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闯北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雪龙闯北极-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船时)穿过白令海。雪龙船进入楚科奇海后。立即展开了全面的第一个测区调查
和观测。 4天来,完成了14个站位的大洋调查、系留气艇和探空气球的气象和大气
化学观测。

    目前,北冰洋海冰分布南界在71°左右。雪龙船自15日进入海冰区后,大都航
行在7-8成浮冰中,虽能连续航行,但由于当前所遇到的北极海冰厚度大、硬度高
且冰脊较多,船速受到很大的限制,做站的效率也明显降低。

    考虑到楚科奇海测区科考任务基本完成,而目前北冰洋冰情尚无可能实施深水
区海/冰/气相互作用考察, 因此,考察队对计划测区进行了调整,雪龙船将于7
月20日进入白今海,利用15天时间完成白令海测区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的综合调查。
完成白令海观测任务后, 雪龙船将于8月5日前后再返回到楚科奇海北部用3大左右
时间完成冰缘区工作。之后,按原计划前往加拿大奥克托亚图克港,与加拿大户外
运动协会进行北极考察经验交流。 在结束加拿大活动后。于8月17日回到楚和奇海
北部北冰洋计划作业区寻找适当位置用9天左右时间完成永久海冰区的联合冰站考
察和野外冰雪、海洋站位取样和观测工作。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1999年7月17日


    与科学家对话: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冰交换与中国有何关系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楚科奇海进行了14个站位的考察。这阶段的考察目
的何在,实施的结果如何?我作为人民日报社的记者采访了首席科学家助理。国家
海洋局二所副所长赵进平研究员。

    记者:进入北冰洋伊始,海冰外缘线偏南开始困扰着考察队。因此,我们只好
临时增加14个站位,在楚科奇海中的浅海进行一阵研究。这是不是勺我们当初的计
划是不符合的?

    赵进平:不是。制定本次北极科考的计划时,临时增加的这14个站位实际是存
在的。不过,这些站位位于俄罗斯的专属经济区内,我们向俄罗斯提出过申清,但
直到我们出发离开上海时,仍没有得到答复,我们只好不再提及。

    记者:那就是说,这些“临时增加”的站位不是“聊胜于无”了?

    赵进平: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研究的是北冰洋与太平洋的水交换,交换是通过
白令海峡进行的,楚科奇海在海峡北口,白令海处在南口,两大洋水团的交换实际
上表现为楚科奇海和白令海的水交换。我们原定的那些更靠北的站位,实际上是给
俄罗斯人看的,我们的真正目的就是研究这个区域。

    记者:在冰海中艰难先进的那些天里,有好几个站位实际上没有到达,会不会
影响我们的考察效果?

    赵进平:考察队对楚克奇海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已经取得的数据令人振奋,利
用这些数据和白令海即将取得的数据,将完全满足研究“北冰洋和北太平洋水交换”
主题的需要。

    记者:我们还将第二次进入北冰洋,按计划还将在楚科奇海域进行五六天的考
察,目的是什么呢?

    赵进平: 我们北上时,在白令海域沿西经170度北上时,再重复上一次的数据
采集过程,做完冰站返回时,第二次重复这一条线的数据采集。那么,我们将获得
的是别人没有做过的,很有可能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论文。

    记者:我们花这么多人才、物力不远万里来考察,不是为了做一篇高水平的论
文吧?

    赵进平:我们早己指出,研究北极的关键目标是研究全球变化过程,主要是针
对全球气候变化。早期的气象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发生在我们国土上的气候要素的
研究。近20年来,气候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个全球问
题,不可能通过对中国局部的研究得到解决。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是
至关重要的,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物质和热量在相当大的和度上调控着气候系统。影
响中国气候系统的因素很多,气候和旱涝灾害的变化难以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解释,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海洋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系统的变异。

    记者:这么说是不是有点笼统,给人一种大而话之的感觉?

    赵进平:具体地说,海表温度是气候研究的主要指标之一。海表温度的变化不
仅仅是太阳照射的结果,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洋环流。海洋中的环流有时被形象地
比喻成海洋成海洋中的大河,如果按流量计算,大洋环流比陆地上的河流要强大得
多,形成海水浩浩荡荡的迁移。大洋环流携带的巨大的热量(或“冷”量)改变着
上层水的温度,从而改变着气候系统。

    记者: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赵进平: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位于北纬41度的美国城市波士顿是大西洋沿海
城市,冬季的严寒很有名;太平洋沿海城市西雅图虽然位于更高纬度,却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成为美国最佳居住城市。原因就在于,来自大西洋北方的拉布拉多寒流
直接影响波士顿的气候,而西雅图的气候却由于来自北太平洋暖流的热量而改善。

    记者:洋流如何影响中国气候?

