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素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的素质-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译文十五章的次序是我完全另外排过的。最初五章所描写的是生理与心理的品性。其次三章,是经济的品性。后来六章全都是社会的品性。论自私的一章是兼具经济与社会两重意义的,所以列在它们的中间。这样排列似乎要比原书合理一些。
  上文说特性是果,淘汰作用是因;接着的第三篇便专为推寻这个因而设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亨丁顿(Ellsworth Huntins-ton)是当代一位著名的人文地理学者。1923年,他一度来过中国。1924年,他发表了一本极有趣味的作品,叫《种族的品性》( The Character of Races),其中专论中国民族的文字,竟有四章之多,散见于序文及其他章节里的片段又有好几十起。用自然淘汰和人口移殖的原则来解释中国民族性的学者,以前不是没有,不过我没有见过比亨氏叙述得更详细、推论得更周密的了。四章的大意,最初我曾经在英文《留美学生月报》里介绍过一次。但把它翻译出来,则在归国之后。原文第四章末尾,本有一段总括四章大意的话,嫌它有些无谓的重复,所以未译。此外别无删节。以前印单行本时,我替这四章起了一个总题叫《自然淘汰与中华民族性》,如今为呼应上文,酌改为《自然淘汰与特性的由来》。
  亨氏原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学者,他一向以为一切文化的发生变迁,可以用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来直接解释。但在《种族的品性》一书以前,他的见地很明白地经历过一番修正;从此以后,他承认此种解释至少有一部分只好算为间接的,而直接的却是自然环境所供给的选择或淘汰作用,以及与此种作用所形成的种种品性。他在《种族的品性》一书的自序里,便很坦白地说:
  大约九年以前,在一本书名叫《文明与气候》(Civ-
  ilization and Climate)的书里,我叙述过一种学理的主
  张,以为文明与进步的一般的分布是大半依靠气候的。
  在那本书里,我也有过一度尝试,证明气候的影响,倒
  过来也受下列种种事物的有力的修正:民族与文化的
  移徙、种族的混合、发明与发现(例如铁器与农业)、意
  识的事物(例如宗教),等等。把这些因素都酌量采纳以
  后,我依然觉得,人类进步的分布问题里,还有很有意
  义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解释。例如,慧星一般的理智的光
  芒何以会在希腊一隅放射出来?印度文化里一部分的
  伟大的遗墟何以会在柬埔寨找到?冰岛酷寒之地,何以
  会产生一种很高级的文化,并且能维持至千年之久?文
  明分布的公例是南方趋于保守,而北方趋于进取,何以
  中国的南北便适得其反?经过好几年的思索以后,我相
  信至少一部分的答复,可以在人口过剩与移徙所引起
  的自然淘汰中求之。这淘汰的原则原是极简单、极明显
  的,但何以历来从事于地理、历史与社会学的人竟会拥
  过不问,真教人大惑不解。
  我所以发现这条原则的重要,其关键实系乎对于
  中国饥荒的一番研究。中国北方,就气候、文化制度以
  及以往的历史成绩而论,原该是很进步的;但事实却并
  不如此。我对于这一点一向觉得莫名其妙。有一次在
  《地学评论》(The Geegraphic Review,第7卷,1922
  年)里读到一篇比削伯医师(Carl W.Bishop)的稿子;
  比医师在这篇稿子里,把华北的保守性与华南的进取
  性,指点得十分清楚。经此一番提醒,我对于这个莫名
  其妙的问题便更觉得有推究的必要。我忽然想到饥荒
  的题目上,以为它也许和这问题有相当关系。因此,我
  就写信给在天津的一位传教的老友(姓名从略),问他,
  据他看来饥荒的结果,借了生、死、流亡的途径,对于人
  口中生理与。心理的各种流品,究属发生过什么选择或
  淘汰的作用。他不但自己答复了我,同时又征求到了许
  多别的传教士的意见,作《中国人的素质》的明恩溥便
  是其中的一位(余四位姓名从略),这些朋友对于中国
  的灾荒和救济工作,都有过亲历的经验。后来我自己也
  到过中国,又和许多别的传教士接谈过(原文列举五人
  姓名职业,今亦从略)。他们和不胜枚举的许多别人一
  起供给了我很多的资料,全都似乎证明,假手于人口过
