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在这里根本没有这两个概念。这个城市,给了我一种广阔而迷茫的感觉。我来
这里学习,感觉就像一个乡下的小孩子突然间来到了大城市。

    在中国被人管惯了,什么时候吃饭要管,什么时候回宿舍要管,谈不谈恋爱也
要管。到了美国很自由啊,没人管你,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反而让人不知道
应该做什么好,很容易令人失去方向,走入迷途。
    一到国外你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的问题。到美国的第一天,朋友对我说:“到了
美国第一件事是搞绿卡,其他的事都好办。这样吧,
假设我现在就发一个绿卡给你,那你以后怎么办?”我想了老半天,还真不知道干
嘛!是啊,有了绿卡又怎么样?你靠什么技能生活?如果没有工作,你从哪里获得
生活来源?有什么人可以帮你?没人帮你又怎么办?留学不是一件难事,但在外国
你怎么活下来,这是一个问题。不是说去了就能活下来的。在国内你有个由亲戚、
朋友、同学组成的社会网络,但出到国外,你什么都没有,只是一片空白。什么事
都必须得靠自己!即使有朋友,他们也在读书,都是穷学生;情感上也许可以交流
一下,但经济上、生活上也帮不了你什么忙。
    在美国的生活经验我是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生存,这是一个问题

    每个人到了国外要生存,都有三关必过不可。
    一是语言关。在美国那种全英文的环境中,不懂英语就像二等残废一样。刚出
国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到了外国自动变成了聋哑人,听也听不懂,讲也不会讲,
这不是跟聋哑人一样吗?在国内还可以跟人讲讲“How are you”之类的所谓英文,
到了国外听到人家讲英文你却傻掉了。语速很快,语言习惯也跟平时学的不同。
    二是学习关。在外国学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理科的东西还好,我过去在国内
的基础还算扎实,就是社会学科方面的东西对我来说很难。美国在我看来本来就是
一个陌生的社会,这个社会的历史我根本不了解。美国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我
都是真空;现在却要和别人一起学研究生的课程。我只有把所有能用上的时间都用
在了学习上,有时一页书要看上半个小时。一开始觉得读书很难,
因为国内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但苦了一两年一般都能熬过来。当然也不
是说下死劲就一定能读好,也有人从中国这边过去考不及格回来的。
    三是生活关。生活关,听起来是最简单的,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嘛,但是不见得
人人都过得了。来到国外,你要吃饭,要与人交往,
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文化,这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期。经济上,除了奖学金以外,我还
帮教授改作业,能挣点钱。加上以前在香港有一定的积蓄,吃饭问题是基本解决了。
批作业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也很简单,多数是些选择题。我没有出去外面打工。实
在也没有时间打工。经济上问题不大了,但是文化上的冲击特别大。刚来到美国感
觉很寂寞。东西方的文化相差太大,你在这里讲的话不是以前的话;吃的饭也不是
以前的饭,做什么都不习惯。这就是所谓的“CllltUfe ShOCk”。我现在的胃是很
厉害了,可以一个月不吃米饭。
面包也好;土豆也好,牛排也好,鸡扒也好,什么都能吃,只要能保持身体所需能
量就行了。刚去到的时候真的很“ShOCk”,感觉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就好像一
个穿西装的人闯进了一个全穿牛仔裤的人群里,也会感觉自己很老士一样,文化观
念不同。Akron在美国的俄亥俄州,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我所受的文化冲击还算
少的了。我以前有个同学,在高中班里数学一直是前三名的,后来被复旦大学数学
系保送去美国,一年以后被送回来了。为什么呢?他成绩上绝对没问题,原来的成
绩一直是拔尖的,经济也不是问题,有奖学金,就是因为文化的冲击太大,接受不
了。

