲近了不少。

    第一次看见陈立奇,是在上海外高桥码头雪龙船出发仪式上,他西装革履、意
气风发。我把抢拍下来的他的舒展的笑容发回报社,感觉自己对福建人一向的好感
更得到了一次印证。

    第一次听见陈立奇讲话,是全体队员会议上,他板着面孔,满口义正词严,让
我感觉他有点官僚。

    于是有点敬而远之。开船很长时间没和他有什么交谈,除了和大家一起去他的
房间采访过几次。慢慢地我发现,他的房间门永远开着,即使在队员向他汇报工作
的时候,连虚掩的时候都没有。我印象里,领导的房间都是关着门的,须敲门才能
进。

    陈立奇和大家一样都是在餐厅吃饭,有好几次来得晚了点,菜都没有了。先前
听老队员说,考察队长的待遇很高,有服务员打扫房间,端茶送饭,一般队员轻易
见不着面。可对老陈没有人怕他,吃夜宵的时候,没人会注意到,他端着空盆在一
边坐着,也没人会提出让他先盛,饺子该抢还是抢,抢没了他就吃面条。

    大家都愿意和他聊天。不管是在饭桌上还是在他房间里。他再三强调,队员们
有事可以随时找他,不用担心他太忙。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他的房间是最随便
的地方,拿起饮料就喝。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起到内部交流信息这一重要作用的“雪尤之家”网站,是在
陈立奇的直接支持下设立起来的。船长袁绍宏说,如果是别人当他的上司,他不敢
建这个网站,因为他怕领导说他不务正业。

    陈立奇上船后,唯一在公开场合吃的后悔药是同意让20多个记者上船。“来之
前,很多人劝我不要让这么多记者上船,现在我是把自己扔进了油锅里。”他生气
时就会记者们这么说。不过,很快他又转怒为喜,因为记者们也就是动动嘴,不利
于考察的事情,谁也不会真动笔。大家对他的理论还是心悦诚服:如果想找考察队
的缺点,一百条都能找到。但为了祖国的考察事业,请大家多看主流,多写科考本
身。


    考察队员没风格,速冻饺子抢着吃


    夜宵,这名词本身就能给人增加胃口,一看见这两个字,我的脑海里往往浮现
的是松软、温热、可口的食品。可雪龙船上的夜宵,证明我这些联想都是错误的。

    在此,先说一下正餐的事。我曾把一周食谱发回去,网站编辑陈智霞看了,笑
曰:伙食不错嘛!所有看到这个食谱的读者都会这么认为,如果不加背景的话。应
该加上的背景有:

    第一,这是大锅饭,菜是先用水煮熟,再加明油;

    第二,所有原料都是在冷库里存放的,离开上海越远,存放时间越长;

    第三,所有饭莱都是一种风味,没有川湘鲁粤之分。连续吃上两个月,味道如
何?

    反正船上的队员对正餐的感觉远没有对夜宵的热情。夜宵开始是挂面,一般是
晚饭的剩菜加水加挂面煮制而成。每天吃挂面,有不少人说:“一辈子吃的面条也
没今天多!”后来大厨加了饺子,每天一盆。规律是先煮面,再煮饺子。饺子比面
晚出锅约半个小时。一大铁桶面、一大铁盆饺子,全部都吃光。

    吃面的有两种人:先来的,顶不住饿,先吃些面;后到者,饺子已一抢而光,
只好吃面。用一抢而光形容大家分吃饺子的场面,我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原因有三
点:

    第一,我们都是光荣的北极考察队员,怎么一点风格都没有,连速冻饺子都抢
着吃。国内的读者看了会怎么想?最起码我在国内,都是在老婆不在家、食堂没有
饭、小饭馆懒得去、饿得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吃这种东西的。

    第二,我们都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国家工作,怎么连最起码的食品都不能
保障供应,国内的读者会不会觉得我在撒慌,要知道,平时大大小小的机关开的大
大小小的会议,住宾馆、吃大餐,实乃家常便饭。杯盘狼藉之中,绝对看不到速冻
饺子。谁要是拿这东西招待人,用一句北京以往流行的话说:你骂谁?

