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的病并没有很大的麻烦,不过,它也确实让爸爸停掉了我在大学的学习,他相信我需要更多的休息。其实,就我来说,当时我还是为我不能继续参加学习而感到十分沮丧。
  在那两星期愉快的日子里,我被允许出去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玩。这比什么药都有效,很快,我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然而,在我爸爸看来,两星期的休息似乎是足够了。我又被他拉回家。这一回,他给我布置另一个任务,在我初看来,这甚至是比上一个更难的任务。然而,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难题,因为,这不是去大学上课啊。
  每次读女儿的这一段文字,总有隐隐的歉意,挥之不去。但是,我没有后悔。
  作为一个来到美国的中国孩子,既非天才,又不能指望撞上什么好运,要出人头地,还能靠什么?这是很无奈的!
  有人以为,美国是天堂,什么都很容易得到。依我看,只有对“天才”和幸运儿来说,这种看法有时可能是对的。我在女儿教育中的这个曲折经历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失败。这个经验得出的结论不是不应该超前学习,也不是不应该给孩子“助长”,而是不应该“拔苗”,在“助长”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生理、心理和体力上的承受能力。对于年幼的孩子,应该在主动和能够自主掌握进度的环境下学习,而不是在无法左右的外界环境的压力下被动地拔擢。
  家长该当什么角色
  怎么当“两面派”
  即使年幼的孩子,也能分辨出大人言辞的真伪。同样的,孩子也非常了解大人的思想行为和内心世界。父母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父母的“两面派”做法更是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我在A&M大学中文学校当过两年多校长。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一口一个高校长的叫我。有的家长把孩子拉到我面前说,这位高校长的女儿如何如何,你要如何如何,云云。
  有一天,一位刚从外州搬来的家长,带着四五岁的男孩来见我,母亲和我说话时,孩子不断打岔,手脚忙个不停,末了,莫名其妙地冲到我面前,对着我的小腿踢了两脚。孩子的母亲见了,一边道歉,一边笑着连连对我说:“我这孩子啊,真是拿他没办法,一点儿办法都没有,男孩子就是这样,我实在管不了,没办法。”母亲的脸上充满慈爱,笑得挺自然,甚至还为孩子的恶作剧颇感得意。
  母亲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没办法”,其他人当然更没办法。这个孩子后来没少给他父母惹麻烦。其实,这都是家长一手造成的。孩子有了“管不了”的问题,肯定不是一天造成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再地声称“管不了”,无异于助长不良行为,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做了什么,父母都不会管,都“管不了”。实际上,这个孩子的家长平时也是唠唠叨叨地“管”孩子,但是,孩子最听得进去的,还是妈妈的那句“没办法”和“管不了”。我看,家长即使觉得“管不了”孩子,也千万不要那么“坦诚相见”,宁可当个“两面派”,做出管到底的姿态,好好研究一下,到底该怎么办,才“管得了”。
  我当校长时有过刻骨铭心的尴尬。中文学校借用大学一座大楼里的房间作教室,大学校长办公室也在这座楼里。孩子们课间在楼道上追逐、打闹,上下开电梯玩,把这楼当迪斯尼乐园。为此,我几次接到校方的警告信,要终止出借教室。我一面表示立即改正,要求家长严厉管教自己的孩子,哪知不少家长对我说,他们对孩子不是没有管,而是“管不了”,“实在是没法管”。
  一天,一个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对我说:“你看,我这孩子是个笨蛋,大笨蛋。”我知道,家长所说多少有点玩笑的成分,但是依然令人惊骇。孩子是不是笨蛋,姑且慢说,如果孩子真的不幸成了笨蛋,我看多半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大可不必当着孩子的面羞辱他们,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
  有一次,我在中文报纸上看到一篇配发照片的文章,报道一位获奖的优秀女孩,忍不住向女儿推荐。过不多久,女儿去参加一个荣誉学生夏令营,回来后对我说,真巧,她和那位女孩是夏令营的同学。女儿认出她来,对她说,我爸爸非常欣赏你。哪知,这位女孩满腔怨言地说,那都是她妈妈的“Bullshit”( 胡说 )。她说,记者采访时,她妈妈一再“抢答”,加入很多夸张不实之词,她在旁边不好意思插嘴,也不想让妈妈下不了台。报纸对她的极尽赞美,基本来自母亲的“自我介绍”。实际上,母亲平时总是唠唠叨叨的,对她很不满意,给她很大的压力。妈妈的“两面派”表现,换来女儿一连串的totally bullshit( 一派胡言 )的评价,实在可悲。
