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韵,有一个生活无忧的少妇特有的滋润和闲逸的气质。采访中,她亲切地坐在旁边,
听到高兴处,她不时拍拍丈夫的头,幸福和睦的氛围感染着我们。我们觉得,段杨
今天自信的神情和他稳定的婚姻应该是分不开的。

    但段杨把今日的成就几乎全归功于“幸运”二字。难道真的是老天的特别眷顾?

                                天赐良机

    我85年从武汉大学毕业的时候本来是要分到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教书的,可我没
有去。读纯数学是个苦差,真的是很苦很苦。我读了5年纯数学,每天基本上就是在
寝室、图书馆、教室这三个地方打转。我读的是中法交流的那种数学班,平时很多
课程采用法语教学。班里的同学都是很厉害的角色;连当年湖北省高考状元都在我
们班上,我学得那么苦成绩还不算拔尖。压力非常大。有淘汰制,
大一人学的时候是40个人,一共淘汰了两批,到毕业的时候只剩下33个人了。一百
到毕业我们班都没有一个人谈过恋爱,可想而知平常的日子有多么的苦。想想前途,
觉得还是应该有些改变才好。
    




    85年正是数理经济热门的时候,我和班里的其他两个同学就留在学校里一边当
助教,一边学习数理经济的研究生课程。幸好我及早作出了转行的决定,正好后来
就得了个机会。法国高等经济商业大学从85年起每年向中国提供两个有奖学金的培
训名额。我们学校是中法交流中心,跟法国大使馆的关系向来很密切,大使馆就把
87年的两个名额都给了我们,要找两个读商科的人去。我转向数理经济以后是属于
经济系的,本科读的又是中法交流的数学班,当然很有优势。考试有点像GRE,只不
过是法文的GRE。结果我和管理学院的另一名助教曹伟民通过了考试,获得到法国去
学习一年的机会。我当初读中法交流班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出国,现在终于给我等到
了这个机会,自然很高兴。那时正是“出国热”热得厉害的时候。
我们班上毕业了33个人,有30个都出了国,很多人都成了数学博士、物理博士。

                            一切顺其自然

    应该说到了国外我的心情是比较平静的,没有什么很激动的情绪。
最初到法国只是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根本没有想到将来,也没有想到要读MBA。那
时的想法是读个博士出来回国能当教授就不错了。发展到后来,完全是顺其自然的。
    第一年到法国的时候很苦。基本上没有出去玩过,连周末都要做很多作业。课
程很多,大多是些经济基础课,有法律、市场学、计算机、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等。
我感觉压力很大,又要过语言关。虽然以前在国内也学过法语,但法语毕竟不是母
语,到了全法语的环境总有点适应不过来。幸好以前读中法交流班的时候教我们的
就是法语老师,所以跟法国人沟通不是特别困难,文化上适应的也比较快。
    读完了一年旁听的课程,我们本来应该回国了。但是出去这么一年就走,又拿
不到文凭,总有些不甘心。我们跟学校商量能否让我们作为正式学生读完MBA的所有
课程再走。学校答应了,但我们必须参加他们的全国统考。竞争不用说是十分激烈
的,ESSEC是一所法国有名的商业学校,每年只招收200名的学生,录取率大概只在
10%左右。中国人很少知道这所学校。那年参加考试的中国人只有3个,除了我和曹
伟民,还有一个是同济大学毕业的。我们要和全法国报考的学生一起竞争。
    外国的考试不同于中国,中国考试考来考去都是考知识,考些死记硬背的东西,
但在外国则主要考你的能力。我们都已经有了大学文凭,学校并不怀疑我们读大学
的能力,只是想看看我们在这个领域有没有发展前途,是否适合留在这个学校学习
而已。考题的内容事先都是无法复习的。主要考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反应能
力等,是一种全方位的测试,出题很偏。笔试结束后由一个教授。
一个学生和一个行政管理人员或企业人员对考生进行面试。面试里什么问题都有可
能出现,有个人问题,如你的野心,你的思路,你的未来;还有社会问题,有时不
光是法国的社会问题,可能中国的问题也会问,甚至会问如果你是教育部长你会怎
么做等等。三大考官从不同的方面来考查你的能力。让本校二、三年级的学生当面
试宫,是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他们最清楚什么人适合在这个学校待下去,什么人
不适合;教授则要考验你的知识面有多广,你的基础牢不牢固;行政人员或企业人
员,他们主要想看你是否具有管理方面的才能,在这个领域是否有发展前途。只有
通过这三重考验,你才有机会进入这所学校就读。那一年我们3个中国人都通过了测
试。
    高等经济商业大学(简称ESSEC)是法国唯一一所教会私立大学。法国的大学分
两类,一类是政府办的公立学校,基本上法国的学生读完了高中就可以直接去读,
另一类是拿破仑时期办的一系列私立学校,包括高等商业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等。
读这类学校要先读两年预科,再读三年正式课程。你也可以读完了一般的大学再去
考这类学校,考上了就可以插在二年级;读完两年后获得毕业证书。在法国几十所
商校中,有四所是最好的,分别是——高等商学院(HEC)、法国高商(ESSEC )巳
黎高商、里昂高商,其中里昂高商在里昂,其它三所在巴黎。ESSEC当时排名第二,
现在已经排到第一了。
    有些人可能会奇怪,怎么私立学校还那么多人去读,竞争甚至比公立学校还激
烈?这是因为商业学校里的专业都是些很热门的专业,学校很有些历史,牌子又硬,
有很多单位争着资助学校的教学,
这四所商业学校每年只为全法国培养800名学生,由于人数少,各个单位都视之为精
英而争着要。学校的教学很正规,学生平时上课都要求穿西装的。说起这事我最初
还闹了个笑话。最开始去报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商校的习惯。我和曹伟民为了赶时
髦,去法国之前每人花15美金买了一套牛仔穿着,还戴上一副墨镜,把接待我们的
人吓了一跳!奇怪中国人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MBA——从实践中学