                              留学的误区

    许多人很奇怪我已经有了经济学的硕士学位,为什么还要跑去加拿大读MBA。我
也是读完经济学的硕士才明白过来,这种学纯理论的专业在美国根本无法找工作。
在Akron读经济学的时候给学校当助教有一份资助,后来我才知道,凡是学校给你这
种资助的学科,大都是读出来找不到工作的学科!热门的学科,本地人都去读了,
哪轮得到你们外国人来读!这是我总结出来的教训,也不知道对不对。
    很多中国人在美国都只能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等纯理论的学科,这都是
本地人不要读的学科,才给点奖学金让你们外国人去读。招点学生来帮教授做买验,
既是廉价劳动力,也是为了让这门学科后继有人。感觉有点像在陪教授做游戏,是
吧?读完了硕士,结果发现找不到工作,没有路走了,只好去读博士,读完博士,
又读博士后。结果路越走越窄。
    一代人就这样迷失了方向。这是很失落的一件事;特别是等你明白了这一点,
年纪已经上去了的时候。我认识一个人就是这样,他是60年代的大学生,80年代出
去留学,学的是纯数学,等他博士后拿回来以后已经是50岁快退休了。他的一主就
耗费在读书、再读书的过程中。
    人选择走什么路很重要,这些在国内都没有人教我们,只好在社会中去学。以
前在国内,每个人走什么路都是被设计好的,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大学出去以后
又有分配,没有人给我们选择的机会。没有人知道国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世界。人
如果一直在很幸福的环境中长大的话,他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动乱的环境中
才能真正长大起来。
    人最好的学校还是社会!

                               因为失败才读书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MBA的第一天,教授对我们说:“Youare fail.”
    不要以为来读 MBA就好像拿到了一个黄金学位。为什么来读书?是找不到出路
才要读书!要是能赚到钱,能出人头地,就赚钱去了,还去读书?正常的人读到本
科就够了,连硕士都不要去读,读博士的人则一般想去做教授。读完本科已经差不
多把该学的事情都学了,剩下的你应该自己到社会中去学,不需要再找个老师教你
三年。在某一个行业中去扑滚、磨练,慢慢才能成熟。比如你文学上有才华,高中
或本科毕业以后就可以写文章,渐渐出名了就可以出书,到30岁以后就名声大振了。
你再读几年,也无非是要老师帮你把饭再炒熟一点而已,很多东西都可以自学的,
何必呢?就是有个研究生的名声又怎么样?在社会上反而每天都可以学到很多新的
东西,丰富你的阅历。比尔·盖茨不是连本科都没有读完嘛,人家现在是世界首富!
    我读MBA真的是因为没路走了。没有合适的工作可找;难道真的叫我去洗碗?M
BA让我看到了一线曙光。于是把自己在家里关了三个月,跟所有人断绝关系,去考
GMAT。考TOEFL的时候是跟中国人竞争,在美国考GMAT则还要同本地人竞争,人家读
英语读了几十年了,你才读了几年,水平还是有点差距的。考题跟中国的Gmat差不
多,主要考你的基本技能、逻辑、智商等,只是难度比较高,句子更长一点,逻辑
更复杂一点。语言要求很高,一般人看都来不及看。四个小时下来,人都晕晕的。
幸好我这决心还下得对,在一拼之下成绩还不算差,被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收了我。
    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读得起书的。现在国内很多父母勒紧
裤袋供还在上中学的孩子到国外读书,每年十几万块,我觉得这是件大奢侈的事。
我在加拿大过得很节俭,第一要交学费,第二要生活费,第三你又没机会赚钱。房
租、电话费、吃饭……一大堆要用钱的事往你头上堆。打工的话基本上是件不可能
的事情。 MBA的课程很紧,你哪有时间去打工!唯一的办法就是拼命读书,挣奖学
金。
    很多MBA学校里都有企业资助的奖学金,给予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商学院毕业
出去的学生前景一般都很好,很多当上了公司老总什么的就捐资给母校作奖学金,
自己也可以留个名。但并不是外国学生到了那里就一定会有奖学金,人家又不是专
门捐给你外国学生的,所以你必须要同当地的学生竞争,谁赢了,谁才有机会获得
奖学金。要拿奖学金首先成绩必须要好,再就要跟辅导员去磨,就说我是个穷学生
啦,成绩又不错啦,很需要这份奖学金啦之类的,他耳根子一软就给你批了。我本
来已经有个经济学的硕士学位,GMat的成绩又不错,跟辅导员关系也混得蛮好,一
去到加拿大就拿到了奖学金。第二年开始,就要看你在学校的表现了,我读书比较
用功,成绩也不算差,所以在加拿大读书期间是一直有奖学金的。生活上过得节俭
一点,住差一点的地方,钱还是够用。
    我选择到加拿大读 MBA先是觉得到那里移民比较容易,而美国较难。结果后来
在那里遇到了我的前妻。她也是在加拿大的留学生。两个人过日子总比一个人好,
生活也没有在美国的时候苦了。