    赵进平:对中国气候系统影响最大的海区当属西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的暖水
来自赤道海区,那里强烈的太阳辐则使海水温度超过30度,贮存了大量的热量。在
大洋风场的驱动下,赤道海水沿太平洋西边界向两极流动,并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在
西边界大大加强, 形成流速达每秒2米的强流,就是著名的黑潮,因其高温海水中
包含大量营养物质呈墨色内得名。黑潮经菲律宾和台湾沿海之后到达中国海和日本
东岸,与上覆的大气发生强烈交换,成为中间气候系统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记者:那么,我们只研究赤道上的的黑潮就可以了,还跑到白令海上干什么?

    赵进平:我还没说完。黑潮虽然强大,但却不能向北长驱直入,因为它在北纬
43度左右与来自白令海的寒流会相遇。这股寒流名叫亲潮,亲潮与黑潮相比是个小
弟弟,流量小得多,名气也不如黑潮大。但是,亲潮那冷森森的高密度海水征服了
黑潮,使黑潮与亲潮交汇后不得不转向东方,开始它流向北美沿海的长征。在它流
经的浩瀚大洋,遍布着进行战略转移的海水,迫使气候系统作出调整,以适应海洋
的流动。而且,这种流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黑潮与亲潮动态平衡、此消彼长
的结果,二者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气候系统的变异。

    记者:哪一只“上帝之后”能够改变这两支强大海流呢?

    赵进平:改变黑潮的主要作用是发生在赤道的过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它
们可以使黑潮的流量改变50%以上。改变亲潮的是北冰洋和北太平洋通过白令海峡
的水交换过柞,水交换量变化势必改变白令海的环流,引起亲潮流量的改变。如果
亲潮变得弱小,黑潮就要不可一世,气候就不能稳定了。

    记者:听说我国去年的特大洪水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作用的结果。

    赵进平:赤道太远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不可能直接影响我国,而是通过黑潮
来影响我国气候的,1998年的洪水就是这种影响的例子。同样,北冰洋和北太平洋
的水交换直接影响亲潮,也是影则我国气候系统不可低估的因子。一般来讲,白令
海的海平面要高于楚克奇海,太平洋海水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流向北冰洋。来自太
平洋的暖水进入北冰洋后将加速海冰的融解,造成海冰冰盖面积的缩小。海冰消退
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大加强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影响北冰洋的大气环流,并通
过上升气流引起大气系统的南北热量交换,从而以另一种方式影响中国近海的气候
系统。因此,研究两大洋水交换竟有着一石二鸟的效果,谁都难以低估估这种水交
换的意义。

    记者:对厄尔尼诺我们都听说很多,科学家对它的机理也研究得比较透澈,关
于两大洋的水交换,以前还没听说过。

    赵进平:其实,对白令海峡水交换的研究全世界都不多,冷战时期,白令海峡
是美苏对峙的最前沿,谁也顾不上研究水交换。直到1998年美俄才联手观测通过白
令海峡的流量,这一计划正在进行中。我国没有参加这一计划,因此还不能直接测
量水交换。但是,由于通过白令海峡的流量改变了白令海与楚克奇海海水的温度和
盐度分布,温度和盐度数据中包含了水交换的明确信息,我们可以通过数值模式计
算一段时间内水交换的量值与分布特证,并考察水交换与其他大气、海洋要索的密
切关系。

    记者:我们不厌其烦地在各个站点进行温度、盐度和深度测量,就是为这个目
的。

    赵进平:没错。可以说,要想实现对我国气候变异的预报,今天的考察是不可
缺少的。这次考察表明中间科学家在两大洋水交换的科学问题上已经走向国际舞台,
开始雄心勃勃的进取。

    记者:你是个海洋物理学家,我们讨论半天,居然都是关于气候的,让人觉得
当今科学的发展确实已经不是孤立的了。

    赵进平:研究海洋竟然是为了解决大气的问题,似乎有点儿头疼医脚的味道,
难免令人惊讶。但是,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海洋,肯定没有充沛的降水。没有绿色的
植被,就只有风沙弥漫的荒凉世界。因此,谈到海洋对气候的调控就不该是不应该。
是大海带给我们美丽的世界,我们应该感谢它。