    作为正式学生以后要自己选专业,我是理科出身的,喜欢和数字打交道,就选
了金融专业。在国外主要的生活费来源是奖学金,
每月几百美金,生活费是基本够了。我很庆幸的是我在法国没有打过一天的工;除
实习工资外,唯一挣的几千块钱是帮学校翻译文章得来的。我不喜欢打工。中国人
在外国打工,无非是在餐馆里做些洗盘子之类的活,我觉得于这种活对我的个人发
展没多大用处,便不愿意去干,宁愿生活苦点,空闲的时间也可以看些自己喜爱的
书。
    国外的MBA跟现实联系得很紧,学习用的那些数据基本上没有两年以前的,很多
都是最新的数据。课程也和实际联系很紧,例如市场营销学、广告学、计算机、宏
观经济、微观经济等。那时的计算机还没普及,用的是那种大型的机器,微机还不
流行。能够有机会学编程我感到特别新鲜——在国内对计算机接触机会太少——因
此特别认真去学。但这些课程最主要是教给你方法论,在后来的实际应用中不一定
全部都有用,很多东西还是要从买践中学,从工作中慢慢学。
    MBA课程最大的好处是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每年有三个月必须到企业实习,要写
实习报告,还要算学分。法国学校的计分最高是20分,能得16分以上就算优秀。我
第一次实习是到法国雷诺汽车公司,为一位ESSEC的老校友工作。我用PC机编一个投
资分析的软件。先用半个月的时间了解他们的工作;然后一边看书,一边做。
用三个月编了出来;又花了五个月修改,他们觉得很满意,毕业时还介绍我到雷诺
自己的信贷银行见工。最后我的实习成绩得了16.5分,一下子挣了6个学分,相当
于6门课,感觉特别高兴,因为修满33个学分就可以毕业了。实际上MBA就第一年比
较难读,熬过了第一年,剩下的两年就可以混日子了。课都是自己选的;每门课一
个学分。实习的时候每个月雷诺还给我三千块,我一下子富了起来。