                            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读书还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 MBA说到底是一种强化的训练。量太大了,有些
人读不下去,只好被除名。而已成绩不好就无法拿奖学金。我还好,刚才讲的那三
关在美国已经过了一次了,本身又比较用功,比较会读书,有些从大陆亘接过来读
的人很难接受。
    MBA的课程本身难度就很大了,连贯性又很强。MBA主要培养的是策略。市场学、
营销学、广告学、经济学、财务学等等,都是围绕着策略来进行的。课上教授会给
你一些案例让你们去分析,讨论。比如一家公司它去年的经营情况是怎么样,按照
分析它十年将会怎么样,会不会亏损等等。
    外国人的教育方式和我们的不同。外国学生讨论的时候非常活跃,大家争着提
出自己的意见,有时候争论得面红耳赤,尽管到最后通常还是没有结论。竞争其实
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促进方式。每个学期总会有淘汰,淘汰的是谁呢?很有可能是你
们外国人吧,因为你们基础差啊!对英文运用没人家熟悉,东西理解得没人家快,
文章没人家写得好,讨论的时候又插不上嘴。那么要不被淘汰,你就得比别人花更
多的时间努力去学。在国外读MBA,在同外国人的竞争中,你可以接触到同本国人不
同的思维方式。
    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没有错与对,因为每个人都
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就好像有的人喜欢看鲁迅,说喜欢他的深刻,而有的人不喜
欢,认为他写的东西太刁钻,太苛刻,不够轻松。别人有别人的道理,你不能认定
人家就一定是错的。老师只是给你提供这一个案例,最后并不会给你标准答案。而
中国的教育方式则是塞给你一些理论,告诉你这个是正确的,你只管接受就行了。
北美的这种方式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有很多实际的东西,还是很有用的。比如财务方面、金融方面的训练。我是
读市场学专业的,市场方面的训练比较多。这一套对做生意很有用。外国的资本主
义发展了那么多年,有他们一套的管理经验,一些共性的东西搬到国内也照样有用
的。西洋的生意经跟中国的生意经虽然有点不同,但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还有一
些应用技能,是必须要学的,如怎么看报表之类的,不学就看不懂这些数字有什么
意义,这些数字的背后有些什么原因,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等等。还有市场分割、
价值链这些知识,我到现在还在用。
    书是不能读死的。读书要读进去,还要会读出来,懂得怎么运用。读完了MBA,
我的确感觉有飞跃性的变化。北美的MBA还是蛮不错的。读了MBA对找工作很有用。
像我这样的中国人在外国,如果没读过什么书,就很难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看就只能去洗碗、打工什么的了。
    MBA给我一个启示就是: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你可以找一条合适的路去走,一边走一边修正,但不能认为这就是一条最好的
路。没有一个偶像指引的路是完全正确的,路只能自己去走,自己去摸索。

                          第一份工作——失败的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在加拿大枫叶银行。枫叶银行是加拿大的十大银行之一。我不是
在前台做,而是在一个后台专门制订政策、计划的部门。制订政策这玩意儿其实不
太好搞。我毕竟是中国人,不太懂外国人里面的这些政治斗争。看着他们在里面斗
的一塌糊涂,我还稀里糊涂。
    比如写东西要写得很婉转,一个业务申请不批准,你不能就直接说它不行。你
说不行?人家正好找不到出气的地方,好,你说不行,你凭什么说不行啊!你算老
几?!有经验的人会先说这个计划很好,但先请考虑如下问题……其中包含一些无
法解决的风险问题,这样才可以把计划否决掉。如果你就这样说不行,很容易就会
为自己招来一些仇家。
    我的头儿是银行里相当高层的一个领导,日常的工作是签署文件、制订政策、
条文等。我要帮上司先把东西写好,再给他签名。我的同事,也是师傅,在大学是
英文系毕业的,也读过 MBA,你想想看,玩文字游戏我怎么跟他比?我自认为自己
的英文写作已经不错了,但我写的东西定稿之前通常至少还要给他改上二十五次,
内容也改、语法也改。他改完以后还要给我的上司改。一开始我还有点恼火,改到
后来什么脾气都没有了。我实在做不下去了。
    中国的MBA在外国做这种文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