 
第三章 重返白令海



    0718(BJ0719)与时间赛跑,考察队做好迎接大风浪准备


    得知考察队调整计划时,记者向气象专家谢思梅问起白令海的状况,她不无忧
虑的说,我们作业的地方在北纬56度到61度、东经177度到西经171度之间,正处于
北半球西风带,平均风力都在6~7级以上。我们来时经过那么,正是风平浪静,狂
风大浪为我们闪了个空,我们刚过就变得大浪滔天。根据刚刚收到的气象云图,现
在那儿的风力在7~9级左右,作业非常困难。

    今天下午,雪龙号南下白令海的路上,这位被称为“雪龙号千里眼”的专家高
兴地说, 从8号开始形成的的、影响那片海区的阿留申低压被称为锚式低压,一旦
形成就像抛锚的船一样,轻易不会离去。但根据刚刚收到的气象预报,阿留申低压
从今天起东移,我们两天后将到达的作业区域会有一段难得的好天气。

    但她也说,好天气能维持几天还很难说。起码十几个小时以后我们经过白令海
峡时会遇到一个弱气旋,风力在6~7级,船会遇到开航18天以来最大的巨浪。船长
已通知大家做好物品的固定工作,如笔记本电脑、相机等用完必须收到包里或箱子
里,并要放到地板上而不是桌子上;台式机和仪器都必须用绳子或胶带固定好。

    即将进行的白令海作业共有42个站位,计划所用的时间15天。时间紧迫,考察
队制定了精确的计划,精确度以小时为单位计算,据介绍,白令海中的作业位置3/
4水深都在3000多米以上,因此不可能像在楚科奇浅海区一样4个组同时作业,否则
缆绳会绞在一起。 计划中每个站位先由海洋物理组取样,缆绳一上一下要1个半小
时:然后左舷、后甲板同时作业,还得2个半小时;最后进行拖网作业,每次要2个
小时,42个站位中有19个要进行拖网作业,这样一来站位作业的总时间就是(1。5+
2。5)×42+2×19=206小时,站位问船的跑航时间以15节的平均速度计算,总时间
就是312小时,整整13天。

    考察队做好了在白令海中遇到特大风浪的准备,计划中专门留出了两三天的机
动时间,因为在特大风浪中只能做抗风浪航行,什么作业都不能做。

    在楚科奇海中十几个站位的考察任务主要是由大洋组承担。由于冰情不好,船
的航行极没有规律。每到一个站位,大洋组的队员就得作业,不分白天黑夜,也不
管睡觉还是吃饭。而按预定计划,下一阶段应该是海冰作业,主要由海冰组和大气
组承担,大洋组的队员本可以喘息一下。没想到马上转战白令海,还是他们的主战
场。海冰组的队员主动找到大洋组,要对他们进行人力支援,受到热烈欢迎。


    0719(BJ0720)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第一阶段楚科奇海考察圆满完成


    7月19日, 在船开往白令海的途中,考察队大洋组作了一个“中国首次北极考
察第一阶段楚科奇海考察圆满完成”的报告,主要是向记者介绍考察成果。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处处长秦为稼主持报告会,并介绍了楚科奇海
考察计划的组织实施。其他报告人及主题还有:

    “物理海洋学考察”:矫玉田,大洋组组长,国家海洋局一所;

    “海洋沉积物考察”:程振波,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一所;

    “海洋浮游牛物考察”:李超伦,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底栖生物考察”:郑凤武,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二所;

    “海表面和近海面大气二氧化碳考察”:王伟强,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三所;

    “海水化学考察”:金明明,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二所;

    “海洋同位素化学考察”:陈敏,博士,厦门大学;

    “海洋初级生产力考察”:蔡平河,博士,厦门大学。

    整个报告持续了约45分钟,楚科奇海海洋考察的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⒈物理海洋学:主要考察楚科奇海海水结构与循环。北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
海冰与海水相互作用。北冰洋海洋环境变化等内容。共完成15个温盐深测站作业,
采水成功率99%, 获取温度与盐度资料6Mb;完成了温度与盐度的走航观测,投放
抛弃式温度探头12枚,温盐探头8枚,获取资料3。8Mb;考察期间连续记录了多普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