                              有用的敲门砖

    求职的时候我发了十几封信,全是投到保险公司和银行,因为喜欢金融这个行
业。M6A的最大作用在于它是一块敲门砖!ESSEC这块招牌就很管用,而旦校友遍及
各大金融机构。所以我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没费什么周折。当时有几家保险公司、信
贷公司什么的也在同时谈,里昂信贷是最早给我答复的。
    在法国找工作面试一般要两到三次。我先是同人事部门的领导谈了一个多小时,
再跟用人部门的领导谈,最后他们让我到猎头公司做了一个测试。这也是一个与专
业无多大关系的测试,主要是测智商方面的东西。看你的思维上有没有黑洞之类,
给你看一些拼图呀什么的。在外国特别流行做这种测试,升学、就业,都要做这种
东西。这中间的过程用了大约三个星期,他们给我寄来了录取单,我看到工资、待
遇等都还合理,当即就用公用电话给了他们答复。这就到了里昂信贷银行资金部当
交易员。
    虽然后来还行两家有名的保险公司,以及雷诺也说要我,但我都没再考虑那么
多。那时最渴望的是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站稳脚跟。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里昂信贷的工作。一个月一万多法郎的工资,比一般法国
人的工资还高。我很幸运,去到做了三个月就到了年底,分红一下子给了我两万法
郎,加上工资一共有5万,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钱,把我给乐坏了。花钱花得大方
起来,经常请哥们儿去喝酒、看电影。
    唯一令我苦恼的事是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拿不到工卡(相当于工作证)。在法国
按法律规定不拿到工卡不能正式参加工作。但在法国,外国人又是一般很难拿到工
卡的,特别是东方人,政府给你很多的限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去公司
求职,公司要你先有工卡;才跟你签合同;而你去政府部门办工卡,他们又要你先
出示工作合同。找不到工作,就没有工卡,而没有工卡又找不到工作,这是一个怪
圈。所以在我以前的中国学生很少有留下来找工作的,一般都是读完硕士又读博士,
读完了,也就回国了。
    但是里昂信贷对我很好,我没有工卡,他们就让我先以实习生的名义在公司工
作,工资照拿。到学校签证明倒很顺利。我拿着公司的实习合同回到学生科签证明,
他们糊里糊涂就给我签了,也不知道我毕业没毕业,还是不是ESSEC的在校生。实习
合同是三个月到期的,到期后工卡还是没有着落,我又去延了三个月,这样延了两
次,毕业九个月以后我才正式拿到工卡,安定下来。本来拿到工卡以后才算是被里
昂信贷正式聘用,还要试用半年才能成为正式于部,但实际上我在里昂已经工作九
个月了,我那个部门的老板就没有再等这个时间,立即就让人事部门帮我办了。

                                小试牛刀

    资金部是银行的资金运作部门,我们交易员平时的工作有买卖货币、债券、期
货等。最初接触这些大宗的钱财交易当然有点紧张,后来慢慢就习惯了。
    在里昂银行自由度比较大,那时市场还没有监管,做什么生意老板基本不管你,
即使涉及的是几亿美金的生意。同事大都是上面所说的那几所大学的毕业生,在工
作上我没感到什么差距。开始我只是接接电话,记记价什么的,三个月以后才慢慢
学着做交易,先是模拟,然后再接触报价什么的,半年后才正式上手,因为错了小
数点后面一位都是好几万美金,甚至几十万美金哪!在市场没监管的时候,完全有
可能发生类似巴林银行的事件。我们做的事情甚至比那主人公尼克·李森做的还复
杂。不过一定额度的失误是允许的。
    我们组有三个人,刚好分别毕业于巴黎三所最著名的商业学校。开始我做法郎,
慢慢地也做外币。我一个人看五六个盘,法郎、马克、美元……有一次我一下子做
了一单七亿美金的生意,半小时以后上司来到交易厅,可他什么也没说,只定定望
了我几眼。我想他肯定想这个小子还满胆大。
    那次92年英镑贬值,我头天晚上听到新闻,第二天7点不到就赶到交易厅,我是
第一个到交易厅的。到了以后马上拿起电话问伦敦交易所的报价。当时的情形的确
很紧张。英镑受到狙击,英国中央银行为了不使英镑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就只有拼
命加息。平常利息波动0.1都己经算是很大的了,那次的波动是平时的十倍都不
止。两个星期以后意大利里拉也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不过那时我休假去了,我有
个同事亏了很多。遇到这种事最麻烦的是一开始加息,加到一定程度还维持不住时
只好让它退出,退出后又马上减息,如此大的波动往往在两天内发生,如果你两次
都做反了那就惨了。后来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但有了一次的经
验,第二次的就不算什么了。那年我的英镑是赔了,幸好马克方面赚了回来,所以
总体上还是赚钱的。第二年是个好年头,市场的方向比较清楚,那年是我在法国赚
钱赚得最多的一年。
                      吃遍巴黎
    巴黎是一个比较排外的城市,不像美国的纽约。法国人,特别是巴黎人比较高
傲,能读商校的巴黎人家庭背景都是非常好的,跟他们很难深交,但彼此之间相处
还算融洽。我和外省的几个法国人关系还不错。
    读书的时候,我和同住的法国人有一个共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