  我曾听说某孩子作文得了什么奖,还有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可是,和孩子一见面,发现这个孩子并没有什么思想,后来才发现,原来很多作品,在发表或参赛之前,都已经得到了父母老师的“指导”,作品根本不代表孩子的思想和水平。
  有的家长一手包办,帮孩子搞课题,拿出成果去领奖。也有的孩子写篇小文章,家长老师一起上阵,改得如花似锦之后,再找路子发表。接着,家长和学校又到处张扬,把成绩都归功于孩子。这种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无益,既有损父母老师在孩子心中的诚信和人格形象,对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自我思考能力和提高学业水平也无益。可叹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似乎还成为“正常化”。
  高倩的《西方到东方》一书出版后,有的家长问我,你有没有帮着写?其中多少是你写的?20%?30%?可见,这种想法和做法,在一些人心里很是普遍。
  《今日美国报》曾经报道说,不少儿童教育专家主张以“棒极了!”“了不起!”等夸张的赞美来教育孩子,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实际上,即使年幼的孩子,也能分辨出大人言辞的真伪。
  过分夸张的赞扬对孩子的培养是有害的,家长“贪得无厌”的过高要求,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家长对孩子的成就和表现应以客观的赞扬、准确的批评相结合。我在孩子的童年教育阶段,对她的赞美和批评既不含蓄,也不“两面派”,完全是以我设定的高标准,毫不含糊地表达我的看法。对孩子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给予无保留的赞美;有不足或者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绝对是拉下脸,不绕弯子地狠批。
  怎么当“两面派”
  有位学生告诉我,很多父母都以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孩子了解父母要超过父母了解孩子。正如上面说到的,即使年幼的孩子,也能分辨出大人言辞的真伪。同样的,孩子也非常了解大人的思想行为和内心世界。父母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父母的“两面派”做法更是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不得不当“两面派”,有时不能当“两面派”,怎么当,如何掌握,真得靠家长的智慧和个人修养。家长们一定要认识到,无论你扮演什么角色,都将产生相应的后果。
  全家克制爱好
  初到美国,我常与电视为伴,对女儿的学习难免造成影响。为了实现她的人生规划,不使计划的系统性遭到干扰,我只有克制爱好,忍痛割爱,“戒”掉了天天看电视的习惯,此后10年间基本不看电视。要成功就要合理使用时间,舍弃爱好。为了孩子,全家都要克制爱好。
  1986年我来美国以前,很少有机会看到美国的影视节目,记得像《教父》这样的著名大片还是在外语学习班里,作为内部教学片看的。来美国后,看电视自然成了我的一大享受。
  我们都相信,要想了解美国,要提高英语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电视。刚来美国时,我每晚与电视相伴,当时正热播安吉拉·南斯伯利主演的系列侦探片《书写谋杀》,这个系列片极为罕见地制作了200集,从1984年开始,不间断地播出了近15年。我在来美最初的那一两年间成了这个系列片的俘虏,几乎一集不漏地看下来。
  那时我们住的是单卧室带客厅的公寓,电视机和录像机放在客厅里,女儿的书桌放在卧室内,客厅和卧室间只有一道门。只要客厅的电视机一打开,女儿就从卧室里钻了出来。这个片子我是鼓励她看的,因为我认为看侦探片有助思维,能开发智力。那时她虽然只有七八岁,逐渐地已经能够和我讨论分析剧中的案情。和小女一起看电视,还能展开讨论,个中的乐趣真是无以言表。她小时候,我鼓励她长大学法律、当律师,看侦探片对于培养逻辑分析及推理能力很有帮助,就如立志长大当科学家、工程师的,多看科教片、科学家传记一样。
  不过,我对电视节目的兴趣不仅在于此,我是什么节目都看,而她显然也是爱好广泛。这就形成了一种局面:只要电视机一打开,卧室的门就像是被遥控似的,跟着自动打开。接着,她从门缝里悄悄钻出来,“没商量”地看起来。虽然看电视并没有很大害处,不过,我对她的人生可是有规划的,对她的时间可是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安排的呀。所以我总是劝她回到卧室里,回到她的书桌边去。我说:“进去吧,进去做你的事儿去吧。”她总是说:“等一会儿,再等一会儿吧。”催急了,她会退到门边,手掩着门,眼珠子盯着电视机,眼皮都不眨,口里还是说着“再过一会儿,就一会儿啦!”