    第三,考察队员们都认为我是大惊小怪。他们对我说:这次考察的伙食是历次
最好的一次,最起码让你吃饱饭。以前都有吃不饱的时候。要不大家临出发前在上
海都大包小包地买吃的东西?再说了,我们要求根本不高,在冰工作业时,能吃口
热的、喝口热的就满足了。你啊,参加野外考察太少!

    思来想去,我这人实在要求太高。不过写到这儿,欲罢不能,心想不管怎么说,
这篇东西最起码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下考察队员的生活。于是加上以下声明,发回
报社:


    声 明

    第一,本文无意贵怪厨师,伙食费有限,相信他们己尽了最大努力;

    第二,本文无意责怪考察队,能为大家争取到有限的伙食费,相信他们已尽了
最大努力;

    第三,本文无意责怪考察队员,这样的伙食能坚持吃下去并努力工作。相信他
们己尽了最大努力;

    详四,本文无意责怪参加会议者,饭菜都为他们准备好了,为了不造成更大的
浪费,相信他们已尽了最大努力。


    0816(BJ0817)北极不是南极,浮冰飘乎不定


    8月16日中午,考察队己到达北纬73度、西经155度左右的冰区,雪龙号以每小
时7海里的速度继续向西北方向行驶,预计在西经175度左右向北破冰到能够到达的
最北端。

    这己是雪龙号第三次进入冰区。考察只剩下最后一个也是最激动人心的阶段一
一联合冰站考察。按照最开始的设想,北极的冰有一部分是固定冰,以北极点为中
心展开,是一个漫无边际的大冰块。考察队把船靠到这个固定冰块的边上,直升机
再把人送上冰块。但今天召开的作业计划调整会上,科学家们承认,他们把对南极
冰的认识搬到北极来了。事实上,北极所有的冰都在随着海流和大风飘移。今天在
北极点的冰, 过1个月可能移到加拿大海岸化掉了。因此把船靠到固定冰边上是一
种理想化的设想,考察队下一步将计划调整为找到一块约10平方公里大的浮冰,进
行联合冰站的作业。

    所谓联合冰站,是大气、海洋、冰川各学科对一个冰站共同进行考察,将所得
数据综合分析,从而解决一个相关联的课题。这一次中国北极考察的课题是“海一
冰一气”相互作用。

    当时我听了科学家们的话,心想,来北极的意义,往大里说是研究全球变化,
往小里说,单单认识到北极的冰况,也是一种收获;雪龙船积累了在北冰洋中的航
行经验,也是一种收获。中国12亿人口,如果没有一个人说得上北极的冰是什么状
况,没有一位船长知道北极的路该怎么走,是不是也与日益强大的大国形象不符?


    0817(BJ0818)雾说来就来,北极熊时隐时现


    8月17日,我们对固定冰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科考队到达北纬74度54分、 东经160度14分的冰区。几天不见,北冰洋的冰变
得更加脆弱了。我们对固定冰的认识也更进了一步。

    一个星期前,我们启程赴加拿大时,冰还很密,漫无边际,天水冰分不清楚。
可现在看到的冰少多了,冰决很大,但都是由碎冰挤在一起,冰间的水面也很大,
整个分布非常不均匀。

    3月17日早上, 雪龙号试图靠上一块看起来很厚实的冰,但船一碰上去,冰就
酥了。于是首席科学家带领8个人,坐直升机探冰,找到了3块比较大而厚的冰,决
定在其中一块冰上建立联合冰站,从而作为雪龙号此次科考的终点。

    但当雪龙号按照GPS定位寻找这块大冰时, 却怎么也找不着。船长用广播把一
起坐飞机探冰的秦为稼叫到驾驶台。秦为稼拿着望远镜,东看看。西看看,哪块都
觉得像,可哪块都不是。小秦嘴里嘟嘟嚷嚷:“奇怪,经纬度明明是在这儿,怎么
就是找不到?”于是又把飞行员齐焕清找来,他看了半天,指着远处一块看起来很
厚实的大冰说:“我觉得是那块。”