  剩、饥荒以及移徙的自然淘汰作用,在今日的中国,正
  在急速的进行之中。历史的记载也明白而示,以往二千
  多年的时光,一大部分也受这种作用的支配,其进行的
  速率比今日的也并不算慢。所以就中国而论,淘汰原则
  的适用是最明显不过的;因此,我自以为关系中国的四
  章,也许是全书最关紧要的部分。
  这最关紧要的部分现在就成为本书的第三篇。
  第四、第五两篇可以无须详细地说明。一部分的民族特性,我以为不妨当做民族的病象看待。这些特性,自其来历言之,既有很深的根源,亟切铲除不去;自其效用言之,又是我们应付20世纪国际环境时一些庞大的障碍,亟切推动不得,所以事实上也确乎可以当病态看,当先天不足看。民族的先天不足,惟有民族卫生的药方可治,所以便殿之以《民族卫生的出路》。
  本书原是一个论文集,事前并没有什么计划,各篇稿子是在很不同的时候写的,写时或讲时的读者或听众也很不一致,所以全书虽可以辑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东西,其间拼凑、粘连、折叠的痕迹,自然是在所不免,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关于折叠这一点,我自己尤其是觉得抱疚。“好曲子不唱三遍”,何况所唱的又未必是好曲子呢。有一次和一位朋友谈起这一点,我说,这一类民族、特性、病态、优生、选择、淘汰、遗传……的话,我自己也觉得讲腻了,别人请我讲什么或写什么的时候,自己总感觉到“炒冷饭”或“翻旧卷”的无聊。这位朋友却很诚恳地安慰我说,不妨,在你固然不免讲得或写得厌倦,但读的人或听的人,大概总是第一次,即使不是第一次,这类的话也无妨多听或多读几次,因为在别处他很少机会听见或读到。这话虽很给我一些鼓励,但于心总觉歉然,所以在整理本书中各稿的时候,已经尽力地加以删节。其真正不能删节的,只得仍旧,仍请读者谅宥。
  这本集子对于民族的特性有许多很不恭维的议论。为要表示这种不恭维的议论决不是由于我个人的癖性或偏见,我请了三个人做见证:明恩溥牧师、亨了顿教授、李景汉先生。对这三位我都要表示我的敬佩与感谢之意。李先生特地为我做了一篇万余言的长序,把“良药苦口”的意思再三地为读者申说,我尤其是觉得感激。
  1936年6月 潘光旦
  辜鸿铭评《中国人的素质》'注'
  一
  ……我力图说明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外国人,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比如那个可敬的明恩溥先生,他曾著过一本关于中国人特性的书,但他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够深沉;还有那个被认作大汉学家的翟理斯博士,我试图表明他实际上并不真懂中国语言,因为作为一个英国人,他不够博大——没有哲学家的洞察力及其所能赋予的博大胸怀。
  ——《中国人的精神·序言》
  二
  我们举的关于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明恩溥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力那样僵硬、刻板,你不能指望心也像头脑或智力一样,去思考那些死板、精确的东西。至少那样做是极为困难的。实际上,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中国人的精神》
  “腓力斯人不仅忽视一切非自身的生活条件,而且还要求除它之外的余下人类都去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注'
  ——歌德
  斯特德'注'先生曾经设问:“作家玛丽·果勒里( MarieGorelli)走红一时的秘密何在?”他的回答是;“有什么样的作家,就有什么样的读者。因为那些读其小说,沉醉在玛丽·果勒里世界中的信徒约翰·史密斯们,把她看作该领域最权威的代表。他们生存在里头,活动在其间,从中找到自我。”玛丽·果勒里之于大不列颠的约翰·史密斯'注'们,就恰如明恩溥牧师之于中国的约翰·史密斯们一样。
  然而,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和半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别也就在这里。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总想去读些能揭示事物真理的书,而那些半受教育之辈,则宁肯去读些将告诉他想要什么,以及受其虚荣心驱使而欲事物变成何样之书。在中国,那约翰·史密斯极想成为一种凌驾于中国人之上的优越者,而明恩溥牧师则为此写了一本书,最终证明他——约翰·史密斯确实比中国人优越得多。于是,明恩溥牧师自然成为约翰·史密斯非常亲爱之人,他那本《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也就成了约翰·史密斯的一部“圣经”。
