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欺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军事欺骗-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4)分寸感。既要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反应,又不能使对方怀疑,顺其自然,合乎情理,切莫演过头戏。戏作过了头,必然走向反面。再好的暗示动作,对方怀疑其真实性就会前功尽弃。不仅如此,对方还可能将计就计,陷暗示者于被动。
  (五)顺详敌意法
  顺详敌意,是一军事成语。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详”通“佯”。意思是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向,因势利导,欲擒故纵,把敌人的行动引向极端,然后乘机战而胜之。顺详敌意实际是一种心理战术。其特点是顺水椎舟,就坡骑驴,将计就计,投其所好,迎合敌人的心理需要,按照敌人本来的意愿,因势利导,诱敌致错,让敌人在自以为得汁的情况下,上当受骗,就我范围。《兵经百篇·顺》对“顺”的要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敌欲进,赢柔示弱以致之进;敌欲退,解散开生以纵之退;敌倚强,远锋固守以观其骄;敌仗威,虚恭图实以俟其情。致而掩之,纵而擒之,骄而乘之,情而收之。”意思是:凡是硬攻容易碰壁的,不如顺着敌人企图引导它发生错误。敌人企图前进,就故意示之软弱诱其前进;敌人企图后退,就故意撤去围兵开放生路,纵使其后退;敌人仗恃它的强大,就避开它的锋芒固守不出,以滋长其骄做;敌人仗恃它的声威,就假意退让而暗中准备实力以等待它的松懈。调动敌人然后掩袭它,放纵敌人然后捕捉它,滋生敌人的骄心傲气然后乘机打击它,待敌人松懈后再收拾它。不难看出,“顺”字条对“顺详敌意”的阐发是相当精辟透彻的。
  顺详敌意的核心意思是顺敌心理,顺敌愿望,顺敌思维模式。为此,必须悉心研究和掌握敌人的心理需要和思维特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是
  激起人的活动的“内驱力”,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当人们产生强烈需要时,大脑皮层便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客观事物一旦符合这一需要,便进一步强化这一兴奋中心。需要越急切,由它引起的活动越有力。因此,要改变敌人的动机和行为,必须先从研究其需要入手,了解敌人在想什么,想做什么,进而以“顺”的方式,假戏真演,投其所好,迎合敌人的种种心理动机,造成其决断失策,行动失误。
  无数事实证明,采取顺动法欺骗,较易取得成功,而采取逆动法欺骗,则成功的难度较大。因为敌人的肩上长着自己的脑袋,只有当敌人感到某项行动符合自己的利益需要时,才会心甘情愿地付诸行动。所以,采取一厢情愿、强加于人的办法,敌人是不会接受的。这就象两个拳师打拳一样,不让对方出拳是不行的,硬把对方的拳头挡开有时也并非上策,高明的拳师常常先示以破绽,诱敌出拳,然后迅速闪开,顺势一击,制服对手。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集中兵力,重点进攻我山东、陕北根据地,企图“伸开双拳”,首先歼灭我华东和西北野战军,然后再掉转兵力攻击我晋冀鲁豫野战军。针对敌人这一作战意图,毛泽东一面电令我华东野战军在胶东摆开与敌人决战的架势,以积极的行动将敌人“右拳”引向渤海之滨;一面率领我西北野战军,主动出击榆林,将敌人的“左拳”继续拉向西北,蒋介石满以为双拳齐挥,击中了我军要害,但结果却造成自己“胸膛垂露”的不利态势。这时,我刘邓大军乘机千里跃进大别山,象一把利剑插进敌人的胸膛,扭转了全国战局,迫使蒋介石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直到这时,蒋介石才大呼棋输一着。
  为了使对方对自己顺详敌意的意图作出误解,有时还须故意示拙,作出某种行动给对方看,使对方沿着错误的轨迹走下去。美军在侵越战争期间筹划的一次代号为“埃尔帕索”的欺骗行动颇能说明这一问题。
  1966 年7 月,美军发现以往作战中接连受到重创的越军272 团仍在积极活动,严重地威胁着美军运输线的安全。于是他们制订了以运输队为诱饵诱使越军出动,然后打反伏击的计划,并把有关情况故意泄露给越军。随后,在运输队行进的沿途,选定了越军可能设伏的五个地点,周密地部署了兵力,计划了火力,设下了反伏击的圈套。越军不知底细,决心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为此,272 团全力出动。是日11 时许,美军运输车队缓缓地驶进了越军伏击圈。