    船调头驶过去,发现那仍然是一块表面布满融池、看起来不堪一击的冰。大家
开玩笑说,远看是块冰,近看像块沼泽地。我感觉倒有点像春天的嫩草地。

    北极的冰,上面看起来很小很薄,但底部却又大又厚,因此是块浮冰就能浮起
人来。 但是在这样的冰上呆几个小时还行,呆7人谁也不敢,现在冰化得太快了。
大家这个后悔,说飞机落在上面时应该插面小旗子,这样就不至于找不到了。后来
一琢磨,插小旗子也没有用,海流速度很快,大冰肯定是漂走了。船长这要是在南
极,10块冰也靠上去了,南极的冰又厚又硬。

    不得己,决定再飞一次,以确定作业位置。同时我接到通知,随时准备和上冰
的员一道,第一批飞到冰上去。我一通手忙脚乱,收拾东西、准备相机、借御寒衣
服。半个小时后我出来一看,奇怪,刚刚还晴空万里,现在却己是浓雾紧锁。已经
坐上飞机的秦为稼他们又回来了。

    于是坐下写稿子,忽听见外面一阵嘈杂,伸头一看,雾小多了,飞机又要飞。
我赶紧准备,吴金友跑来催我说:快点,大家都等你!我衣服还没穿完,吴金友义
跑来说:别穿了,他们已经回来了。我出来一看,雾又来了。

    只能等待天气放晴。不过,据我这1个来月的经验,天一连阴个几天都有可能。
人算不如天算,这恐怕是北极科考最大的困难。一层一层把衣服往下扒,心说也好,
夜宵时间到了,先吃碗面条再说。

    想起早上北极熊与我们打游击战, 现在我还打不起精神。凌晨4点多时,我关
上电脑,爬上床躺下,还在想:“今天睡得有些晚了,后天又该值日端饭,时差调
整不过来,又将度过一个不眠的白天。”

    迷迷糊糊刚有点睡意,广播响了:“船头右前方发现北极熊!”

    可以想见我的狼狈,穿衣服、拿相机,跑到船头,北极熊又跑远了。端起相机
狂扫一阵子,再看那北极熊,边惊惶失措地逃跑,间或回头看我们一眼。船破冰前
进,向熊追过去,两者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此时天气不错,这只熊宽宽的屁股、
短短的尾巴和小小的脑袋都看得很清楚。

    可是,一道冰脊挡住了雪龙号的去路。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肥胖的浅黄色身
影从一个小水池中游过,爬过一个冰坎,消失在一个冰堆后面。人家都不愿意离去,
认为一定还有北极熊。第一次我们看见了2只,第二次看见了3只,这一次怎么能只
看见1只呢?迎着寒风,半个小时后大家陆续打道回府。

    我和聂晓阳每人泡了一包方便面,然后又看了一下刚才拍的数码照片。还行,
比前两次都清楚些。觉意袭来,上床睡觉,脱了衣服躺下,没过半个小时,广播里
又发出丝丝拉拉的响声,我预计又有事。果然,里面传出声音说:“右舷水中,北
极熊非常高兴游泳!”

    我真是又气又急。跑到外面一看,北极熊已经跑出老远,还在回头张望呢!在
近处看到这只熊的人说,比刚才看见的那头大。

    前两次看见北极熊都是在雪龙号撤出冰区的途中,这次是在联合冰站作业前夕,
这给大家敲了个警钟:不可不防。不过看见它们那望风而逃的“熊样”,我倒不认
为它们敢来攻击我们三五成群的人。


    0818(BJ0819)极端环境下,为自己负责就是为集体负责


    8月18日早上一睁眼,己是10点多钟。屋里冷得要命,干脆关了门,跑到外面,
天空中飘起了雪花,是那种我们小时候叫做盐粒子的细雪粒。

    往远处看去,一座蓝色的帐篷孤零零地“趴”在一块大浮冰上,周围空荡荡的。
“卞教授他们肯定冻得不敢出来,也正在睡觉呢。”我想。

    昨晚本来安排我和他们4位作业队员一块上冰,为我们即将建立的7大作业冰姑
“打尖”。折腾了好几回,都没上成飞机。雾来来去去。变幻莫测。到半夜12点多,
好不容易飞起来了,在船周围转了十几分钟,没找着一个落脚点。正要往远处去,
飞机却调头回到了船上。下来一问,原来是船上看雾又来了,安全起见,让我们先
回来。在房间待命,随时准备起飞。我还有很多东西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