  但是,斯特德说过:“正是约翰·史密斯和他的邻居现在统治着大英帝国。”所以,最近,我不惮其烦地读过了那本提供给约翰·史密斯关于中国和中国人观的著作。
  早餐桌上的那个独裁者(The Autocrat at the BreakfastTable)曾把人的智能分为两种:一是算术型智能,一是代数型智能。他观察说:“所有经济的和实用的智慧,都是‘2+2=4’这种算式的延伸扩展或变化。而每个哲学命题则更多地具有‘a十b=C’这种表达式的普遍特点。”约翰·史密斯的整个家族,显然属于那个自以为是的独裁者所谓的“算术型智能”的头脑类型。约翰·史密斯的父亲,老约翰·史密斯,化名约翰·布尔,他把自己的命运同“2十2=4”的公式联系起来,到中国来贩卖他的曼彻斯特商品。为了赚钱,他同中国人约翰'注'相处得很融洽。因为无论是约翰·布尔,还是中国人约翰,他们都懂得并完全服膺“2十2=4”的公理。可是,现今统治大英帝国的小约翰·史密斯却不同了。他带着满脑子连他自己都不明白的“a+b=c”的东西来到中国——不再满足于贩卖曼彻斯特商品,还要开化中国人,或者,按他的话说,要“传布盎格鲁—撒克逊观念”。结果,约翰·史密斯同中国人约翰闹翻了。而且更糟的是,在约翰·史密斯的“a+b=c”的盎格鲁一撒克逊观念的开化和影响下,中国人约翰不再是曼彻斯特商品的诚实可靠的好主顾。他们玩忽商业,心不在焉,却尽到“张园”去庆祝立宪去了,实际上,他们已变成一群疯痴狂乱的改良者。
  前不久,在辛博森'注'先生《远东的新调整》一书和其他著作的启发下,我曾致力于为中国学生编过一本盎格鲁—撒克逊观念的手册。结果,迄今为止,我编来编去,不过是以下这些东西:
  (一)——人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
  人最主要的目标是使大英帝国荣耀,为大英帝国增光。
  (二)——你信仰上帝吗?
  是的,当我上教堂的时候。
  (三)…—你不在教堂时,信仰什么?”
  我信仰利益,——你给我什么报酬。
  (四)什么是最正当的信念?
  相信人人为己。
  (五)工作的当然目的是什么?
  挣钱装腰包。
  (六)何为天堂?
  天堂意味着能住进百乐街(Bubbling  Well  Road)'注',拥有敞篷车。
  (七)何为地狱?
  地狱乃意味着不成功。
  (八)——何为人类完美的状态?
  罗伯特·赫德'注'爵士在中国的海关服务。
  (九)——何为亵读神明?
  否认罗伯特·赫德先生是一个天使。
  (十)——何为极恶?
  妨碍大英帝国的贸易。
  (十一)——上帝创造四亿中国人的动机何在?
  为了英国发展贸易。
  (十二)——你如何祈祷?
  感谢你,主啊!我们不像邪恶刻毒的俄国佬和蛮横残暴的德国佬那样,想要瓜分中国。
  (十三)——在中国,谁是最伟大的盎格鲁一撒克逊观念的传布者?
  莫理循博士'注',《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
  如果说以上便是盎格鲁一撒克逊观念的一个真实全面的表述,可能失之公正。但是,不论何人,假如他不惮其烦地去阅读一下辛博森先生的著作,就不会否认,以上确是辛博森先生以及读过他著作的约翰·史密斯所传布的盎格鲁一撒克逊观念的一个公正的具有代表性的陈述。
  最叫人难以理解的是,何以这种约翰·史密斯的盎格鲁—撒克逊观念,竟然在中国能真正生效?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国人约翰们急不可待地想要去实现中华帝国的辉煌和荣耀。那拥有八股文的古老的中国文学本是一种无害的空洞之物。而在约翰·史密斯这盎格鲁一撒克逊观念影响下正喧嚷着建立的新型中国文学,外国朋友将发现,它会变成一种无法忍受的和危险的破坏。最终我恐怕,老约翰·史密斯不仅会发现他的曼彻斯特商品贸易要完蛋,而且他甚至还不得不去支付另一笔巨额开销,以供再派出个戈登'注'将军或基齐勒勋爵去枪杀他可怜的老朋友中国人约翰——那受约翰·史密斯之盎格鲁—撒克逊观念开化而变得non Pos  mentis(精神错乱)的中国人。当然这是题外话。
  在此我想简明地指出,这就是有理智的英国人所做的事。依我看,这些满脑子装着从有关中国人的书中得到一派胡言的外国人,当他来到中国时还能同他必须接触的中国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