  车上士兵寥寥无几,大背着枪,打着口哨,不时发出开心的大笑,一派悠然自得的样子。这一切,被埋伏在周围的越军看得真真切切。他们料定,敌人骄横不备,伏击必胜无疑。于是,战斗按预定计划打响了。但奇怪的是,这支美军运输队不仅没有惊慌失措,反而象经过事先排练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抵抗,而且兵力越打越多。十分钟后,已经有一步兵连和两个装甲骑兵连在抵抗。紧接着,一发发炮弹在越军周围爆炸,美军空中支援飞机也赶来助战。激战了近两个小时,越军准备撤出战斗,可是,所有撤退道路均被美军猛烈的航空兵火力和密集的炮兵火力封锁了。此时越军才发现,自己已落入美军迅速运来的3 个步兵营的包围之中。他们欲走无路,只好就地坚守。经过一天多的顽强战斗,越军伤亡惨重,至次日黄昏,少数剩余人员才借助夜幕的掩护,化整为零,钻密林,绕山沟,逃出了陷阱。
  (六)反常用兵法
  军事上的常规、常法是历代军事家在无数次作战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
  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用兵规范。这些规范一般是不能违反的,违反了就叫犯了兵家之“忌”,而犯“忌”的下文往往就是失败。基于这样的认识,一方在判断对方之用兵企图时总喜欢以传统的习惯和通常的用兵法则为参照系,很少有人能够战胜格守常规的心理。正因为如此,偶而破禁用兵,大胆犯忌,总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例如,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然而,韩信井陉口一战背水列阵,示愚于敌,取得了大败赵军的胜利;兵贵不复乃兵家信条,然而,刘伯承在七亘村一带破禁用兵,接连伏击日军,创造了战术上重叠设伏的奇迹。
  违反兵家之忌,却能连连获胜,看起来不可思议,其实是合乎逻辑的。这可以从敌人的心理因素中找到根据。
  1942 年11 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周围地域开始了全线反击。
  坦克第26 军担任由西向卡拉奇方向穿插,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共同合围德军集团的任务。为了迅速切断德军的退路,军长罗金少将决定利用夜暗,夺取敌纵深卡拉奇附近顿河上剩下的唯一一座桥梁。
  22 日凌晨3 时,他命令先头部队的上百辆坦克全部开着明亮的车灯,成一路行军纵队,穿过德军重兵防守的数十公里防御阵地向大桥方向开进。德军看着队列整齐、开着大灯的坦克纵队,以为是自己的部队在撤退,便让这些坦克开了过去。就这样,苏军在一无隐蔽、二无伪装的情况下,不费一枪一弹抢占了德军数十公里纵深内的顿河大桥。
  大部队从容不迫地穿行于敌军重兵集团之间,兵不血刃地占领预定目标。这样奇特的战例,在战争史上也许是绝无仅有的。然而,它反映的心理规律却具有普遍性。罗金少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准确地把握和利用了敌军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规律。在德军看来,苏军坦克部队夜间进攻,必然是充分利用夜暗条件隐蔽开进,尔后疏开队形集中火力突然发起进攻,决不可能大开车灯,自我暴露,也不可能成一路纵队前来送死。基于这种常规心理,德军把这支穿插部队当成自己人是完全合乎思维逻辑的。而罗金却把自己摆在敌人位置上,准确地判断出敌军指挥官此时的心态,一反常规,大胆施诈,结果,造成了敌人的思维错悟,顺利地达成了作战目的。
  反常用兵的“常”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指公认的作战原则和用兵方法,即兵法之常。例如,大家公认山岳丛林地和水网沼泽地都不便于坦克部队机动,指挥员选择主突方向和进攻路线应尽可能地避开这些不利地形。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出奇击虚的著名战例,偏偏把主突方向、进攻路线选在不利于坦克部队行动的地形。结果,“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1950 年美军在仁川的登陆,也可以说是一次反常用兵。当时,美军首脑麦克阿瑟提出仁川登陆方案以后,遭到高级将领们的强烈反对。大家列举的主要理由畏:①仁川距离朝鲜的釜山战场过远,登陆部队容易兵力分散,被对方各个击破。②仁川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显然不适应登陆作战。③因受潮汐限制,使于登陆的日期屈指可数,非常不利于隐蔽登陆时间。④仁川港的入口处于海拔105 米高的月尾岛扼守下,该岛防御设施坚固,要保障仁川登陆,需对该岛进行长时间的火力控制,难免影响登陆作战的战术突然性。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取消危险的仁川登陆,改为安全的群山登陆。”可是,麦克阿瑟却坚持说:“诸位认为不能实施仁川登陆所列举的各点,却正是取得奇袭效果的根据所在。因为,敌方的司令官一定没有料到我们竟会进行如此鲁莽的作战。”麦克阿
  瑟力排众议,毫不动摇地定下了仁川登陆的决心。结果,麦克阿瑟在仁川的军事冒险获得了成功。