  真是没办法。我知道,只要客厅里的电视机开着,女儿就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做她的“事儿”。我已经为她规划了让她做不完的事儿。为了让她集中精神,我只能忍痛割爱,舍弃看电视的爱好。
  要成事,必须要下决心,有坚忍的自制力!
  我毅然决定,除了对她确实有意义的节目,我们大家一起看以外,绝大部分时间家里的电视都不开。实际上,后来可能是一两个星期才开一次。我也逐渐把兴趣转到读报纸和杂志上来。
  这样的规矩一直持续了两三年,直到我母亲从中国来看望我们时才打破。我们相聚在美国,一家子过得很温馨,我也把给女儿安排的所有“事儿”都暂停了。
  高倩对奶奶的感情非常深,虽然5岁来到美国,5年过去,她对奶奶的依恋不变。我想,这除了她继承了我的多愁善感和浪漫温情以外,和她读过很多高雅的经典名著有关。我相信名著对人的情操和人品的熏陶作用。
  奶奶来到美国,白天一人闷在家里,到了晚上,一家子边吃饭边聊天。女儿是核心人物,聊起来没个完,一顿饭常常吃上两个钟头。
  吃完了饭,再接着聊,她还喜欢拿奶奶开心,把奶奶当小孩子逗着玩。到了晚上八九点,往录像机里装入一盘连续剧,全家乐融融地围着电视机看起来。高倩从小精神就特别足,晚上故意和奶奶挤在一张单人沙发上,一看就是好几集,过半夜才睡觉。
  没过多久,我母亲开始不安起来,她总是对我们说,她来了以后把我们的生活全搅乱了,特别是影响了高倩,让她没法安心学习。我母亲望孙女成凤之心比我更切。她不安和内疚的心情与日俱增,每天都唠叨着:“不行,不行,我得回去( 中国 ),我在这儿对倩倩影响太大了,我在这儿,她什么事儿都做不成。”她也知道,孙女有很多“事儿”要做。
  我母亲因为担心对高倩的学习造成影响,加之挂念还留在国内的我的父亲,在美国只住了一个多月就执意要走。她一再说:“只有我回去了,倩倩才能静下心来,过正常的生活,好好做她该做的 ‘事儿’。”
  我母亲是个思维清晰、深明大义的人,很多对孩子教育非常挂心的父母都没能像她那样,保持理智的头脑,明白为了子孙自己该作什么样的牺牲。
  奶奶走后,我们的电视机就再没有开起来过,我在此后的多年里一个月都难得开一次电视机。女儿也看出了我的决心,好好地回到她的书桌上做她的“事儿”去了。女儿来美后的最初几年里,她所做的那些“事儿”对她以后成长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全家克制爱好
  在一位朋友的家里,我曾经受他的诚恳要求,介绍我的家教经验。那位朋友对孩子不专心学习十分无奈。但是,这位朋友自己每天都离不开电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之后接着上网,即使是“虚心”向我求教的时候,他家的电视机仍然还开着,眼睛不时瞄到屏幕上。我对他的唯一忠告是,只有当他自己有毅力把痴迷电视的习惯戒掉的时候,才有资格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评说。他终于没能做到这一点,最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不过,对他孩子遗憾的结局,他总有一大套解释:人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嘛。
  很多人以为在美国只有多看电视,才能了解美国文化和社会,这种认识很偏颇。十几年前从报上读到,美国华裔劳工部长赵小兰自述,她就是在不开电视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最后上了哈佛,成了白宫学者,30多岁就当上了交通部副部长,至今已连任两届劳工部长。了解文化和社会知识有很多方式和方法,电视上了解到的有时还是有限的,是经过过滤的信息。
  成天在网上浏览的父母,别指望用大道理让孩子远离电脑、不痴迷网络和电脑游戏;常常呆在电视机前的家长和坐在牌桌旁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无所事事、没有生活目标是很自然的。家长的榜样是重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应该检点自己,要有顽强的自制力,对自己的爱好应有所选择,而且全家老少都要一以贯之。
  该牺牲就牺牲
  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应该享受快乐的童年。这个新的“皇帝新衣论”如今堂而皇之地在各种媒介上一统天下。可惜,多数家长正在实践的,既合情合理合法,又利国利民利己的“望子成龙”思想几乎噤声。
  大人不引导孩子选择并走向成功,难道应该漫无目标、放任自流?大人难道有权为孩子选择失败?!
  部分地“牺牲”童年的快乐并不可悲,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