  其二,是在过去的实践中形成的指挥套路和指挥风格,即习惯之常。甲方在与乙方交道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并掌握了乙方指挥习惯。此后,甲方在推断乙方作战企图和用兵韬略时,便往往用这个习惯来套,如果乙方逆习惯而动,甲方的判断就会南辕北辙。例如,我军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某部发现越军根据我军一般把攻击点选在侧后的习惯,悄悄地加强了阵地侧翼的兵力、火力和障碍物,而阵地正面只设置了几个掩护火力点,装潢门面。于是我军突然把主攻方向选在越军阵地正面,并进行侧后迂回佯动,收到了攻其不备的奇效。
  (七)利用性格弱点法
  性格是个性中最鲜明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核心性。所谓独特性,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所谓稳定性,就是说性格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固,偶然发生一次或在某种特殊情境下产生的态度和行为,不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所谓核心性,就是说,性格是反映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核心意义,制约着他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正因为性格具有上述特性,所以人们的行动常常受到性格的制约。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时,就可以预见他在一定的情境下将会做什么和怎么做。例如,生性多疑、犹柔寡断的指挥员在复杂的战局面前往往会疑虑重重,前怕狼、生怕虎,迟迟定不下决心;性格暴躁、感情冲动的指挥员,往往经不起对方的挑逗和激将,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贸然出战;好大喜功的指挥员,容易贪图小利,中敌诱兵之计;刚愎自用的指挥员,容易一意孤行,听不进不同意见;有勇无谋的指挥员容易莽撞拼死,简单行事;廉洁好名、虚荣心强的指挥员,容易被敌欺凌而失去理智;等等。可见,指挥员在判断情况、定下决心、运用战法时,不仅受其作战原则、战术思想的制约,而且受其性格的影响。掌握了敌军指挥员的性格弱点,就可以对症下药,因势诱导,使其弱点充分暴露,走向极端,使其在思维错悟中陷得更深,滑得更远。为什么同样的骗术,施之于甲敌成功,施之于乙敌失败?原因大概就在于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敌之将性,敌军指挥员的性格缺陷是在军事欺骗中必须考虑的。军事欺骗在本质上是个双向心理过程。欺骗措施能否发挥作用,须仰仗敌军指挥员的心理配合——当然是无意识的配合。这就要求欺骗措施因人而施,因将而定。药不在价高,对症就是好药。研究敌将之性,就是为了使欺骗措施对症。欺骗措施对症,就会充分利用和扩大敌性格弱点,起到风助雨势、火上浇油的作用,反之则可能起到弥补和矫正其缺陷的作用。比如,对于鲁莽的指挥员大摆迷魂阵,对于犹柔寡断的指挥员肆意挑逗,不正可以因应其性格弱点吗?可见,不了解敌军指挥员的性格特点,机械地套用某种欺骗方法有时会适得其反。任何一种欺骗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在施之于具体对象时,须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尤其是敌军指挥员的个性加以变通。否则,就可能把“药”用反。电影《南征北战》中的张军长和李军长同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性格特点迥然不同。张军长骄横跋扈,狂妄不可一世,根本不把“共军”放在眼里。而李军长则老成沉稳,如履薄冰。张军长主张长驱直入,速战速决,李军长主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对他们施用同样的诱骗方法显然不行。
  古今中外的战争历史证明,谁在战场上对敌方指挥员的性格摸得透、看得准,谁在调动敌人方面就多了一些主动。所以,历代的兵家都强调“知敌将性,这里的“性”主要是指敌将的性格特征。研究敌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一是考察其历史。因为人的性格是在其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对其成长历史进行考察,有助于认识其性格特征。二是走访其对手。对于陌生的敌人,可以从与其打过仗的人那里了解其性格特征。三是在实践中揣摩。据说,英军元帅蒙哥马利非常重视对敌将的研究,在北非战场上,他总爱把隆美尔的照片高悬案头,以便经常揣度“沙漠之狐”的作战意图,以求战而胜之。在生死搏斗的战场上,敌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得最为充分。只要重视在实战中了解和研究敌人,其性格特征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敌人有性格弱点,我们也有性格弱点,我想利用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